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急劇加速、規模愈發擴大,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1];同時,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導致代際撕裂的現象日益嚴重,老年弱勢群體被數字壁壘隔離在外,催生出“銀發數字鴻溝”問題。但數字技術的福利應惠及全體人民,因而以積極老齡化視角為切入口,加快老年人的數字融入,從健康、參與和保障三大維度出發,運用法治手段彌合“銀發數字鴻溝”。這既是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與保障邏輯的必然要求。
一、積極老齡化與“銀發數字鴻溝”
數字化技術有廣泛的滲透性,數字化變革沖擊著全世界,我們的工作生活乃至整個社會都在被數字技術所影響。不同年齡的人們所獲得和所接受的數字化信息技術確是有差異的,因而產生了“銀發數字鴻溝”問題。當前,中國正處于從傳統社會向數字化社會深刻轉型的關鍵階段,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銀發數字鴻溝”,擺脫“數字化之困”,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這不僅關乎技術普及,更關乎以人為本的倫理關懷,需要將積極老齡化的價值理念貫穿于數字化發展的全過程。
(一)積極老齡化的內涵
積極老齡化以尊重老年人基本人權為前提,強調獨立、參與、尊嚴、照護以及自我實現這五大核心原則,同時以“承認人在衰老過程中始終享有平等機會的權利”為根本出發點,力求在健康、社會參與和保障等方面實現全面優化,推動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持續提升。[2]由此可見,積極老齡化蘊含著深刻的學理性、參與性和保障性內涵。在學理層面,作為一種新型老齡化理論,積極老齡化不僅對“健康老齡化”和“成功老齡化”等早期老齡化理論進行了豐富與深化,更以“從消極到積極”的核心理念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老齡觀,為應對老齡化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在參與性層面,積極老齡化主張老年人充分融入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通過展現技能、傳承經驗和發揮智慧,為社會發展注入力量與價值;同時致力于破解社會矛盾,精準挖掘老齡化人口中潛藏的機遇。在保障性層面,積極老齡化以理性而客觀的視角審視老齡化進程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風險和挑戰,立足于對老齡化群體認知優勢和現實狀況的深刻理解,構建了一套覆蓋人口、經濟、社會環境等多維度的系統保障策略,其核心目標在于干預老齡化進程、解決老齡化問題、挖掘老齡化潛力,并順應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規律。作為一個集“參與性和保障性”于一體的概念框架,積極老齡化對于彌合“銀發數字鴻溝”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銀發數字鴻溝”的產生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字“代際撕裂”現象愈發凸顯。老年群體在數字媒介接觸程度與媒介素養方面與年輕一代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老年數字弱勢群體被數字壁壘隔離在外并逐漸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銀發數字鴻溝”?!般y發數字鴻溝”特指老年人在數字化使用中面臨的使用障礙,作為數字化變革中的新興社會現象,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社會基礎。[3]
數字化的發展催生了“銀發數字鴻溝”,而老齡化的加速進程則進一步加深了“銀發數字鴻溝”問題。一方面,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伴隨著數字技術的革新。在現代化進程下,中國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數字技術全面推動企業和社會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重塑著我們的世界。隨著數字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和數據基礎制度的持續健全,數字技術正快速滲透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乃至社會服務管理的各個環節,深刻重塑了社會治理模式。隨著數字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升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公眾生活的便捷性與智能化水平。同時,數據資源的大循環推動數據資源的共享共用,數字平臺通過技術創新突破時空限制,連接各類主體,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重塑了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
數字技術雖然充斥著每個人的生活,但并非人人都能有效利用。數字技術的社會效應因群體而異,不同的社會群體在這一變革中受到的影響也各具差異,老年數字弱勢群體天然對數字技術排斥,同時數字設備設計忽視老年數字弱勢群體的特點,讓老年數字弱勢群體本身在使用上就存在困難。面對豐富多樣的數字產品和快速迭代的數字技術,老年群體的適應能力相對滯后,“快”與“慢”的節奏差異直接催生了“銀發數字鴻溝”。與此同時,老年人口的迅猛增長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4]事實上,年齡的增長在某種程度上是“銀發數字鴻溝”形成的關鍵因素,而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龐大的老年人群體讓該問題愈發突出,再加上網絡垃圾廣告、詐騙信息以及虛假內容的侵擾,無疑使得“銀發數字鴻溝”更加難以彌合。數字社會的發展帶來“銀發數字鴻溝”,這種鴻溝因為數字技術附帶的馬太效應在逐漸擴大,影響到在數字技術中處于不利地位的老年群體。
三、積極老齡化視角下“銀發數字鴻溝”法治彌合的現實必要性
(一)價值理念:“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與保障邏輯
“人權并非人類對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而是確保最低限度美好生活的積極與消極條件?!盵5]彌合“銀發數字鴻溝”,切實保障老年人的數字人權和數字化生活權益,是數字時代對“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與保障邏輯的生動實踐。
一方面,運用法治手段彌合“銀發數字鴻溝”體現了社會正義,反映出國家對于老年弱勢群體的關心重視。老年數字弱勢群體擁有數字人權就意味著其利益需要受到保護,這種利益既建立在人們普適的價值判斷之上,如生命權、健康權等被人們天然認為是需要保護的合法權利,同時也有些利益與特殊社會背景有關,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銀發數字鴻溝”日益凸顯的情況下,新的利益出現并關乎個人自由與社會正義。體現在數字領域,則是數字技術紅利帶來的不平等引發的差異,主要有兩個指向:“數字鴻溝”和“數字歧視”。全體社會主體均應享受到數字科技產品、享有數字技術發展成果,這是數字正義的應有之義,運用法治手段彌合“銀發數字鴻溝”目的即盡可能消除“數字不平等”,使全體人民共享數字紅利。積極老齡化政策要求其他個體、企業和國家消除數字算法帶來的歧視和倫理上的不公,通過科學治理實現數字技術應用滿足“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發展與保障邏輯的價值。另一方面,數字人權作為兼具發展權和生存權屬性的綜合性權利,從發展權對于代際公平理念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政治現實和社會成本的考量,彌合“銀發數字鴻溝”以保障老年人的數字人權也有其必要性。權利的核心在于義務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通過主張以此滿足自身的利益。老年人數字人權賦予老年數字弱勢群體一定的請求權基礎,要求國家企業以及其他社會主體承擔一定的義務,以契合當代中國的“民生性—民權型”人權屬性。[6]此種設權保護是將老齡公民方便使用數字技術以及享受數字紅利作為權利,要求國家企業給付,并且這種要求在現實中可以得到滿足,國家財政資源可以支持其實現。同時,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是數字人權的表現,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其是以《世界人權宣言》為基礎在數字社會中對人權概念的進一步延伸,既符合國際人權話語,強調實現人的權利與尊嚴符合社會主義國家倫理之要求;也是我國尊重和保障人權、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重要體現。
(二)個人層面:維護老年人數字社會美好生活的尊嚴需要
“銀發數字鴻溝”不僅侵蝕著老年群體合法使用技術的權利,更進一步損害了他們的美好生活福祉和尊嚴,甚至由此衍生出復雜棘手的次生社會治理難題。我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核心價值在于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加廣泛且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7]在數字社會背景下,數字化生活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更是公民追求自由發展、實現個人價值和捍衛自身尊嚴的重要渠道。在新興權利與數字生活緊密結合的背景下,作為社會中最需要關懷和照顧的數字弱勢群體,老年人理應擁有在數字社會追求幸福與享受美好生活的尊嚴與權利,這些權益更應當被保護與珍視。因此,我們必須高度警惕技術發展可能引發的權利危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規避,并及時救濟那些數字化生活權益受損的老年人?!皬浐香y發數字鴻溝”關乎老年人在數字社會美好生活的福祉和尊嚴。人的尊嚴是指在道德上自治并負有倫理責任,數字技術賦予人物理存在之外的數字化存在,通過數字技術形成數字身份,網絡空間中的信息成為數字身份的標識。積極老齡化政策關注到數字人格與物理意義上存在的人的不同。一是要求恪守技術倫理,防止數字偽造、隱私侵犯等侵犯老年人的人,以及防止數字技術產生的安全威脅;二是關注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利用用戶畫像對用戶進行個性化分析,提供精準適老化服務;三是對企業、政府的數字倫理要求,要求其提供數字服務滿足人們數字化的需求,尤其維護老年數字弱勢群體的權益保障,使其在數字社會可以有尊嚴地生活。
(三)國家義務:尊重和保障老年人數字人權的必然要求
老年人數字人權主體是“個人/集體—數字權力主體—國家”的三元結構,而非“個人—國家”的二元結構[8],國家是尊重和保障老年人數字人權的核心義務主體,尊重義務是保障老年人數字人權是國家應履行的首要義務。這一義務具體體現在國家必須保障老年數字弱勢群體免于受到技術或制度障礙的限制,確保他們能夠自由無阻地參與互聯網生活。這不僅是對老年人數字權利的基本保護,也是聯合國在“上網權”保障框架下對各國政府和相關機構提出的明確要求。國家不僅應尊重老年人的數字人權,還負有切實保障和實現老年人數字人權之責任,確保老年人在數字時代不被邊緣化,真正享有平等的上網機會。一方面,從技術層面出發,作為老年人數字人權的義務主體,國家應積極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智能化升級,支持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著力打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推動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支持數字平臺通過技術創新突破時空限制,連接各類主體,為老年人數字人權實現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要求國家制定法律法規,建立各種保護制度,為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創造條件。[9]立法機關應通過制定合理規則,維護老年人信息公平;與此同時,行政機關需要通過有效監管,及時排查和消除損害老年人數字權利的行為。
四、積極老齡觀視角下“銀發數字鴻溝”的法治彌合路徑分析
“技術浪潮所到之處,沒有人是一座孤島。”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老年數字弱勢群體逐漸被排除在技術浪潮之外,數字技術的不公由此產生。自20世紀80年代始,“法律賦能”這一概念逐漸與弱勢群體權利保障的實踐緊密相連,其核心在于強調公民社會的支持作用,并被視為提升法律能力與權能的優先路徑與最優選擇。[10]面對“銀發數字鴻溝”與數字歧視等問題的加劇,以健康、參與和保障為三大支柱的積極老齡化戰略提供了破解思路。從健康、參與和保障三大維度出發,以法治為保障手段,通過數字融入與“數字反哺”并行,為“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的可訴性賦權,在多元主體的協作支持下有效彌合“銀發數字鴻溝”,實現數字社會的包容性增長。
(一)健康維度:數字融入與“數字反哺”并行
預防和管理健康狀況對于確保老年人的數字包容性來說非常重要。視力障礙、關節疾病、聽力障礙和認知障礙是一些常見的健康狀況,可能會阻礙老年人使用數字設備或服務。在新加坡的一項全國性調查中,近十分之一的老年人在使用互聯網方面存在與健康相關的困難。[11]與那些在互聯網使用方面沒有健康相關困難的人相比,這些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相對較低。老年人健康狀況是指身心全面健康,因此不僅需要保障老年人生理健康,還需保障老年人的數字社會心理健康。研究表明,使用信息技術有助于老年人降低孤獨感、提高社會參與、提升幸福感、預防認知能力下降、降低抑郁等。因此,從保護老年人身心健康維度出發,既需要老年人自身主動加強數字融入并積極擁抱數字技術,也需要倡導人文理念,推出更多適老化產品和服務,實現社會“數字反哺”。[12]
為有效彌合“銀發數字鴻溝”,老年群體和社會各界需共同努力,推動老年人數字融入實現代際數字反哺機制。一方面,老年群體需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適應數字社會。數字融入不僅是老年人享有的基本權利,更是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前提。老年人應打破對新技術的排斥,勇于接觸與學習數字工具,逐步掌握智能設備的操作,并提升網絡安全意識,防范網絡詐騙。此外,老年人通過數字工具參與社交活動,不僅能提升數字技能,還能擴大社交圈,增強心理滿足感和歸屬感。只有主動學習、積極適應,老年人才能更好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捷與樂趣。另一方面,社會各界應倡導人文關懷,構建“數字反哺”機制,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障礙。數字反哺包括數字接入、技能提升和素養培養三個層面。一是在接入方面,政府與企業應合作開發適老化數字產品與服務,拓寬老年人獲取數字資源的渠道。二是在技能提升方面,社會應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數字技能培訓,如上海老年大學通過“場景-課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幫助老年人掌握智能手機操作[13]。三是在素養培養方面,各機構應創新教學模式,擴大教育覆蓋范圍,幫助老年人提升數字素養,減少對新技術的恐懼,從而真正融入數字社會。通過老年人的主動適應與社會的數字反哺協作,才能有效彌合“銀發數字鴻溝”,實現老年群體的數字平等與全面參與。
(二)參與維度:多元主體參與“銀發數字鴻溝”治理格局
老年人權益的保障離不開社會多元主體的參與支持。在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構建家庭和社區共同數字反哺模式,同時激發企業和科研機構以適老化科技為導向的老年藍海市場潛力,統籌多元主體形成社會多元主體合力,吸納老年數字弱勢群體自身力量,實現對老年數字弱勢群體的整體性保護,共同構筑彌合“銀發數字鴻溝”的堅實保障。
首先,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承擔尊重、保護和救助的責任。國務院在《“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中指出,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促進老年用品科技化、智能化升級[14],旨在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障礙。然而,老年數字融入問題尚處于初步階段,政府應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推動老齡化治理與區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同時,需加強老年服務機構、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拓寬數字產品的資金支持渠道,開發適老化技術,營造包容的社會氛圍,確保老年群體平等享有數字社會的便利。其次,家庭和社區應共同構建數字反哺模式。家庭是數字反哺的主陣地,需通過法律手段明確家庭成員在信息技能教育中的責任與義務,幫助老年人提升數字技能;社區則發揮“最后一公里”優勢[15],將數字素養教育融入日常服務。通過社區教育、公益組織和志愿者的參與,定期開展數字培訓和網絡安全普及活動,提升老年人的信息處理能力,減少代際數字鴻溝。這種家庭與社區的雙向互動,有助于構建全面的數字教育體系,推動老年群體切實融入數字生活。最后,企業和科研機構應激發以適老化科技為導向的老年藍海市場潛力。在國家倡導下,企業已開展適老化技術更新,如APP簡化操作流程等,然而部分企業的舉措仍停留在表面,實踐中的信息無障礙化建設依然面臨節點化、碎片化、有效供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未能真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16]應鼓勵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進老年智能服務及相關產品的研發與生產,精準回應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對生活質量提升的需求。相關行業應提供針對老年群體的數字素養課程和可負擔的網絡服務,確保老年人在數字社會中享有便利與尊嚴。此外,線下的適老化環境建設同樣不能忽視。為了尊重老年人在“快節奏”時代中享受“慢生活”的權利,傳統人工服務和線下活動方式應予以保留和優化?!半p管齊下式”的策略既能幫助老年人適應科技變革,也能守護他們對現實社交、面對面互動的需求,真正實現科技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結合。
(三)保障維度: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的可訴性賦權
科學評估“銀發數字鴻溝”對老年群體生活的深遠影響,同時從法律層面主動采取有效措施,以解決老年人在基礎生活服務獲取與社會參與過程中面臨的障礙,已然成為數字時代老年群體權利保障的核心問題。隨著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數字化生活權已逐步成為維護老年群體日常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17]因此,將“老年人數字生活權”[18]納入可訴性權利范疇,通過對其的可訴性賦權,不僅有助于提升老年群體的生活獨立性,更能有效促進其社會融合進程。
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的可訴性是司法救濟實施和保障中最重要的環節。老年人數字化生活的可訴性就是在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受到侵犯之時,通過司法尋求救濟的方式,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屬于受益權,除了要求國家消極不侵犯以外,更要求國家對私人承擔積極作為義務,保障公民各種社會權利的實現。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的可訴性可能產生的效力有兩種:一是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直接作為訴訟請求;二是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作為審判依據。相對而言,由于實證法并不存在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的相關規定,第二種途徑更為合適。我國目前并無法律闡釋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尋求對其保護需要法院對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進行解釋,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事關老年數字弱勢群體的權利免受侵害,法院保護老年數字弱勢群體是在強調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與人的平等、尊嚴等基本人權相關聯,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是第二代人權在數字化社會的轉型升級,保障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有助于彌補“銀發數字鴻溝”,充分享受數字技術帶給我們的機會和條件。我國目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有較大限制,有關公民基本權利受侵害的受案范圍相對局限。對于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這種新興權利,若無法進行立法保護,而通過相關司法解釋擴大條文的涵蓋范圍進行保障則是最為現實的途徑[19]。此外,還可以通過目的解釋、漏洞填補等方法論解釋補充。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新質生產力中高素質勞動者的法治保障研究”(項目編號:24CFXJ0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述.積極老齡化視角下我國香港老年人數字融入路徑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21(03):67-75.
[2]郭愛妹,石盈.“積極老齡化”:一種社會建構論觀點[J].江海學刊,2006(05):124-128.
[3]劉海明,馬曉晴.斷裂與彌合:“銀發數字鴻溝”與人本主義倫理建構[J].新聞愛好者,2021(03):18-22.
[4]郭儒鵬.積極老齡化視角下老年數字鴻溝的成因探尋與彌合路徑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08):134-146.
[5]James W. Nickel. Making Sense of Human Rights[M]. Wiley - Blackwell, 2007:138.
[6]齊延平.當代中國人權的內生性發展[J].法學,2023(05):3-18.
[7]新華網,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EB/OL].(2024-07-04)[2025-02-12].https://www.xinhuanet.com/poli? tics/20240704/6ea04d7384e044d78169193947e7e2af/c.html.
[8]宋保振.論“數字化生活權”及其義務譜系[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4(04):52-67.
[9]【德】彼得·巴杜拉.國家保障人權之義務與法治國家憲法之發展[M].中國臺灣:元照出版社,1999:3.
[10]Stephen Golub.Beyond Rule of Law Orthodoxy: The Legal Empowerment Alternative[M].Washington.DC: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03:4.
[11]WORLD ECONOMIC FORUM,How can we ensure digital inclusion for older adults? [EB/OL].(2021-10-01)[2025-02-12]. https://www.weforum.org/stories/2021/10/how-can-we-ensure-digital-inclusion-for-older-adults/.
[12]Cotten SR, Anderson WA, McCullough BM. Impact of internet use on loneliness and contact with others among older adults:cross-sectional analysis[R]. J Med Internet Res. 2013 Feb 28;15(2):e39.
[13]上海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上海老年大學“場景-課程-培訓”彌合“數字鴻溝”系列工程[EB/OL].(2021-11-26)[2025-02-12].https://www.sscdi.cn/index.php?id=565.
[14]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07):13-29.
[15]丁元竹.讓居民擁有獲得感必須打通最后一公里 新時期社區治理創新的實踐路徑[J].國家治理,2016(02):18-23.
[16]李靜.論殘障人信息無障礙權:數字時代下的理論重構[J].中外法學,2023(03):823-839.
[17]朱軍.“數字鴻溝”背景下老年人數字化生活權的法理證成[J].東南法學,2022(01):36-55.
[18]宋保振.論“數字化生活權”及其義務譜系[J]. 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4(04):52-67.
[19]宋保振.“數字弱勢群體”權利及其法治化保障[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0,38(06):53-64.
作 者:矯立岳,山東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李長勇,山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小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