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現代通信技術專業的現代通信技術概論課程教學為背景,對專業課程的思想教育融入的內容和途徑進行了探索和實踐,深入挖掘專業課程內容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融入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與內容融入,可以在專業學習中培養學生辯證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眼界,豐富學生學識,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責任感,自豪感。為通信大類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學改革;現代通信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05-0172-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
0 前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有著重要意義的戰略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的基本載體,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應根據學科專業教學的特點,深度挖掘本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和技術發展歷程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融入課程思政優化教學設計,將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和素質提高充分結合,以實現課程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14]。
現代通信技術概論是一門面向通信大類專業學生全面展示現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系統知識的“綜合”型課程。通過在現代通信技術概論教學改革過程中的課程思融入,優化《現代通信技術》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也可以充分融入課程思政,使其對專業教學產生促進作用,為培養具有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撐[2-3]。
1 課程教學設計
現代通信技術概論作為專業基礎課,在現代通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目標就是成為信息通信技術的“學習指南”,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將為學生搭建信息通信技術的學習宮殿,明確信息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統與網絡、通信業務與應用,將日常生活中的通信應用和通信系統的理論概念結合起來;并依次對信息通信網的交換技術、傳輸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基礎等內容進行模塊化教學;并將應急通信及其重要的傳輸技術:衛星通信作為獨立的模塊,最后根據目前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現狀,順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向學生展示了信息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4]。
根據現代通信技術概論課程目標和教學思路,其教學設計以認識整體通信網絡為基礎,逐步分專業介紹核心網、接入網、無線網以及衛星通信的相關技術原理和應用,并講述信息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具體如圖1所示。
2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并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興起。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大信息基礎網絡,為其他相關行業的信息化提供了基礎。移動通信技術也從原來的落后局面,經過學習、跟隨,直到取得了5G的引領地位。波瀾壯闊的中國通信事業發展歷史和現狀這一行業背景使得學生在學習各類先進通信技術知識的同時,能夠自然地學習中國通信事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5]。
本課程可以自然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通過現代通信技術在中國從無到有,從跟隨到引領的通信業奮斗史,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職業自豪感,同時也通過信息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作用和國家信息化戰略的引入[6],培養學生為信息通信網絡建設而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職業責任,愛崗敬業的社會核心價值觀,提升了本課程教學的思想性、人文性, 深化專業教學的內涵, 提升專業教學的效能。
本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是講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通過通信技術在中國從無到有,從跟隨到引領的發展歷史,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教育的內容[7];從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建設案例,信息通信為國家建設提供基礎設施的案例,使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開闊視野,增加見識,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理念,實事求是、遵循規律的工程倫理;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職業素質,科技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為國家奮斗終身的家國情懷[8]。
3 現代通信技術概論教學的課程思政探索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學習中,將課堂專業教學與立德樹人結合起來,是課程思政的主要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傳授專業知識,還需要使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解行業價值,建立職業目標,培養工匠精神。 在現代通信技術概論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提取了以下的思政元素。
3.1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在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元素,在塑造個人高尚道德品質和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方面可以有所助益。從“信息”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痕跡解釋“信息”的概念,為學生建立信息論的基礎?!?信息”可以表示“消息”,在詩詞中,“信息”還表示跡象,表示聲音,這些都與現代信息論的概念相互印證。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傳頌千年的優美詩篇,也顯示了通信在人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12]。
3.2 愛國主義精神元素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歷史中愛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也是在“科技+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9]。從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到當前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通信行業的發展史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在通信行業的投影,通過通信網絡建設規模和通信技術的飛躍發展的案例,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建立“ 道路自信”和“ 制度自信”,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目的,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10-11]。通過結合國家發展戰略,介紹和討論信息技術國產替代、自主可控技術的發展,激發學生參與核心技術研發的熱情,減少對外依賴,增強國家信息技術競爭力。將信息通信技術與國家“新基建”、數字經濟、智慧城市等重大戰略相結合,引導學生理解信息技術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鼓勵他們為實現國家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3.4 工匠精神元素
中國的信息暢通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國目前已經建設了全球覆蓋最完善的4G移動通信網絡,5G的商用規模與網絡覆蓋范圍也在快速擴大。在通信行業所有從業者的努力下,信息化引擎將推動國家進一步向前發展。 通過講述5G網絡建設過程中的真實案例,工程師們如何克服技術難題、頂著惡劣天氣條件加班加點工作,確保網絡按時按質建成[13],以此激勵學生學習他們面對挑戰不退縮、對工作全身心投入的態度。
3.5 行業自信元素
通信技術從跟隨到領先,中國已經成為走在世界前列的通信產業大國,現代通信技術在信息社會已經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在教學中通過行業自信元素的挖掘,讓學生多思考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問題,立足于有利于社會發展需要,以社會專業應用帶入專業人才,讓學生產生代入感,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和為時代發展貢獻力量的使命感。進一步鼓勵同學們對于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行業自信精神[15]。
在思政元素選取之后,根據課程實際需要優化原有的教學設計,完成相應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如圖2 所示。
4 課程思政教學案例
在具體的課程實施過程中,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自然融入課程教學,使學生可以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自然而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價值觀的培養。以《奮斗精神鑄就通信強國夢,行業自信開啟未來新程》為例,在教學中通過回顧通信行業從跟隨到領先的奮斗歷史,激發學生對通信科技的熱愛,培養其行業自信和奮斗精神。
4.1 案例背景
從1G到5G的演進歷程,不僅是一部通信技術的發展史,也是一段充滿奮斗精神和革命理想的壯麗篇章。中國通信人以奮斗精神和行業自信為引領,克服萬難,逐步建立起獨立自主的通信體系,為今日的5G 通信大國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4.2 案例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從1G 到5G 的通信技術發展歷程,包括各代通信技術的特點、應用場景和關鍵技術。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通信技術發展趨勢的能力,以及在復雜通信環境中應用5G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素質目標:通過奮斗精神和行業自信的引領,培養學生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專業素養的通信工程師。
4.3 案例內容
1G至4G的回顧,分析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關鍵特點和應用場景,以及它們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探討5G技術相較于前幾代通信技術的顯著進步,包括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等特性,以及5G在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遠程醫療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在5G時代,我國通信行業走在世界前列,通信技術引領著可持續發展之路,信息通信行業大有作為。應抓住機遇,繼續發揚奮斗精神,攻克技術難關,推動5G通信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4.4 案例活動設計
通信技術演進歷史考察:組織學生參觀通信博物館或線上展覽,深入了解從1G到5G的通信技術發展歷程,撰寫觀后感,分享對通信技術演進的認識和感悟。
5G技術應用創新項目:鼓勵學生結合5G技術,設計一個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創新項目,如智慧農業、遠程教育、災害預警等,通過團隊合作,培養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夠系統了解通信技術發展歷史,理解通信網絡發展和技術進步對社會特別是當前數字時代的推動作用,掌握現代通信技術的基本理論、相關技術等內容。特別是通過通信技術在中國從無到有,從跟隨到并肩,直至引領的發展歷史,同時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塑造和思想引領。
5 小結
通過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深入挖掘專業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優化教學設計。使思政教育自然地貫穿于專業教學全過程。不僅注重知識傳授,還通過思政元素的融入,對學生進行多維度的價值塑造,包括民族自豪感、職業責任感等,體現了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為其他專業課程的思政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實踐證明,融入課程思政不僅能夠顯著提升專業知識的教學質量,還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素質培養和價值塑造。學生在學習中樹立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培養了為通信技術領域奮斗的職業責任感。未來將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如虛擬仿真、在線課程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并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合作,探索跨學科協同育人的新模式,通過多學科視角豐富思政元素的內涵,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S].教高〔2020〕 3號,教育部,2020.5.
[4]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64-70.
[5] 張玲麗,李靖靖,李圓圓,等.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廣東化工,2020,47(22):170-171.
[6] 成桂英.推動“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的三個著力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9):67-70.
[7] 王石,田洪芳.高職“課程思政” 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15-18.
[8] 劉鶴,石瑛,金祥雷.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內涵與實施路徑[J]. 中國大學教學,2019(3):59-62.
[9] 許家燁.論課程思政實施中德育元素的挖掘[J].思想理論教育,2021(1):70-74.
[10] 張啟鴻.高職院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5):83-87.
[11] 黃鎖明,李麗娟.新工科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36):39-42.
[12] 張志堅“. 三教” 改革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職業技術,2022,21(5):63-70.
[13] 王璐.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J].陜西教育(高教),2022(5):22-23.
[14] 王彤宇.淺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J].中國校外教育,2018(21):5-6.
[15] 卡力比登·力提甫,張芳.從高校教育角度分析中國崛起環境下的愛國主義教育[J].高教學刊,2019,5(12):181-183.
【通聯編輯:李雅琪】
基金項目:2023 年廣東省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示范計劃-課程思政示范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