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葉嘉瑩是中國古典詩詞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人物。她通過自身豐富的詩詞創作經驗、深厚的文學理論基礎,巧妙運用西方理論闡述中國詩詞的審美意蘊,打通中西文化之隔閡,開創了獨特的傳播范式,成功地將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性和哲學內涵傳播到西方。本文旨在探討葉嘉瑩在古典詩詞文化海外傳播中的創新路徑和理論貢獻,并評析其在全球范圍的影響力。
關鍵詞:葉嘉瑩 中國詩詞 文化傳播 海外漢學 歷史貢獻
文學傳播是文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在當代中國古典詩詞文化傳播史上,于2024年11月去世、享年百歲的葉嘉瑩無疑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學者。葉嘉瑩在革故鼎新中成長,卻因歷史變遷輾轉海外,跨文化色彩鮮明。她借助西方文論范疇,充分挖掘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意蘊,將個人身世之慨融入古典詩詞的講授之中,在北美三尺講臺講授中國古典詩詞70余載,海外影響深遠?!叭~嘉瑩在教學中融入中西方視角,通過比較和互動的方式,使中國古典詩詞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边@種立足傳統、面向全球的傳播模式,不僅彰顯了葉嘉瑩個人的文化適應力與創新力,更為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豐富的啟示,堪稱“中華古典詩詞文化海外傳播第一人”。2020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葉嘉瑩,用一生時間只做了一件事——將中國古詩詞的美帶給世人。
一、中國古典詩詞文化海外傳播歷程
中國和海外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早在周朝時期,箕子就曾率中國人前往過朝鮮等地區?!逗|繹史》載:“箕子率五千人入朝鮮。其詩書禮樂、醫藥卜筮,皆從而往,教以詩書,使之中國禮樂之制,衙門官制服飾,悉隨中國?!彪S著我國的強大,中國文化對高句麗、百濟和日本等東亞地區影響日益增大,中國詩詞所倡導的含蓄美與意境美、韻律與節奏感,對這些國家的詩詞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日本在學習漢詩過程中,逐步發展出吸收了中國古典詩詞審美的和歌與俳句,其語言表達追求一種似有若無、意蘊悠長的境界。同樣,高句麗和百濟也受到漢字結構美學與古典詩詞藝術的熏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詩歌審美風格。
漢代開始,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中國的絲綢、瓷器源源不斷地傳往西亞,遠達西歐。羅馬著名的統治者愷撒曾在劇場中身披中國綢袍亮相,這一異域風情的裝扮引發了當時社會的轟動。到了唐宋元時期,隨著中亞、西亞、西歐商旅、官員及學者的頻繁往來,除了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外,中國的詩文、繪畫等文化也傳播到西歐。13世紀威尼斯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來到中國,并在元朝為官17年。馬可·波羅回國后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了《馬可·波羅游記》,極大地激發了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向往。
從15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始,隨著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航?;顒?,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日漸濃厚,耶穌會士如利瑪竇(Matteo Ricci)、約瑟夫·亨利·普雷馬雷(Joseph Henri Prémare)等人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哲學,并將中國的部分經典著作翻譯成拉丁文介紹給歐洲讀者。之后,中國的《詩》《書》《禮》《易》《春秋》《左傳》《論語》《孟子》《老子》《墨子》等傳統典籍被西方學者廣泛關注并翻譯,在西方形成研究熱潮。
相比于文化思想典籍的海外傳播,最能發揮漢語表意性特征的詩詞體裁,因其理解難度頗大,海外傳播特別是在歐美異質文化的傳播顯得嚴重滯后。直至19世紀初,中國古典詩歌才開始較為系統地被翻譯和研究,代表人物有英國漢學家阿瑟·維利(Arthur Waley)。在翻譯中國古典詩歌過程中,維利主動把握其節奏和韻律,盡力領略漢語的語言美感特質,努力表達出中國古典詩歌的節奏美與意蘊美,譯作《中國詩選》《漢詩170首》等廣受歐洲上層人士歡迎。
如果說20世紀之前的中國古典詩詞文化海外傳播多是一種處在西方他者凝視目光較為被動下進行的,那么新文化運動開始之后,中國學人則以更加自覺的方式去宣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試圖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發出中華民族的聲音。1920年,聞一多英文論文《詩的格律》系統闡釋中國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與“繪畫美”,發表在西方先鋒雜志《詩刊》上,直接參與國際詩學討論;林語堂1935年以英文寫就《吾國與吾民》,專章剖析陶淵明、李白詩歌中的“閑適哲學”,將中國詩人的自然觀與梭羅的《瓦爾登湖》并置,向英語世界揭示東方詩歌的現代精神啟示。還有一些傳播方式甚至超越了文本層面——如1935年梅光迪、吳宓等學人推動“倫敦中國藝展”,首次在海外展出蘇軾《寒食帖》、黃庭堅手卷等詩書合璧之作,配合學術講座闡釋詩書畫“三位一體”的美學范式,后直接影響到龐德(Ezra Pound)意象派詩歌創作;1940年,徐志摩與泰戈爾共同倡導“中印詩學會通”運動,通過國際朗誦、雙語創作等形式,將王維禪意山水詩與印度梵語詩對接,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搭建起亞洲詩歌的精神同盟。
總之中華文化與其他文明之間的對話從未間斷,但由于漢語表意性在古典詩詞的極致運用,國人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尚存在一定困難,海外學人對其理解則更加困難,因此,古典詩詞的海外傳播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在新舊時代之交、世事動蕩之際,有一位“大先生”——葉嘉瑩橫空出世:她中體西用,創作與研究并重,把傳統授課與文化沙龍相結合,搭建起了溝通異域文化的詩詞之橋,成為中國古典詩詞文化海外傳播史上卓絕群倫、首屈一指的學者。
二、葉嘉瑩對中國詩詞海外傳播范式的新突破
新文化運動對傳統詩教體系的解構,構成了葉嘉瑩學術思想生成的深層語境。當啟蒙話語以西方現代審美框架沖破“興觀群怨”教化傳統時,文學審美自律性命題的凸顯,詩詞研究呈現出從“倫理工具論”向“審美本體論”的范式轉型。在此轉型浪潮中,王國維、顧隨等人作為先導性理論家,分別通過教學實踐與理論建構,為葉嘉瑩提供了激活漢語詩詞審美潛能的傳播路徑。
在臺灣執教時,葉嘉瑩可以自由擬定教課內容,因此廣泛講授了歷代名家詩詞曲選等內容。她還直接采用恩師顧隨的獨特教學方式——“純以感發為重,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旁征博引,將自身的審美感受充分投注在所評價的材料當中,為聽眾帶來理解詩詞的啟發。深厚的詩詞功底、本人溫潤的性格、高妙的授課技巧和誠懇的態度,使葉嘉瑩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愛戴。白先勇、席慕蓉、鄭培凱等都是葉嘉瑩的學生。“她不光講詩本身,還把背后的社會變遷、詩人襟懷一一道來……葉先生講詩,身上帶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博大精深的風度和派頭”“一般學者只是引經據典,把學問擺給你,她卻能把你整個人跟她講的文化連起來,還告訴你古詩詞能夠提供什么樣的精神力量”。這是學生們對她的崇高評價。
葉嘉瑩還曾指導過許多來自西方的古典文學研究者,如法國研究阮籍的著名學者侯思孟(Donald Holzman)、耶魯大學研究陶淵明和謝靈運詩歌的皮特·比爾(Peter Bear)等。隨著葉嘉瑩在學界聲名鵲起,越來越多前來臺灣訪學的西方學者開始關注這位專注于中國古典詩詞海外傳播的女學者。這一時期,葉嘉瑩“興發感動”詩歌理論已成型,其古典詩詞教學與研究的獨特風格已日漸成熟。
1966年,42歲的葉嘉瑩被哈佛大學海陶瑋教授以“弗爾布萊特基金會”美國對外交流項目邀請到哈佛燕京學社進行交流合作?!昂=淌谧鳛槌錾难凶x中國古典文學的學者,他深感到對于中國的‘詞’的困惑,因為‘詞’之為體,表面看來其內容所寫的都是相似的美女與愛情及傷春和怨別的情景,似乎千篇一律,不知應該如何評價和欣賞”,葉嘉瑩的適時出現,正符合美國高校對中國古典詩詞教育研究學者的需要。哈佛時期是葉嘉瑩提升自身國際影響力的關鍵時期,她參加了許多重要的漢學國際會議,結識了國際漢學家謝笛克、霍克斯、白芝、吉川幸次等著名學者,并憑借自身獨創的詞學理論體系,成為領軍專家,“得益于中國大陸傳統詞學教育的根深蒂固,加之于西方文學理論的催化作用,她真正成為東西合璧的大學者”。
1969年,葉嘉瑩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下文簡稱UBC)獲得了終身教授的聘書。剛開始用英文授課,葉嘉瑩感覺比較艱難,就像是“在地上爬”,但她非常注重用豐富的手勢、聲音的語調和圖片的展示幫助外國學生理解詩詞的含義,使聽眾能夠“聽得明白”。為了更好地使用英文授課,她常常拿著詞典備課到深夜兩三點,并旁聽西方文論課,研讀相關書籍,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融會貫通中西文化,將西方文論引入中國古典詩詞來詮釋主觀、抽象的傳統詩詞及詩話、詞話著作。在葉嘉瑩愈加嫻熟的詩詞授課中,其真摯深刻的情感觸動了眾多聽眾的心靈,她運用西方理論闡發中國詩詞內涵,讓海外學生看到了中國詩詞所蘊藏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她說:“我們守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寶藏,我愿意把我的所有都說給年輕人聽,這就是我生命的目的?!?/p>
三、葉嘉瑩對中國詩詞海外傳播的歷史性貢獻
在2008年中華詩詞學會授予葉嘉瑩“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的儀式上,祝詞提到:“茫茫五洲學海路,耿耿華夏赤子心。她甘于奉獻,傾心育才,是推動中華詩詞在海內外傳播的杰出代表?!比~嘉瑩對于當代古典詩詞領域最大的貢獻無疑是廣泛而深刻地推廣了中華古典詩詞的海外傳播,她是當之無愧的“國際漢學大師”,在古典詩詞文化海外傳播的影響力可謂是“古往今來第一人”。
1.在比較中打破文化隔閡的傳播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葉嘉瑩十分明確地在用西方文學的理論與中國的傳統詩論進行比照,“我對西方理論之探索,主要也還是為了想把中國詩詞之美感特質以及傳統的詩學與詞學,都能放在現代時空之世界文化的大坐標中,為之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并對之做出更具邏輯思辨性的理論說明。”例如,“興發感動”說不僅基于中國的詩學傳統,同時也與美國學者詹姆斯·埃迪(James Eddie)倡導的“心物交感”說有關。“興發”強調了文本當中蘊含的作者的真情,“感動”注重了傳播受眾對于詩歌文本的再次解讀與價值生發。這種比較的學術思維,也是比較的傳播思維——詩詞的文化是關于主體意識的一種文化,而不同的語言和文字所帶來的也無非是符號客體上的區別,因此,葉嘉瑩在傳播詩詞文化的過程中,將語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準確地傳達給聽眾,自然會得到聽眾的回應與認可。
2.積極利用先進技術拓展傳播手段。在傳播的技術手段上,葉嘉瑩具有超越時代的敏銳性。據葉嘉瑩的學生記載,在加拿大授課期間,葉嘉瑩老師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上課都會帶上錄音機,這種做法當時即使在西方也相當具有前瞻性。同時,面對21世紀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傳播媒介的創新,葉嘉瑩并不像一些“老學究”對新技術或抱有懷疑或不聞不問的態度,而是積極投入中央電視臺、天津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等電視臺的學術講座中;她還主動授權給學生,將課程視頻以公開課的形式上傳到互聯網,吸引了不同年齡段、不同專業、不同教育層次的聽眾參與云端的授課過程當中,這無疑大大拓展了受眾傳播的輻射面,擴大了在學界的影響力。
3.從借用西方話語體系到實現非西方傳播體系的超越。葉嘉瑩在運用西方文論話語體系后,又完成了文化回歸過程,創建了“中體西用”的傳播范式。葉嘉瑩意識到:“所謂的文學對話也只有在全面而充分地了解自身文學傳統并自覺把國別文學放到國際語境中來加以考察,才能真正實現?!痹谑谡n過程中,葉嘉瑩通過深入淺出地講解古典詩歌“興”“風”“骨”“氣”“象”等范疇。古典詩詞本身的美感張力、想象力、創造力成為國際語境,自然也能讓異域學子“興發感動”,徜徉于中國古典美學中。
四、結語
在當下國際大規模學術“遷移”式研究浪潮中,學界已意識到“中華文化”面臨的雙重挑戰。一方面,是外國先進文化思潮對本土文化體系的挑戰;另一方面,是中華文化對西方現代學術價值的拷問。葉嘉瑩以其跨越古今、融通中外的學術視野搭建的文化橋梁,恰恰為中西文化交往兩難悖論提供了解決范式。她不僅讓異域學子得以觸摸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溫度與氣度,更重要的是揭示了文明互鑒的深層機理——越是民族精神根系深處生長的智慧結晶,越能激發普世性的心靈共鳴。當代學人應繼承葉嘉瑩的精神和事業,肩負時代使命,讓更多浸潤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在逆全球化的板結土壤中,用中國詩詞學“興發感動”的種子培育出更具包容性的人文價值體系。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文學院)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青年拔尖人才項目“民國詞律批評研究”(項目編號:BJ201907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葉嘉瑩,張候萍.紅蕖留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2]葉嘉瑩.我的詩詞道路[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張康宜.北美二十年來詞學研究—兼記緬因州國際詞學會議[J].中外文學,1991(05).
[4]梁麗芳.葉嘉瑩教授在加拿大的教學歲月[J].文學與文化,2023(03).
[5]樂黛云,陳躍紅,王宇根,等.比較文學原理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張彩虹.葉嘉瑩海外詩詞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20.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