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悠久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寶貴遺產,將傳統“非遺”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僅能夠傳承和保護這些傳統技藝,更是擴展學生藝術眼光、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華傳統巖彩藝術為例,探討“非遺”文化與小學美術教育的融合策略。
關鍵詞:“非遺”文化 小學美術 融合教育 巖彩藝術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2.038
巖彩藝術是一種融合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的獨特藝術形式,其作品不僅展現出自然界的壯美與神奇,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巖彩藝術作品中常常融入人文元素,不僅反映了古代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知,更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記憶。教師將“非遺”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育中,可使學生領略到我國民族悠久的文化歷史與底蘊,從而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后續的美術創作中,將自己的想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提升綜合素養。
一、將巖彩藝術與小學美術教育相融合的意義
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形式之一,巖彩藝術對研究古代社會、宗教、藝術、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寫照,現在已被收錄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將巖彩藝術引入小學美術教育,不僅可以傳承和弘揚傳統“非遺”文化,更能通過創新課堂學習方向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與興趣。
1.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通過巖彩藝術與小學美術課堂相結合,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傳統繪畫的魅力,領略到古人如何運用智慧在巖石上進行繪畫,展示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親身參與巖彩藝術的創作過程,學生不僅可以鍛煉繪畫技巧,更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增強對傳統藝術的尊重和理解。這有助于學生樹立文化認同,更能夠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與審美
通過學習巖彩藝術,學生得以接觸到與平面繪畫不同的藝術形式。相較于傳統的平面繪畫,巖彩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更具有立體感和空間感,其創作載體不再局限于畫布或紙張,而是直接在自然界中巖石表面進行繪畫。這會給學生帶來更好的美術課堂體驗,以此拓展他們的藝術視野和審美觀。學生能夠從中巖彩藝術的學習中,感受到巖石與色彩相結合所帶來的奇妙效果,同時也能激發對自然、對環境的敏感和尊重,促使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和理解藝術。
3.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將巖彩藝術引入小學美術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作能力。通過觀察、體驗和實踐,學生們可以探索巖石表面的不同特點和形態,嘗試利用巖石的紋理、凹凸不平的表面和色彩變化,結合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創作出豐富多樣、充滿個性的巖彩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學生將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問題,需要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找到解決方案,這有助于他們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4.塑造學生健康的藝術態度
通過學習巖彩藝術,學生將深刻領悟到藝術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這種聯系不僅體現在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更體現在藝術作品對學生生活的影響和啟發上。巖彩藝術源于自然,古代藝術家們通過將色彩、形態與巖石表面相結合,創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學生將意識到每一幅巖彩作品背后都蘊含著藝術家的辛勤勞動和創作心血,這種付出與努力值得被尊重和珍惜。同時學生將學會欣賞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藝術作品,培養出開放包容的藝術觀念和審美情趣。
二、巖彩藝術與小學美術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成為當今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獨特而寶貴的文化資源,承載著民族文化的記憶,對其保護與傳承已經成為全球教育共同關注的議題。而美術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創造力和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與“非遺”文化的融合教育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更豐富的文化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創造力。
1.課前進行知識講解
從上古時代起人類就開始在巖石表面進行繪畫,這些古老的巖畫見證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向學生講解巖彩藝術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能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內涵是如何從古流傳至今的。從最初的原始巖畫到后來的洞穴壁畫、巖石雕刻,再到現代的巖壁涂鴉和涂鴉藝術,巖彩藝術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經歷了多次變革。在課堂中介紹巖彩所運用的獨特顏料、畫筆、載體,讓學生自由討論巖彩藝術的藝術風格,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域、文化和時期巖彩藝術之間的差異和聯系。不同地區和時代的巖彩藝術展現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反映了當地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在介紹巖彩藝術創作常用的繪畫工具時,通過展示巖彩藝術實物圖片,讓學生從認識和理解各種繪畫工具的名稱、形狀和用途。教師可以展示不同類型的畫筆,比如毛筆、平頭筆、斜角筆等,讓學生了解它們的適用情況。巖彩是將巖石磨碎加入膠水調配而成,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不同巖石研磨出的顏料有什么不同,通過展示顏料盤和調色板讓學生了解如何正確使用顏料盤和調色板進行顏色的調配。教師可以選擇一幅經典的巖彩藝術作品進行分析和講解,例如選擇莫高窟中的一幅壁畫作品,展示給學生觀看。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描繪的是宗教信仰中的人物,將飛天神女像與設計莫高窟的人像相結合,繪畫在巖石墻壁上,著名的有反彈琵琶的飛天形象,等等。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作品的整體結構、畫面布局、線條運用和色彩搭配等方面,讓他們深入了解巖彩藝術中的畫面構圖特點和藝術表現手法。觀察通過對稱構圖、比例關系、透視法等構圖手法,以簡單易懂的語言和圖示,向學生介紹這些畫面構圖技巧的應用方法和效果。通過在美術課堂開始前對巖彩藝術的介紹,從“非遺”文化的傳承的來源上講解其繪畫形式、表達方法和常見使用工具,有助于學生從根源上了解巖彩藝術在“非遺”文化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在后續的實踐中可以靈活運用繪畫方法和表達表達技巧對“非遺”文化的進行傳承。
2.組織游學活動
帶領學生進行游學活動,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游玩的同時,體會不同的環境,使他們的思維進行發散,將學習和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教師可以舉辦巖彩藝術游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深入實地觀察巖彩藝術作品,仔細觀察巖石表面的紋路色彩和圖畫中的形態,感受畫作散發出的原始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巖彩藝術創作背景的認知和了解。在美術游學活動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觀察能力,還能在觀察的同時與同學一起討論分享自己獨特的見解,促進學生團體之間交流和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激發其創作的靈感。
游學期間,教師可以向小學生介紹當地巖石的構造、分布以及不同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思考古人為什么要在這樣的結構上進行繪畫。游學活動可以分兩天進行。第一天教師帶領學生來到巖彩壁畫的下方,讓學生仔細觀察每一塊巖石上不同的花紋、圖案,讓學生想象這些花紋大概講述了怎樣的故事,作者在創作巖畫時會有怎樣的心情。第二天活動開始前,教師應該準備好類似的巖石和類似的繪畫顏料,分發給學生們,讓學生在總結第一天觀察的感悟后進行自主創作。學生利用線條色彩、光影、不同透視效果,將作品形象的紋理感和現實感表現出來,使作品更加感染力和藝術性。
這種創作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在進行繪畫,更是在對“非遺”文化進行追求和傳承。通過畫筆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融入作品中,學生將從動手繪制中感受到藝術的樂趣,感受內心與自然的美妙融合,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將美術學習課程由室內轉移到大自然中,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3.充分利用地區文化優勢
教師可以邀請“非遺”文化傳承人來到課堂中,對學生進行巖彩藝術的講解。通過講解,學生將有機會親耳聽到巖彩傳承者的經歷和故事,在語言和思維的交流碰撞中使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傳統巖彩藝術的興趣和熱愛。傳承人可以向學生講述巖彩繪畫的歷史淵源、傳統技藝和發展歷程,講述巖彩藝術在當地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性,讓學生對“非遺”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傳承人可以現場示范創作過程,學生可以近距離觀摩傳承人是如何利用繪畫技巧和創作靈感使繪畫生動有趣。傳承人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和教學,手把手幫助他們掌握巖彩繪畫的基本要點,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同時還可以使學生了解“非遺”文化藝術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內涵。通過講解巖彩藝術蘊含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理念,引導學生思考巖彩藝術是在什么樣的情境下被創作出來,又是如何流傳至今,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他們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意識。
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邀請巖彩藝術的傳承人,教師與其進行溝通,明確在課堂中需要向學生授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以便傳承人來到課堂后可以更好地展開教學。傳承人可以學生介紹巖彩藝術的背景和起源,以及在當地的文化傳統中的作用和地位。傳承人可以向學生講授巖彩藝術的發展歷程,從上古時代到如今的文明社會,巖彩是如何演變并影響其他藝術形式的。
傳統授課方式很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非遺”文化的魅力,“非遺”傳承人的出現則讓學生能夠更直接地了解巖彩藝術的演變和發展歷程。通過向學生展示一些經典的巖彩藝術作品,以及當地巖彩在不同時代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表現形式,使學生對不同時期表現形式各異的巖彩藝術文化有深入的了解。通過講解和展示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激發學生對巖彩藝術的探索欲望。
傳承人還可以向學生講授巖彩藝術的線條運用、色彩搭配和情感表現方式,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向學生解釋繪畫的原理和應用效果,讓學生能夠理解巖彩藝術繪畫并不是簡單地涂涂抹抹,而是極具張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傳承人可以將自己進行巖彩創作的工具和顏料帶入課堂,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在實踐過程中讓學生有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來確定創作主題,選擇合適的巖石表面進行繪畫創作。在創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使學生了解到為何這種獨特的創作形式會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思考歷史上巖彩藝術怎樣受社會的影響。
4.鼓勵學生參與巖彩文化活動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巖彩藝術展覽,藝術展覽是學生了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參觀展覽,欣賞巖彩藝術作品,了解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巖彩藝術作品,從中感受到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在參加展覽過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學校自主開展藝術展覽,教師同學生一起組織和籌備展覽所需要的作品,學生選擇當志愿者或講解員等角色,為展覽順利舉辦提供幫助,這可以增強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學生還可以參與其他相關文化活動,通過了非物質文化表演、手工作品展示,文化體驗活動等多種方式,讓學校內更多同學有機會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傳統的風土人情,為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師可以與當地藝術館聯名舉辦一場名為“發展巖彩文化從我做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展覽,目的在于將不同地區的巖彩藝術作品聚集在一起,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觀察,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巖彩文化的多種表達方式,以及在不同的創作背景下形成的千變萬化的形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開展前,自己構思參展作品的主題,學生可以借鑒敦煌莫高窟中反彈琵琶的神女、陜西墓葬中用于祭祀的壁畫、新疆哈巴河地區巖畫中對牛羊的刻畫等。將不同的巖彩作品進行分類,在不同的區域進行展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去探尋其中蘊含的奧秘。師生通過集體討論,形成不同的參展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通過收集資料,了解到更多有關巖彩藝術的知識,還培養了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為展覽提出了有建設性的寶貴意見。
以新疆哈巴河巖彩為例,學生要在展覽前,搜集相關巖彩作品和教師共同探討其創作背景,將現有清晰的巖彩繪畫打印出來,放置在展覽區域內。新疆哈巴河巖彩大多展示的是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放牧的生活,根據這些作品,學生可以了解到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以牛羊為主要食物。巖彩畫的背景還有新疆特有的雪山,通過這些作品,學生也可以對新疆地區的古代文化形成自己的理解。在展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一個專門的繪畫區域,讓學生將對這次展覽的感悟,融入自己的思想,以繪畫形式表現出來。
總而言之,通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小學美術相結合,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巖彩藝術的精髓,同時教師也能提高教學水平與能力,為學生們打開一扇了解傳統文化的大門,讓他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萬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的應用——以葫蘆烙畫為例》,《華夏教師》2023年第8期。
[2] 姚曉清《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策略研究》,《學苑教育》 2023年第33期。
[3] 金曉華、饒冬婷《非遺文化在小學美術中的傳承策略——以云南師大附小版畫教育為例》,《教育科學論壇》2023年第26期。
[4] 鄧佩蕾《傳承非遺文化 學習竹編藝術——小學美術教學中非遺文化的應用》,《新傳奇》202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