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兩個大局”,把握世界文化激蕩格局,適時提出了“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的重大命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安全問題不斷變化升級,主要體現為:外部文化滲透威脅持續加強、內部文化虛無主義彌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國際傳播受阻。新的文化使命這一重大命題,既是在不同時期回應文化安全問題的使命延續,又做到了守正創新,是對新時代文化安全問題的“標本兼治”。因此,應該通過堅持“兩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價值共識、筑牢國際輿論陣地,切實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維護文化安全。
一、文化安全的隱憂
“文化安全是文明時代的特定產物,是伴隨資本全球化激活主權主義和民族主義而出現的現代性問題。”[2]在外部滲透方式升級的環境中,我國內部文化虛無主義持續彌散,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國際傳播受限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的文化主體性。只有把握文化安全隱憂才能更深刻體悟文化安全的使命任務。
(一)文化滲透方式迭代
文化滲透映射出的意識形態競爭體現的是對“文化認同”主導權的爭奪。依托科技進步,西方對外文化滲透方式不斷升級。首先,多媒體傳播入侵。西方主導的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通過構建虛擬社交網絡,成為全球文化滲透的重要渠道。這些平臺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更通過內容的情感化傳播和虛擬社區建構,在全球范圍內捕獲受眾對西方文化和社會規范的認同。其次,通過品牌文化消費行為映射文化和價值觀。西方尤其是歐美的跨國品牌,通過全球化的市場營銷和廣告活動,不僅推廣商品,還滲透消費主義價值觀,影響了各國消費者的文化認同,推動了西方文化的消費導向。最后,通過跨國教育與學術交流進行文化滲透。歐美國家的教育系統通過各種國際化教育項目、學術交流與全球高校排名等形式,推廣其教育模式和文化理念,在輸出教育體制、科研話語和價值觀念的同時,也塑造了其在全球學術文化的主導地位。西方教育體系的輸出造就其在全球范圍內的知識資源和文化資本,實際上是全球文化和知識體系的一種西方中心化表現,削弱了部分留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同。這些隱匿在科技、經濟、文明中的文化滲透構成巨大的外部潛在威脅。
(二)文化虛無主義彌散
文化虛無主義的核心目的是不擇手段否定本民族一切優秀文化,并通過不同的方式彌散在大眾身邊。首先,文化虛無主義寄生于娛樂文化產品中。近年來文化市場“去價值化”“泛娛樂化”現象層出不窮,“審美價值被消費主義重建與異化,審美文化被大眾娛樂重造與消遣,審美情感被資本幻象重塑與遮蔽,審美圈層被商業文化重構與分離”[3]。其次,文化虛無主義藏匿于電子競技游戲文化中。“近年來游戲魔改歷史文化的現象屢見不鮮”[4],扭曲其代表的歷史事實和價值取向。最后,文化虛無主義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當前,各種亞文化思潮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通過其“越軌”價值理念悄然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內容上,文化虛無主義不斷消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一,文化虛無主義通過歪曲歷史、否定傳統,試圖割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聯系。例如,以偏概全宣揚傳統文化是“糟粕”,抹黑歷史民族英雄,將古今文化對立,試圖割裂文化傳承。其二,文化虛無主義通過歪曲歷史、抹黑革命英雄,質疑革命的正當性。其三,文化虛無主義借“普世價值”之名推崇西方文化,削弱主流意識形態。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受限
文明的進步并沒有改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困境。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憑借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先發優勢,塑造了國際輿論的主導敘事框架”[5],長期占據國際輿論話語霸權地位。其一,冷戰思維延續。冷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意識形態對抗,雙方的文化輸出相互競爭。隨著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西方特別是美國占據了全球文化話語的主導地位。此后,西方資本主義尤其是美國通過全球化的傳媒體系迅速占領全球市場,形成了強大的文化霸權。冷戰結束后,盡管政治對抗暫時得到緩解,但由此產生的文化認同差異和意識形態沖突依然存在。其二,文化傳播渠道受到鉗制。“西方國家的媒介發源早、技術成熟,并借助強大的資本力量建立起巨大的媒介帝國,試圖以此構成滲透力強、影響力大的全球媒介霸權。”[6]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掌握現代通信技術、促進傳播全球化、品牌塑造和人才培養方面占據著絕對優勢,牢牢把握議題主導權和國際突發事件的報道話語權。其三,借助其在全球輿論領域的主導地位,西方國家頻繁挑起國際輿論風波。西方國家通過媒體、網絡平臺等工具,建構和傳播符合自身利益的敘事框架,不斷抹黑社會主義理念,制造負面輿論,極力否認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成果以及對世界發展的貢獻,意圖在國際舞臺上爭取更多的戰略話語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全球傳播過程中面臨著重重困難與嚴峻挑戰。
二、新的文化使命正當其時
新的文化使命這一重大命題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新的文化使命是對文化安全問題的回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的文化使命正是站在歷史的、世界的高度的高瞻遠矚,通過總結中國自身文化發展經驗,研判世界文化激蕩格局,賡續歷史,全方位勾畫文化發展的新藍圖。
(一)賡續文化使命,推動文化繁榮
“新的文化使命”是中國共產黨針對時代發展需求提出的全新命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基本原理得到了較為完整地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7],強調了文化不僅是意識形態的體現,還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具有服務政治和經濟的功能。這一文化觀為中國革命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支撐,并為社會主義初期建設和后續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文化命題不僅繼承歷史的重要經驗,還突出了文化在彼時的時代特性。鄧小平提出,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應同步發展,并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特征之一。黨的十五大明確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視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六大和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化了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關鍵作用。特別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后,文化的戰略地位得到了更為系統地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這一重大命題。這一命題是中國共產黨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大背景下,承擔文化主體責任與作出文化戰略抉擇的集中體現。
(二)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化軟實力
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聚焦于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體現了對本國文化自強的主體性追求。從增強國內凝聚力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決定了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8]文化軟實力體現在個體的精神追求與理想信念之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了人民群眾心中最崇高、最堅定的理想,并激勵其不懈奮斗、勇往直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所在,它不僅是指引文化軟實力前行的旗幟,更是照亮前進道路的不朽燈塔。從國際視角來看,提升文化軟實力必須增強自身文化影響力。首先,文化自信是國家復興的根基,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有利于強化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中華文化作為民族的精神紐帶,其國際傳播不僅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更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和文化認同提供了內在動力。其次,文化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有助于塑造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增強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影響力。最后,文化交流與互鑒是全球化背景下促進文明共生與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文化的相互借鑒,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能夠實現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文化支撐。因此,將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視為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環節,為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
(三)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凝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理論智慧和生動實踐的時代精華,以其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世界性等理論特質滋養和指引著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時代化實踐表達,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現對西方文明的價值超越奠定了文化根基。”[9]新的文化使命不是致力于中國文化“獨秀”,而是以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為世界文明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進而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促進全球文化健康發展。首先,新的文化使命強調通過創新性思維積極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與傳統文化觀念相比,新的文化使命要求對舊有文化思維模式的超越,力圖擺脫那些過時、固守的觀念束縛。其次,新的文化使命緊緊依托數智時代發展,釋放文化創新潛力。新媒體及數智化等新興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為文化的傳播和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的文化使命以創造文明新形態為全球文明發展注入中國智慧與力量。中國始終秉持著文化交流的開放態度,力求在本國文化繁榮發展的同時推動全球文明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局面,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中國一直站在歷史正確性與人類進步的前沿,主張通過文化共存超越文明沖突與隔閡,以和諧共生的態度面對文化差異,促進全球各國文化間的深入交流與合作。中國倡導的文明共存理念不僅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更是實踐中的全球文化合作新路徑。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超越文化沖突與對立,推動世界各國走向共同繁榮。建立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新文化使命無疑是時代的旗幟,引領著全球文明朝著更加開放、包容、和平與繁榮的方向不斷邁進,為人類共同進步開辟廣闊的新天地。
三、肩負文化使命捍衛文化安全的路徑建構
新的文化使命為維護文化安全促進文化發展提供了精確的坐標。通過激發自身文化主體性,增強文化認同,構筑意識形態防線,由內向外層層突破,才能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一)堅持“兩個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
文化主體性指“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相對于其他領域而言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10]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源于“第二個結合”。首先,必須正確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領域,歷史虛無主義與文化虛無主義思潮持續對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進行歪曲與解構。“必須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審視中華傳統文化,旗幟鮮明地與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作斗爭,牢牢守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11]其次,新時代推進“第二個結合”,關鍵在于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促進。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基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轉化。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文藝工作者應秉持科學態度,深入發掘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結合時代發展進行創新創作,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有機融合,完成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時代任務。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本土資源,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諸多共通之處,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能夠中國化的原因之一。
(二)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認同、文化歸屬、文自信是互依互存的有機統一體。”[12]一方面,增強文化認同,目的在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一,必須深刻理解“三個離不開”。“三個離不開”不僅深刻揭示了民族間相互依存的關系,也體現了中國文化在多樣性與統一性中的深刻內涵。漢族的悠久歷史與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相輔相成,彼此的文化差異并非割裂,而是通過交匯與融合,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與和諧性。其二,必須引導各族人民增強“四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樹立“四個與共”理念,旨在使各族人民增強文化的歸屬感與責任感,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進一步強化全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理解文化自信從何來才能立得住,善用文化自信才能行久遠。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審美等相結合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文化創新又能反哺文化自信,使其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加強文化交流與國際傳播,筑牢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并不是從閉門造車中獲得,文化自信不僅僅體現在國內的認同與實踐,還應體現在對外文化傳播的努力中。“有了文化上的充分自信,也就有了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精神力量。”[13]
(三)凝聚價值共識,筑牢輿論陣地
面對外部文化滲透以及輿論沖擊,必須依托科技發展對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價值共識,對外牢牢把握國際話語權。一方面,為抵御外部文化滲透和不良思潮沖擊,必須加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外部文化滲透與國內意識形態多樣化并存的語境下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化場域方方面面。需要適應新媒體的發展,調整和改革傳統媒體,利用新技術和平臺推動宣傳工作,以增強話語權和提升傳播效果。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有機結合,依托書刊、廣播等傳統媒介,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等技術優勢,提升內容和傳播效果。并且利用數智技術,生產適應時代需求的文化產品,打造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數字空間。另一方面,面對多元話語的國際舞臺,必須凝聚價值共識。話語權斗爭應先牢牢握住發聲器,必須充分依托科技發展,打造中國文化國際化傳播平臺(如TikTok)構筑國際輿論陣地,牢牢把握國際話語權。國際話語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理念、制度觀和文化思潮,根植于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了“以人為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文化價值理念,廣泛獲得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代表了全球合作與共識,旨在打破西方話語主導,聚焦全人類命運與和平發展。在國際話語傳播中,需進一步平衡普適性與差異性,提出具有包容與合作的“中國式”解決方案,展現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理解,從而有效提升中國聲音和國際話語權。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全媒體時代陜西大學生政治認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4E024),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新時代大學生歷史使命教育的存在問題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GH23Y235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2]易華勇,韓璞庚.文化安全主體的現實境遇及其當代變革[J].中州學刊,2024(09):117-124.
[3]徐望.消費與審美:文化產業的社會美育價值及其實踐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3(08):156-166.
[4]王凱全,閆方潔.新形勢下文化虛無主義思潮的隱性滲透及應對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3(06):83-88.
[5]陳盼盼,孫紹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跨媒介敘事機理、挑戰與對策[J].甘肅社會科學,2024(06):51-59.
[6]李龍,馬路遙,苗麗娜.爭奪場域的轉移:俄烏沖突中的第五維空間輿論戰[J].傳媒觀察,2022(09):65-72.
[7]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3.
[9]劉建光,趙黎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國際傳播[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05):22-32.
[10]侯衍社,蘇紅豆.唯物史觀視域下的文化主體性建構[J].山東社會科學,2024(2):32-40.
[11]劉同舫.“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的鞏固[J].思想理論教育,2024(01):4-10.
[12]鄭士鵬,杜穎.習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特質、價值意蘊與實踐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4(05):1-8.
[13]商志曉,秦龍.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擔負文化使命、建設文化強國[J].東岳論叢,2024(08):5-13+191.
作 者:畢 升,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連 靈,西安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