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新進展及發展趨勢

2025-03-23 00:00:00劉輝鄭伊梅
外語學刊 2025年2期

提 要:數智化時代的蓬勃發展推動數字人文研究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同時,數字人文方法為人文學科領域的相關研究賦予新視角和新范式。本文以Web of Science收錄的外語學科領域數字人文研究SSCI和Aamp;HCI文獻為數據來源,使用文獻計量分析工具對2008-2024年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1)近十五年來該領域研究熱點跟隨信息技術的革新呈階段性變化,經歷3個階段發展:學科建設與理論探索、快速發展與實踐應用、體系成熟與新科技融合;(2)該領域研究前沿可概括為語言數字人文研究、數字文學研究、數字化翻譯研究、數字文化研究和高校外語專業數字人文教育研究等主題。基于這一國際視角的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現狀,國內學者應緊隨國際數字人文研究前沿,提高使用數字人文技術與工具的能力,加強跨學科合作、研究團隊建設和數字資源共享,促使數字人文充分賦能國內外語學科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數字人文;外語學科;CiteSpace;可視化分析;國際熱點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25)02-0077-11

DOI編碼:10.16263/j.cnki.23-1071/h.2025.02.010

Development Trends in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s

Liu Hui Zheng Yi 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The digital intelligent era which develops rapidly has motivated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to become a focus within academia. Digital humanities methodologies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and paradigms for relevant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This paper draws its data from the SSCI and Aamp;HCI literature on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within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as index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Utilizing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tool CiteSpace, a visua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s from 2008 to 2024 is conducted. The study reveals that (1) over the past fifteen years, research focal points in this domain have undergone phase based changes corresponding to advancement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volving through three stage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rapid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system maturity coupl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2) the forefront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can be summarized into several thematic areas, including digital humanities in linguistics, digital literary studies, digitized translation research, digital cultural studies, and digit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higher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 In light of thi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in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remain attuned to the cutting edge of international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enhance their capabilities in utilizing digital humanities technologies and tools, strengthe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build research teams, and promote the sharing of digital resources, thereby enabling digital humanities to fully empowe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s.

Key words:digital humanities;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international focal points

1 引言

“數智化”的時代背景和發展趨勢推動數字技術與人文學科深度融合,由此催生的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方法拓展人文學科領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為其提供新的方法論、研究范式與工具。數字人文這一概念的前身為人文計算(humanities computing),最初由羅伯特·布薩(Roberto Busa)提出,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詞語索引構建、面向語言學和文學的書面文本分析以及計量歷史學。在其發展成為獨立學科的過程中,經歷了從人文計算到數字人文的術語轉變,代表人文社科學者開始著重將計算機作為研究工具和方法論的重要支撐(Patrik 2009),其發展也推動藝術學和哲學等領域的數字人文研究。數字人文本質上具有典型的跨學科特征,將數字信息技術的工具屬性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方法應用于人文學科研究和教學中,結合傳統人文學科研究蘊含的理論知識、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打破理論與實踐、技術實現與學術研究之間的傳統壁壘(馮志偉等 2023),使得人文社科研究以大規模數據和語料分析為基礎,在解釋相關研究問題時更為客觀合理。

根據已有文獻,國內學者已經著手探討數字人文賦能我國外語學科的現狀和前景,例如學科發展理念、人才培養體系、學術研究、專業改革路徑、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寫作教學實踐等(劉夏 2022,佟和龍 2023,葉玉珠 2024)。此外,也有學者回顧了國內外人文社科領域的數字人文研究,如語言學、文學、歷史學、圖情檔學、藝術學等(劉海濤 2024,姜峰 Hyland 2023)。盡管國外數字人文研究涉獵廣泛,但聚焦外語學科發展、系統性綜述當前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發展現狀的研究仍相對較少。事實上,數字人文的發展具有深厚的語言學和文學基礎。Rockwell(2002)指出數字人文研究最可能開展于英語系,因其自身沿襲人文計算的特性,具備數字人文成為獨立學科的敘事基礎。數字人文具備賦能外語學科高質量發展、拓展外語學科更新研究范式、促進外語學科發揮“交叉學科”優勢,具有實現提質增效的重要作用。

有鑒于此,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和Aamp;HCI(藝術人文引文索引)文獻,選取2008-2024年與外語學科相關的以數字人文為主題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使用文獻計量工具CiteSpace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繪制知識圖譜,對近年來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的文獻分布情況、主要國家、高影響力作者及機構、研究熱點及前沿進行梳理,分析相關研究成果,為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提供借鑒,為外語學科發展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有效踐行“新文科”發展路徑提供參考。

2 數據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以WoS核心合集中的SSCI和Aamp;HCI為數據庫,以digital humanities為關鍵詞檢索文獻,精煉文獻類型為article和review,研究領域為Linguistics,Literature,Cultural Studies,Area Stu dies,International Relations,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①。檢索文獻時間跨度為2008-2024年,通過仔細閱讀文獻剔除無關檢索結果,最后獲得有效文獻共1758篇,于2024年7月11日完成檢索。數據收集完成后使用文獻計量軟件CiteSpace 6.3.R1對文獻進行可視化處理并開展分析。

2.1 年發文量總體分布

對文獻發表數量進行歷時統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領域的整體發展趨勢。

過去十五年內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整體呈波動增長趨勢。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蓬勃發展。一方面,大批數字人文和人文計算研究機構涌現,為從事相關研究、教學和學術活動提供平臺,其中最為典型的研究機構為各高校設立的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如牛津大學人文計算研究所、倫敦國王學院人文計算研究中心等。另一方面,數字人文學術組織、會議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術期刊也為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提供良好的學術交流和學術出版環境,如1973年成立的文學和語言計算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2005年成立的數字人文組織聯盟(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 Organizations)等,以及由文學和語言計算協會于1986年創立的《文學和語言計算》期刊(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2007年創刊的《數字人文季刊》(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等。

2.2 主要研究國家與地區及合作

考察文獻所屬國家和地區的共現情況,有助于了解相關研究領域的主要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關系。本研究選擇節點類型(Node Types)為Country,繪制出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所在國家共現圖譜。

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主要集中于歐洲、美洲與亞洲。其中,美國、英國和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最多,與其他國家交流也最為密切。由于英國與美國的數字人文起步較早,所以在學科制度化、研究范式、人才培養體系、學術交流與出版等方面較為成熟。英美高校開設大量數字人文課程,其中與外語學科相關的課程包括計算語言學、數理語言學、比較文學、文化遺產學等,其對數字人文教育的重視促進了相關領域科研成果的產出與轉化。例如,哈佛大學基于館藏斯拉夫和歐亞資源建設的“帝國項目”(The Imperiia Project)和麻省理工學院開設的“語言學習的新興技術”(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Language Lear ning)、“意向庫”(Trope Tank)、“標注工作室”(Annotation Studio)等實驗室與建設項目。

我國的數字人文研究始于20世紀末,此后的十余年內得到快速發展。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等高校分別設立數字人文研究中心和實驗室,重點關注翻譯對比、中國史學、古漢語典籍數字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數字人文研究。此外,各國之間的數字人文合作項目以及共建數據資源成為主要趨勢。例如,英國杜倫大學開發的“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hinese Text Project)、哈佛大學與北京大學等機構共建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hina Biographical Database)和中國與大英圖書館合作共建的“國際敦煌項目”(International DunHuang Project)等。

2.3 高影響力作者與研究機構

本研究根據相關研究作者(節點類型Author)和研究機構(節點類型為Institution)共現知識圖譜分析核心作者群和主要研究機構合作網,總結核心作者和核心研究組織在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方面的主要方向與關注點,結果見圖 1與圖 2。由于CiteSpace在呈現作者共現情況時依據發文數量排序,但發文數量并不是決定該領域核心作者的唯一因素,還需考慮作者的文獻被引量。因此,本研究在參考CiteSpace繪制的知識圖譜的基礎上,依據普賴斯定律(Price Law),運用綜合指數算法,綜合作者發文量和被引頻次兩個指標,確定2008-2024年間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的8位核心作者,相關數據見表 1。

排名前兩位的Melissa Terras和Claire Warwick在數字文化遺產學領域的合作關系較為緊密,合作發表3篇論文,并與其他研究者共同形成合作關系。Melissa Terras是英國愛丁堡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包括開發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和方法、了解文化遺產領域的大規模數字化以及如何為用戶和機構部署相關資源、使用數字化成果在藝術和人文領域開展新研究和新項目。目前其所在團隊正致力于在文化創意產業中使用先進技術,例如,將人工智能手寫文本識別技術(Handwritten Text Recognition)應用于全球文化遺產書面記錄研究。Claire Warwick是英國杜倫大學教授,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等數字資源在人文學科、文化遺產學以及物理和數字空間內閱讀行為中的使用方式,包括數字人文、數字閱讀、用戶需求與人機互動、網絡空間史、數字文化遺產研究等。其他核心作者從事的研究領域涉及計算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如語言風格研究、作者身份歸屬、前當代文學的計算文本分析、數字文學教學、數字人文量化工具開發、數據挖掘和數字研究基礎設施建設等。

由上可知,數字人文研究本質具有鮮明的學科交叉性。這一特性不但吸引其他學科學者積極參與其中,同時也提供新穎的研究范式與工具,促使人文學者在數智化時代主動接納計算機技術,為傳統人文研究注入新動力。但是,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并未形成緊密的核心作者群,學者之間的合作較為松散(Density=0.0021,見圖 3),大部分研究為個人研究或由自身所在機構內部的團隊協作完成。外語學科數字人文領域發展較為成熟的研究機構為倫敦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國王學院、愛丁堡大學、牛津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和加州大學等,其中英國高校與其他研究機構合作最為頻繁。該領域較為活躍的中國高校有浙江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等,主要關注中外翻譯對比、二語習得方面的研究。

3 研究熱點與歷時分析

關鍵詞能夠有效概括文章主題,是文章內容的核心凝練。一個領域的研究熱點通常可以通過高頻關鍵詞來獲取。本研究選擇key word作為節點類型,繪制出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見圖 3。

除檢索節點詞digital humanities之外的高頻關鍵詞為language,English,authorship attribution,corpus linguistics,text,technology,distant reading,history,information,media,identity,education,lite racy等。通過對上述關鍵詞進行文獻溯源,我們發現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仍集中于主要英語國家,以文本作為主要載體,主要采用語料庫語言學的研究范式、方法和工具,聚焦作者身份歸屬、遠讀(distant reading)等問題,同時還關注信息技術在人文社科教學實踐中的使用,以及高校數字人文課程體系的建設和數字人文素養的培養等熱點。

此外,使用CiteSpace中的Timeline功能,依據文獻發表年份對圖 1中的關鍵詞進行時間線排列(見圖 4),能夠反映該領域研究熱點的歷時演進過程。由圖 4可知,數字人文領域研究熱點的歷年演變情況可概括為3個階段,詳見表 2。

階段一(2008-2012年)為理論探索與學科建設期。該階段發文量較少,相關研究仍處于萌芽期,缺乏系統化的理論建構與方法論。在理論探索方面,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圍繞厘清數字人文的定義、回顧其發展歷史展開;在研究對象方面,該階段研究以文本為主;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著重關注數字人文資源平臺和工程項目的建設、相關量化軟件的開發,并對電子資源建設平臺長久發展與廣泛應用的原因與條件作出思考和建議,如Warwick(2008)。對于“數字人文”這一術語的探索與界定,也促使相關研究廣泛嘗試基于數據分析與計算機工具對人文學科進行較為基礎的研究,例如文本編碼、文本變體研究、多語種網絡空間等。但該階段文本研究停留在較為簡單的文本計量分析層面,僅以數據統計和計算技術輔助研究,并未建立較為系統的研究范式和分析方法。此外,也有研究在新媒體和電子時代的背景下提出對數字人文未來發展的展望,如Schreibman(2012)。

階段二(2013-2018年)為快速發展期。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推動新技術的發展,為數字人文研究提供更多樣的技術支持,同時也改變學界對人文學科的理念與研究范式的理解。大規模數字化文獻和數字人文工程項目提供充足的資源,數字人文研究有了更廣泛的實踐探索。在研究方法上,語料庫語言學成為該階段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被應用于文體學、計算詞典學、語言變體研究、作者身份歸屬研究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計算語言學以及語料庫語言學研究因在方法論層面與數字人文研究的相似性,已成為數字人文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Mehl 2021,雷蕾 2023)。該階段研究對象仍以文本為主,計算機輔助文本分析得到廣泛運用,研究熱點集中于文學領域的定量文學批評研究、作者身份歸屬研究和遠讀。還有部分學者關注智慧教室中學生的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由于這一時期學界對于“數字人文”術語的認同,相關理論建構更加完善,所使用研究范式和方法也呈現出科學化和程序化的特點,形成較為明確的熱點領域,在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兩方面均有建設性成果。

階段三(2019-2024年)為數字人文研究體系發展較為成熟的階段,并與人工智能時代背景高度契合。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技術突破為語言分析、文本挖掘、機器學習和主題建模等研究活動提供重要支持,提高數字人文研究的效率、可行性和豐富程度。這一階段的數字人文研究不斷拓展深度和廣度。縱向發展表現為文本分析和語言分析形式更多樣、內容更全面,由淺層的統計描述轉向深層的理解推導。通過運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由單一的詞頻統計發展為詞性標注、語法分析、語義分析、情感分析等較為復雜的文本處理與分析功能,呈現出內容多維度、多層次和過程智能化與自動化的發展態勢。橫向發展表現為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和研究重點不斷延伸。雖然數字人文研究仍以語言學和文學領域的語言本體分析為主流,但逐漸關注外語學科中的其他領域,如外語教學、文化研究和翻譯研究等。階段三相較于階段一和階段二,在研究工具的開發和運用、研究內容的深入和外延、研究范式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等方面都表現得更為成熟和系統,數字人文研究在這一階段融入數智化的時代潮流,實現了質與量的飛躍。

通過梳理和總結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關鍵詞的演進歷程,可以發現以下特點。首先,在發展因素層面,數字人文研究的發展往往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其研究熱點表現出階段持續性以及與當前所處信息時代的高度融合性。其次,在研究范式與方法上,數字人文研究逐漸趨于規范化和系統化,且相較于傳統人文學科研究更傾向于協作研究,呈現出跨學科合作的特點。再次,在研究領域上,數字人文研究不斷拓展深度和廣度,表現為跨學科的理論融合和技術工具的融合應用。最后,在研究工具和技術上,由最初的詞頻統計方法到語料庫語言學, 再發展至現在的人工智能,數字人文研究的蓬勃發展得益于技術工具的進步,但解決人文研究問題始終是其核心。

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的發展歷程與我國外語學科的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契合。相關研究指出,2001-2010年是我國外語教育的轉型和跨越期,2012年至今是外語教育的新時代(王定華 曾天山 2019)。雙方發展歷程的這種“巧合”實際上是外語學科求變圖強、尋求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應然”體現。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以來,呈現出極速演變的發展態勢。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語言本體研究,還是現實意義上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抑或國際交流意義上的“講好中國故事”,都要求外語學界立足當下、著眼未來。而數字人文的相關發展,為外語學科的革故鼎新提供了堅實的方法論基礎。

4 聚類分析與學科分類

使用CiteSpace的cluster功能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共得到8個聚類(見圖 5)。模塊值Q=0.6722、大于0.3,平均輪廓值S=0.9194、大于0.5,表明聚類效果良好,聚類結果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仔細閱讀聚類結果內文獻內容后,發現這一聚類結果與外語學科內部各領域具有較為清晰的對應關系。因此,在參考該聚類結果的基礎上,本文從外國語言文學學科范圍和數字人文教育兩個視角闡述該領域的研究前沿。

4.1 語言數字人文研究

雷蕾(2023)將語言學研究者參與的數字人文研究稱為語言數字人文研究。語言學領域的數字人文研究在研究專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和研究熱點上表現出鮮明的特征。在研究專題上,該領域廣泛關注語言學研究的各個分支,例如,語料庫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歷史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多個重要領域。相關的語言學理論為數字人文研究中的文本分析、信息抽取和知識圖譜構建提供理論支撐和知識依據。伴隨數字人文研究發展,日臻完善的數字技術、資源與工具又促使語言學從理論研究向應用研究轉型。在研究對象上,該領域以文本和語料庫為載體解決語言學問題,對歷史資料、古籍文獻、方言語料等書面或口語素材進行數字化轉錄與標注,構建語言學研究所需的語料庫。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語料庫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量化方法成為主流,主要表現為借助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分析語言使用的結構和模式,通過數字技術追蹤語言的起源和歷時演變規律,使用數字人文工具進行文本挖掘或多模態語言研究等,部分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模式。在研究工具上,發展與時俱進的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工具,例如語料庫技術、可視化分析工具以及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文本挖掘、實體識別與抽取(entity recognition and extraction)、機器學習、主題建模、情感計算(sentimental computation)、數據自動標注(automated annotation)、社會網絡分析算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lgorithm)等。

語言數字人文研究熱點豐富,涵蓋多個前沿話題。首先為語言特征分析,包括詞匯、句法、語義特征和語言風格等表征,以及立場、態度、情感等隱性特點。例如Schmidtke和Kuperman(2017)使用語料庫語言學方法對世界范圍內非母語英語變體中名詞的可數性進行實證研究,通過算法分離出非母語英語變體中更頻繁復數化的名詞,研究發現非母語英語變體中名詞可數性是一個連續統,且地理位置毗鄰的國家在非母語英語變體的名詞復數化程度上表現相似。Jiang(2024)使用文本挖掘技術和情感計算,探究社會熱點事件中路透社與新華社報道的主題、立場和情感差異。其次為語言數據工具與資源的使用和開發,如CLARIN NL COAVA(Cornips et al. 2016)、中世紀羅馬尼亞知識網絡語言數據建模(ALMA)(Prifti et al. 2024)、語境詞嵌入技術(contextualized word embedding,Fonteyn et al. 2024)等。再次為語言變異與歷時變化,例如社會語境中新詞在歷史語料庫中的使用研究(Sily et al. 2018)、語義可變性及其與出現頻率的關系(Baumann et al. 2023)。最后為語言文化傳播和文化遺產數字化與保護,例如敦煌研究院建成的“數字敦煌”文化資源庫涵蓋30個洞窟、4430平方米壁畫和6萬余卷藏經洞文獻,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共享,實現敦煌文化遺產的久遠保存和永續利用。

語言數字人文研究在其發展過程中展現出鮮明的跨學科融合特點和強大的生命力,其在理論創新和實際應用兩方面的豐富性和前瞻性使其成為數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專題之一。

4.2 數字文學研究

文學研究是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開展最為廣泛的領域之一。數字文學研究借助計算機技術對文學作品進行大規模數據分析和自動化的文本解讀,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突破傳統文學研究定性分析的邊界,呈現出定量研究的趨勢。在研究對象和研究視角上,傳統文學研究往往聚焦單一文學作品或作者,強調細致而又深入描寫、闡釋與評論,關注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哲理性和社會性。數字文學研究則傾向于從宏觀視角關注大規模文學文本的比較與分析,旨在得出某些文學規律、模式與共性特點,主題主要集中于遠讀理論以及定量文學批評研究、作者身份歸屬研究、數字化文學資源等。其中,Franco Moretti的遠讀理論強調文學研究必須通過獲取宏觀觀察視野來理解和分析文學作品和文學史,逐漸成為數字文學研究的核心(戴安德等 2016,黃水清等 2022)。基于遠讀理論開展的定量文學批評研究(quantitative literary criticism)是主要研究熱點之一,包括對遠讀理論的引介與評價,探討遠讀理論在不同文化背景文學研究中拓寬研究范圍的可能性,以及遠讀理論模型帶來的潛在的數字化未來前景。也有研究使用遠讀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定量分析,涉及不同體裁,如小說、詩歌、戲劇、信件和演講稿等;不同文學發展時期,如當代文學、維多利亞文學、弗郎哥獨裁時期的文學等;不同語言文化背景,如西班牙文學、法國文學和俄羅斯文學等。這些研究關注的議題包括分析作者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文學作品的主題、修辭、體裁分析和角色性格特征研究。

作者身份歸屬是數字文學研究的另一熱點。通過分析作品的語言風格差異,如修辭手段、詞匯使用、標點符號使用風格、角色性格塑造等,對具有爭議或尚不明確的作者身份進行預測。例如Grieve等(2019)對一直具有爭議的致比克斯比夫人的信件作者進行研究,引入N 元組(n gram)追蹤技術分析短文本,為解決這一爭議問題提供方案;Eisen等(2018)使用功能詞鄰接關系網絡分析(Function word adjacency networks,WANs)研究近代早期英國戲劇的作者身份,比較英國早期戲劇作家的寫作風格相似性;Schberlein(2017)對愛倫坡具有爭議的作品進行文體分析,以確定它們的創作歸屬。

電子圖書館的廣泛建立和超文本數據庫中書籍、期刊以及其他文本的大規模數字化、文學量化分析技術創新也是數字文學研究的又一重點。例如Green(2017)建立西方文學經典語料庫用于文體學和文化組學研究。Orekhov和Fischer(2020)以人工神經網絡生成的詩歌為研究對象,基于大型源語料庫對生成的詩歌文本進行仔細閱讀,從而觀察人工神經網絡是否能夠重現訓練樣本的部分語言風格特征,包括形態學、詞匯、句法和韻律層面。此外,文本知識挖掘、文本知識標注、主題建模是數字文學研究常用的技術方法。

總體而言,數字人文方法為文學研究提供了嶄新的閱讀和創作方式以及研究范式,打破了傳統文學研究的邊界,推動文學研究向智能化和數字化發展。

4.3 數字化翻譯研究

數字人文研究提供的全新技術手段,推動翻譯研究領域的創新與拓展。數字化翻譯研究重點關注數字人文研究理念和范式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中的融合應用,具體可分為翻譯工具數字化和翻譯方法的創新、翻譯語料庫建設與應用、翻譯自動化與機器翻譯、翻譯史數字化。

首先,翻譯工具數字化表現為計算機輔助翻譯(CAT)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幫助譯者提高效率,保證譯文的質量,同時翻譯研究者和譯者結合人工翻譯的傳統優勢和機器翻譯的時代趨勢,提出符合這一背景的新興翻譯方法,例如,機器翻譯譯后編輯。其次,數字化翻譯研究采用語料庫語言學方法,通過建立雙語或多語平行語料庫,對比分析不同語言的使用習慣、對應關系以及異同之處,并對翻譯策略進行探究、驗證和總結。例如,Gu(2023)結合語料庫語言學和批評話語分析對比研究筆譯與口譯的雙語語篇,突破傳統批評話語分析單語質性研究的特點,建立譯者意識形態語言使用的分層框架。再次,該領域還關注機器翻譯和自動化翻譯技術的應用與迭代,為數字化時代的翻譯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此外,也有學者借助數字人文工具對翻譯史進行回顧和量化分析,從跨文化、跨語言、跨種族、跨時空的視角,通過對比分析大量翻譯文獻和翻譯作品,探究翻譯的歷時發展趨勢、社會文化背景的變遷以及翻譯理論與策略的演變歷程。

數字化翻譯研究在關注傳統機器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本地化和翻譯質量評估的同時,也聚焦翻譯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與翻譯以及跨學科翻譯研究,在智能翻譯工具開發、個性化翻譯服務和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應用等前沿問題上進行積極探索。

4.4 數字文化研究

文化領域的數字人文研究包括文化遺產數字化、移民研究、數字化政策、智能博物館等主題。Melissa Terras和Claire Warwick一直致力于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其研究重點在于人文學科數字資源的系統分析和整理。Warwick等(2008)開展為期15個月的藝術與人文網絡資源日志分析(LAIRAH)計劃,該研究使用量化深度日志分析技術(quantitative Deep Log Analysis)了解實時用戶行為,旨在探究藝術與人文領域數字資源長期利用以及被忽視的相關因素。Terras等(2018)開展了一項倫敦大學學院與大英博物館合作的項目,利用數據處理框架分析6萬本數字化書籍,為識別數字基礎設施、程序障礙和數字資源分配提供建議,同時也更好支持人文學者開展大數據研究。移民研究同樣是文化領域的重要議題。Moreton(2016)以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的后饑荒時期中,從愛爾蘭移民至北美的女性移民的信件為研究對象。使用混合研究的方式分析其寫給家人的信件,先用定性閱讀的方式確定信件主題和話題,再使用計算方法回溯其中一個主題的語言特點,探究其語言模式,最后該研究討論對時間、人物、地點的記憶如何促進寫信方與收信方之間的情感聯系。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化文化研究領域還呈現出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動向,如數字化環境下的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研究、數字鴻溝、數字命名與文化認同、人工智能與文化交互等。這些潛在的熱點問題將成為后續數字化文化研究、跨文化與國際傳播研究的關注焦點。

4.5 高校外語專業數字人文教育

高校外語專業數字人文教育可以分為數字人文素養培養與教學實踐兩方面。數智化時代的高等教育應充分考慮學生作為網絡時代原住民的學習習慣和特征。學生的數字素養應包括理解和分析數據的能力,以及能夠熟練使用數字技術輔助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數字化課堂中,充分運用數字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并且積極成為數字教學材料的開發者,從而有目的地使用數字工具輔助、補充教學活動。相關研究催生數字時代教學方法的創新,例如多模態教學法、寫作自動化反饋、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等。有部分研究在教學實踐中驗證數字人文教育的效果和可行性。Kong(2014)通過實證研究,要求學生在智慧教室中學習專業知識,旨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研究結果表明數字化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專業知識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顯著增長,且教師與學生對這一教學方法持積極態度。Ohalloran(2024)培養學生對短篇小說作出創造性解釋的能力,采用在文學研究中使用文本分析軟件的教學方法激活高校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實際上,高校外語專業多年來始終堅持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外語教育。從上世紀的在線精品課到近年來的微課、慕課與私播課,特別是2018年教育部開展的一系列“金課”建設有效推動了人工智能技術與外語教育的深度融合。2022年頒布的行業標準《教師數字素養》更是作為風向標,為高校外語專業的數字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

5 結束語

通過梳理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的熱點與前沿可知,雖然在研究重點和主題上具有鮮明的學科傾向性,但整體仍呈現出相互交融、相輔相成的學科交叉特點。外語學科內部各領域的數字人文研究并非涇渭分明,而是在研究方法、范式、工具、成果資源上互相融合借鑒,共成體系。

通過文獻計量方法較為科學、客觀、全面地總結分析近期國際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成果,能夠幫助其他研究者了解該領域的核心主題、熱點和前沿,為我國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基于這一國際視角的外語學科數字人文研究現狀,國內學者應積極關注國際數字人文研究前沿,提升數字人文技術的應用能力,加強交叉學科專業建設與跨學科協作,推動數字人文與國內外語學科建設的深度融合與有效賦能。

注釋

①根據202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與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編寫發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按5個方向描述,包括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國別與區域研究。因此本研究在收集文獻時參考這一學科方向分類,選擇與之相關的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戴安德 姜文濤 趙 薇.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方法:西方研究現狀及展望[J]. 山東社會科學, 2016(11).‖Dai, A. D., Jiang, W. Z., Zhao, W. Digital Humanities as a Method: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Wes tern Research[J]. Shandong Social Science, 2016(11).

敦煌研究院. 數字敦煌[OL]. https://www.e dunhuang.com/index.htm, 2024-12-30.‖Dunhuang Research Institute. Digital Dunhuang[OL]. https://www.e dunhuang.com/index.htm, 2024-12-30.

馮志偉 張燈柯. 數字人文、元宇宙與自然語言處理[J]. 外語學刊, 2023(6).‖Feng, Z. W., Zhang, D. K. Digital Humanities, Metacosmos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J].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23(6).

黃水清 劉 瀏 王東波. 計算人文教育的回顧和探討[J]. 情報理論與實踐, 2024(7).‖Huang, S. Q., Liu, L., Wang, D. B.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Computational Humanities Education[J]. Intelligence Theory and Practice, 2024(7).

姜 峰 Hyland, K. 元話語研究的常思路與新議題:文獻計量與學科闡釋[J]. 外語學刊, 2023(2).‖Jiang, F., Hyland, K. Common Ideas and New Topics in Metadiscourse Research: Bibliometrics and Disciplinary Interpretation[J].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23(2).

雷 蕾. 語言數字人文:“小帳篷”理論框架[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23(3).‖Lei, L. Digital Humanities in Languag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mall Tent”[J].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 ching, 2023(3).

劉海濤 隆蟬憶. 從細讀到遠觀:數智時代人文研究的新路向[J]. 當代修辭學, 2024(3).‖Liu, H. T., Long, C. Y. From Close Reading to Distant Viewing: New Directions for Humanities Research in the Age of Digital Intelligence[J]. Contemporary Rhetoric, 2024(3).

劉 夏 何高大. 數字人文與新文科視角下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探索[J]. 外語電化教學, 2022(1).‖Liu, X., He, G. D. Exploration 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and New Liberal Arts[J]. Technology Enhanc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22(1).

佟和龍. 數字人文視域下我國英語專業改革發展的路徑[J]. 外語電化教學, 2023(1).‖Tong, H. L. The Path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glish Major under the View of Digital Humanities[J]. Technology Enhanc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23(1).

王定華 曾天山. 民族復興的強音——新中國外語教育70年[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9.‖Wang, D. H., Zeng, T. S. Strong Voice of National Revival 70 Year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New China[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9.

葉玉珠. 數字人文視域下國內外語學科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研究[J]. 外語電化教學, 2024(2).‖Ye, Y. Z.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ata Infrastructure of Domestic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J]. Technology Enhanc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2024(2).

Baumann, A., Hofmann, K., Marakasova, A., Neidhardt, J., Wissik, T. Semantic Mcro dynamics as a Reflex of Ocurrence Fequency: A Semantic Networks Approach[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23(3-4).

Cornips, L., Swanenberg, J., Heeringa, W., de Vriend, 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st LanguageAcquisition and Dialect Variation: Linking Resources from Distinct Disciplines in a CLARIN NL Project[J]. Lingua, 2016(8).

Eisen, M., Ribeiro, A., Segarra, S., Egan, G. Stylometric analysis of Early Modern Period English Plays[J]. Di 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2018(3).

Fonteyn, L., Manjavacas, E., Haket, N., Dorst, A., Kruijt, E. Could This be Next for Corpus Linguistics? Methods of Semi automatic Data Annotation with Contextualized Word Embeddings[J]. Linguistics Vanguard, 2024(1).

Green, C. Introducing the Corpus of the Can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A Corpus for Culturomics and Stylistics[J].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17(4).

Grieve, J., Clarke, I., Chiang, E., Gideon, H., Heini, A., Nini, A., Waibe, E. Attributing the Bixby Letter Using N gram Tracing[J].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2019(3).

Gu, C.L. Low hanging Fruits, Usual Suspects, and Pure Serendipity: Towards a Layere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on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Ideological Language Use Drawing on the Synergy of CDA and Corpus Linguistics[J]. Studie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2023(6).

Jiang, Z.K. Mining Themes, Emotions, and Stance in the News Coverage of the Russia Ukraine War from Reuters and Xinhua[J].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2024(2).

Kong, S.C. Develop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Critical Thin king Skills Through Domain Knowledge Learning in Digital Classrooms: An Experience of Practicing Flipped Classroom Strategy[J]. Computers amp; Education, 2014(9).

Mehl, S. Why Linguists Should Care about Digital Humanities[J].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 2021(3).

Moreton, E. ‘I Never Could Forget My Darling Mother’: The Language of Recollection in a Corpus of Female Irish Emigrant Correspondence[J]. The History of the Family, 2016(3).

OHalloran, K. Digital Assemblages with AI for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Short Stories[J]. 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2024(2).

Orekhov, B., Fischer, F. Neural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Analysis of Poetry Generated by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 Orbis Litterarum, 2020(5).

Patrik, S. Humanities Computing as Digital Humanities[J].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 2009(3).

Prifti, E., Schweickard, W., Selig, M., Tittel, S. Sprachdatenbasierte Modellierung von Wissensnetzen in der Mittelalterlichen Romania(ALMA): Projektskizze[J]. Zeitschrift für romanische Philologie, 2023(2).

Rockwell, G. Multimedia, Is It a Discipline? The Liberal and Servile Arts in Humanities Computing[J]. Jahrbuch für Computerphilologie, 2002(1).

Sily, T., Mkel, E., Hmlinen, M. Explorations into the Social Contexts of Neologism Use in Early English Correspondence[J]. Pragmatics amp; Cognition, 2018(1).

Schmidtke, D., Kuperman, V. Mass Counts in World Englishes: A Corpus Linguistic Study of Noun Countability in Non native Varieties of English[J]. 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2017(1).

Schberlein, S. Poe or not Poe? A Stylometric Analysis of Edgar Allan Poes Disputed Writings[J]. Digital Scho 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2017(3).

Schreibman, S. Digital Humanities: Centres and Peripheries[J].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Historische Sozialforschung, 2012(3).

Terras, M., Baker, J., Hetherington, J., Beavan, D., Zaltz, M., Welsh, A., ONeill, H., Finley, W., Duke Williams, O., Farquhar, A. Enabling Complex Analysis of Large scale Digital Collections: Humanities Research,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Transforming Access to British Library Digital Collections[J]. Digital Scho 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 2018(2).

Warwick, C., Terras, M., Huntington, P., Pappa, N. If You Build It Will They Come? The Lairah Study: Quantifying the Use of Online Resources in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User Log Data[J]. Lite 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2008(1).

定稿日期:2025-02-16【責任編輯 孫 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婷婷午夜影院|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狠狠干| 啊嗯不日本网站|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一级夜夜爽|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一区二区自拍| 欧美天堂久久| 国产在线小视频| 在线观看的黄网|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日本www色视频| 成人在线综合|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性视频| 免费毛片在线| 久久伊人操|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色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久久网综合| 国产v欧美v日韩v综合精品|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夜夜操狠狠操|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欧美一道本| 亚洲香蕉在线|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久久青草热|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精品|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一级在线|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91视频青青草|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精品片911|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广东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欧美日韩成人|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色网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欧美无专区|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男人天堂伊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