摘要:近年來,東莞報業傳媒集團全力推進兩大改革、全速打造三大工程、全面實施四大行動,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當前和長遠相統一、一域和全局相統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形成“四維一體”的發展模式,有效推動了媒體的改革與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東莞報業傳媒集團如何實現媒體的深度整合與融合,并探索強化主流媒體影響力的新路徑。
關鍵詞:系統性變革 媒體融合 文化產業 東莞報業傳媒集團
在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推進的第十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加強主流媒體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即“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從2020年起,東莞報業傳媒集團(以下簡稱“東報傳媒”)以媒體深度融合為契機,深化優化體制機制,推動原來三個媒體三套制度合而為一、融為一體,建立了全媒體運行體制機制,構建了集“報網端微頻臺”于一體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彰顯了改革的決心與力量,著力打造地市級主流媒體深度融合的“東莞樣本”。
一、把握導向,開門辦報: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黨報姓黨,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也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根本原則。近年來,東報傳媒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著力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創新開展新聞宣傳,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東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大力唱響新時代主旋律。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積極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題宣傳。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基本方針,精心開展政策宣傳、成就宣傳、典型宣傳,唱響東莞經濟光明論,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堅持做好東莞城市形象塑造和推廣大使,圍繞“百千萬工程”、制造業當家、文化強市開展報道,僅2023年就刊發稿件6萬多件,講好東莞故事,傳播好東莞聲音。為深入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東報傳媒改革頭版頭條、首屏首頁的布局與內容設置,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強化媒體政治屬性,在主題宣傳策略、多元傳播方式等維度展開積極且富有成效的探索實踐,推出《東莞日報》理論版,促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基層的深度扎根與廣泛傳播,為鞏固輿論陣地、凝聚社會發展共識貢獻媒體力量。
2.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大興“開門辦報”“開門辦端”之風。新媒體時代,東報傳媒牢牢抓住“黨媒姓黨”這個核心,把推動媒體深度融合作為“一把手工程”全力推進,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六字原則,主動適應時代發展大勢和媒體發展規律,以優質內容講好“東莞故事”“基層故事”,回應人民群眾熱切期盼依然是東報傳媒的重要職責。
二、社融、人融、業融:堅持當前和長遠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東報傳媒始終堅持把系統觀念作為重要方法論以及應對全媒體時代新挑戰的法寶——以系統思維,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逐步建立起全媒體傳播體系。
1.社融:從新舊相加到全面相融。2020年,東報傳媒成立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制定《東莞日報社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建設一流新型主流媒體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為媒體深融擘畫出清晰的時間表、路線圖。由報社一把手擔任組長,全員明確一個目標、全力推進兩大改革、全速打造三大工程、全面實施四大行動,即建設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和一流新型傳媒集團,推進媒體產品供給側改革和媒體治理體系改革,打造媒體深度融合工程、智慧媒體平臺工程、全域融媒矩陣工程,實施新聞精品創優行動、傳媒產業突破行動、體制機制創新行動、全員綜合素質提升行動。當前,著眼于形成傳媒發展新質生產力,集團制定了《東莞日報社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建設一流新型主流媒體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在經營管理、業態培育、品牌打造、文旅賦能等多個領域深化發展,形成定位精準、布局合理、品牌突出、運營高效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培育發展更多業務板塊和經營項目,并努力打造國有文旅產業新旗艦,向綜合文化傳媒集團全面跨越發展。
2.人融:從架構重塑到能力蝶變。媒體融合最重要的是對現有的組織架構進行“揉碎重組”。改革前,東報傳媒下轄《東莞日報》《東莞時報》和新媒體發展中心三個媒體平臺,多頭并存、各自為戰、內耗嚴重、成本高企。“一個活動,三個團隊、三套人馬出動,生產同質化作品”的情況常見。以2020年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為契機,東報傳媒對部門職能進行調整,部門數量由原來的22個減少至18個。采編部門經過全面優化,將《東莞日報》《東莞時報》及新媒體發展中心的采編和技術部門整合,形成采訪、編輯、可視化、技術四個中心,強化策劃、采集、編輯、審核、發布的協同,使機構更精簡,運作更高效。改革消除了日報、時報和新媒體的獨立運作和職能重疊的弊端,實現了采編部門的整合,統一管理和調配采編人員,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遵循人崗適配原則,合理調整員工崗位,充分發揮個人優勢,激發了員工的積極性,實現了職責明確、分工合理、責任分明的目標,打造了協同增效的工作環境。
2021年,集團順利建成融媒體指揮中心后,持續加大軟硬件建設,逐步構建起涵蓋視頻通話、記者定位、新聞監控等功能在內的指揮與管理功能模塊體系,提升全媒體的反應速度和作戰能力。以融媒體生態系統為核心中樞,以融媒體指揮中心為“大腦”,全力構建起新型采編流程,形成集約高效的內容生產體系與傳播鏈條,推動整體傳播效能的提升與內容產出質量的優化,為融媒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3.業融:從平臺建設到生態建立。2021年,東報傳媒通過“外部采購+自主研發”的形式建設東莞報業融媒生態系統,實現了統一指揮、內容共享和生產協同,以融媒體技術為支撐,進一步優化融媒體采編流程和“三審三校”流程,進一步推進全媒體生產傳播一體化,初步構建了“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端發布、多元傳播”的生產傳播體系。此后,根據媒體融合發展的需要,分階段推進系統的優化升級,2022年完成了智能審校功能升級、大數據模塊接入及宣傳指令下達功能建設,2023年完成百度“文心一言”的接口對接和落地應用,引入互動視頻和數據新聞功能,內容生產傳播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24年1月31日,已建成融媒體生態系統三期工程,分步引入和對接視頻平臺的各項功能,建立起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臺,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創新技術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等環節應用,全面改善融媒體生產環境和生產條件。在構建了一體化組織架構的基礎上,整合了三大媒體平臺資源,打破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采編發的界限,以東莞+客戶端為核心發布渠道,將主力團隊轉移到線上,全面進入主戰場。流程優化后,新聞素材能迅速根據不同需求轉化為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通過一鍵發布功能,在小紅書、B站、快手、抖音等線上平臺及線下渠道統一發布,實現全方位、多渠道的高效傳播。新聞從采寫到發布能在2小時內完成,最快可實現活動結束即發布稿件,內容生產傳播體系全面升級,顯著增強了新聞的全網傳播力。
此輪改革,實現了報網端微屏等平臺有機統一,策采編審發等流程統籌協調,采寫編評攝等人員融合提升,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端發布、多元傳播”的運行格局。集團多個抖音號、快手號傳播力位居全國地市前列,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成效顯著。為確保媒資信息在各渠道的有效分發和傳播,東報傳媒完成了媒資系統和運營系統的開發與部署。媒資系統通過引入AI技術如人臉識別、智能標簽和OCR識別,提高了媒體資源管理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獲得了中國新聞技術“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項目獎)三等獎,被評為全國報業技術賦能媒體融合優秀案例;后者著力解決集團各部門常用運營工具痛點,通過可視化的配置方式,幫助使用者獨立配置并使用各種運營工具以助力生產和經營。
從自主創新到技術革新,集團搭建起獨具自身特色的融媒體“生態平臺”,起到了強化內部用戶管理、傳播效果評估、可視化產品制作的作用,促進各類資源要素的整合優化,匯聚形成向外傳播的協同合力。
三、內融、外融、深融:堅持一域和全局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讀者在哪里,受眾在哪里,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里,宣傳思想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就要放在哪里”。融合發展重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自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以來,東報傳媒就全力構建“報網端微屏”合而為一、融為一體的融媒體傳播矩陣,注重實現融合發展的自身“造血”,立足大灣區鏈接全球,發揮區域傳播節點的樞紐優勢,向中國乃至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1.內融:加強全媒體平臺建設。近年來,集團推動精簡精辦頻率頻道,集中力量做強各平臺的頭部賬號,不僅解決定位雷同、內容同質等問題,還推動各頭部號粉絲不斷增加。先后規劃建成完善東莞時間網、東莞+新聞客戶端和東莞日報、東莞時報微信微博公眾號及東視頻、東莞圖庫,實現了紙網兩大媒介并存共生和“一體化+可視化+智慧化”的現代傳播架構。在全網上映《守護無聲》《莫家拳》《交給我們》等微電影,滿足了新時代受眾的強互動需求,同時與局辦聯合策劃特色主題,引起民眾熱議,強化社會價值。
從傳統的報道者變成城市觀察者、解釋者、研究者、分析者。注重《東莞日報》與《東莞時報》差異發展,《東莞日報》夯實政經主流大報地位,向深度化、精品化轉型;《東莞時報》實現向行業周刊轉型,“兩報”在讀者定位、版面內容、發布周期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實現錯位發展,做到在全市各個層面的思想引領、圈層凝聚、創新服務。
全社動員,高規格實施“三名”工程,建設一批名版面、名欄目、名頻道,培養一批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推出一批名活動、名項目、名品牌,主題新聞凝聚人心,經濟新聞助推發展,社會新聞關注民生,文化新聞提升品質,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020年,集團榮獲超百項新聞獎,3000余篇稿件被人民號、學習強國等中央媒體采納;2023年,共有4800多件作品被學習強國、人民號、央視頻等國家級媒體采用轉發,69件作品榮獲省級以上新聞獎項,其中2件榮獲中國經濟新聞獎、6件榮獲廣東新聞獎,獲獎數量和質量穩居地市黨報第一方陣,向著做優質內容供應商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外融:積極拓寬多元渠道。當前輿論生態和傳播格局下,平臺是融合傳播的核心,也是媒體流程優化、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整合的依托。近年來,東報傳媒持續推動新聞“下沉”和“延伸”,積極拓展了“新聞+政務”“新聞+服務”“新聞+商務”等業務,推動從傳統媒體到新興媒體、從地方影響到區域影響的升級蛻變,傳播力、影響力位列全國地市黨媒前列。
按照打造國有文化龍頭企業的發展要求,東報傳媒明確了做“城市媒體專業運營商”“城市文化綜合服務商”的發展定位,發揮媒體的優勢,做好經營文章。代運營市、鎮各種媒體50多個,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其中,代運營的嚴實莞家微信公眾號平均閱讀量進入全國同類政務號前十,獲評“2023年度組織部門網絡宣傳先進平臺”(全國僅10個),“粵工惠”APP榮獲“網聚職工正能量爭做中國好網民”全國獎等8個獎項。
深度參與城市文化運營,提供更為專業的服務。成功承辦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龍舟邀請賽、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年會、東莞市民攝影周、長安鎮生態文化活動周等文化品牌活動,“媒體+政務服務商務”“文化+傳播”發展模式日趨成熟,文化活動出新出彩、文化傳播出圈出海,有效塑造并推廣了東莞城市形象,促進文化強市建設。此外,積極拓展第三方平臺,在人民網、新華社等央媒開設賬號,進駐今日頭條、小紅書等社會化平臺,憑借黨媒公信力和優質內容贏得了流量和用戶。
3.深融:真正讓影響力深入基層。2022年,學習強國東莞學習平臺編輯部、東莞市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雙雙落戶東報傳媒,成為東莞文化與知識傳播的重要陣地。當前,東莞+APP下載量突破1200萬,東莞日報官微粉絲量突破129萬,學習強國東莞平臺月均流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全媒體用戶數達3000萬,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持續位居全國地市黨媒前列,為爭做領軍傳媒機構奠定堅實基礎。
截至2024年10月,《東莞日報》和《東莞時報》發行量近20萬份,各鎮街設有黨報閱報欄近1000個,凸顯了本土主流媒體“定盤星”“壓艙石”作用。2024年11月8日,東莞融媒體技術平臺啟動,是東報傳媒影響力的有力彰顯。該平臺整合“3+3+32”東莞融媒集群(市直媒體和園區、鎮街融媒體中心)的采編力量,是媒體融合的關鍵之舉。東報傳媒憑借多年技術底蘊和轉型經驗承擔起平臺建設重任,調度中心設在東莞日報社,集成指揮調度、媒體生產、考核管理、資源管理、數據分析、輿情監測等關鍵功能。作為東莞融媒集群宣傳指揮調度的數智“大腦”,平臺與市直媒體和園區、鎮街融媒體中心的采編業務無縫對接,實現實時調度和高效傳達,構建了協同發聲、同頻共振的大宣傳格局,顯著增強了傳播效能。
同時,平臺推動融媒集群成員在技術管理、內容生產、傳播推廣、人員協作等多領域深度融合,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整合媒體、政務、服務、商務等多元資源,構建起以“內容為王”為核心要義、以“渠道為王”為外延拓展的媒體內生閉環體系,推動內容創作與傳播渠道的協同聯動、相互賦能,打通服務基層與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為東莞社會治理、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筑牢輿論根基,全方位體現了東報傳媒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進程的重要引領作用。
此外,東報傳媒積極與一批鎮街開展試點合作,參與融媒人才隊伍共建共管共育,有效提升全市新聞隊伍全媒專業素養,培養大量復合型專業人才,為全市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人才支撐。市鎮融媒體一體化發展方面,積極與鎮街合作,共建融媒體中心,開啟新模式。深化市鎮兩級在內容創新、渠道拓展、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合作,顯著增強基層融媒體中心的業務能力,使服務覆蓋每個社區角落,為地市媒體融合開辟了一條示范性新路徑。
四、頂層設計、產業創新: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做到“七個著力”重要指示的突出要求。東報傳媒積極響應,推動新聞與政務、服務、商務功能的融合銜接,探索“媒體+政務+服務+商務”的媒體融合發展路徑,不僅提升了政務項目的效率和質量,也極大豐富了媒體的內容和形式,滿足公眾多樣化的需求,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雙豐收。
1.完善文化產業發展頂層設計。在文化產業發展中,頂層設計是根基,制度創新是靈魂。東報傳媒將報社黨委領導與集團法人治理相結合,充分融合事業與企業管理優勢,既確保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權,又充分發揮企業化管理在市場中的靈活性。通過設立經營管理委員會以及法務、產業發展等部門,明確了各方職責,構建起協同管理架構。東報傳媒在運作模式上創新突破,促進新聞事業與文化產業協同共進。高質量采編內容為經營活動注入強大動力,增強品牌影響力與公信力,吸引商業合作。行政監督保障經營合法合規,公司依據市場規律自主運營,效率與競爭力得以提升。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體系至關重要。東報傳媒從合同管理到品牌管理各環節均建立起完善的規范制度,嚴格合同審核、精細項目管理、嚴控采購管理、全面風險防控、精心品牌管理,為“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模式筑牢了良好制度根基,保障其高效運行。
2.建立文化產業管理架構。維護機構高效運營的關鍵在于科學管理機制。隨著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需全面打通深融堵點,把采編、經營、行政大融合、深融合的理念真正落地。東報傳媒建立了經營決策運行管理制度體系,重構三級經營管理規章制度體系。其中,一級制度為集團層面制定的方向性、原則性文件,為發展指引方向;二級制度為集團行政管理職能部門制定的指導性、規范性文件,指導具體工作;三級制度為具體業務的約束性、操作性文件。通過逐步完善的制度體系,強化了對經營工作的激勵與約束,初步實現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常態化、制度化,有力激發經營隊伍活力,推動了經營創新和業務增長。在科學推進機構改革和人員調整的同時,東報傳媒還修訂完善全媒體作品考評、編輯考評標準和辦法,出臺《東莞日報社全媒體編輯考評辦法(試行)》《東莞日報社全媒體作品考評辦法》等制度。此番改革,采編稿費管理公平、統一,解決了原平臺間制度不一的問題,激發了員工熱情,提升了采編工作的質量和效率。2023年,為進一步激發內容生產傳播的積極性,按照移動優先、精品優先、原創優先、核心環節優先的原則,結合強化流量考核、引導爆款精品創作和文風改進等要求,對全媒體考評辦法再次修訂,持續為媒體深度融合改革注入新能量。
3.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東報傳媒聚焦打造本土國有文旅產業新旗艦、綜合型文化傳媒集團,做好城市文化綜合服務商,構建了集報刊印刷、廣告與發行、活動策劃與執行、媒體規劃運營與管理、文旅文創、會務會展、輿情智庫、教育培訓、圖書出版、視頻生產、平面設計、圖片版權服務等為核心業務的新型文創產業生態體系。
隨著創新型融合型媒體版圖的不斷壯大,2021年成立輿情智庫研究院,2022年成立新媒體代運營事業部、培訓事業部,2023年成立東視頻事業部。鼓勵先行先試,探索采編、運營協同,完善輿情智庫模式、版權收費模式、運營代管模式、全媒全案營銷模式等全媒體經營模式,整體組織架構更匹配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需求。截至2024年12月31日,自主可控平臺東莞+客戶端下載量達1284.6萬次;東視頻獲2021年度全國地方黨媒融合發展創新示范項目;2023年成立東莞主流媒體第一家MCN機構——“東視頻MCN機構”,總關注數15萬+;“東莞圖庫”平臺入庫影像作品超30萬件。2023年承接百萬級項目26個,總金額6817萬元,同比增長46.2%,全年集團總營業收入達3.28億,同比增長6%。其中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東莞)活動、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年會等項目,得到廣泛好評。
五、結語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浪潮中,東報傳媒始終牢記初心使命,錨定“四維一體”戰略,秉承專業精神與創新意識,聚焦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這一核心任務,展開全方位深度探索,以穩健步伐書寫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篇章,積累寶貴經驗與行業智慧,以專業、務實、擔當之態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充分彰顯主流媒體肩負的價值使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環境,提供堅強的思想引領保障。
(作者系東莞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
參考文獻
[1]黃楚新,賀文文.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路徑[J].青年記者,2024(10).
[2]習近平.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N].人民日報,2013-09-12.
[3]陳姝宏.讓新思想落地生根[EB/OL].(2019-03-10)[2024-12-16].http://www.qstheory.cn/llwx/2019-03/10/c_1124215476.htm.
[4]劉軍.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學苑論衡)[N].人民日報,2022-05-23.
[5]曹智,欒建強,李宣良.習近平視察解放軍報社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5-12-26)[2024-12-16].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5-12/26/c_135932625.htm.
[6]慎海雄.習近平視察解放軍報洞悉傳媒發展大勢[EB/OL].(2015-12-28)[2024-12-16].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n1/2015/1228/c1001-27987047.html.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