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比較水泥池養殖和池塘養殖兩種模式下銀鼓魚(Selenotoca multifasciata)的生長、消化和抗氧化酶性能,進行了對比試驗與分析。結果顯示,水泥池養殖模式下銀鼓魚存活率更高、體型和體質量更大,同時該模式下消化酶活性均高于池塘養殖模式,內臟團和血清抗氧化酶活力除GPX外均低于池塘養殖模式。總體而言,水泥池養殖模式更有助于銀鼓魚的生長發育。
關鍵詞:銀鼓魚(Selenotoca multifasciata);水泥池;池塘養殖;生長;消化酶;抗氧化酶
中圖分類號:S96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6755(2025)03-0001-03
銀鼓魚目前常見養殖模式可分為水泥池養殖和池塘養殖。水泥池養殖是通過人工調控水溫、水質、溶氧等環境參數為幼魚提供好的生長環境;池塘養殖則是在土池中設置網箱,通過增加水體中的營養物質、改善水體環境使魚類更快的生長發育。魚類腸道內的消化酶可分解大營養物質為小營養物質,有助于減少腸道感染和炎癥[1],而魚類受脅迫時抗氧化指標會發生變化,對二者進行研究可知魚體生理代謝及健康狀況[2]。肖俊等[3]發現在生長性狀、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等方面,池塘養殖的彭澤鯽表現更優異。王裕玉等[4]發現流水槽養殖模式下黑鯛(Acanthopagrus schlegelii)抗氧化酶活性更高。這表明較高的水流速度能增強肝臟代謝水平和免疫機能[5]。
銀鼓魚(Selenotoca multifasciata)是一種極具食用價值的經濟魚類[6]。近年來,其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模式也隨之改變。不同的養殖模式決定魚類的生存環境,進而影響其生命代謝體征,使魚類的生長情況、抗氧化酶和消化酶發生變化[7]。因此,研究銀鼓魚在不同養殖模式下的生長性狀和抗氧化能力,可分析銀鼓魚對不同養殖模式的適應能力,對建立銀鼓魚最優養殖模式和增殖技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從而為銀鼓魚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技術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本試驗在陵水德林誠信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進行。水泥池規格:4 m×4 m×1 m,池塘規格:0.3 hm2。銀鼓魚苗由本場人工繁育,1月齡,規格大小為體長1.5~2.1 cm,體質量0.31~0.12 g。
1.2試驗方法
在水泥池(流水,流速30 L/s)和池塘(靜水,網箱規格3 m×4 m×1 m)中各投放銀鼓魚苗5 000尾,水泥池和池塘水質條件如下:海水鹽度19‰~21‰,水溫保持在25~28 ℃,溶解氧≥5 mg/L,pH值7.0~8.0,氨氮濃度≤0.2 mg/L。每天7:00和18:00定時投喂海馬牌配合飼料,每日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3%~5%,連續養殖3個月。
1.3測量與采樣
養殖試驗開始和結束時,兩種養殖模式各取樣100尾幼魚麻醉稱重并測量全長、體長、體厚、體高。養殖試驗結束后采集4月齡幼魚血液和內臟團,血液樣品凝固2~3 h后,4 ℃(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上清液,內臟團用0.9%生理鹽水清洗后經液氮速凍,樣品最后都轉移到-40 ℃冰箱保存。
1.4酶活測定
采用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各類試劑盒測定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力。
1.5數據分析
生長性狀數據、酶活力數據用SPSS 26.0軟件分析、Graphpad Prism10軟件制圖。去除異常值后,用Bartlett和Shapiro-Wilk分別檢驗數據的方差同質性和正態性。用Mann-Whitny U檢驗比較兩種養殖模式下4月齡銀鼓魚的生長性狀,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兩種養殖模式下銀鼓魚的酶活力。描述性統計值用平均值±標準誤表示,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5。
2結果與分析
2.1兩種養殖模式對銀鼓魚生長性狀的影響
水泥池和池塘養殖模式下的銀鼓魚2月齡的存活率分別為88.62%和81.26%,3月齡存活率分別為86.52%和78.46%,4月齡存活率分別為86.32%和76.52%。結果顯示,水泥池養殖模式存活率更高。
兩種養殖模式下4月齡幼魚的全長、體長、體高、體厚、體質量均存在極顯著差異,并且水泥池養殖模式下的生長性狀指數要高于池塘養殖模式。
2.2兩種養殖模式對銀鼓魚內臟團消化酶活力的影響
水泥池養殖模式下,銀鼓魚內臟團消化酶活性均高于池塘養殖模式,其中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在兩種養殖模式間差異不顯著,堿性磷酸酶活性在兩種養殖模式間差異顯著,而淀粉酶活性在兩種養殖模式間差異極顯著(圖1)。
2.3兩種養殖模式對銀鼓魚內臟團和血清抗氧化酶活力的影響
除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外,池塘養殖模式下銀鼓魚內臟團和血清抗氧化酶活力均高于水泥池養殖模式。血清的抗氧化酶活性在兩種養殖模式間差異均不顯著;內臟團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谷胱甘肽還原酶GR活性在兩種養殖模式間差異不顯著,但內臟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和總抗氧化能力T-AOC在兩種養殖模式間差異顯著(圖2)。
3討論與結論
銀鼓魚對環境適應能力極強,兩種養殖模式下存活率均超70%,無明顯死亡及病害情況,保證后續生長性狀測量結果科學真實。劉梅等[8]發現,流水循環能鍛煉魚類游泳能力,促進其新陳代謝,加快生長,陳詩鴻等[9]研究發現水流循環對許氏平鲉幼魚能促進生長。這與本試驗結果一致,在本研究中,銀鼓魚在循環水中游泳能力更強,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生長;因此,在水泥池養殖模式下的生長性狀指數要高于池塘養殖模式。消化酶活性與魚種類及攝食習性密切相關。韓晴等[10]提出將淀粉酶與蛋白酶的比率用作評價魚類食性和營養狀況的指標,本研究中兩種養殖模式下,銀鼓魚蛋白酶和脂肪酶不顯著,由此可判斷銀鼓魚在兩種養殖模式下食性相同。本研究發現水泥池養殖模式下銀鼓魚內臟團堿性磷酸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更高。水泥池養殖流水循環鍛煉魚類游泳能力,促進生長;以及池塘經常長青苔等植物易被銀鼓魚攝取,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其活性更高的原因[11]。但其他消化酶活性無顯著差異;表明兩種養殖模式中銀鼓魚喂養情況、吸收、代謝、排泄能力大致相同。GST、SOD、T-AOC是重要的保護酶系統,當魚出現應激反應時,其活性升高以維持體內自由基代謝平衡、細胞正常生理狀態。本研究顯示,池塘養殖模式下銀鼓魚內臟團中的酶活性更高,且血清和內臟團中抗氧化酶活性也有更好的趨勢[12]。這可能與池塘養殖在室外有關,機體在應激情況下,會促進肝糖原合成,為機體提供更多的能量,以應對多變的環境[13]。
本研究結果表明,水泥池養殖模式相較于池塘養殖模式更有助于銀鼓魚的生長發育。
參考文獻:
[1] 李豫,黃建盛,陳有銘,等.低溫脅迫對軍曹魚幼魚血清生化指標、肝臟抗氧化酶活性及凋亡相關基因表達量的影響[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22,42(5):18-26.
[2] 陳鑫,何杰,張東旭,等.鹽度漸變對日本囊對蝦非特異性免疫酶、ATPase酶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響[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43(1):1-10.
[3] 肖俊,姚遠,丁立云,等.飼料蛋白質水平對不同養殖模式下彭澤鯽生長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液生化指標和抗氧化能力的影響[J].飼料工業,2023,44(14):87-92.
[4] 王裕玉,徐跑,張志偉,等.不同養殖模式對黑鯛生長、血清生化指標及抗氧化性能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 2020,48(23):155-160.
[5] 錢振家,徐金鋮,余友斌,等.水流對魚類游泳行為和生理代謝的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22,38(32):133-138.
[6] PAN C,GAO C,CHEN T,et al.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Scatophagus argus (Perciformes, Scatophagidae) from Beibu Bay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J].Mitochondrial DNA Part B,2021,6(9):2544-2545.
[7] 周宇.不同飼料與循環水養殖模式對銀鯧生長與生理指標及雄激素對其性腺發育的影響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22.
[8] 劉梅,原居林,練青平,等.不同流速對流水槽大口黑鱸生長性能、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謝及組織結構的影響[J].水生生物學報,2023,47(1):25-36.
[9] 陳詩鴻,鄧立宇,張雨田,等.基于變流速游泳訓練的許氏平鲉幼魚野化訓練[J].安徽農學通報,2024,30(20):42-50.
[10] 韓晴,楊敬爽,金香琴,等.江鱈消化酶活性及pH值對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25(8):7-10.
[11] 周豐林,陶麗竹,王安琪,等.養殖青魚組織狀態評估及腸道消化酶和抗氧化酶分布特征[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21,30(2):9.
[12] 李南充.微生態制劑在池塘養殖中的應用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13] 景琦琦.不同養殖模式下紅鰭東方鲀生長、血液生理及抗逆能力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5.
Effects of two aquaculture modes on growth, digestive enzyme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ilver scat
HOU Xingrong CHEN Pan FU Shengbo MAO Haijun LIN Chuan HUANG Hai
(1. Yazhou Bay Innovation Institute,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572022,China;
2.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Sanya 572022,China; 3. Hainan Agriculture School, Haikou 570216,China)
Abstract:To compare the growth, digestion and antioxidant enzyme properties of the silver scat Selenotoca multifasciata under two aquaculture modes(cement pond and cage in pond), a comparative trial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lver scat in the cement pond culture mode had a higher survival rate, larger body size and heavier weight. At the same time, the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ies of the silver scat in this mod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age culture mode, and the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in the viscera and serum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age culture mode except for GPX. Overall, the cement pond culture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ilver scat.
Key words:silver scat(Selenotoca multifasciata); cement pond ;pond culture; growth;digestive enzymes;antioxidant enzymes
(收稿日期: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