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走雁門關,夏不走蔚洲疃。”這是雁同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民間諺語,雁門關地處西南,蔚洲疃位于東北,盡管兩地相距170多里,卻因旅人在經過這兩個地方飽受寒冷,乃至泥濘濕滑的窘態,緊密地鏈接在一起,就此成為現在大同市1429個行政村里,唯一與雁門關相提并論的村落。那么,這句諺語如何產生的呢?還得從途經蔚洲疃村中心的通京大道說起。
蔚洲疃村坐落于大同市東面,距市區僅10公里,是一個形成于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的自然村落。自從這個由來自全國各地的流動人口,陸續在此擇水而居,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最終形成一個留童守田的自然村落,貫穿當街中心的村道,逐漸演變成人們往來京城的必經之路。
據附錄于民國稿《大同縣志》中的“大同縣第五區”行政圖,以及昭和18年(1943年)得日本軍用地圖標示,這條自西向東穿過蔚洲疃當街的村道,一路朝東又穿越倍加造村中心延伸至京,只不過由于日本地圖為了進一步達到侵華目的,他們的地圖標注得更為詳細。由于這里一直是往來京同的交通要道,因而得名“通京大道”,再則因在明清時期實行的是縣轄里、里管鄉村的行政管理制度,清道光十年(1830年),在大同縣的17個民里,12個屯里中,蔚洲疃村屬于蔚州屯里;同時又因途經當時隸屬于雁同地區的蔚縣,故而,通京大道又有“蔚州(洲)大道”之稱。
隨著往來于京同的人流量增多,特別是其中常年外出奔波于全國各地的商人,乃至文旅客人經雁門關,再經蔚洲疃村折返進京時,他們切身體會到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每逢冬天通過雁門關時,朔風凌烈,寒氣襲身;每逢春夏雨勤時節,經過蔚洲疃村這段村道時,人們走到這里濕滑泥濘,鞋突然不跟腳不說,走起路來也愈發難行。泥濘到啥程度?前腳陷進去不得三五分鐘,那是提不起來的,后腳亦然。之所以如此,是此處的紅色土壤具有膠泥性質所導致,一經雨淋,這一特性立馬顯現出來。雖然村民試圖改善這條村道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濕滑泥濘難行的現狀,但是限于當時各種條件的制約,最終未能徹底根除。往來通京大道的旅人多了,于是從雁門關折返蔚洲疃進京的旅人,就隨口編了“冬不走雁門關,夏不走蔚洲疃”這句諺語,以此調侃他們在此旅程中特殊的體驗。盡管如此,卻阻擋不了人們往來京同的腳步,也阻擋不了文旅客人在蔚洲疃村逗留游玩的興致,更阻擋不了“冬不走雁門關,夏不走蔚洲疃”的產生與廣為流行。
隨著此線改行于20世紀40年代末期建成的109國道,貫穿蔚洲疃村中心的通京大道就此“賦閑退休”。如今,從遺留于這條當街村道兩邊的磚瓦房,依稀可以看出此道曾經給蔚洲疃村帶來的繁華景象,而位于此道兩頭的東店、西店早已湮滅于歷史時空,再也尋覓不到一丁點兒的痕跡。不過“冬不走雁門關,夏不走蔚洲疃”,仍在民間流傳,訴說著雁門關與蔚洲疃曾經的淵源。
值得一提的是,村道上的這種膠泥性質的土壤,并非一無是處。由于這種紅色土壤是打井隊防止塌方的最佳材料,因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時常有打井隊來蔚洲疃村委會購買,以致通京大道的西面形成一個極大的紅土坑,當然這是后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