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且系統的闡述,并強調要將其與學科教學緊密聯系起來。而物理作為初中階段關鍵學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分析《綱要》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傳統文化的融入,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物理學習體驗,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學習物理知識,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物理 樂趣 融入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2.028
通過對物理學科的學習,初中學生能深入體會科學家們的非凡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能領略到先賢們的科學邏輯、精湛技藝和進取精神,匯集了眾多精彩絕倫的智慧結晶和學科要點。為了彰顯物理教育的人文精神,教師需在授課過程中融入民族傳統文化,形象地展現古代科技精英在物理領域的杰出貢獻和開創性探索,感嘆先輩們的非凡智慧和創造力,助力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因此,傳統文化的融入有助于初中學生全方位地理解古人的物理素養、科學思想以及智慧技巧,增強民族認同感。
一、初中物理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推動物理教學改革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積極融入傳統文化,不僅可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有利于擴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此外,與以往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不同,傳統文化的介入,可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而這與新課改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理念高度相符,可進一步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改革。
2.提升物理教學效果
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傳統文化,其本身便是對教學方法的一次創新。在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整個課堂呈現出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對概念性知識缺乏理解等問題,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需求之間脫節,且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均有待提高。而傳統文化則相當于“黏合劑”,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知識,使學生有更大的興趣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使物理課堂教學效果得以切實提高。
3.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者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其可以從物理的角度出發理解傳統文化。長期以來,物理學科給學生的留下的影響都是刻板、抽象,而這也導致學生在接觸物理時,下意識覺得物理與自己的生活相距甚遠,難以切實發揮物理學科的育人價值。而傳統文化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物理學科的人文屬性,可使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物理的人文性,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切實提高。
4.助力人格培養
素質教育的提出,使得初中物理教學目標發生了一定變化,教師不僅要教學學生基礎知識,更好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傳統文化對于學生而言,其在對學生的自我認知等行為產生一定影響,而這需要教師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與物理學科之間的內在關系,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將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與物理現象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使學生以更加客觀、理性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5.激勵自主創造
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若是教師可適當引入一些耳熟能詳的詩詞、發明,將課堂扎根在傳統文化的思想層面上,可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對此,初中物理教師應以此為出發點,積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鼓勵學生敢于嘗試,勇于創新,在物理實驗中培養自己的探索精神,運用所學知識嘗試發明,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也會得以充分培養。
二、初中物理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基本原則
1.輔助性和適度性
教師在引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充分遵守輔助性和適度性原則,主要是指教師在引入傳統文化時,應以物理教材結構、教學內容為主要,不能讓傳統文化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以知識背景、教學情境形式引入傳統文化時,應確保其不能影響學生的學習進度。傳統文化的引入,更多的是起到思維啟迪的作用,教師應全面考量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全面提高,最大程度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完成傳統文化調查任務,使學生積極搜集材料的同時,去感受和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物理知識。此外,將傳統文化融入物理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并從中自主探索出相應的物理知識。如在引導學生對魯班鎖、榫卯結構等進行實驗時,教師應確保實驗最終落于物理知識,而不是讓學生停留在如何解鎖上。
2.趣味性和辯證性
教師在選擇與運用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還應遵循趣味性和辯證性原則,即: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以及教學過程的辯證性。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物理因素,以傳統文化中的科學原理創設教學情境。在豐富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中,總結出其一般規律。部分初中物理教師會借助詩歌中的比喻、擬人手法,從物理的角度來引導學生驗證其是否可行。在教學過程中,體現趣味性和辯證性原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在更加融洽的物理教學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出物理規律。此外,傳統文化的引入,也佐證了初中生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對此,教師應從社會責任感、辯證唯物的歷史觀等方面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中進行創造、發明。
三、物理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科學策略
1.在導學環節中引入,激活學生的物理思維
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環節,是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導入環節作為起始環節,決定著教師是否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導入環節引入傳統文化時,教師應以物理知識為中心,分析與之有關的傳統文化,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引入課程知識,為學生營造一種新穎的學習體驗。通過故事內容和物理知識的融合,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讓學生體會到從未有過的學習感受。
例如“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引起的,而聲音的傳遞也需要媒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通過引入“擲地有聲”“戛然而止”等與聲音相關的成語,將傳統文化作為知識的載體,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在導入環節時,教師可利用“擲地有聲”這一成語,提出相應問題:“物體無聲,地面無聲,物體落地,為何能產生聲響?”以此激活學生的物理思維,使學生嘗試分析。學生通過總結得出一個結論:“擲地是指物體和地面發生接觸,而這一過程物體和地面均產生了力,而力的出現又會引起物體振動,所以才會發出聲音。”隨后教師接著再次提問:“既然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振動引起的,那怎么用物理學的方法來解釋‘戛然而止’一詞?”通過逆向思維,學生能夠快速答出:“物體的振動突然停止,聲音也會隨之停止。”
2.創設傳統文化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傳統文化與物理教學的融合,教師可將其用于創設教學情境,以此使教學活動更具文化底蘊,使教學活動在思想上得以升華,更具趣味性,為學生構建一個高水平的、感到親切的、能啟迪學生思維的人文情境,真正實現提質增效的目標。可以說,傳統文化的引入,有利于為教師營造教學情境提供了幫助,使得教學情境更具主題性、獨特性、趣味感、素養型的人文氛圍,使教學情境的資源廣度、人文高度和育人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
例如,在教學“聲音的特性”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傳統樂器營造教學情境,豐富教學活動的藝術氛圍,如銅鼓、鑼、鈴等打擊樂器、二胡、琵琶、古箏等弦樂器、短笛、洞簫、笙簫等管樂器。而這些樂器若是全部借助實物是不太現實的,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相應的聲音,這樣既能向初中生展現豐富多樣的傳統音樂,又能讓學生欣賞到高水準的民族藝術作品,從而構建出高質量、高體驗的傳統文化情境。與此同時,教師還可用多媒體中的各種傳統樂器,闡述教材中的音調、振幅、響度、音色等概念,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梢姡瑐鹘y文化的引入,可使教學情境的文化底蘊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
3.在課堂提問中引入傳統文化,探尋學科本質
在課堂上,提問是師生交流的一種主要形式,尤其是像物理學科此類的抽象的、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科,積極開展課堂提問,不僅可適當引導學生的思路,還能使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抓緊摸索出知識的本質,提高學生的學科認識水平。教師將傳統文化融入課程知識之中,并且抓住機會提問,可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和物理學科二者之間的聯系。此外,教師還可借助傳統文化的輔助,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這些知識。
例如,在教學“浮力”一課時,在講解“浮力的概念”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為學生講解《曹沖稱象》這一典故,并根據曹沖兩次測水位線的情況,說明石頭與大象的重量是一樣的,然后再讓學生思考:“曹沖稱象依據的是怎樣的物理原理?”通過小組交流,學生得出結論:“曹沖是利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浮力作用。”在裝載著大象的船上做好“吃水線”的記號,然后把石頭放在同一條船上,直至船到達與先前一致的“吃水線”位置,這時,大象和石塊所受的浮力等同,說明石塊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用圖表來說明“曹沖稱象”的物理原理,加深學生對浮力的理解,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4.在實驗活動中引入傳統文化,構建趣味教學
實驗教學一直是物理學科的核心,但也是許多學生難以充分掌握的難點。大多數學生因為難以掌握實驗背后的原理,或者覺得操作過程乏味無趣,從而對物理學習失去了興趣。將傳統文化融入物理課堂,可為實驗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中,不少傳統節日習俗和生活小竅門實際上都是古代人民通過實踐探索出的物理知識應用。教師可策劃一系列基于這些傳統文化的實驗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增強實驗課程的吸引力,并使學習變得更加有趣。
例如“磁現象 磁場”一課,內容既有趣又實用,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驗活動來增強學生對磁性和磁化現象的理解。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向學生講解關于磁體和磁極的基本概念,并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指南針”工作原理的實踐活動。為確保實驗的順利開展,教師應為學生準備好縫衣針、磁鐵、泡沫以及細棉線等材料,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方案。具體操作時,學生首先利用磁鐵給兩根縫衣針充磁,使之變成具有磁性的微型指南針。接著,將其中一根針(命名為A)插入泡沫中固定;而另一根針(命名為B),則在中心位置用細棉線懸掛起來。接下來,將磁針A放入水中并緩緩旋轉,同時用手提起棉線讓磁針B懸在空中,也使其緩慢旋轉,觀察兩根磁針靜止后所指向的方向。通過這個實驗,學生不僅體驗到了探索物理現象的樂趣,還理解了指南針的工作原理,并向學生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在磁方面研究上的不懈努力和輝煌成就。
5.傳統文化進習題,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初中物理教學的宗旨在于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物理學科的實際價值。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創造一些富含傳統文化元素的練習題,以此加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通過設計生動、有趣的題目,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并深化其思考過程。
例如,在講解“功和機械能”這一單元后,為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動能、勢能以及機械能等概念,并能夠將其應用于實際情況中,教師可編排一些融合了傳統文化背景的問題。這樣不僅增加了習題的吸引力,也能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了這樣一個情景: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玩踢毽子的游戲,那時的毽子是由雞毛和鉛錫制成的。假設現在有三個小孩正在一起踢毽子,那么他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改變毽子的運動狀態。當毽子被踢起并處于上升過程中時,其動能會(填“增加”或“減少”),而重力勢能則會(填“增加”或“減少”)。隨后,在(填空“什么力”)的影響下,毽子最終落回地面。在整個運動過程中,機械能(填“增大”“減小”或“保持不變”)。
綜上所述,以豐富的傳統文化為基礎,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教師應結合新《課標》,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現二者的良性融合。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確保傳統文化體現在各個教學的環節、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進行創新,為學生創造更加有趣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尋找物理學科和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點,通過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課堂教學導入環節,并借助傳統文化創設教學情境,使課堂提問方法和內容更加多樣化,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
參考文獻:
[1] 孫玉琢、吳興濤《初中物理關鍵能力培育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路徑》,《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8期。
[2] 楊道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學的策略研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7期。
[3] 龐偉《引入傳統文化,讓初中物理課堂充滿樂趣》,《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5期。
[4] 李文婷《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融入傳統文化》,《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