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清末民初太原旗人生計淺析

2025-03-25 00:00:00李易珂王洋
理論觀察 2025年3期

摘 要:順治六年(1649年),清廷在太原設立八旗駐防,形成了太原駐防八旗定居于此的格局。清代中期,在清廷“恩養”政策的影響下,旗人家庭可以依靠清廷糧餉過上富足的生活。清代中后期,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太原旗人生計出現了一定的困難,雖然清廷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旗人的生計問題。清末,在清廷財政危機加劇、旗人人口增加等因素的疊加下,太原旗人的生計問題進一步凸顯。民初,各地駐防裁撤,旗人餉銀逐漸停發,太原旗人生計狀況愈發艱難。通過研究太原旗人的生計狀況,探索清末民初太原旗人生計困難的原因以及各方的應對辦法,對于了解清末民初太原駐防旗人的生活狀況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清末民初;太原旗人;生計問題

中圖分類號:K2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3 — 0106 — 07

目前學界對太原八旗的研究十分稀少,而對于太原旗人的生活與生計研究則更為匱乏,僅僅有一些關于太原八旗與滿城的文章中提到了太原旗人的情況。這些研究有朱永杰的《太原滿城時空結構研究》,劉赫宇的《清代太原旗營的武備》,張凱凌的《清代太原駐防八旗研究》。對于八旗進行總體性研究的有《清代八旗駐防研究》,定宜莊在這本書中探討了八旗駐防的生計問題,同時也涉及了各地的旗人與普通民人的關系,但是不足的是,這本書僅僅寫到了乾隆時期,對之后的八旗駐防狀況并未涉及。戴迎華的《清末民初旗民生存狀態研究》研究了鴉片戰爭至北洋政府統治結束這一時段的旗民生存狀態,并分析了旗人生計困難的種種原因。在目前學界的研究中,對于旗人的生計問題有一定的關注,這些研究往往以清朝時期或民國時期為背景分別進行研究,很少有研究能夠將這兩個臨近的時期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有廖曼莉的《民國初年八旗子弟生計問題研究》,張寧的《辛亥革命后(1912—1924年)旗人生計問題研究》等。其中王剛在《清代直省駐防旗地經營述論》較為詳細地研究了清代各駐防的旗地經營問題,對之后的清代旗人生計研究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除了這些相關的研究外,學界針對各地駐防旗人生計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清代直省八旗駐防的地點眾多,其中包括了西安、荊州、成都、開封、太原等處。但這些有關直省八旗駐防與其生計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荊州、廣州、成都等地,而專門針對太原旗人生計進行的研究還尚屬空白。這是因為前者往往規模較大,可供參考的資料也較多。這些研究有屈成的《清前期漢中八旗駐防考實》,梁沖的《廣州駐防八旗生計問題探析》,向亞男的《清代荊州駐防八旗經濟生活研究》,榮辛的《民國初年荊州駐防八旗生計初探》,高楊的《清末民初成都旗人生計問題研究》等。此外還有一些資料提及了旗人的生計,有《北京滿族調查報告》《滿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等。

本文在學界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以太原旗人的生計狀況進行研究,以清末民初作為主要研究時段,欲探求太原旗人在清末民初這一時間段的生計狀況其應對困難生計的辦法。

一、太原駐防八旗設立狀況

八旗制度是清代的統治者建立的一種集社會組織與軍事組織于一體的制度。其在清軍南下入關、建立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入關之后,八旗制度仍然被保留下來,但是八旗兵被分為了職能不同的兩部分。“存京者為禁旅,而分鎮各省者為駐防”[1]即京師八旗與駐防八旗。《清史稿》對于駐防八旗有這樣的說法“駐防之兵大類有四:曰畿輔駐防兵……曰東三省駐防兵;曰各直省駐防兵……曰藩部兵。”[2]太原駐防八旗即屬于其中的直省駐防。

山西地區自古以來地理位置就極為險要,在其東面有太行山脈作為屏障,西面又有黃河作為分界,整體上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有著“定都于燕,而京師之安危,常識山西之治亂,蓋以上游之勢系于山西也”[3]的說法。太原自古以來便是山西的中心,位于山西中心腹地,三面環山,軍事位置極為重要。清軍入關后出于鞏固統治、保衛京師的需要,在山西右衛、綏遠等地設置了駐防八旗,而其中太原駐防八旗是最早設立的。順治六年(1649年),清政府設置太原駐防八旗,此為太原八旗設立的開始。

分布在各地駐防的旗兵與其家屬共同組成了各地旗人集體。需要說明的是旗人不等于滿人,旗人中不僅有滿人,同時有蒙古族與漢族旗民。清政府往往專門修筑滿城供旗人居住。順治六年(1649年)清政府在太原府城內西南處劃出一部分修建滿城供旗人居住,由此開始了旗人在太原長期定居的歷史。太原滿城在職官設置上有駐防城守尉、防御、驍騎校、筆帖式等。初設時兵源包括滿洲的兩藍旗與蒙古、察哈爾兵,順治六年(1649年)時有滿洲與蒙古兵612人,察哈爾兵248人,弓匠、鐵匠各2人總計864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時,太原駐防有滿洲蒙古兵413人,弓匠、鐵匠4人,總計417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時總計有兵匠734人。[4]從順治六年初建滿城,八旗開始駐防太原,至民國裁撤,太原八旗駐防共存在260余年,在清政府全國范圍內設置的直省駐防中時間跨度位居前列。

二、太原旗人生計問題的產生

(一)清代太原旗人生計來源及概況

太原旗人的生計來源大致有旗丁餉銀、八旗出征賞銀、旗地收入等幾部分。

首先是旗丁餉銀。清軍入關后,清政府希望用武力控制全國,實現統治全國的目的。清廷以八旗作為自身維護統治的工具,要求八旗軍隊只能從事軍事,不得從事其他行業,以免沾惹漢人氣息。對此清政府采取了十分獨特的“恩養”政策,由國家籌措糧餉供給八旗與其家人的一切生活開支。作為駐防官兵與旗人的最主要收入來源,旗丁餉銀對于旗人生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旗丁餉銀收入有定額軍餉、戰時激勵撫恤、日常救濟等。太原旗人中,官員按照級別不同有著不同的軍餉,城守尉每年銀130兩、防御銀80兩、驍騎校銀60兩、筆帖式銀21兩有余、領催銀48兩、馬兵銀36兩、步兵銀18兩、養育兵銀18兩、弓匠與鐵匠銀12兩。兵丁軍餉則是按月計算,一般來說,馬兵每月3兩,養育兵與步兵相同,為每月1.5兩。[5]

其次是八旗出征賞銀。軍餉之外,駐防官兵在遇到戰爭時,也會得到臨時的軍餉激勵與戰功獎賞以及戰爭撫恤。每當戰前,八旗旗兵出征時,清廷就會發放“出征俸賞行裝銀”,通過發放銀兩的方式,來資助即將出征的八旗官兵購置衣物,幫助他們做好備戰工作。八旗兵丁受命在外征戰,獲得戰功就能獲得朝廷的賞賜。清代的賞賜是依據八旗兵將的軍功大小進行的。如《欽定八旗通志》載:“用云梯攻城者,視城之大小,攻之難易,分為五等。均移交吏部授爵。賞赍以府州縣衛所為差等。”[6]此外,清廷還會對駐防八旗的兵將進行一些日常的救濟。太原駐防八旗的兵將能夠獲得的有各種紅白喜事的例銀、退出甲兵旗丁的養贍銀、災荒事件的救濟銀以及政府幫助代為償還借款等。這些救濟也是旗人重要的維持生計的經濟來源。

旗地收入同樣也是太原旗人重要的收入來源。入關之后,清廷允許八旗圈占土地,這是清廷為獎勵八旗兵將而采取的措施。清廷允許八旗軍隊在京畿地區“跑馬圈地”,并將他們所占據的大量土地用作旗人生活、生產的場所。在駐防八旗中,存在有一些旗人擁有的旗地的情況,旗地收入是駐防旗人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但要說明的情況是,在清初設置的眾多直省駐防里,大多旗人是沒有獲得土地的。只有少量地方的駐防八旗兵將能夠通過圈占土地的方式獲得土地進行耕種,例如山西太原與山東德州等地的駐防。太原的駐防八旗兵將在被從京城派往太原之前,將自己在京畿地區已經占有的土地交還給戶部,前往太原后重新獲得與之前相當的土地。當時太原駐防的兵將共得到土地“四百八十四頃零”。[7]太原是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政策實施上能夠與相鄰的畿輔地區參照,才獲得了旗人普遍圈占份地的情況的機遇。太原駐防旗人的旗地總計達到了38950畝,其中兩藍旗滿洲兵丁占有兩萬余畝,蒙古兵丁占有一萬余畝,其余為駐防官員占有。[8]除了駐防各地的八旗旗兵耕作土地獲取額外收入外,八旗的兵將也將自己擁有的土地進行出租來獲得收入。乾隆朝便已經出現了各駐防地大規模出租土地等獲得收入的現象,如乾隆朝的右衛、杭州、西安等多處駐防陸續把自己的馬廠出租經營來獲取收入。道光朝時,荊州將軍蘇勒芳阿也稱:“直隸、山西……等省駐防牧廠,前因減拴馬匹,于乾隆年間將閑曠地畝奏準給旗招佃墾種,取租充公”。這些情況都說明了在太原旗人耕作土地獲取收入外,他們還出租一些馬廠來獲得額外收入補貼生計[9]。

結合《山西通志》的記錄來看,太原八旗的步兵,每年可以領取的錢糧有俸銀18兩、折色梗粟米3.15兩、本色粟米12石,合計每年銀21.15兩、糧食12石。馬兵可以領到73.71兩銀、糧食15石。加之戰時激勵撫恤、日常救濟,基本上就是普通旗人能夠從政府獲得的所有經濟收入。可以說,在太原居住與生活的旗人依靠清王朝的財政補貼就可以過上優渥的生活。

在經濟優待之外,旗人在政治上也有著許多特權與優待。張集馨在《道咸宦海見聞錄》中這樣描述太原八旗,說“驕兵悍將如此橫行,大禍不遠了的看法”[10]。書中寫道,太原的居民都說:“八旗兵營就是山西的梁山泊。”

(二)民國初期太原旗人生計概況

民國初期,太原旗人的生計狀況有了較大的變化。在清朝末期財政惡化的背景下,旗人從清廷獲得的餉銀已經減少許多。民國建立后,雖然政府承諾為八旗旗人提供錢糧幫助他們維持生活,但是受到政府財政緊張與官員盤剝等影響,旗人能獲得的錢糧也十分微薄。太原旗人在1918年就完全領不到錢糧了。1918年原屬于太原駐防的八旗旗丁餉銀全部停發。這意味著旗人再也不能吃上一份“皇糧”,斷絕了旗人之前穩定的生活來源。自此,旗人只能自謀生計。

這些旗人有的依靠之前從事小商小販的經驗繼續從事這一行業、有的投入各路軍隊繼續當兵、有的投身實業,成為各類工廠的工人職業與學徒,還有的人領取了原來土地賣出的“解散費”后,攜帶家人前往了外地謀生。總體,來說這一階段,太原旗人的生計完全依靠自己。許多旗人可以通過做工,當小商販,當兵等方式來維持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同時,也要看到,也有很多的旗人不適應無糧餉可領的生活,又不愿意從事其他行業,所以生活極度困難。許多的旗人也放棄了自己的旗人身份,融入了漢族,在生活、生產上與漢族無異。

(三)清末太原旗人生計出現困難的原因

八旗旗丁人口的快速增加是旗人出現生計困難的直接原因。在清廷的相關政策之下,八旗旗丁只有披甲當差才能夠成為旗兵,領取一筆相對固定的糧餉收入,但是八旗的兵員數量是有著定額的。在清朝中期人口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旗人丁口數量同樣快速增長。1679年時全國人口約一億六千萬,到1776年這一數量增至三億一千多萬,到了1850年時,全國人口已經達到了四億三千萬。雖然受到太平天國等影響,人口出現了下降,但全國總體人口仍在近四億。[11]以清代八旗旗丁中的滿洲丁數來看,這一數量不斷增長。從1648年的55330人,到1721年的154117人,到1812年的222968人,再到1887年的229011人,基本上維持了比較快的增長。[12]八旗旗人中丁口的數量快速增長,使得各地八旗出現了大量的閑散人口。這是因為旗兵數量有定額,所以這些超出固定兵額的旗丁既不能成為旗兵領取糧餉,又不能從事其他行業,于是便加劇了旗人家庭的生計負擔。

太原旗兵數量由1649年的864人至1658年下降到最低點353人,到1892年恢復到734人。太原旗兵數量除了調撥與裁撤之外,幾乎沒有變化,而居住在太原的旗丁數量卻會不斷增多,這些增加出來的旗丁,雖然受到了清廷增設養育兵的政策的照顧。但在太原旗人數量增多,而領取糧餉的兵額基本穩定、太原三萬余畝旗地未增加的情況下,旗人生計來源較之前只會減少。居住在太原旗兵與其家人雖然在糧餉收入之外,還有著旗地收入,但是八旗旗兵世代以當兵為業,他們自己不會去耕作,于是將自己的那份土地大多租給了太原府城城郊的農民。他們通過這種方法來收取一些糧食貼補家用。但是因為他們普遍不善經營土地,時間一久,多數太原旗人的土地不斷減少。此時,旗人家中的人口卻沒有停止增長。因此,太原的旗人全家生活僅僅靠一項軍糧就很困難了。總的來說,太原旗丁人口增長與旗兵定額基本穩定的矛盾,使得許多旗人家庭人口增多,而糧餉收入沒有隨著增多。旗地經營不善導致的土地減少與旗人人口的增長又形成了矛盾。這兩對給予人口增長的矛盾,使得太原旗人的生計較之前更為緊張。

豐富的經濟收入使得旗人家庭日常生活作風攀比、奢侈。加之有著朝廷不定期的賞賜與紅白事的貼補,旗人生活不知節儉、揮霍無度。清朝中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曾經勸勉過各地旗人,要求旗人要“崇檢戒奢,安分循禮” 在生活中保持簡樸作風,恢復入關前的習俗。

旗人在長期養尊處優的生活中,喪失了之前的斗志,不少旗人不求進取。上至王公、宗室子弟,下至普通官兵,驕橫偷安。八旗子弟更是大多出入茶坊酒肆,浪跡于煙花妓館,考究吃喝玩樂,沉湎于紙醉金迷。平時的生活用度,追求奢靡,所謂“承平日久,漸而侈靡”。長期的奢靡成風,進項有限而揮霍無度,往往是寅吃卯糧,負債累累。不少旗中的有識之士都承認旗兵是“有養無教”。[14]這樣窮奢極欲的生活一旦生活來源出現問題,他們的生活就會斷崖式下降。到清朝末年,一旦糧餉不能按時按規發放,這些旗人就會因為無法自謀生計,而依靠變賣物件維持生計。而等到這些旗人無可折變,又無其他辦法的時候,他們就一個個衣敝屣穿,形同乞丐了。太原滿城不遠處的西安滿城當中,甚至有在一年之中旗人因為饑餓而死的人達到了6654人。

清廷對于旗人的種種限制也是旗人無法拓寬生路,難以自力更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清廷為了維持八旗的戰斗力,給予其種種優待,不許其從事軍事外的其他行業。諸如不準旗人遠距離外出前往其他地方,也不許他們從事工商等行業,更禁止旗人向其他人借錢等。這些限制措施使得旗人缺乏了自謀生路的出路,逐漸演化為寄生者,只能依靠清廷的財政來維持生活。《陽曲縣志》有這樣的記載:“兵丁……于訓練操防之外,學習匠藝,以贍養其家,駐防則另受節制。”[15]這些記載足可見居住在太原滿城的旗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許多限制。在平時的生活中,太原滿城的旗人不僅不能與漢人進行接觸,更不能與一般的漢人進行通婚。除此之外,居住在太原滿城內的旗人平日離開滿城也不能超過二十里,同時需要登記后,他們才能外出。

當清廷出現財政危機時,他們的生計狀況就可想而知了。清代后期,清政府財政困難致使八旗官兵餉銀減少,待遇降低是太原旗人生計困難的主要原因。鴉片戰爭后,清朝的經濟財政狀況不斷惡化,清政府幾乎無力支付八旗官兵的糧餉。咸豐十年(1860年)開始,八旗兵將的餉銀便開始逐步減少。“驍騎校等官員,按四成實銀、二成錢折開放;技勇養育兵等,按五成實銀、二成錢折開放。”[16]這樣一來普通的旗人家庭收入大幅減少,只有之前的六七成,在許多情況下甚至會被拖欠餉銀。

此外,頻繁的自然災害也是太原旗人生計出現困難的原因。清代太原府城靠近汾河,汾河在為旗人生活的滿城提供水源的同時,也為旗人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災害。乾隆六年(1741年)巡撫喀曾就說,汾河從太原府城的西側流過,待到每歲五六月山水驟發的時候,大水就會決堤沖入城內,對于太原城造成了很大的威脅。[17]太原滿城因為位于汾河大水直接的沖擊的方向,因此也時常面臨著洪水的危害。在光緒十二年(1886年)時,當年汾河水流大漲,大水沖破了汾河東側的堤壩,使得太原府城城西一帶都受到了水害影響,滿城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甚至于無法居住需要重新修建新的滿城。這一事件的發生已在光緒年間,清廷對于八旗發放的糧餉本就不足,這一汾水沖破滿城的自然災害,對于太原旗人來說他們的經濟負擔只會更加沉重。滿城被沖毀之后,太原的旗人只能暫時遷居在太原府城的貢院之中,其間旗人的生活更加艱難。直到第二年時,清廷才在太原府城的東南一側圈出一片土地,建立了新的滿城。新滿城的建立雖然使得太原旗人不再遭受汾河的水災,但是長期以來居住在舊滿城的旗人受水患已久,加之其生活的舊滿城被沖毀,生產生活資料受到了很大的損失,使得太原旗人的生計進一步陷入困難。

(四)民國時期太原旗人生計出現困難的原因

八旗制度在民國初年的徹底崩潰,致使太原的旗人完全失去了穩定的生計來源,旗人在民國初年的生計相比于清末更加艱難。辛亥革命后,分布在各地的旗營相繼解散,八旗官兵的糧餉全部停放。以往在清末時尚還能當兵吃一份餉銀的八旗兵丁開始了痛苦的轉化過程。除去家資殷實的遺老可靠變賣家產勉強維持生計,其他旗人大多陷入了赤貧狀態。旗人大多從事底層的體力勞動工作或是成為小商販。諸如北京、成都等許多駐防地的旗人,通過販賣香煙等各類小商品或以縫補漿洗作為生計來源。還有一些有文化的旗人做了教員或是職員,還有的拜師從藝。但這些旗人的工作都很不穩定,而且還經常失業。[18]

三、太原旗人生計困境的解決辦法

旗人生計問題并不是在清朝后期才出現的。清朝中期時,旗人生計問題便已經初現端倪。因此,早在清朝中期,清廷就采取了許多積極的辦法來盡力改善各地八旗旗民的生計狀況。清廷從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耗費了巨大的投入,采取了令漢軍旗旗人出旗、設立井田供旗人耕種、賞賜八旗旗人銀兩、設立養育兵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幫助各地的八旗人民維持生計。[19]但是這些措施不僅不能徹底解決八旗生計問題,反而進一步滋長了八旗的奢侈腐化,使得旗人生計狀況在清末民初之際進一步惡化。

(一)清末太原旗人生計困境的解決辦法

清廷通過允許旗人自謀生計從事其他行業來緩解自身的生計困難。到了清朝后期,八旗旗人的生計問題已然成為十分嚴重的問題。八旗兵制沿用二百多年,旗人的戰斗力幾乎喪失,徹底淪為了清王朝的寄生蟲。八旗軍官克扣兵丁錢糧,使得本就生計困難的旗人生活愈發貧困,使得部分旗人以偷盜為生,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在國家財政無力應對巨大的旗人群體開支,而旗人又被制度牢牢束縛住了自食其力的手腳無法自謀生計的情況下,八旗制度走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維新變法時,康有為上書光緒皇帝,建議改旗丁為民籍“聽其所好,擇業而從”,維新派人士也紛紛上書請求革除旗人舊弊,允許旗人自謀生計。同年七月光緒皇帝采納了維新派的建議,下令讓旗人“各習四民之業,以資治生”。并進一步要求戶部重訂新章,“會同八旗都統妥籌辦理”。[20]通過改革舊有制度放開限制使旗人自謀生計的辦法,清廷得以結束旗人享有各種特權,寄生于國家的情況。這樣一來可以使旗人勞動力從事各行各業,通過自身的勞動來維持生計。同時對于減輕國家財政的負擔也有諸多益處。但戊戌政變后這一改革便隨之結束。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廷又對旗人與漢人分治、裁撤各地的駐防八旗等許多問題進行討論。同年八月,清廷頒布了《裁停旗餉》,準備裁撤八旗駐防,取消對旗人供養的制度。但是這一計劃遭受了極大的阻力,至辛亥革命爆發都沒有實際推動。改革八旗制度雖然難以實施,但這些改革也是對于旗人無法自食其力與寄生國家財政的問題的一種有益嘗試。

清廷也采取“旗丁歸農”的辦法來幫助旗人擁有自己的土地,使其擁有土地進行耕作維持生計。同時,清廷在各八旗駐防之地發展實業與教育,擴大旗丁謀生的范圍。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9月27日。清廷下令要求各省的督撫和將軍共同籌劃駐防地的旗丁生計出路。清廷要求各地要將駐防旗丁的數量清查。首先將駐防各地舊有的產業(包括馬廠、莊田等)劃分區域,按照旗人丁口的數量計口授地,并要求其進行耕種;而駐防各地以前沒有相關產業,無法安置旗人耕作的,責令農閑季節在駐防附近以時價購置土地,每年按照旗人丁口數量的十分之一或者是十幾分之一給予旗人領取耕作,逐漸向各地推廣。清廷還要求各駐防之地所授的土地一律嚴禁出售。清廷“旗丁歸農”政策之下,旗人的事務都統一歸地方官管理,旗人與平民再無不同。[21]為了真正落實“旗丁歸農”政策,清廷還對各地做出了要求。《旗丁改籌生計諭》中,清廷要求各地在該政策的實施過程中要破除情面,不得聽任旗人“挾持私見,阻撓大計”。清廷想要通過這樣的措施“期于化除畛域,共作國民”。[22]同年9月30日,清廷再次重申“為旗民廣籌生計,授地耕種。……至于駐防附近州縣,酌量購買”。這一“旗丁歸農”的改革政策,能夠讓旗人擁有自己的土地,讓他們實現自食其力的生活。表面上看起來這一政策似乎可以很好地解決旗人的生計問題,但是實施起來卻難上加難。各地駐防中,除去東北地區與綏遠等地,很多地方的駐防只擁有少量的馬廠與土地,有些地方甚至沒有。所以各地駐防要想為旗民授田,就只能就近購置土地,而解決土地與購置款項來源又是很大的困難。許多的地方找不到可以購買的土地,比如熱河、河南等處。其中熱河都統“即籌有購地之款,亦實無可購之地”。[23]在購置款項來源上,清廷也無力拿出更多的銀兩來幫助旗丁購置土地,這一行動保守估計也需要一億幾千萬兩白銀。[24]對于清廷“旗丁歸農”的政策,當時《申報》上便有評論:“夫國庫之空虛,至今日而已極……而公家已費數百萬金,旗民仍無以自養……即使辦理妥善,人盡樂從,亦斷斷非一勞永逸之計”。[25]總的來說,清廷采取“旗丁歸農”的辦法來幫助旗人維持生計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清廷過高的估計了形勢,采取的方法幾乎不考慮實際的社會情況。最終“旗丁歸農”的措施并沒有成功實施。很多地方駐防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按照中央命令為旗丁安置土地,僅僅只是設立了農事講習所之類,勉強交差。 “旗丁歸農”的措施也是清廷幫助旗人維持生計的一次積極嘗試,但是清廷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不能真正落實這一政策。

除此之外,清廷還通過興辦實業、學堂來幫助旗人維持生計。相比“旗丁歸農”的措施來說,興辦實業與學堂更加可行,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在興辦實業方面,許多地方駐防都設立了一些八旗工廠或習藝所,這些工廠名稱各不相同,有北京的首善工廠、奉天的八旗工廠等。這些工廠雖然普遍存在著生產工藝不成熟,產品質量差等問題,對于當時的經濟發展來說,影響甚微。但是這些工廠的創辦使得許多的旗人掌握了一技之長,在辛亥革命之后可以融入社會,快速地投入工廠生產,來維持自己的生計。在興辦學堂的方面,清廷為旗人開展了一些教育活動,來幫助他們掌握一些謀生的技能。這些教育活動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職業教育,為旗人普及職業知識。另一類則是普通教育。這些面向旗人的教育涉及了武備、醫學、農工、機器、電報、鐵路等多個領域,這些教育普及同樣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在辛亥革命之后,這些受過教育的旗人,擁有一定的知識文化,可以進入社會從事各行各業來維持生計。總之清廷的興辦實業與學堂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旗人維持生計,這些政策幫助了旗人更好地適應了民國社會。

除了清廷采取一系列措施外,太原駐防的八旗也自發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擴大生計來源,貼補家用。太原駐防的旗人早在清朝中后期便打破了不事農、工、商的傳統。許多太原八旗的士兵幾乎不會待在太原滿城里,他們不會僅僅當兵來維持生計,他們普遍從事了其他的職業,例如開旅店、茶館等等。有部分旗人商業經營活動規模很大,甚至還有的人將商業開到省外。《道咸宦海見聞錄》載:“有馬甲文英阿(太原駐防的馬甲)在漢城開設歇店。”光緒末年的時候,因為太原駐防設立了自己的織布局,于是太原的旗人開始從事手工業,通過從事手工業來自謀生計。

(二)民國初年太原旗人生計困境的解決辦法

民國初年,在“清室優待條件”出臺的背景下,民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來維持旗人的生計,這些措施對于幫助旗人過渡生活具有一些積極意義,但因為民國政府財政問題、政治動蕩等原因,許多措施難以很好地落實。孫中山就曾提出過應該建立各種工業,吸引旗人從事工業生產,來幫助他們解決生計問題。

民國政府對于幫助旗人維持生計,采取了清理私產、發放俸餉等措施。清理私產主要的事項是對于旗人所擁有的私產進行界定和清理,保障旗人對于私有財政的所有權;發放俸餉是民國政府為了幫助旗人過渡,所以延續清朝的政策,以政府的名義繼續向各地旗人發放俸餉,待旗人能夠自謀生路后再逐漸廢除,但因為財政拮據、官員克扣等原因,旗人真正能領到的錢糧十分稀少。各地的旗兵基本上只能在一些節日才可以領到微波的補助,八旗旗兵們將其稱為“餉銀變成救濟費”;政府還開辦工廠與各類救濟機構,培養旗人的謀生技藝來幫助旗人維持生計。[26]

具體到太原駐防的旗人來說,包括政府推動與旗人自救在內共有三種措施。

首先是打破滿漢之間的界限,讓旗人融入漢族社會。太原通過拆除滿城的圍墻,取消了滿漢之間溝通交流的物理界限,太原的旗人可以融入外界社會,從事之前被禁止從事的各行各業來維持生計。但是由于許多旗人之前沒有從事其他行業的經驗,所以大部分太原的旗人外出基本上當兵和做小商小販。到了1917年,山西將把原屬于太原旗戶的全部三萬余畝土地,作價收公后出賣,地價款平均分給旗戶,名曰“解散費”,通過這筆錢來幫助旗人另謀生計。[27]

其次是旗人進入工廠工作,自食其力維持生計。在充分融入漢族社會的同時,旗人也積極接近近代工業。很多旗人也投身實業,進入各類工廠工作來解決生計。在1920年左右,閻錫山在太原陸續成立了鋼鐵廠、機器廠,許多旗人進廠成為學徒,謀得了一份差事。在此之后西北實業公司開辦,各類廠礦數量增多,旗人也有很多進入了工廠,成為工人和職員。

最后是旗人改變自己的身份,完全融入社會。民國初年后有更多的太原旗人及其后代選擇了離開太原,前往其他地方尋求生計。離開當時城市與經濟規模較小的太原,去往其他更大的城市,對于這些旗人來說,不失為一種尋求更好生計的辦法。太原的許多旗人也選擇融入漢族的方式,來實現身份的徹底轉變。旗人紛紛與漢族通婚,打破了之前存在許久的滿漢不通婚的舊俗。許多旗人放棄了自己的旗人身份,他們的后代子女也絕大多數都改稱漢族,完全融入了漢族。旗人以這種主動放棄旗人身份的做法,徹底融入漢族,融入民國社會,從事各行各業來維持生計。

四、結論

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太原旗人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太原旗人在清末民初的生計狀況進行分析,探索太原旗人在清末民初是如何解決自身生計問題的。太原旗人在清朝國力尚可的時候,受到清廷“恩養”,他們的生計自然不成問題。在民國初年太原旗人失去特權后,他們的生活就陷入了比較艱難的處境。通過了解太原旗人在清末民初的生計困境與其解決辦法,能夠很好地認識到旗人向現代社會公民轉型的艱難過程。

民初,旗人生計面臨著各種困難。但是在各方的積極嘗試之下,許多旗人能夠通過自身的知識與勞動維持自身的生計。這一時期,居住在太原的旗人及其后代中有一些人在社會各行各業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清末,太原有旗人2500—3000人。民國時期,旗人脫離旗籍,他們中一部分人改稱滿族,一部分人改稱漢族。這一時期太原滿族人口大量減少。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時,太原城區有滿族居民約1000人。第一次全國人口到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太原滿族居民分別為512人、1821人、3273人、5170人。[28]太原滿族人口呈現了不斷下降到逐漸增加的趨勢。

這些都反映了太原旗人與他們的后代的生計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得到了一定的解決,他們能夠很好地融入現代社會。旗人及其后代作為一批具有獨特歷史意義的群體,他們在不斷的發展逐中漸融入了現代社會與中華民族大家庭。

〔參 考 文 獻〕

[1]魏源.圣武記:卷11[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趙爾巽,等. 清史稿130[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3]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8.01.

[4]曾國荃.山西通志第153-154卷[M].1942.

[5]曾國荃.山西通志第153-154卷[M].1942.

[6]紀昀修.欽定八旗通志[M].卷36.兵制志6.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649.

[7]李培謙.華典修纂.陽曲縣志[M].卷7.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二十一年重印本。

[8]紀昀修.欽定八旗通志[M].第三冊.卷73.

[9]王剛.清代直省駐防旗地經營述論[J].中國經濟史研究,2017(3):109-122.

[10]黃云凱. 我在大清官場30年[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5.

[11]葛劍雄.億兆斯民[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10.

[12]劉小萌.清代八旗人口的變化及其影響[J].清史研究,2021(4):17-22.

[13]鄂爾泰.八旗通志初集[M].第一冊.卷 28.兵制志 3.長春:東北師范大學,1985,531.

[14]袁熹.北京近百年生活變遷 1840-1949[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7.

[15]李培謙.華典修纂.陽曲縣志[M].卷 2.輿地圖下.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二十一年重印本.

[16]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724.

[17]曾國莖.光緒山西通志[M]張煦,修.卷23.北京:中華書局,1990.

[18]田雪原.中國民族人口1[M]. 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2.

[19]魏影.清代八旗生計問題探析[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3 (2): 68-72.

[20]王為國.新資治通鑒:第3卷,光明日報出版社,1997:542.

[21]記工.歷史年鑒 1907[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22]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第578卷[M]. 1969.

[23]熱河都統溥頊奏到任體察情形瀝陳入手辦法折[N].政治官報,宣統三年閏六月二十一日,第1362號.

[24]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第1卷[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2.

[25]申報[N]1907-10-17.

[26]廖曼莉.民國初年八旗子弟生計問題研究[J].蘭臺世界,2016(22):126-129.

[27]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山西文史資料:第24輯[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82.

[28]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太原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M].太原文史資料第10輯,1988.

〔責任編輯:包 闊〕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色网站|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五月天天天色| 91福利免费|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亚洲精品麻豆| 色综合五月|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国产精品3p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www.狠狠|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91福利免费|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免费一级全黄少妇性色生活片|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999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九色综合视频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乱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h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91在线精品|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91在线视频福利|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 九九九国产|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99视频在线看| 少妇精品网站| 99er这里只有精品|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