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學徒制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通過深度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定制化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技能人才,北海職業學院與廣西厚溥數字教育有限公司聯合開展現代學徒試點,充分利用校企雙方優勢,實現人才定制化培養。文章以HTML5+CSS3網頁前端應用課程為例,基于現代學徒制試點開展教學設計與實施。通過重構課程內容、優化教學過程、精準分析學情以及確定教學目標等策略,采用“崗課賽證產”“五位一體”教學模式,結合校企數智賦能,提升了學生職業能力和素養,并為其未來就業奠定基礎。通過雙平臺、五環節組織教學,全過程思政融合,有效提升了學生課堂參與度、就業競爭力和思政實效性。
關鍵詞:現代學徒;HTML5+CSS3;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05 -0178-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
0 引言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實現全面推廣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目前缺乏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課程開發[1],隨著IT產業升級和技術革新,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傳統教育模式已難以滿足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以HTML5+CSS3網頁前端應用課程為例,探索如何通過課程內容重構、教學過程優化、學情深入分析及教學目標精準定位,培養出符合企業個性需求、具備新質人才特質的現代學徒,成為提升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途徑。
1 課程教學設計
1.1 對標職業能力新要求,重構課程內容
1.1.1 課程內容重構的背景與依據
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和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對人才的用人標準也在不斷變化。為準確把握企業對現代學徒制工作項目和任務的最新要求,剖析勝任工作任務所需的職業能力,明確職業崗位對知識、技能、工具、方法、要求和態度的具體標準。HTML5+CSS3 網頁前端應用課程作為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的學徒專業技能課程,通過頭腦風暴、文獻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運用“二維四步五解” 職業能力分析方法,如圖1所示,深入分析Web前端工程師崗位的項目需求和工作流程,明確課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從而重構課程內容。
1.1.2 課程內容的重構策略
采用“崗課賽證產”“五位一體”,運用“項目引領、遞進重構、多元融入”的策略重構課程內容,如圖2所示。將課程劃分為六大項目模塊,每個模塊都圍繞一個具體的網頁前端應用項目展開。例如,項目六“紅色學堂”網站首頁制作,結合了崗位項目開發的工作流程:需求分析、原型設計、編碼開發、測試優化、驗收發布。運用“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理實一體“教學模式,不僅加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還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職業核心競爭力。
1.2 聚焦新質人才新特性,優化教學過程
1.2.1 新質人才的特質分析
新質人才具備成長心態和高度自主學習意識、人機共生思維與AI整合技能、創新意識與實踐智慧、多元“跨界”綜合能力等新特性[2]。這些特質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1.2.2 教學過程的優化策略
為了適應新質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需求,全面優化教學組織過程。采用課前探究、課中進階學習、課后拓展學習三階遞進的教學模式,課前發布探究學習任務清單,以導入—講解—演練—評價—總結五環節推進課中教學過程,通過校企合作,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特性,有效提升學徒多元化、專業化學習能力,推動學徒的創新意識、跨界融合能力、持續學習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利用AI大模型、可視化實驗場、仿真動畫等信息化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互動平臺。引入多維度可量化評價模型,通過機評、自評、互評、師評、企業評等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全面評估。
1.3 依托多元平臺新評估,精準分析學情
1.3.1 學情評估的重要性
學情評估是教學設計的關鍵依據,通過對學生崗位認知、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綜合評估,可以提供有價值的數據支持,幫助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狀況。
1.3.2 學情評估的方法與手段
采用百里半平臺進行MBTI測評、職前引導測驗,以及學習通平臺的學習反饋等多種方式進行學情評估。運用數據分析技術對評估結果進行深入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存在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1.4 基于課程相關七標準,確定教學目標
1.4.1 教學目標的確定依據
在深入剖析學情分析結果的基礎上,依據學徒人才培養方案,圍繞七大核心標準(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Web前端開發工程師崗位標準、“1+X”證書標準、技能大賽核心技術標準以及數字經濟新質人才培養標準) ,確定項目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確保了教學內容與企業崗位需求的緊密契合。
1.4.2 教學目標的具體內容
融合專業與崗位標準:依據專業教學標準,緊密對接Web前端開發工程師的崗位標準,明確學生要掌握HTML5和CSS3的核心技術和應用方法。
強化職業技能證書導向:結合“1+X”證書制度,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求融入教學目標,激勵學生不僅獲得學歷證書,還要考取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確定學生掌握網頁前端布局和樣式設計的交互設計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對標技能大賽:緊跟技能大賽核心技術標準,通過模擬競賽環境、引入競賽項目,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實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2 課程實施過程
2.1 雙平臺推進教學,達成知識目標
為了有效達成知識目標,充分利用線上與線下混合教學。課前,通過學習通、百里半等在線教育平臺發布探究學習任務清單及相關預習知識微課視頻,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平臺上的測試題和反饋機制幫助學生檢驗預習成果,也為教師提供了學生的學習數據,便于后續教學的精準定位[3]。在課中線下授課時,針對學生預習中未掌握的知識點進行重點分析講解。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小組討論協作、分析典型案例等方式,利用AI大模型、可視化實驗場、仿真動畫、代碼糾錯、游戲比拼等數字化立體化教學資源平臺,突破教學重難點,不僅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主動思考問題,從而有效達成了教學知識目標。
2.2 五環節組織教學,達成能力目標
為了達成能力目標,通過學徒工作室引入真實項目,按照“導入—講解—演練—評價—總結”五個環節組織教學。在導入環節,通過展示網頁前端應用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講解環節,詳細闡述HTML5和CSS3的核心技術和應用方法,結合企業真實項目的開發流程和標準,使學生了解網頁前端開發的實際操作過程。在演練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掌握網頁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設置了多個任務關卡,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網頁布局、交互設計等關鍵技術,培養學徒具備“懂代碼、會布局、善開發、能創新“的核心職業技能。同時,利用AI大模型、微課視頻、動畫、闖關游戲、可視化布局實驗場等資源,為學生提供實時的指導和幫助。在評價環節,采用多維度可量化評價模型,通過機評、自評、互評、師評、企業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評估。最后,在總結環節,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強化記憶和理解,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2.3 全過程思政融合,達成素養目標
在課程教學中,始終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通過挖掘HTML5+CSS3網頁前端應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愛國主義、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學全過程。例如,在“紅色學堂”網站首頁制作項目,融入展示紅色文化歷史背景和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通過小組完成項目任務,鍛煉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在編碼實踐過程,強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技能實踐能力,鼓勵學生樹立目標意識,認真對待每一個任務環節,力求做到最好。通過這些措施,有效達成了教學素養目標,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
2.4 四維度校企協同,探索增值評價
為了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提升教學質量,構建了校企雙主體的四維度考核評價體系[4]。該體系從素質、知識、能力和成果四個方面入手,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學習態度、匯報演示、課堂實踐、練習測驗、項目成果等進行全面評估。利用線上平臺和軟件工具實時評分,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同時,還引入了企業導師參與評價過程,從行業標準和實際需求出發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和指導。在評價過程中,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通過機評、自評、互評、師評、企業評等多種方式構建多維度可量化評價模型,科學分析評價結果并及時反饋給學生。這種評價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幫助他們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同時還探索了針對成品展示的布局、內容、美觀、創新等多維度的增值性評價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 課程實踐成效
3.1 構建線上線下模式,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
通過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加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線上學習平臺集教學資源、學習活動、交流互動于一體,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訪問課程資源開展自主學習。線下課堂側重項目實踐和師生互動,通過小組協作完成項目任務,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統計數據顯示,平均到課率達到95%。線上學習資源的點擊量和訪問時長也大幅增加,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滿意度高達98%。
3.2 對接職業崗位需求,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課程緊密圍繞Web前端開發工程師崗位需求,通過引入企業真實項目“紅色學堂”網站開發,以項目驅動和任務引領為核心,使學生掌握網頁設計與制作的關鍵技術和開發流程,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鍛煉實戰能力。另外。學生的優秀作品在校企官網上展示,進一步提高了學習的成就感。通過項目匯報、成果展示等活動,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和團隊風采,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學生通過參加多項技能大賽獲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有效縮短了學生從學校到職場的過渡期,增強了職業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
3.3 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課程思政實效性
在HTML5+CSS3網頁前端應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思政教育形式,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一是注重選取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紅色學堂”網站開發項目,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二是注重將勞動精神融入課程教學。通過引入企業真實生產項目,讓學生體驗崗位工作流程,了解職業特點和要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勇于擔當,培養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和崗位責任感。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通過小組合作、分工協作、溝通交流和相互支持等方式共同完成任務。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集體榮譽感。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HTML5+CSS3網頁前端應用課程教學過程中,實現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有機統一,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得到了全面提升。
4 總結與展望
本文總結了北海職業學院與廣西厚溥數字教育有限公司在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模式下,以HTML5+CSS3網頁前端應用課程為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成效。通過重構課程內容、優化教學過程、精準分析學情和確定教學目標,采用“崗課賽證產”“五位一體”教學模式,結合校企數智賦能,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5]。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顯著增強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項目驅動和任務引領提升了學生就業競爭力,全過程思政融合則強化了課程思政的實效性。未來,將繼續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更多創新教學模式,以適應產業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不斷增長需求,培養更多具備新質人才特質的現代學徒,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同時,也將不斷優化評價體系,實現更加精準、全面的教學評估,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郭偉剛,周水琴,裘旭東,等.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整合式項目課程體系構建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71-74.
[2] 祝智庭,戴嶺,趙曉偉,等.新質人才培養:數智時代教育的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
[3] 解正梅,周艷“. HTML5+CSS3網頁設計” 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與建議[J].計算機應用文摘,2024,40(6):16-19.
[4] 楊正麗,蔡詩響,魯恒,等.校企協同模式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21,19(2):132-136.
[5] 王慧萍,楊愛珍,徐祖平,等.高職院校“崗課賽證” 綜合育人機制實踐探索:以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為例[J].職業技術,2024,23(4):55-61.
【通聯編輯:光文玲】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 年度課題《高職現代學徒制課程開發研究與實踐》(2023A110) ;北海職業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2022XDXTZ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