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為強化英語閱讀教學效果,很多一線教師進行了多種嘗試與創新。在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中,合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能夠讓學生們在掌握英語知識的過程中了解形式各異的傳統文化,可從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實現高效閱讀。多模態閱讀可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生動地展示給學生們,利于學生對英語知識及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讓英語教學更具實效。為此,文章對傳統文化視角下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究,旨在提高英語閱讀教學質量,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英語 多模態閱讀教學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2.016
結合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實踐來看,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增加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幫助他們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在多模態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實現對英語閱讀內容的拓展。另外,在閱讀教學中合理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能夠讓學生從傳統文化角度加深對所學英語知識的理解,強化閱讀教學效果。
一、傳統文化視角下開展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促進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創新
多模態閱讀指的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內容可以多種形式來體現,可以是文本和圖形,又可以是動畫或聲音等。從知識量角度來看,聲音及圖形這些載體的知識量要優于文本,例如,在對某個場景進行描述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大段文字,而在多模態閱讀教學模式中,則可借助圖片和文字描述組合的形式來實現,能夠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內容。
(二)能夠激發學生對英語及傳統文化知識的閱讀興趣
傳統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雖然也有傳統文化的滲透與普及,但是教學內容更多的是以純文本形式體現,教學形式相對固定,很難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而隨著多模態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閱讀內容就可以圖形、聲音或者動畫等形式來體現,較以往的文本閱讀更加生動形象,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還可讓學生對閱讀內容產生濃厚興趣。
(三)有利于學生從英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
以往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也嘗試將傳統文化與英語閱讀相結合,但閱讀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雖然英語閱讀教學中合理滲透了傳統文化內容,但是閱讀教學過程主要以文本形式來體現,學生對枯燥的文本內容難以產生學習興趣,參與度不高。而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能夠從語言、圖覺和聽覺等角度引導學生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視角下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策略
(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在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中的滲透
中華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Is May Day a holiday?”中,Lesson 18的“Now I can read”是以節日文化為題材的閱讀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可采用多模態閱讀教學模式。在使用該模式的過程中,授課方式主要以多媒體輔助與課堂講授為主,包括三種模態話語形式:一是語言,二是視覺,三是聲覺,這三種模態話語形式構成了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的基本框架(圖1)。
圖1 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框架
1.語言:向學生傳遞節日文化意識
在英語多模態閱讀中,語言是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進行“語言”導入的過程中,教師使用肢體語言將我國一些傳統事物比畫出來,然后由學生試著猜一猜是哪一種食物。經過一番猜想,學生猜到粽子、花糕等。當學生猜出這些食物后,教師組織班級全體學生參與到主題為“What traditional food do Chinese people have on special holidays”的討論活動,由此引出與閱讀內容相關的話題。教師通過學案引導學生了解節日的定義、由來以及慶祝方式,使用一些節日相關的英語表達,如“celebrate”“holiday”“festival”“family reunion”等,并通過英語句子練習,讓學生能熟練使用這些表達,增強他們的語言能力。
例如,在講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時,教師通過板書“Spring Festival”并配以“Chinese New Year”。春節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個節日,從古至今流傳下很多傳統習俗,這些習俗充滿了象征意義。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拜年、發紅包等,都蘊含著吉祥、祝福與和諧的寓意。在當下很多孩子遠離父母,春節也成為他們團結班集體的有效方式。因此春節不僅是對家族團圓、親情傳遞的慶祝,更承載著對祖先的敬仰與懷念,體現了中國人尊老愛幼、和諧共處的家國情懷。無論在傳統的節慶活動中,還是在現代社會的變遷中,春節都以獨特的方式展現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與民族精神。在全球化的今天,春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日,也是觀察中國發展情況、認識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通過介紹春節這一節日,英語教學可以傳承千百年來的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尤其是對團結、和諧、繁榮和希望的追求。
再如,為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節日文化,教師從網絡中搜集了與端午節、兒童節和重陽節等節日的動畫片,并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對搜集的視頻內容進行了刪減,最終將視頻內容壓縮為2分鐘左右,語言內容也以字幕形式和視頻一同體現。視頻觀看視頻排序如下表1所示。
2.視覺:輔助節日文化的滲透
在借助視覺開展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中,教師嘗試借助多媒體課件、微視頻和板書等方式,對文化活動氛圍進行了渲染。首先,在Lesson 18中“Now I can read”這部分內容閱讀前,教師使用PPT展示了閱讀的標題,配圖以賽龍舟為主,讓學生感受端午節的節日氛圍。然后,學生觀看上述視頻1、視頻2和視頻3。當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選擇了一張中國傳統節日的圖片,幫助學生對視頻中內容進行梳理,讓學生了解這些傳統節日的由來,使其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3.聽覺:伴隨節日文化進行滲透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將班級中的全體同學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然后,教師向各小組學生提問,讓他們主動思考并回答問題。在小組內成員的積極討論后,教師讓各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學生代表,并到講臺上展示討論成果。當成果展示完成后,教師借助視頻對此次以節日文化為主題的多模態閱讀教學活動進行總結,通過向學生播放剪輯好的動畫視頻,其中的語音純正、語速適中,讓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獲得了良好的多模態閱讀學習體驗。
(二)中華禮儀文化在英語多模閱讀教學中的滲透
1.語言:向學生傳遞禮儀文化內容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文明禮儀必不可少。而文明禮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教師可在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中合理滲透文明禮儀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例如講授“September 10th is Teachers' Day”,而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內容,《論語》中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幾句話不僅強調了學生對教師的敬重,也體現了教師的崇高地位。而教師節的設定就是對這種“尊師重道”精神的延續以及現實化體現。在教學中教師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古代“尊師重道”的故事以及傳統的敬師禮儀,將古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傳遞給學生,引出“Teachers' Day”這一主題,讓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也能感受中華禮儀文化與感恩精神。
2.視覺:輔助禮儀文化的滲透
為強化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效果,教師依托多媒體課件、板書及微視頻等形式向學生渲染了一種文明禮儀氛圍。在開展這部分內容教學之前,教師借助PPT向學生展示了閱讀主題,并配一些教師節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文明禮儀氛圍,同時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中的禮儀價值。教師借助PPT展示了關于教師節的主題,并配以富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圖片,如古代文人向師長表達敬意的場景,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禮儀背后的文化內涵,然后再將現代教師輔導學生的圖片展示出來,讓學生“由遠及近”地感受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還能更好地融入教師節這一文化節日的氛圍。然后,組織學生練習教師節的禮貌用語如“Wish you happy eveyday!”“Thanks for teaching us!”和“Happy Teacher’s Day”等,并將這些用語與中國的禮儀文化進行對比,進而讓學生更好地思考,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學會不同的祝福表達方式。
3.聽覺:伴隨禮儀文化進行滲透
在這一閱讀教學環節中,教師以“September 10th is Teachers' Day”為主題搜集與之相關的禮貌用語音頻。當視頻內容搜集好以后,教師對這些視頻內容進行處理,形成適合學生閱讀特點的剪輯作品,時間控制在3分鐘左右。在借助聽覺進行禮儀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教師將班級中的學生劃分為兩個小組。然后,向學生播放關于文明禮儀的剪輯,兩個小組的學生認真觀察文明禮儀中的英文對話內容。當剪輯播放完畢后,教師引導兩個小組的學生展開討論,其中一個小組討論對話中的A角色對話內容,第二個小組討論B角色的對話內容。而后,從兩個小組中分別選出代表A和代表B,由代表A和代表B使用閱讀過程中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口語交際。在交流中可由其中一個學生用英語表達禮貌用語,如“Thank you for being such a great teacher” “I wish you a wonderful Teacher’s Day”等,另一位學生在表達時,可引用中文表達一些祝福語,如“教師,辛苦了”“感謝您為我們做的一切”等,將尊師重道、刻苦勤學等中華民族傳承了千百年的文化與價值觀體現在英語繪畫中。。當對話完成后,教師以剪輯好的一段視頻作為閱讀教學的總結部分。
(三)愛國文化在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中的滲透
1.語言:向學生傳遞愛國意識
結合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來看,愛國精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使用“語言”進行導入時,首先,教師借助肢體語言表演手語舞《國家》,讓學生猜一猜這些手語舞展現的是哪一類主題。當學生猜出愛國這一主題后,教師組織主題為“I love my motherland”的研討活動,讓學生圍繞這一主題進行討論,據此要閱讀的內容。
以單元“October 1st is Our National Day”為例,國慶節是各個國家國非常重要的節日,了解它的起源與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傳承愛國精神的重要性。在傳統文化中“節日”不僅僅是用來休閑和娛樂的,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然后,教師設計與愛國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疑問閱讀對話內容。如:“Do you know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 What are the patriotic actions?”“Why should we love our country?”等等。在這一環節中,肢體語言與討論活動的結合,不僅幫助學生初步了解愛國文化,還能讓學生通過互動加深對國慶節和愛國精神的理解。為了讓學生的理解更深刻,教師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渠道,下載愛國主義教學的視頻,如“王二小”“雞毛信”等,將愛國故事、中國的發展歷史與英語教學進行融和,使學生產生對民族傳統文化中“忠誠、英勇、奉獻”精神的認同。
2.視覺:輔助愛國文化的滲透
結合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實踐,教師可試著從視覺角度開展相應的閱讀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愛國主題圖片,并為這些圖片添加了相應的英文詞匯,其目的是讓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愛國主題,為學生渲染一種愛國文化氛圍。其次,教師圍繞上個環節做好的微視頻,以視頻和英文字幕形式展示給學生們,視頻播放速度適中,讓學生們在了解視頻內容的過程中,觀察英語詞匯的表達方式。當學生對視頻內容有一定了解后,教師從搜集好的圖片中選出一張關于愛國文化的圖片,輔助學生對視頻內容進行總結,使其了解愛國人物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不難看出,圖片及視頻等的使用,激發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
3.聽覺:伴隨愛國文化進行滲透
在上兩個環節中,教師從語言和視覺兩個角度開展了多模態閱讀教學。學生借助語言、圖片和視頻等媒介對愛國文化有了深一層次的理解。而“聽覺”這一滲透教學環節,主要是為了對上述教學環節進行鞏固。教師從網絡中篩選了一些愛國的歌曲,并進行了剪輯與壓縮,將時間控制在5分鐘。在播放這些愛國歌曲前,教師安排學生以分組學習方式進行。在所有小組討論成果展示完畢后,教師將剪輯好的視頻內容展示給學生,其中的音頻語速適中,聲調純正。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就可通過聆聽音頻掌握英語知識,增強愛國意識。
總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小學英語多模態閱讀教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將語言、視覺和聽覺等要素結合起來的傳統文化閱讀教學模式。通過多模態閱讀教學模式能夠將傳統文化知識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進行滲透,讓學生在參與英語閱讀活動的過程中認識與了解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胡親維《淺析在小學英語閱讀中應用多模態教學模式的有效策略》,《讀天下:綜合》2020年第7期。
[2] 姚志華《淺析多模態視角下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中外交流》2021年第1期。
[3] 黃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視角下的小學英語多模態語篇教學探究》,《英語教師》2022年第21期。
[4] 陳培《探究多模態理念下英語繪本閱讀教學的策略》,《小學教學研究》202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