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動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相融合,不僅有助于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提升數學教學的效果,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本研究通過將小學數學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旨在探索一條既能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又能促進學生理解與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 傳統文化 融合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2.007
將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實現文化傳承與學科教育的雙重目標。此外,這種融合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研究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小學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價值
在當今全球化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傳承與創新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擔著傳授數學知識的任務,更是培養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途徑。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之中,不僅能夠豐富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從而實現文化傳承與學科教育的雙重目標。以下將從兩個方面探討推動小學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意義:
其一,通過融合傳統文化元素,小學數學教學能夠更充分地展現數學的美感與智慧。中國古代數學成就輝煌,如《九章算術》中的方程解法、劉徽的圓周率計算等,這些不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數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教師將這些歷史故事和數學知識融入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創新精神,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教授幾何圖形時,教師可以引入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幾何元素,如故宮的屋頂曲線、四合院的空間布局等,讓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理解幾何圖形的概念及其應用價值。這樣既可以豐富數學教學的內容,又可以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其二,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新《課標》要求下,教育不僅注重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更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數學教學中,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還可以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解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古代貨幣制度中的“錢”“貫”單位換算問題,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同時,練習復雜的分數運算。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傳統節日活動中的數學游戲,如春節猜燈謎中的數字謎題,中秋節月餅分配中的比例計算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還可以讓他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增強他們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二、小學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應遵循的原則
1.尊重原貌,保持文化本真性
在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確保所選用的文化素材是真實可靠的,避免對歷史事實和文化背景進行隨意篡改或夸張。這意味著教師在準備教學材料時,應當深入研究相關文獻資料,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例如,在介紹古代數學成就時,教師應當基于《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經典著作,而不是依賴網絡上的二手信息。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保留傳統文化的原始風貌,如在講述古代數學家的故事時,教師需要忠實于歷史記載,不要為了增加趣味性而添加虛構情節。這樣不僅可以保證教學內容的真實可信,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
2.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差異性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推動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對于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些簡單易懂的數學故事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對于數學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更具挑戰性的歷史數學問題,鼓勵他們深入探究。例如,在講解比例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任務:讓基礎一般的學生嘗試用古代比例尺測量教室內的物品,而讓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研究《營造法式》中的比例關系,并嘗試繪制簡單的古建筑圖樣。這種差異化教學不僅可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還可以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
3.寓教于樂,增強教學互動性
為了使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的融合更加生動有趣,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游戲化學習等方式,營造一個充滿互動性的課堂氛圍。例如,在講授幾何圖形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場“古建筑模型搭建比賽”,讓學生使用紙板、木棍等材料模仿古代建筑中的幾何結構,如斗拱、飛檐等。在比賽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結構背后的數學原理,如對稱性、穩定性等,從而加深他們對幾何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數學游戲,如“數字成語接龍”“古詩文中的數學謎題”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數學知識,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小學數學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實踐路徑
1.發掘數學課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傳承。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深入挖掘數學課本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將其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這不僅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要他們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創新能力。首先,教師應積極研讀相關歷史文化資料,了解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故事,以便在教學中能夠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其次,教師應善于發現日常生活中的數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系,通過具體的案例和實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最后,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多媒體課件、網絡資源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材料,從而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吸引力。
以“計算器”這一節的教學為例,在教授計算器的使用方法之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古代的一些計算工具和方法,如算盤、籌算等。算盤作為中國古代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不僅在歷史上有著廣泛的應用,而且至今仍在某些場合被使用。教師通過對比現代計算器與古代算盤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科技的發展歷程,還可以讓他們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
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算盤的使用過程。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算盤與計算器速度大比拼”的活動,讓學生分別使用算盤和計算器完成同一組加減乘除運算題,比較兩者的速度和準確性。教師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算盤的基本操作技能,還可以讓他們深刻體會到算盤在處理簡單運算時的便捷性,以及算盤在處理多位數運算時可能存在的局限。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算盤與計算器在算法原理上的異同,如進位規則、借位規則等,從而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2.利用傳統文化故事組織數學知識點教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傳統文化故事組織數學知識點的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策略。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數學概念。傳統文化故事通常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觀念,教師可以通過這些故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的生活情境相結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此外,傳統文化故事往往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能夠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從而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故事中的數學元素,將其巧妙地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享受故事樂趣的同時,達到學習數學的目的。
以“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莊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觀念,來引出小數的概念及其無限細分的特性。莊子提出了一個關于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即任何一段物體,每天取其一半,無論經過多少天,都不會完全取盡。它在數學中的意義,即表示一個整體的一部分,且可以無限細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先讓學生聽故事,然后再問學生:“如果有一根木棍,每天都取它的一半,會怎樣?”學生可能會回答:“永遠也取不完。”這時,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入小數的概念,解釋小數就是用來表示這種無限細分的情況。
接下來,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故事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例如,教師可以準備一根長度為1米的繩子,讓學生輪流取其一半,記錄每次取后的長度。通過實際操作,學生會發現每次取后剩下的長度可以用小數來表示,如0.5米、0.25米、0.125米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小數的變化規律,如每次取后的小數位數逐漸增加,但總長度始終小于1米。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可以直觀地理解小數的意義,還可以感受到小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開展傳統文化主題的數學活動競賽
開展傳統文化主題的數學活動競賽是一種富有創意且效果顯著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數學活動競賽,創設多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既可以鞏固數學知識,又可以深入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這種競賽形式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促進他們在合作與競爭中共同進步。因此,在設計這類活動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適合的傳統文化主題,精心策劃活動內容和形式,確保活動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以“小數乘法”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傳統文化中的“絲綢之路”主題,設計一場“絲綢之路數學之旅”的競賽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和重要性,講述這條貿易路線如何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接著,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小數乘法相關的數學問題,并將這些問題置于絲綢之路上的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感受到絲綢之路的魅力。例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假設你在絲綢之路上經營一家商隊,你需要購買12.5匹布料,每匹布料的價格是3.6元,請問你需要支付多少錢?”學生需要運用小數乘法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計算出總價為45元。
為了使活動更加生動有趣,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代表一個商隊,每個商隊需要完成一系列與小數乘法相關的任務,如計算貨物的總重量、計算運輸費用、計算利潤等。每個任務完成后,教師可以根據各組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積分,最終積分最高的商隊獲勝。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一些關于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和文化知識,如古代商人的生活、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城市、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商品等,讓學生在參與競賽的同時,既可以拓寬知識面,又可以增強文化素養。
4.運用傳統數學題目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傳統數學題目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故事,還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索。教師可以通過這些題目,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理解數學知識,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傳統數學題目往往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多樣性,能夠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探究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切入點。因此,在選擇和設計傳統數學題目時,教師應注重題目的趣味性和挑戰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運用古代數學典籍中的題目,如《九章算術》中的土地測量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數學的經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與土地測量相關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具有實際應用價值,還能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意義。例如,教師可以選取《九章算術》中的一道題目:“今有田廣一步,從十五步,問為田幾何?”這道題目實際上是在詢問一塊寬1步、長15步的長方形田地的面積是多少。教師可以通過這道題目,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即“面積 = 長 × 寬”。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活動,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它不僅可以豐富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實現文化傳承與學科教育的雙重目標。
參考文獻:
[1] 黃秀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路徑探析》,《中小學班主任》2024年第20期。
[2] 申玉紅、穆勒滾、郭彩蓮《民族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實踐與探索——以云南德宏少數民族文化為例》,《數學教育學報》2024年第5期。
[3] 范真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以“圓的認識”為例》,《小學教學參考》2024年第29期。
[4] 張芳芳《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文化融合——以“圓的認識”為例》,《新課程》2024年第27期。
[5] 孔凡哲、鄧心怡《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小學數學教材的實踐樣態與優化路向》,《課程.教材.教法》2024年第9期。
(李東法,1966年生,男,漢族,山東壽光侯鎮黃疃村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