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藝術設計領域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基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當代藝術設計邁向國際化的步伐越來越大,并獲得了一定的成績。從東方到西方,各地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成為當代藝術創作中獨特的素材與表現對象,以多樣的形式展現于舞臺、畫布、銀幕等藝術媒介之上,引發人們對民俗文化與當代藝術關系的深入思考。在當下,我們應該積極思考,如何有效地將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與藝術設計相互融合,更好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化歷史氣息,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展示出我們的民俗文化。
一、民俗文化在當代藝術中的呈現形式
(一)東方民俗活動的藝術呈現
1.中國春節民俗與當代藝術
中國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要且極具代表性的民俗節日,在漫長的歲月沉淀中形成了諸如貼春聯、掛年畫、舞龍舞獅、放鞭炮等一系列獨具特色且飽含深厚文化底蘊的習俗,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價值觀、家族觀念以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體現。從視覺藝術的維度來看,在不少現代繪畫作品里畫家們憑借著對色彩的敏銳感知與大膽運用精心描繪春節期間那熱鬧非凡的場景。畫面中,舞龍舞獅者矯健有力、靈動多變的身姿仿若躍然紙上,他們或翻騰跳躍,或盤旋舞動,與周圍那鮮艷奪目的紅色春聯以及造型精美、寓意吉祥的喜慶燈籠相互映襯,共同構建出極具視覺沖擊力與感染力的畫面效果,生動而精準地傳達出中國人在新春佳節之際,對新的一年滿懷期待、憧憬以及沉浸于歡樂祥和氛圍之中的真摯情感。在藝術領域,春節聯歡晚會將傳統的春節民俗節目與現代音樂、舞蹈、燈光等多元元素進行有機結合。例如,在舞蹈編排方面,編導們會在傳統民間舞蹈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舞蹈的肢體語言與節奏感,使舞者的動作更加富有張力與表現力;在音樂創作上既保留了傳統春節音樂中的經典旋律與形式,如歡快的鑼鼓節奏,又巧妙地融入現代音樂的和聲、配器手法,采用電子音樂元素進行創新編排打造出全新的聽覺體驗;而舞臺燈光設計則通過色彩的變幻、光影的交錯,營造出或溫馨或熱烈或神秘的氛圍,進一步烘托出節目主題與情感基調。全球華人在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的過程中,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傳統民俗文化與當代藝術魅力相互交融所產生的獨特魅力,從而在心靈深處喚起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感與歸屬感。
2.韓國江陵端午祭與當代藝術
韓國江陵端午祭是韓國重要的民俗節日,有著豐富的祭祀儀式、傳統歌舞表演以及特色手工技藝展示等活動內容。在音樂創作方面,一些現代音樂家汲取端午祭中的傳統音樂節奏與旋律特點,將其與現代音樂風格如電子音樂、流行音樂相融合,創作出既有傳統韻味又具現代感的音樂作品。例如,在某些歌曲中融入了端午祭上薩滿祭祀時的鼓樂節奏,搭配上時尚的電子音效和流行的演唱風格,使傳統音樂在新的音樂語境下獲得新生。在舞蹈表演上,現代舞團以江陵端午祭中的傳統舞蹈動作為基礎創新編排,把端午祭舞蹈中對神靈祭祀的莊重姿態與現代舞蹈的肢體表達技巧相結合,舞者們在舞臺上通過靈動的舞姿展現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美感,向觀眾傳遞著江陵端午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同時,在視覺藝術方面,畫家們以江陵端午祭的熱鬧場景為藍本繪制出色彩斑斕的畫作,讓更多人了解到這一獨特的韓國民俗文化在當代藝術視角下的魅力。
3.日本京都祇園祭與當代藝術創作
京都祇園祭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盛大的巡游活動而聞名遐邇。在當代藝術創作中,京都祇園祭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激發了藝術家們的無限靈感,將其融入了裝置藝術、攝影藝術等多個領域。在裝置藝術創作中,有的藝術家以縮小比例的方式精心制作了祇園祭的花車模型,并巧妙地結合了現代材料如金屬、玻璃等,營造出一種傳統與現代碰撞交融的藝術效果,不僅展示了祇園祭花車的精美與獨特,同時也體現了藝術家們對于傳統與現代關系的深刻思考。而在攝影藝術領域,從盛裝的參與者到精致的祭典道具,都成為攝影師鏡頭下的焦點,他們將祇園祭的獨特文化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讓這一傳統民俗活動在當代藝術語境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西方民俗活動的藝術呈現
1.巴西狂歡節與當代舞蹈藝術的深度融合
巴西狂歡節以其熱情奔放的桑巴舞、華麗炫目的服飾以及盛大喧囂的街頭派對,向世界展示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在當代舞蹈藝術的廣闊舞臺上,眾多現代舞團深受其啟發,將桑巴舞的韻律、節奏與現代舞蹈技巧進行巧妙結合創作出一系列風格獨特的舞蹈作品,不僅生動展現了巴西狂歡節的活力與激情,更極大地拓展了當代舞蹈藝術的邊界與視野。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們將其獨特的步伐、節奏以及肢體語言與現代舞蹈的流暢性、表現力相融合,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形式。同時,他們還巧妙地運用燈光、音響、布景等現代舞臺技術,營造出一種夢幻般的視覺效果,使觀眾置身于巴西狂歡節的狂歡氛圍中,成功地將巴西狂歡節的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舞臺。
2.西班牙奔牛節在視覺藝術中的多樣化表現
在當代視覺藝術領域,畫家們以奔牛節為靈感,用畫筆捕捉那些緊張刺激的瞬間,將奔跑的公牛、勇敢的奔牛者以及圍觀人群的各種表情生動地刻畫在畫布上,不僅展現了奔牛節的激烈與緊張,更傳達了藝術家們對于這一民俗活動的深刻理解和獨特感受。此外,在雕塑藝術方面,藝術家們運用金屬、陶瓷等多種材料,以抽象或寫實的手法塑造出奔牛節的形象,不僅展現了公牛的力量感和奔牛節的獨特氛圍,更將奔牛節的民俗文化以三維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西班牙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3.美國感恩節在影視藝術創作中的深刻體現
美國感恩節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故事和深刻的情感內涵。在影視藝術創作中,感恩節的元素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和情感紐帶。許多電影作品以感恩節為背景講述家庭之間的情感糾葛、文化沖突與和解,展現了美國社會的多元文化和家庭價值觀,不僅讓觀眾在欣賞故事的同時,也深入了解了感恩節的起源、習俗和意義,增強了對于這一民俗節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無論是感恩節晚餐的溫馨場景還是家庭聚會中的歡聲笑語,感恩節不僅豐富了劇情內容,更通過細膩的描繪和真實的情感表達,讓觀眾在感受劇情的同時也深刻體會了感恩節這一民俗節日在當代社會中的文化意義與情感紐帶作用,成功地將美國感恩節的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舞臺,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
二、民俗文化在當代藝術呈現中的意義與價值
(一)文化傳承與保護
民俗文化作為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當代藝術的呈現,不僅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還找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途徑。傳統上這些民俗活動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地域與群體,難以跨越地域界限為更多人知曉。然而,在當代藝術的助力下,藝術家們通過現代媒體與全球化的傳播渠道,將民俗文化的精髓展示給全球觀眾,使其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群體,而是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財富。以云南少數民族民俗為例,歌舞、服飾、手工藝等在過去往往只為當地人所熟知。但如今,以這些民俗為主題的藝術展覽在國內外巡回展出,吸引了無數觀眾的目光,這一過程中當代藝術不僅扮演了傳播者的角色,更成為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力量。
(二)藝術創新與靈感激發
民俗文化豐富的內涵與獨特的表現形式,為當代藝術創新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從非洲部落民俗中的原始面具與圖騰藝術,到東方傳統民俗中的剪紙、刺繡等元素,都能成為藝術家們突破傳統創作思維的催化劑。以非洲部落民俗為例,其原始面具與圖騰藝術的夸張造型和神秘象征意義為當代藝術家在雕塑、繪畫、服裝設計等領域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許多時尚設計師深受其啟發,將非洲部落民俗元素融入服裝設計中,創造出既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又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服裝作品,不僅引領了時尚潮流,還豐富了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
(三)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文化不僅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還推動了全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當西方藝術家將東方民俗元素融入其作品,或者東方藝術家借鑒西方民俗文化進行創作時,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便在藝術作品中得以生動體現。觀眾在國際藝術展覽中可以欣賞到融合了中西方民俗文化元素的當代藝術作品,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與共性,不僅增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包容,還推動了全球文化多元化的發展,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增強民族與地域認同感
民俗文化是民族與地域身份的重要標識,能夠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所屬群體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不僅有助于凝聚人心,維護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穩定性與持續性,還能激勵人們積極傳承和弘揚本土民俗文化。以蘇格蘭為例,其風笛音樂與格子花紋服飾民俗在當代藝術作品中頻繁出現,無論是在電影配樂中悠揚的風笛旋律,還是在時尚秀場上以格子花紋為設計靈感的服裝系列,都讓蘇格蘭人民強烈地感受到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激發他們傳承和弘揚本土民俗文化的熱情,“不斷強化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認同”①。同樣,在我國的藏族地區,唐卡藝術以其精湛的繪畫技藝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內涵在當代藝術展覽、文創產品開發等方面嶄露頭角。藏族民眾看到唐卡被更多人欣賞和珍視,心中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會油然而生,不僅有助于維護民族和地域文化的穩定性與持續性,還能為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三、民俗文化在當代藝術呈現中的挑戰與應對
(一)商業化與文化內涵的平衡
隨著民俗文化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部分藝術作品過度追求商業利益導致民俗文化的內涵被淡化或歪曲。例如,一些旅游景區為了吸引游客,使民俗表演淪為簡單的娛樂項目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為應對這一挑戰,藝術家和文化從業者應增強文化自覺與責任感,在創作與商業運營過程中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內涵并通過高品質的藝術作品傳遞民俗文化的精髓,引導觀眾正確理解和欣賞民俗文化。
(二)文化挪用與尊重的問題
在民俗文化與當代藝術融合的過程中,存在文化挪用現象,即未經充分理解和尊重原文化背景,隨意挪用民俗文化元素進行創作。比如,一些西方時尚品牌在設計中使用東方民俗元素,但由于缺乏對東方文化內涵的深入了解,導致設計出現不恰當或冒犯性的內容。為避免此類問題,藝術家在借鑒民俗文化元素時應加強對不同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在創作中秉持文化平等與尊重的原則,通過合法、恰當且富有創意的方式將民俗文化融入當代藝術作品。
(三)保持原生態與創新之間的張力
在將民俗文化融入當代藝術的過程中,如何在保持原生態與追求創新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需要細致考量的問題。一方面,民俗文化的原生態是其獨特魅力和文化價值所在,若過度創新可能會削弱其原有的文化韻味和地域特色。例如,一些地方在舉辦民俗活動時,為了吸引眼球,過度追求新奇和現代化,導致活動失去了原有的傳統韻味。另一方面完全拘泥于原生態而忽視創新,又可能使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失去活力和吸引力,難以與當代審美和市場需求相契合。因此,藝術家和文化從業者在創作過程中,應充分理解民俗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實質,在保持其原生態特色的基礎上適當創新,這既包括對民俗文化元素的重新解讀和創意性運用,也包括在表現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的探索與嘗試。
四、結語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在當代藝術中的呈現模式豐富多樣,從東方到西方的眾多民俗活動都在當代藝術的舞臺上、畫布上、銀幕上找到了獨特的表達方式,這種呈現不僅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當代藝術創新提供靈感源泉,還促進了全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注釋】
①謝崢悅、蔣燮:《從宗族認同到地域認同:“迎老爺”儀式中的潮州大鑼鼓音樂研究》,《藝術探索》2024年第1期。
(陳亮,韓國世翰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