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術語是詞匯與專業(yè)的結合,自然具備作為詞語和專業(yè)兩個屬性,分別體現(xiàn)為表達順暢與專業(yè)性。術語更是兩種特性的融合,是語言和專業(yè)的相互交融,再生出表達的專業(yè)與專業(yè)的表達,呈現(xiàn)語言維度和專業(yè)維度的相互交融。在此影響下,術語的翻譯應該遵循語言之正確、語言之專業(yè)、專業(yè)學理之彰顯、專業(yè)之語言的原則,呈現(xiàn)符合要求的譯文,實現(xiàn)翻譯的價值。本文以新聞學術語翻譯為例,探討術語的語言和專業(yè)的二維融合,結合二者的相互運動分析術語翻譯基本原則。
關鍵詞:術語元范疇;語言維;專業(yè)維;術語翻譯;新聞學術語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25)02-0105-6
DOI編碼:10.16263/j.cnki.23-1071/h.2025.02.013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Original Scopes of Terminology and It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 Taking Journalism Terms as the Case
Sun Yi he Wang Ha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00, China;
School of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ng Studi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Terms are the professional expression for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a specific field, which are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scipline or major. In terms of its construction, term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linguisticism and professionalism. The former one decide the terms always demonstrates themselves as words, aiming to make readers know the basic meaning through its linguistic form, while the latter one determines the terms to be the basic media and carriers of professional concepts or theories, serving as the basis for the knowledge and minds of a discipline. The two natures of terms are independent, each of them containing different aspects and reflections. Meanwhile, terms are also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se two natures, witnessing the mutual combin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m, which further produce the 4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ion, expressive professiona lism,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 expression. With such features in the terms, their translation requires the principles of being appropriate in its writing, logic in its demonstrating style and image, professional in the knowledge it carries, academic in the thinking style. In this way, translators may produce the text which will be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so as to achieve the values of terms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with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m terms as the case, analyzes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basic natures of terms and investigates the principles of terms translation.
Key words:original scope of terminology; linguistic scope; professional scope; terms translation; jouralism terms
1 引言
術語是人類科學知識在語言中的結晶(馮志偉 2004:15),是專業(yè)背景下的詞語。術語的基本特性是“語”,是語言維度下的產(chǎn)物,通常較為簡短。它與其他形式一起構建文本和話語,是語言表達的基本組成部分。但術語并非普通詞匯,更體現(xiàn)“術”,是專業(yè)學科概念的高度濃縮,術語通過短短幾個字將學科的本質(zhì)體現(xiàn)出來,令文本呈現(xiàn)極強的學科屬性與學理性,體現(xiàn)學科的基本特征和研究范疇。術語是專業(yè)學科的根本立足點,建構學科的思維框架和邏輯解構,讓文本具備專業(yè)屬性,從而為輸出學科觀點提供條件,成為學科建立的基礎。術語同時具備詞匯和專業(yè)的雙重屬性,是語言維與專業(yè)維的高度結合。術語的兩個維度并非相互獨立,而呈現(xiàn)出:語言之語言、語言之專業(yè)、專業(yè)之專業(yè)、專業(yè)之語言的復雜關系。這要求譯者在術語翻譯中不僅要掌握術語的書寫方式和專業(yè)思維,更要明確二者的融合建構,在翻譯中遵循:語言的正確表達、語言的專業(yè)表達、學理的具象、專業(yè)語言的明確,實現(xiàn)譯語的語言和學術價值。本文以新聞學術語為例,分析術語的二維特性,探討術語翻譯的基本原則。
2 術語元范疇的二維解構
術語是“一個專業(yè)領域的概念指稱系統(tǒng),它包括所有一般和常見的專業(yè)表達”(維斯特 2011:19),是“專門用途語言中專業(yè)知識的語言表達”(揭春雨 馮志偉 2009:14)。術語自身是一個復合體,同時具備“表達”與“專業(yè)”雙重屬性(盧華國 張雅 2022:13)。形成兩個維度——語言維與專業(yè)維,建構術語的根本結構,規(guī)定其本質(zhì)屬性和表達方式。
2.1 語言維:術語的表達功能
術語是學科特有的詞匯體系,是學科內(nèi)所有語言要素的融合,彰顯學科和專業(yè)的特性與意識。術語是“由單詞材料形成的產(chǎn)品”(馮志偉 2010:9),根據(jù)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術語細分為“詞組型術語”和“單詞型術語”(同上 2004:15)。術語本質(zhì)上是一種語言產(chǎn)品,是“表達(話語)”的媒介,因此術語的書寫和組合必須遵循語言的基本要求,否則會影響術語的表達和信息的輸出。
術語在語言維度下體現(xiàn)為正確性,不能存在錯誤或含糊不清的表述,要求學者和學科專業(yè)的參與者理解作為術語語言的正確發(fā)音形式,字詞表達形式和組合形式不能有誤讀、錯別字、指向不清、不通順的問題,影響術語語言的合成,阻礙信息的傳遞,學術性和學思的傳達與搭建。
語音是語言的基本組成單位,通過聽覺傳遞語言信息。作為新聞學術語之一的新聞標題很多是“城市+性質(zhì)+報”的形式,這種形式中城市的發(fā)音尤為重要,發(fā)音的錯誤很可能讓讀者不明所以。字詞形式也是語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語言的字詞都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拼組而成,且由于語言形成需要很長的歷史維度,字詞形式一旦形成便會得到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所有人的認同并大范圍使用,錯用字詞或用錯字詞均會導致意義的丟失,阻礙交流。詞法是語言的字詞體系中較為高級的層次與結構,術語通常以單詞和詞組的形式展現(xiàn),而詞組和單詞需要由多個字和字母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形成一定的意義,在這一過程中,結合方式必須遵循一定文化背景內(nèi)認同的法則才能實現(xiàn)正確和恰當意義的傳遞和展現(xiàn)。
2.2 專業(yè)維:術語的專業(yè)功能
術語“表達專業(yè)知識與概念”(盧華國 張雅 2022:13),是專業(yè)意識的濃縮,其背后的支撐是專業(yè)與學科。術語旨在傳遞專業(yè)知識、展現(xiàn)學科意識和框架,因此是“專業(yè)”的媒介。由此,術語還存在專業(yè)維度,體現(xiàn)其專業(yè)性。
術語的專業(yè)維首先表現(xiàn)為術語的統(tǒng)一和指向的明確。術語表達方式和組建形式具備穩(wěn)定性,凸顯學科性質(zhì),突出反映在術語的統(tǒng)一,指向類似或具有一致性,如新聞學術語中的雜志不會用于指向日報等報紙,期刊不會用于指向娛樂雜志。
術語的專業(yè)還體現(xiàn)在其表達的高度濃縮。術語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學科與專業(yè)意識的具體化,凸顯學科性和思維建構,表現(xiàn)為高度的概括性。通常術語不會摻雜過多的修飾成分或無意義元素,是高度升華的產(chǎn)品,讓學者甚至是普通讀者能夠通過幾個字了解其中大概的涵義,體現(xiàn)和輸出學科意識?!鞍屠鑿V告報”的標題,5個字傳達出3個信息:發(fā)行地在巴黎,內(nèi)容是廣告,性質(zhì)是報紙。而如果寫為“巴黎的廣告報紙”就過于冗長復雜,且影響觀感,特別在學術著作中不利于學術意識的搭建和學理性的體現(xiàn)。
術語的專業(yè)維更要求術語的學科性。任何學科都具有其術語體系,保持學科的獨特性和獨立地位,因此,在語言組建和表現(xiàn)形式上必須彰顯自身的特色,展現(xiàn)學科自身的性質(zhì)。各行各業(yè)均大量使用“報紙”一詞,其意義表征也十分明確,但在新聞學術語體系中,根據(jù)報紙的不同目的、性質(zhì)、定位,可細分為“公報”“叢報”“黨報”“郵報”“小報”等。如果統(tǒng)稱為報紙或報,雖然意義表達明確,但性質(zhì)的模糊和混亂讓新聞學的學科特性完全喪失,這樣的術語表達不符合學術規(guī)范。
綜上,術語同時包含兩個維度,但兩個維度并非相互獨立,而是相互影響??傮w上,專業(yè)維高于語言維,處于術語體系的最高層,而專業(yè)維的體現(xiàn)需要語言維的參與,兩個維度的相互作用共同組建術語的體系,也影響術語的表達和傳遞。
3 語和術的互動與術語翻譯原則分析
術語包含兩個維度,分別有不同的體現(xiàn)方式和書寫要求,凸顯術語書寫的特色。但術語的兩個維度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貫通,相互融合,相互影響:語言顯示專業(yè),專業(yè)包含語言,形成二維復合結構,從而確保術語不僅能夠完成交流的功能,更能夠展現(xiàn)學科的意識和完成思維建構。這種相互運動還影響術語的翻譯,讓術語翻譯不僅遵循語言和專業(yè)兩個單項維度,更呈現(xiàn)出復合維度之下的復合翻譯原則:語言維度下的語言之語言與語言之專業(yè),專業(yè)維度下的專業(yè)之專業(yè)和專業(yè)之語言。這就要求譯者在術語翻譯中不僅要明確術語翻譯所涉及的語言,具備語言的意識,理解和掌握術語的專業(yè)范疇,使用符合專業(yè)要求的話語進行轉換,搭建學術的框架,具化學科思想和思維模式,更必須具備兩種維度結合的能力,并體現(xiàn)在翻譯過程和文本之中,翻譯過程中做到語言準確和專業(yè)嚴謹,才能實現(xiàn)術語翻譯的價值。
3.1 語言之語言:語言中心的術語翻譯
語言維度以交流為根本目的,實現(xiàn)信息的傳遞,促進術語背后的學科發(fā)展。如此,語言的正確使用成為語言維度下術語創(chuàng)作與呈現(xiàn)的核心問題。在翻譯中,譯者也必須遵循正確翻譯的原則,準確將術語語言進行轉化。
正確翻譯指譯者的翻譯必須符合語言文字和文化的傳統(tǒng)以及客觀事實,不能隨意發(fā)揮。語言維度下,術語的基本屬性是文字,而文字的根本屬性是客觀性。文字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珍貴文化產(chǎn)品,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按照特定的思維認知,在逐步形成的規(guī)范中確定文字的基本形態(tài),并以一定形式確立下來使之得以流傳,并具備相應的穩(wěn)定性。文字有規(guī)定和法則,不能隨意更換和改變,任意改變文字的形式和語音都會在文中造成混亂,讓讀者不明所以,嚴重干擾學術文章的學理性與嚴謹,造成學術性的喪失。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許鈞 穆雷 2009:190),掌控翻譯全過程 (胡庚申 2014:29),更有責任和義務確保翻譯中對原文的正確理解和對譯語的正確把握,利用自身的翻譯能力構建語言交流的橋梁,力保翻譯的正確性,保證讀者的理解與接受以及學術觀點和思維的傳播。
語言的準確包括語言的各個組成部分,表現(xiàn)在語音、書寫、詞匯和詞法。首先是讀音,讀音是語言的第一特性,是語言形成的第一要素,沒有讀音也沒有語言更沒有與之相配的文字體系。但不同語言擁有不同的文字體系,且語言之間讀音差異極大,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必須追溯術語源語,確保不出現(xiàn)讀音錯誤干擾讀者的理解與接受。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寫道:“其中較得要領者,以布乃雅(Bleyer),哈潤登(Harrington)與弗潤開寶(Frankemberg)為最”(戈公振 1927:第一章第十七頁)。此例中戈公振采用音譯法翻譯3個人名。但是3個人名均為英文名,結合英語語音體系,Bleyer中第一個音節(jié)Ble并沒有“乃”(nai)的發(fā)音,其發(fā)音更類似于漢語中的“萊”,而且最后一個音節(jié)的yer中的er與“雅”(ya)并不一致,應為漢語中的“兒或爾”,由此正確的翻譯是“布萊爾”。Harrington第二個音節(jié)rring與漢語詞“潤”(run)在讀音上也是完全不對等,特別是元音(i u)的不協(xié)調(diào),正確的翻譯是“哈林頓”。與前幾例相同,F(xiàn)rankemberg第一個音節(jié)fran中的元音an與漢語詞“潤”(run)所包含的韻母un完全不一致,同時,第二個音節(jié)中的kem與“開”(kai),第三個音節(jié)berg中的er與漢語的“寶”(bao)在元音上均不對等,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弗蘭肯貝格或弗蘭肯伯格”。
語言由于自身性質(zhì)的不同以及歷史文化因素在書寫體系上均有差異,即便采用同一種書寫體系的語言,在具體書寫中也會存在偏差,譯者必須掌握和了解語言的書寫體系,確保翻譯的正確性。“我國之所謂報……法國之Journal,Nouvelle,Couriur, Mesager,意國之Jiornale,俄國之Γазета”(同上: 第一章第一頁),此例是戈公振對“報”在外語中對應詞的介紹。但事實上,意大利語中并沒有J, K, W, X, Y這5個字母,這些字母為外來語,戈公振的翻譯從根本上不成立,報紙在意大利語中的對應詞應為giornale.
詞匯是組成語言的基本要素,但詞匯的所指及其具體含義在不同語言中有所不同,譯者必須熟悉具體詞匯的含義和使用方式,才能保證翻譯的合理性與正確性。“凡稍研究報紙之共通歷史者,必知有所謂口頭報紙(spoken newspaper),手寫報紙,木板印刷報紙,與活版印刷報紙之四類”(同上:第一章第二十一頁)。其中戈公振采用直譯的方式,將“口頭報紙”翻譯為spoken newspaper,但其實英文中spoken意為uttered through the medium of speech or characterized by speech; sometimes used in combination,指“口頭的,口語的”,強調(diào)人們通過口頭直接產(chǎn)生的某個事物,但“口頭報紙”只是借助人們口耳相傳傳播信息,并非由人們口頭產(chǎn)生,與spoken的意義有較大偏差,根據(jù)語境應該使用表達using speech rather than writing,強調(diào)借由口頭相傳的形式得以實現(xiàn)信息傳播目的的oral.
語言由詞匯組成,而這一組成過程需要語法的參與。譯者必須熟悉和了解語言的語法結構,保證在翻譯過程中產(chǎn)出合理、通順的譯文?!癆 Abelha da Chine(譯意《蜜蜂華報》)發(fā)刊于一八二二年(道光元年)九月十二日”(同上:第三章第十八頁)中戈公振采用字對字的直譯法,雖然實現(xiàn)意義對等,使原文的每個詞在譯文中都有對應,但A Abelha da Chine是葡萄牙語,語法結構是“冠詞+名詞+介詞+名詞”,其中da是介詞,沒有實際意義,但是表達所屬關系,前名詞所屬于后名詞,但這樣的結構在漢語中并不存在,漢語使用“的”表達所屬關系,并且“的”之后的名詞所屬于“的”之前的名詞,與葡萄牙語正好相反,按照這樣的語言思維, A Abelha da Chine的翻譯應為“中國(的)蜜蜂報”(李長森2010:61),而不是“蜜蜂華報”。
3.2 語言之專業(yè):語言導向的專業(yè)翻譯
術語背后有專業(yè)支撐,服務學科思維和意識,輸出學術觀點和建構專業(yè)體系,術語在語言維度上必須結合專業(yè),形成“語言+專業(yè)”的復合結構,包括專業(yè)意識的具象和專業(yè)思維的搭建。學科意識是學科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思維體系,學科的出現(xiàn)、形成和發(fā)展都具備高度的邏輯性,將本學科內(nèi)的所有學術觀點結合,構筑學科框架和學術理論體系。因此術語也具備這樣的邏輯特性,術語的翻譯更需要傳遞學科和專業(yè)的邏輯,對學術負責。這種邏輯性主要表現(xiàn)在譯文的統(tǒng)一性與簡潔性。
學術邏輯首先表現(xiàn)在相關術語的一致性。學科具有規(guī)范性。學者對學科的所有概念和觀點按照性質(zhì)、來源和使用等進行分組,并通過相應的理論思維將其統(tǒng)一形成更高等次的學科門類和研究范圍,在術語中,性質(zhì)和范疇指向相同或相似的術語大多具備相同的成分,其表述和翻譯要維持原文的統(tǒng)一特征,不可以隨意更換或刻意歪曲其形式造成范疇失衡或指向不明。宋善良1940年譯自Georges Weill所著Le Journal的《日報期刊史》列舉了世界各國的知名報刊,但其中就有翻譯不統(tǒng)一的問題,造成讀者的誤解和專業(yè)失衡。如將Leipzig Zeitung譯為“來潑徐城報紙”(宋善良 1940:156),將Mainzer Zeitung譯為“孟司城之報紙”(同上 1940:222),兩個術語原文的第二個單詞均為Zeitung具有明顯的一致性,在學科體系中意味著兩個報刊的性質(zhì)與發(fā)行方式甚至服務對象重合,但譯者的翻譯卻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結果,讓學科體系中的指向重合無法得到再現(xiàn)。
語言的專業(yè)還表現(xiàn)在高度簡潔。學科專業(yè)強調(diào)嚴謹,要求語言高度凝合,不能有無意義重復的話語出現(xiàn)。術語作為學術的專業(yè)詞語,經(jīng)過學者的專業(yè)處理,在文本篇幅較普通詞語更短,指向更加明確,是高度濃縮和刪減累贅部分后的結果。這種簡潔的結構不僅能夠簡單明確,縮小篇幅,更彰顯學術思維的嚴謹性,令詞語符合專業(yè)的需要。宋善良將Daily Mirror譯為“每日鏡子報”(同上:253),雖然完成語言翻譯的任務,daily對應“每日”,mirror對應鏡子,翻譯準確且譯文通順符合表達習慣,但是“每日鏡子報”的表述不夠簡潔,沒有符合語言的專業(yè)性之要求,應考慮專業(yè)的需要將其濃縮為“每日鏡報”。又如其將Diarium Europum譯為“歐洲報紙”(同上:52),雖然翻譯與表述沒有問題和歪曲,但是“報紙”的表述太過繁瑣,不符合新聞學科寫作的要求,應減譯為“歐洲報”。
3.3 專業(yè)之專業(yè):專業(yè)導向的術語翻譯
專業(yè)維度下的術語是學科的具象,反映學科的本質(zhì)和思維特征,因此具有極強的學理性與邏輯性,是學科建構的基礎。這要求讀者將其與普通詞語區(qū)分,以專業(yè)的視角對待術語的翻譯,呈現(xiàn)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本學科要求的術語。
專業(yè)的術語翻譯首先必須符合學科發(fā)展的客觀事實,不能違背學科歷史和相關規(guī)定。這要求譯者作為創(chuàng)作和翻譯的主體,必須了解相關的歷史信息,尊重歷史,為讀者展現(xiàn)真實、可信的歷史素材。但在《中國報學史》的翻譯中,戈公振呈現(xiàn)大量與歷史事實相悖的情況,主要包括體現(xiàn)在報刊名稱的錯誤翻譯和報刊名稱混淆兩個方面。報刊名稱的錯誤翻譯表現(xiàn)在戈公振沒有參照相關的歷史記錄,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報刊進行準確的翻譯,而是根據(jù)自身理解完成翻譯任務。戈公振認為,“若在我國而尋求所謂現(xiàn)代的報紙,則自以馬六甲(Malacca)所出之《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原名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戈公振 1927:第三章第一頁),而根據(jù)白瑞華(Roswell S. Britton)撰述的《中國報紙(1800-1912)》(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 1800-1912),《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的英文譯名應為A General Monthly Record(Cha shih sh Mei yueh Tung chi chuan)(Roswell 1966:18)。戈公振缺少相關史料,僅按照自己的理解,把新聞的屬性作為標題,造成誤譯。同時,譯者必須理清學科發(fā)展進程,了解必要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包括學科歷史事件與人物,做到翻譯的準確,絕不容許報刊名稱混淆和“張冠李戴”。戈公振記載“Daily Press(舊譯《德臣報》)發(fā)刊于一八五七年十月一日,……發(fā)行兼編輯為英國人茹兜(Ges. M. Ryden)”(戈公振 1927:第三章第二十頁)。但根據(jù)史料記載,Daily Press應譯為《孖剌報》或《孖剌西報》,《德臣報》的譯名應為China Daily,戈公振未對相關史料進行系統(tǒng)梳理,沒有深入理解兩個報紙的屬性和發(fā)行記錄,弄混兩報譯名。
又如,戈公振認為,“O Macaista Imparcial (譯意《帝國澳門人》)發(fā)刊于一八三六年六月九日。一八三八年為政府所封禁”(同上:第三章第十八頁),而根據(jù)《中國叢報》的記載,該報刊曾經(jīng)刊登過有關宗教話題的論述: “有些讀者可能希望我們對此加以譴責。而我們選擇不予評論,雖然我們的沉默絕不代表著對于他們的贊同。我們認為,通過‘點亮’自己而不是成為辯論家就能夠更好地定位報紙內(nèi)容,因為其他報刊宣稱其‘燈臺和油料’是確實可靠的。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從中受益”(張西平 2008:152-153)。這段論述充分說明其獨立辦報的宗旨和理念。該報發(fā)刊詞明確指出,“該報不與任何黨派發(fā)生關系,只尊重法律”(同上:153),說明報刊不具有任何政治屬性。中外報刊史上,任何標榜獨立辦報的報紙名稱與創(chuàng)刊號上都不會出現(xiàn)“帝國”之類的字眼。基于此,O Macaista Imparcial應譯為《澳門土生公正報》(王海 2014:151)。
3.4 專業(yè)之語言:專業(yè)中心的語言呈現(xiàn)
術語專業(yè)性需要語言作為媒介,因此,專業(yè)維度也存在與語言維度融合的趨勢,體現(xiàn)為專業(yè)的話語,即必須理清本專業(yè)學科的基本話語體系和重要概念,將其體現(xiàn)在譯文中,令譯文能夠彰顯本學科的特色,體現(xiàn)為在概念的理清與專業(yè)所指的明確。
概念的理清是譯者必須明確某一專業(yè)術語在本學科體系內(nèi)的意義和內(nèi)涵,甚至出現(xiàn)的時間和發(fā)展的趨勢,在語言中予以呈現(xiàn)。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曾有The Canton Miscellany(譯意《廣東雜志》)發(fā)刊于一八三一年”(戈公振 1927:第三章第十九頁)的表述。但The Canton Miscellany并不是雜志,而是報紙,報名中的miscellany意指報刊內(nèi)容豐富,包含多個領域,體現(xiàn)了報刊的定位。而從“雜志”(magazine/magasin)的詞源界定和英美雜志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歷史沿革(Richard et al. 2015:311)來看,雜志是其起源于報刊(perio dicals)而有別于書籍、報紙產(chǎn)業(yè)且具有自身屬性的媒介,“雜志是以刊載文章和評論為主的,多位作者撰寫的不同題材的作品構成的定期發(fā)行的印刷品,通常有固定名稱,按卷、期或年、月順序編號,每期的開本、板式基本相同”(Sammye, Patricia 1999:23)。盡管“世界初期的報紙和雜志是混同的……統(tǒng)稱為‘報刊’,但從18世紀,報紙與雜志便開始明顯分離,中國則至辛亥革命時期告別報與刊部分的時代”(程曼麗 喬云霞 2013: 54),雜志和書籍、報紙產(chǎn)業(yè)在性質(zhì)、內(nèi)容、定位、采編筆法以及傳播方法上存在差別。戈公振的翻譯完全混淆“雜志”與“報紙”的界限,容易對讀者形成誤導。
專業(yè)所指的明確是專業(yè)術語的譯文必須有明確且正確的指向。通常來說,一個術語只能指向一個領域,不能混用或亂用造成學科體系的混亂。譯者必須明確學科概念在本學科內(nèi)部的指向和內(nèi)涵以及典型的具象對象,在翻譯時可作出正確的選擇。宋善良在《日報期刊史》中將“Gazette de Voss”譯為“服司氏之報紙”(宋善良 1940:110),原文與譯文一一對應且通順易懂,但在新聞學領域中,gazetta意為“公報”,起源于1566年意大利的《威尼斯公報》。據(jù)史料記載,威尼斯手抄新聞(Notizie Scritte)發(fā)行于1566年。這是一種正式的單張新聞紙。最初這種新聞紙張貼于公共場所,凡閱讀者須付一枚小的銅元,叫做‘Gazzetta’。以后這個名詞即當做報紙的名稱,故威尼斯‘手抄新聞’在有些英文書籍中,亦稱威尼斯公報(Venice Gazette)”(李瞻 1983:423)??梢?,gazetta與journal(日報)、periodicals(定期報紙)所指的對象完全不同,模糊了新聞學的幾個概念和術語指向。
4 結束語
術語作為一種專業(yè)詞語,具備詞語的表達和專業(yè)的具化,融合成為“語言維”和“專業(yè)維”兩個維度。語言維以交流為根本目的,強調(diào)語言的使用和信息的傳播,而專業(yè)維強調(diào)專業(yè)意識的凸顯和思維模式的具象。兩個維度相互聯(lián)系,形成語言維度、語言之專業(yè)維度、專業(yè)維度、專業(yè)之語言維度的復雜體系。其相互影響構建了術語獨特的話語體系,也影響了術語的翻譯,令術語翻譯具備獨特的性質(zhì)。語言維度以交流為目的,要求譯文的正確性,包括語音、字詞和詞法3個層面,確保信息的傳遞與觀點交流,為專業(yè)的輸出做好準備,而語言之專業(yè)維度要求譯者使用統(tǒng)一、簡潔的話語體現(xiàn)專業(yè)性。專業(yè)維度以邏輯與學理性為特征,強調(diào)專業(yè)意識的體現(xiàn),要求譯文的簡潔、明確和統(tǒng)一,確保普適性的專業(yè)邏輯和學理的展現(xiàn)和專門性的概念的呈現(xiàn)。專業(yè)維度融合語言又要求譯者采用本學科的特定術語體系,理清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并明確術語所指,彰顯學科特色。4個翻譯原則并行,共同保證翻譯要求的完成,實現(xiàn)翻譯的價值。
參考文獻
程曼麗 喬云霞. 新聞傳播學辭典[M]. 北京:新華出版社, 2013.‖Cheng, M. L., Qiao, Y. X. Dictionary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M]. Beijing: Xinhua Publishing House, 2013.
馮志偉. 漢語單詞型術語的結構[J].中國科技術語, 2004(1).‖F(xiàn)eng, Z. W.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Terms in the Form of Words[J]. China Terminology, 2004(1).
馮志偉. 術語形成的經(jīng)濟律——FEL公式[J]. 中國科技術語, 2010(2).‖F(xiàn)eng, Z. W. Ecnomic Law of Term Formation[J]. China Terminology, 2010(2).
戈公振. 中國報學史[M].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27.‖Ge, G. Z.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M].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1927.
胡庚申. 從“譯者中心”到“譯者責任”[J]. 中國翻譯, 2014(1).‖Hu, G. S. An Eco 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Supersession of “Translator centeredness” by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014(1).
黃鑫宇 劉潤澤. 當代視域下文化術語翻譯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 外語學刊, 2024(1).‖Huang, X. Y., Liu, R. Z. A Visualized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Studies on Cultural Terms[J].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24(1).
揭春雨 馮志偉. 基于知識本體的術語定義(下)[J]. 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 2009(3).‖Jie, C. Y., Feng, Z. W. Ontology based Definition of Term(2)[J].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 am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9(3).
李長森. 近代澳門外報史稿[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0.‖Li, C. S. History of Modern Macaos Fo reign Periodicals[M].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ress, 2010.
李 瞻. 世界新聞史[M]. 臺北:三民書局, 1983.‖Li, Z. The World History of Journalism[M]. Taipei: San Min Book, 1983.
盧華國 張 雅. 普通術語學視角下的術語翻譯方法再梳理[J]. 中國科技術語, 2022(2).‖Lu, H. G., Zhang, Y.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Methods Reconsi 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 Terminology Theory[J]. China Terminology, 2022(2).
宋善良. 日報期刊史[M]. 長沙:商務印書館, 1940.‖Song, S. L. History of Periodicals and Journals[M]. Changsha: The Commercial Press, 1940.
王 海. 在華葡文報刊活動的歷史分期——兼及分期研究中的相關問題[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Wang, H. Historical Division of Portuguese Press in China: Together with Some Relevant Questions[J].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2014(1).
維斯特. 普通術語學和術語詞典編纂學導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Eugen, W. Introduction of Ge neral Terminology and Terminology Lexicography[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1.
許 鈞 穆 雷. 翻譯學概論[M]. 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9.‖Xu, J., Mu, L.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M]. Nanjing: Yilin Press, 2009.
張西平. 中國叢報[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Zhang, X. P. Chinese Repository[M].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8.
Georges, W. Le Journal[M]. Paris:La Renaissance du Livre, 1934.
Richard, C., Christopher, R.M., Bettina F. Media and Culture: Mass Communication in a Digital Age[M]. New York:BEDFORD/ST. MARTINS, 2015.
Roswell, S.B. 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1800-1912)[M]. Taipei: Cheng wen Publishing Company, 1966.
Sammye, J., Patricia, P. The Magazine from Cover to Cover: Inside a Dynamic Industry[M]. New York:McGraw Hill, 1999.
定稿日期:2025-01-10【責任編輯 陳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