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東北解放區對蘇糧食出口研究

2025-03-25 00:00:00王鳳英張金龍
理論觀察 2025年3期

摘 要: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侵略中國東北長達14年之久,致使東北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后,為解決日本對東北地區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共中央東北局采取了一系列促進東北解放區農業發展的措施,但由于國共關系惡化,內戰爆發,國民黨當局實行了經濟封鎖政策,農產品銷路受阻,導致東北北部地區農民獲得生活物資途徑減少,東北解放區財政則更加拮據。為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突破財政困境,恢復與發展東北解放區經濟,有力支援解放戰爭,中共中央東北局開展對蘇貿易,成立專門組織負責對蘇糧食出口,進口軍需民用物資。東北解放區糧食出口對貿易雙方均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解放區;蘇聯遠東;糧食出口

中圖分類號:K269.6;D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5)03 — 0113 — 06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東北局積極開展對外貿易,但受限于當時國內國際環境,因此,貿易對象主要是蘇聯。目前學術界對解放戰爭時期東北解放區中蘇貿易整體情況研究較多,但對蘇糧食出口的專門性研究不多。本文針對東北解放區對蘇糧食出口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對蘇糧食出口原因,部分出口糧食的收購、運輸、暫時儲存、交貨等整體過程,評價東北解放區對蘇糧食出口對發展農業生產,支援解放戰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助于進一步理解中共能夠在東北廣大農村贏得農民支持、迅速建立穩固革命根據地的原因。

一、東北解放區對蘇糧食出口的原因

解放戰爭初期,東北解放區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活困苦,解放區財政拮據。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中共中央東北局積極尋找出路,把糧食出口作為增加財政收入、支援解放戰爭的重要舉措。

(一)解決財政困難問題

日偽對東北農業殘酷掠奪,蘇聯把工業機器等作為“戰利品”大量拆運,使得中共接收的東北城市和農村滿目瘡痍。中共部隊初到東北時,利用沒收敵偽物資、發行貨幣等方式籌措費用,但隨著物資用盡,貨幣發行飽和,東北解放戰爭規模擴大,中共中央東北局財政負擔加重。關于東北解放區的財政經濟狀況,在《中共中央東北局關于1947年度財政經濟工作方針與任務的指示》中寫道,“大兵團作戰所需戰費,非常浩大,占全部經費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可靠的財政收入,則極其微小——僅夠支出四分之一。”[1]加之,國民黨對東北解放區實行經濟封鎖,東北解放區財政嚴重支絀。為走出財政困境,進口軍需民用物資,促進東北解放區經濟恢復與發展,有力支援解放戰爭,必須積極發展對蘇貿易關系,出口糧食。1947年1月21日,王首道在《目前財經工作的方針與任務》中明確指出:“抓緊貿易,發展生產:經過對外貿易解決軍需民用,掌握這批物資作為本錢,建立財政基礎。”[2]

(二)恢復東北農村經濟

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殘酷的掠奪政策,利用各種手段搜刮東北人力、物力、財力為其發動的侵略戰爭服務。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掠奪東北農業的政策,使得東北農村經濟遭到破壞。為榨取農民血汗,獲取最大經濟利益,日本采取了下列措施:第一,極力壓低農產品價格,使得商品糧如大豆、高粱等在東北對內對外貿易中的優勢下降;第二,為了賺取更大利潤,日本在東北地區大面積種植鴉片、棉花,改變農產品種植結構。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更是擴大了鴉片種植面積,為了種植鴉片,“政府公開貼出告示,鼓勵農民種植罌粟。”[3]鴉片大面積種植,擠壓了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使得糧食減產。遇到自然災害時,糧食短缺,糧價上漲,農民生活因此而變得更加艱辛。同時,日偽采取各種方法引誘農民吸食鴉片,獲得高額利潤。日本在中國東北推行的鴉片政策使得農民變得極為貧窮。第三,嚴格管控糧食。日偽不準農民私自買賣糧食、實行“糧谷出荷”“報恩出荷”“緊急出荷”“補荷”等搜刮糧食的政策,巧立名目、巧取豪奪。除此之外,規定農民只能吃高粱面、谷子等粗糧。日本對東北農業的大肆掠奪,極大破壞和摧殘了東北農村經濟,農民生活水平低下,布匹、食鹽、點燈煤油等生活物資極度匱乏。農村經濟脆弱不堪,恢復起來十分困難。

解放戰爭初期,雖然日偽壓迫已經消失,但由于國共內戰爆發,東北農村經濟恢復和發展仍受影響。中共部隊進入東北后,中共中央東北局高度重視農業發展,通過分配日偽土地、減租減息、獎勵農業生產、發放農業貸款、進行土地改革運動等方式促進東北解放區農業發展,使得無地農民有了土地,能夠安心進行耕種,農業得到初步恢復,農民生活有所改善。然而由于日偽長期的剝削與掠奪,農民生活在短期內得到較大改善非常困難。加之,國民黨對東北解放區實行經濟封鎖,東北北部和南部的貿易聯系被切斷,東北北部農民獲得棉布、食鹽等生活物資的途徑減少。因為東北農業隨著20世紀20年代商品糧生產重心北移,呈現出南部多種植棉花、果樹等經濟作物,北部多種植大豆、小麥、高粱等商品糧作物的特點。東北北部棉紡織業不如南部發達,東北南部糧食生產能力不如北部,東北地區南北之間貿易具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此外,長期以來農產品價格低廉,解放戰爭初期農產品滯銷等,也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干脆不進行收割,莊稼在地里腐爛,或是把大豆等當作燃料,大量焚燒,造成糧食資源大量浪費。中共中央東北局為了解決農民生活物資短缺問題,提高糧食價格,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業發展,積極尋求貿易對象,開展對外貿易。

(三)戰后蘇聯農業經濟的破壞與糧荒

二戰使蘇聯經濟遭受重大打擊,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下降,加之1946—1947年蘇聯國內嚴重的自然災害,出現了糧荒。許多人被餓死,糧荒甚至威脅到了蘇聯政權的穩固。為了度過災荒,蘇聯當局需要進口糧食。

因戰爭導致“農村達到應征年齡的男性完全缺失。據蘇聯中央統計局統計,1946年初,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口(14至59歲的男性和14至54歲的女性)不超過7400萬人,他們中幾乎有一半是戰爭和勞動致殘者。農村勞動力資源只占需求的50%~60%。”[4]戰時生產農業機械和設備的工廠轉產軍工技術裝備,馬具和農具等產量下降,其自然損耗無法得到補充,此外,戰爭的破壞,導致農業總產值直線下降。除了戰爭帶來的破壞,1946年至1947年的自然災害,使得蘇聯國內經濟恢復和發展更加困難。1946年,蘇聯歐洲地區遭遇嚴重旱災,而西伯利亞地區卻持續降雨,形成洪澇災害,莊稼未收割或未完全收割,農作物在地里腐爛,直到冬天被雪覆蓋。旱災和澇災使得糧食大幅減產,出現糧荒,急需進口糧食,緩解國內糧食短缺問題。

(四)東北解放區對蘇糧食出口優勢明顯

中國東北與蘇聯遠東城市距離較近,交通便利,發展與蘇聯遠東地區貿易區位優勢明顯。首先,中長鐵路北端從滿洲里經哈爾濱至綏芬河,能發揮鐵路運輸優勢;其次,為了開展貿易,“1947年4月,在蘇聯遠東外貿運輸公司哈爾濱分公司的協助下,開通了松花江航線,在佳木斯、富錦等處修建了碼頭,在哈爾濱增建了碼頭,從當年5月,蘇聯船只從布拉戈維申斯克、哈巴羅夫斯克、共青城向松花江中國各港口定期供貨。”[5]

東北地廣人稀,適合大面積種植糧食,有余糧用于出口。黑土地土質肥沃,適合大豆、小麥、高粱等作物生長。糧食出口和以糧食為主的加工業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以哈爾濱為例,自中長鐵路興建以來,哈爾濱地區面粉業、釀酒業、榨油業等發展迅速,這些產業促進了哈爾濱地區經濟發展。

二、出口糧的收購、運輸、暫時存儲

1946年8月,中共中央東北局與蘇方進行貿易談判,但由于所提供糧食數量少,且蘇聯已與國民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方害怕與中共中央東北局進行貿易引起外交糾紛,使自己處于不利地位,損害其既得利益,遲遲未肯答應。雙方經過多次磋商,最后中共中央東北局答應蘇方提出的100萬噸糧谷需求的條件,蘇方才同意與中共中央東北局進行貿易的提議。1946年12月21日東北東興公司代表葉季壯和全蘇聯合糧谷輸出公司代表米·伊·蘇里門科、德·尼·伏雅爾科夫簽訂了第一個對蘇貿易合同——《商業合同》。

合同簽訂后,中共中央東北局積極組織糧食收購、運輸、暫時儲存等各項工作,確保能按時向蘇方交付糧食。“1946年冬至1948年7月,實行糧食統購、派購;1948年7月以后實行糧食自由買賣。”[6]購糧過程中注重發動群眾,開展階級斗爭,合江省政府指示“對于地主惡霸及反動富農的黑糧黑地,則應發動貧雇農進行翻黑地黑糧之斗爭,將所翻出之糧食,分給貧雇農去換布換鹽。”[7]22采取用鹽、布匹換糧和貨幣購糧相結合的方式,不但減輕了財政負擔,而且及時為農民輸送了所需要的鹽、布等生活物資。1947年7月合江省在購糧工作總結會上指出“由東貿、裕華兩公司支出去的食鹽運二百余萬斤,布六萬多匹,解決了群眾穿衣和食鹽問題。”[7]20這些物資的供應改善了群眾的生活,更好地樹立了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

糧食收購完成后,運糧便成為關鍵一步。為此,各省成立運糧委員會。“如松江省在1946年12月下旬即建立了各級運輸組織。省的運輸工作委員會由松江省財經委員會、省糧食局和松江貿易公司負責人組成。哈南、哈北、哈東三個分區也分別組織運糧工作委員會,并派人組織各線運糧工作隊,負責糧食轉運工作。各縣委組織運糧工作隊,以區為單位,將所必須動員的大車,編成運輸隊,派專人負責管理,分批將公糧集中至車站。”[8]349通過有組織運糧,既保障了糧食運輸安全,不被土匪搶劫,又能夠在一定時間內集中大批糧食,保證對蘇糧食出口正常進行。

糧食集中運到地方后,有時離對蘇出口規定的日期還有一段時間,糧食的存儲工作則是非常重要且必須重視之環節。為了不使糧食受潮、發霉、被老鼠啃食,各地貿易部門積極投入糧食保管工作中。以合江貿易公司為例,“在1946年冬就開始設立糧棧,整修倉庫,到1948年春已有各種式樣的完整的糧倉817間。此外,為保證糧食質量,他們采取過篩、揚風和翻曬等辦法,盡量降低糧食水分,消除糧食中雜質,使糧食水分由23%降低到16%,雜質由5%減少到2%。”[8]355通過采取上述措施,糧食更加易于儲存,也提高了質量,使其在對蘇出口中更具優勢。

三、中蘇貿易合同的簽署與糧食出口

東北解放區與蘇聯的貿易,出口以糧食為主,后期雖增加煤炭、木材等的出口,但與糧食相比,數量較少。進口品類主要是機器、各類油料資源、汽車、藥品、棉布、食鹽等軍需民用物資。東北解放區出口的糧食一般運到蘇方船上或者綏芬河、滿洲里、圖們江等蘇方火車上。同時在綏芬河、滿洲里、圖們江等地專門設立對蘇貿易機構,1946年10月,成立了東北貿易總公司綏芬河辦事處,“具體負責東北解放區各省、市對蘇聯貿易進出口貨物的交接、換裝、分撥和押運(進口貨物)。”[9]滿洲里也是對蘇貿易的重要陸路口岸,“西滿軍區先后在那里設有辦事處和東興公司。”[10]負責進出口貨物交接與運輸。

1946年12月21日簽訂貿易合同,“規定輸出糧谷、肉類、木材、毛皮、禽蛋;進口布疋、棉花、棉紗、食鹽、工礦所需之原料、機器零配件、機油類、醫藥用品等。輸出、輸入總額均折合東北地方流通券362億元。”[11]“從該年12月起至47年12月止,出口各種糧谷67.5萬噸。”[12]1946年至1947年對蘇糧食出口并未達到貿易合同規定的噸數,按合同應出口各種糧谷100萬噸,實際出口67.5萬噸。因為合同是12月底簽訂的,農民在過年前,已將余糧進行售賣,用于置辦年貨等。私商亦大量收購糧谷,販賣和囤積糧食。此外,東北財政委員會缺乏貿易經驗,計劃性較差,對東北解放區余糧數目估計不足。購糧所用之棉布、食鹽及制造貨幣之幣紙蘇聯發貨較遲等亦是造成購糧未完成之原因。

1948年2月27日東興公司與全蘇聯合糧谷輸出公司在哈爾濱簽訂了第二個《對蘇貿易合同》。“據合同規定,中國向蘇聯出口糧食、原料等總額為東北流通券6,562,375萬元,進口棉布,汽車等總額為東北流通券620億元。”[13]“按已簽訂之貿易合同計出口貨為糧食72萬噸,其中為大豆37萬噸,小麥5萬噸,稻子3萬噸,苞米13萬噸,高粱25,000噸,谷子25,000噸,豆油5千噸,面粉4萬噸,豆餅45,000噸,以上總值貿易價格為612.5億元。”[14]1946年末至1947年末的對蘇貿易積累了經驗。為了收購糧食,蘇方對部分糧食加工業采取了限制措施,對購糧時間做了調整,并向蘇方提前一兩個月就提出訂單,讓其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因此,1948年東北解放區對蘇糧食出口貿易相較于1946—1947年成效要大。

遼沈戰役勝利后,東北全境解放。中共中央東北局為發展東北地區經濟,支援全國解放戰爭,更加重視與蘇聯的貿易關系。隨著遼沈戰役勝利,中國國內局勢越來越朝著有利于中共方向發展,蘇聯對中共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東北解放區中蘇貿易額增加、貿易范圍擴大。“東北解放區與蘇聯就雙方貿易問題于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八日至二月二十五日,在沈陽舉行了談判,三月二十九日在哈爾濱簽訂了第三個《對蘇貿易合同》。按照合同,中國向蘇聯出口各種糧食66.38萬噸。”[15]“1949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高崗率領東北地區貿易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簽署了一年時期內相互供貨的協議,按照協議,蘇聯承擔向東北地區出口工業設備、汽車、石油產品、紡織品、紙、藥品及其他商品。東北民主政權同意向蘇聯出口大豆、植物油、苞米、大米及其他商品。”[16]第三次對蘇貿易合同的簽訂和高崗率領貿易代表團赴蘇商談貿易并簽署貿易協定表明了東北地區對蘇貿易的更進一步發展,為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東北地區經濟恢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7至1949年東北解放區對蘇貿易中,以大豆為主的糧谷屬于對蘇出口的大宗產品,甚至于“1947年糧谷是唯一出口的貨物,1948年糧谷出口占出口額93%,1949年占全出口額83.4%。”[17]且雙方貿易額和貿易范圍呈逐年遞增趨勢,“從1947年到1949年增長了2.2倍(從4138000盧布到9159000盧布)。”[18]由此可見,糧食在此時期的對蘇貿易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共中央東北局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糧食獲得豐收,有余糧進行出口。

四、對蘇糧食出口的影響

東北解放區對蘇出口糧食,發展貿易,對中蘇雙方都產生重要影響,體現了雙贏。

(一)鞏固解放區政權,支援解放戰爭

東北解放區對蘇出口糧食,進口軍需民用物資,對解決東北解放區財政困難問題,支援解放戰爭,促進東北地區經濟恢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47年,從蘇聯進口商品的72%用于軍需,即保障軍隊的汽車運輸、燃料、軍服、藥品,以及用于經濟建設,民眾所需商品占28%。為了恢復工業,從1948年末,開始進口設備。擴大進口國民所需貨品(汽車、摩托車、自行車)、工業設備、黑色金屬、石油產品、化學產品、食品(糖、鹽、糕點)、衣服、棉紗、橡膠及橡膠產品。1947—1949年從蘇聯進口到東北解放區的產品中,增加了重工業生產設備的占比,1947年進口額為7%,1948年翻了一倍,而1949年達到了61%。”[19]進口的這些產品,如布匹用于制作軍服,各類油料資源、牽炮車、軍用電纜、藥品等對保障部隊對軍用物資的需求起了重要作用;進口工業原料、設備等有利于促進東北解放區工業發展;自行車、摩托車等的進口,亦改善了人民生活。

在糧食收購中,中共中央東北局重視發展與群眾的關系,宣傳對農民的政策,注重發動群眾。同時糧食出口,換回了農民所需之鹽、布匹,改善了農民生活,密切了解放軍與農民之間的聯系,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感。農民熱烈擁軍、積極參軍、抬擔架、干后勤支援解放戰爭。相較于國民黨抓壯丁,強制青壯年參軍,中共中央東北局的土地改革運動、對蘇貿易等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在生產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改變了解放戰爭初期百姓認為國民黨是正統的盲目看法,消除了農民的觀望心理,真正贏得了民心,對中共中央東北局在東北解放區廣大農村建立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壯大解放軍力量、推動解放戰爭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促進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活

東北解放區對蘇出口糧食,對提高農產品價格,縮小工農業產品差價,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大豆與布的比價,在1946年12月為1尺布換大豆33斤,47年12月時則變為1尺布換大豆10公斤,至今年5月由于去年欠收,糧缺糧漲,躍為1尺布只能換大豆5.5公斤,通常的東北比價1尺布換7、8公斤大豆。”[20]糧食價格不斷回升,對改變谷賤傷農,促進糧食增產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農民種植的大米、高粱、大豆等通過出售、換貨等方式,取得食鹽、棉布、點燈煤油、火柴等生活物品,保障了基本生活需求。為了發展農業,東北解放區還進口了“拖拉機247臺,拖拉機用農具共1027具,人力畜力農具990架,馬種120頭,糖蘿卜籽200噸,亞麻籽500噸,棉花籽10噸,砂糖3000噸等。”[21]進口拖拉機、農具、籽種等,對于改良農業生產技術具有重要意義。解放戰爭初期,東北解放區耕畜大量死亡,對農業發展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引進蘇聯的馬匹,進行配種,有利于培育新品種,提升馬的免疫力,改良馬種,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三)積累貿易經驗,培育外貿人才

東北解放區對蘇貿易積累了經驗,培育了外貿人才,為新中國成立后東北地區中蘇經貿合作開展奠定了基礎。從對蘇貿易中學得了一些貿易知識,“如貨物比價,規定與檢查貨物標準,接收運出的物資的組織以至貿易計劃與準備工作等等。”[22]值得一提的是,在對蘇貿易中東北解放區還培養了自己的商檢人員,1949年8月東北東興公司所屬吉林糧食公司開辦糧食化驗訓練班,“該班共培養化驗人員八十五名,計九月底可畢業。講授教材采用東興公司統一印發之講義……東興公司計劃于今秋在所屬各省、市糧食公司內共培養五百余名化驗人員。”[23]一批專業外貿人才的出現,使得對外貿易更加規范化,能夠把好進出口產品的質量關。

(四)緩解蘇聯國內饑荒,促進經濟恢復

蘇聯與東北解放區開展貿易,從東北解放區進口糧食,對緩解其國內糧食短缺問題,改善民眾生活,以及穩固蘇聯政權起到了作用。蘇聯工業品銷售到中國東北地區,亦增加了工業品銷售渠道,促進了蘇聯經濟恢復與發展。同時蘇聯將部分東北解放區出口的糧食用于轉口貿易,獲取利潤,據駐朝鮮商業代表團的商業報告,1947年冬至1948年底,中方應向朝方付留置費達萬億鮮幣以上,而其中絕大部分是朝方送圖們之蘇聯通過物資車輛,后與朝方多次交涉,朝方免收。[24]356-357蘇方運輸物資車輛之多,留置費如此高昂,可見蘇聯在貿易過程中,獲得了利益。

(五)東北解放區對蘇糧食出口的局限

東北解放區對蘇糧食出口過程中亦存在不足之處。第一,糧食收購過程存在壓低農產品價格,使農民利益受損的情況。1947年7月25日合江省在購糧工作總結中指出,“裕華公司規定用九斤豆子換一斤鹽,X X縣府用13斤豆子換一斤鹽,賺了3,500萬元。一尺布裕華公司規定換19斤豆子,X X縣換25斤。花旗布裕華公司規定換35斤大豆,X X縣換45斤,賺了50萬斤豆子,70萬斤以上小麥。”[24]25-26第二,雖然通過過篩、揚風、翻曬等措施提高了糧食的質量,使其在對蘇貿易中更具優勢,但是仍有部分糧食被蘇聯退回,因質量問題被退回的糧食“1947—1948年二年共1,555噸。49年這種現象發生得很少,僅130噸。”[24]323提升出口糧食的質量問題一直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工作。第三,對蘇糧食出口初期,采取糧食統購政策,影響了一些產業的發展,如糧食加工業、釀酒業、榨油業等,合江省政府關于購糧工作總結中指出“停止油坊、燒鍋,存糧全部賣給東貿和裕華兩公司。”[24]19對地方的工商業發展和財政收入造成了影響,對糧食運輸業、糧棧的發展亦造成不利影響。第四,進口蘇聯的工業品中,亦存在計劃混亂現象,進口了部分不需要或者不是急用的物資,同時由于外語人才的缺乏,相關產品翻譯不準確或者翻譯不出來。例如,由于貨物的規格如形狀、尺寸、質量及貨物名稱的不規范,使用中國土名、日文、英文名,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雙方需要多次交流,有時幾個月才能搞清楚[24]330,影響了正常交貨。

綜上所述,東北解放區對蘇糧食出口對貿易雙方均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也屬于正常情況。因為1946年12月21日簽訂的《商業合同》是中共第一份對外貿易合同,中共初次開展對外貿易,貿易經驗不足、外貿和翻譯人才匱乏,存在不足亦在所難免。

五、結語

中共中央東北局在面臨嚴峻形勢的情況下,積極開展對蘇貿易,出口糧食,促進了東北解放區經濟發展,有力支援了解放戰爭,同時積累了國際貿易經驗,為20世紀50年代中蘇經貿合作奠定了基礎。解放戰爭時期東北解放區中蘇貿易體現了平等互利、互通有無、協商一致等國際貿易原則。了解對方市場需求,注重雙方經濟的互補性,不斷提高出口產品質量等,為當下中國東北與俄羅斯遠東經貿合作提供了借鑒。

〔參 考 文 獻〕

[1]黑龍江省稅務局 檔案局.東北解放區工商稅收史料選編(1945—1949年)(第一冊)[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82.

[2]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 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一輯)[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23.

[3]李淑娟,等.日本殖民統治與東北農民生活(1931—1945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334.

[4]Зима В.Ф.Голод в СССР 1946-1947 годов: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и последствия[M].Москва:Институт Российской истории РАН, 1996:12.

[5]Борисов О.Б.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и Маньчж

ур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онная база(1945-1949)[M]. Москва:Мысль,1985:156.

[6]朱建華,等.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稿[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7: 574.

[7]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三輯)[M].哈爾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1988.

[8]朱建華,等.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稿[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9]綏芬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綏芬河市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218.

[10]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遼沈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合編.遼沈決戰(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83.

[11]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黑龍江近代歷史大事記1840—1949[M].哈爾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1987:223-224.

[12]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三輯)[M].哈爾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 1988: 276.

[13]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黑龍江近代歷史大事記1840—1949[M].哈爾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1987:248-249.

[14]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三輯)[M].哈爾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 1988:277.

[15]常城,李鴻文,朱建華.現代東北史[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6:588.

[16]Белоглазов Г. П. Борьба за влияние в Маньчжурии между СССР и США 1945-1949гг[J].Россия и АТР, 2005:103-104.

[17]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三輯)[M].哈爾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 1988: 321.

[18]Сладковский М.И. История торгов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народов России с Китаем(1917-1974)[M]. Москва: Наука,1977:174.

[19] Романова Г. Н.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связи СССР с северо-восточным Китаем в период его японской оккупации и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войны в стране(1932- 1949гг.) [J].Труды ИИАЭ ДВО РАН,2020:174.

[20]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三輯)[M].哈爾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1988:280.

[21]楊慧,衣保中.東北解放區與蘇聯農業貿易研究[J].農業考古,2011(4):337.

[22]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三輯)[M].哈爾濱: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1988:277.

[23]東北東興公司辦糧食化驗訓練班[N]. 東北日報,1949-08-19(2).

[24]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三輯)[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包 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午夜a视频| 四虎影院国产|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色综合网址|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性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精品福利视频网| www.av男人.com|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国产毛片不卡| 亚洲91精品视频|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成人免费一级片|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一级片免费网站|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婷婷综合色| 欧美在线国产|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欧美色图第一页|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99热精品久久|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午夜毛片福利|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青草热|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成年人国产网站| 免费毛片在线|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蜜臀AV在线播放|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乱强伦|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