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農村幼兒園在低結構材料投放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策略,通過五個具體做法:挖掘傳統資源,豐富材料種類;創設文化情境,激發幼兒興趣;結合節日習俗,增強材料趣味性;利用本土工藝,促進文化傳承;融入傳統游戲,提升材料互動性,旨在提升農村幼兒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研究發現,這些策略不僅豐富了幼兒園的教育資源,還加深了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 低結構材料 傳統文化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2.057
農村幼兒園作為農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使命。然而,受限于經濟條件和地理位置,農村幼兒園在教育資源的獲取上往往面臨諸多挑戰。低結構材料作為一種低成本、易獲取的教育資源,因其開放性和靈活性,在農村幼兒園教育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同時,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也為農村幼兒園的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一、挖掘傳統資源,豐富材料種類
1.收集傳統生活物品
農村幼兒園坐落于鄉村中,這里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傳統生活器具,這些物品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載體,蘊含著深厚的生活智慧。它們作為低結構材料的重要來源,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可以積極發動家長和幼兒參與到傳統生活物品的收集工作中,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體驗。例如,竹籃這一傳統生活用品,在農村地區極為常見。它不僅可以作為幼兒園內的裝飾物品,展示其質樸的美感,更可以成為幼兒編織活動的絕佳材料。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們可以親手體驗編織的樂趣,感受竹條在指尖跳躍的節奏,從而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尊重。草帽作為另一種常見的傳統生活物品,同樣可以被巧妙地融入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幼兒們可以在草帽上繪制自己喜歡的圖案,或是用彩帶、花朵等裝飾物進行點綴,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這樣的活動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更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2.利用傳統手工藝品
傳統手工藝品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藝術價值,是幼兒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資源。農村幼兒園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邀請當地的手工藝人進園展示技藝,讓幼兒們近距離感受傳統手工藝的精湛與魅力。同時,幼兒園還可以收集一些手工藝品作為低結構材料,供幼兒們觀察、模仿和創作。以剪紙為例,這是一種流傳廣泛的民間藝術形式。幼兒園可以邀請擅長剪紙的手工藝人進園,向幼兒們展示剪紙的技巧和手法。在欣賞了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藝后,幼兒們可以嘗試自己動手剪紙,從簡單的窗花到復雜的圖案,逐步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泥塑和刺繡同樣是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品。幼兒園可以收集一些泥塑作品和刺繡樣本,讓幼兒們了解這些作品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們還可以嘗試用泥巴塑造出自己喜歡的形象,或是用筆在紙上畫出簡單的圖案,從而在實踐中體會傳統手工藝的樂趣和魅力。
3.開發傳統自然材料
農村幼兒園周邊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低結構材料的開發提供了無限可能。樹葉、樹枝、石頭、沙子等自然材料具有多樣性、可變性和易獲取性等特點,是幼兒們進行創意活動的寶貴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們收集這些自然材料,并鼓勵他們進行創意加工和組合,從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例如,在秋天,幼兒們可以收集各種形狀和顏色的樹葉。在教師的指導下,他們可以用樹葉制作拓印畫,將樹葉的紋理和色彩印在紙上,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作。這樣的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更讓他們在與自然的互動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奧秘和自然的美麗。樹枝和石頭同樣可以成為幼兒們創意活動的材料。他們可以用樹枝搭建小屋、橋梁等建筑模型,或是用石頭堆砌成各種景觀和雕塑。這些活動不僅讓幼兒們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創造的樂趣,更培養了他們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和尊重。
二、創設文化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1.打造傳統文化主題區角
農村幼兒園在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可以創造性地打造一系列傳統文化主題區角,為幼兒提供一個沉浸式的文化學習環境。例如,設立“中國風”區角,這個區角可以裝飾以中國傳統元素,如屏風、紅木家具、書法卷軸等,營造出古色古香的氛圍。在此區角內,投放書法用具如毛筆、宣紙、硯臺,以及國畫顏料和畫具,鼓勵幼兒嘗試書法和國畫創作,感受筆墨紙硯間的文化韻味。此外,還可以設立“民俗村”區角,模擬傳統村落的布局,擺放民族服飾、民間手工藝品等,讓幼兒在角色扮演中體驗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在“民俗村”區角,幼兒可以穿上唐裝、漢服等傳統服飾,進行角色扮演游戲,如模擬古代市集交易、傳統節日慶典等場景,通過親身參與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知。這樣的區角設置不僅豐富了幼兒的游戲體驗,還促進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2.布置傳統文化環境
幼兒園的整體環境是幼兒日常接觸和感知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精心策劃,將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變成傳統文化教育的活教材。例如,利用墻面空間展示中國歷代名家的書法作品,配以簡潔明了的文字解說,讓幼兒在欣賞美的同時,也能了解到書法藝術的演變歷程。走廊上可以懸掛民間剪紙作品,這些色彩鮮艷、圖案豐富的剪紙不僅美化了環境,還能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和好奇心。樓梯轉角處可以設置“傳統樂器角”,擺放古箏、二胡、笛子等傳統樂器,定期邀請專業教師來園進行小型音樂會或樂器教學,讓幼兒在聆聽和嘗試演奏中感受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此外,幼兒園還可以設立“四季更迭”主題墻,根據季節變化展示相應的傳統節日習俗和農耕文化,如春節的剪紙窗花、中秋的團圓月餅、秋季的豐收稻穗等,讓幼兒在季節的流轉中體驗傳統文化的時序之美。
3.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活動
為了讓幼兒更深入地體驗和傳承傳統文化,農村幼兒園可以定期策劃和舉辦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例如,“中國傳統節日慶典”活動,圍繞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組織幼兒制作節日相關的低結構材料手工藝品,如春節的紅包、元宵節的燈籠、端午節的粽子模型等。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到了節日背后的文化故事和習俗。開展“民間藝術體驗周”,邀請民間藝人入園,教授幼兒制作皮影戲道具、編織中國結、學習簡單的京劇臉譜繪制等,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到民間藝術的多樣性和魅力。
三、結合節日習俗,增強材料趣味性
1.利用傳統節日投放材料
中國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內涵。農村幼兒園在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通過精心選擇和投放與傳統節日相關的低結構材料,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探索欲。以春節為例,幼兒園可以投放紅包、對聯紙、窗花模板等材料,引導幼兒了解春節的習俗,如制作紅包、書寫對聯、剪貼窗花等。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了春節的喜慶氛圍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元宵節期間,幼兒園可以準備彩紙、竹條、剪刀、膠水等材料,指導幼兒制作各式各樣的燈籠。幼兒可以在制作過程中學習燈籠的結構和制作工藝。
2.結合節日習俗開展游戲
游戲是幼兒學習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農村幼兒園可以結合節日習俗,設計并開展一系列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游戲和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鍛煉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團隊協作能力。例如,在春節期間,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舞龍舞獅表演,通過模仿龍和獅子的動作,學習中國傳統舞蹈的基本步伐和節奏,培養幼兒的舞蹈興趣和節奏感。元宵節期間,猜燈謎是一項傳統活動。幼兒園可以準備各種燈謎,懸掛在自制的燈籠上,鼓勵幼兒通過觀察、思考和討論來猜出謎底。這樣的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還增進了他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3.引導幼兒參與節日慶祝活動
參與節日慶祝活動是幼兒體驗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農村幼兒園可以積極引導幼兒參與節日慶祝活動的籌備和表演工作,讓幼兒在實踐中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例如,在春節聯歡會上,幼兒可以表演傳統舞蹈、戲曲、朗誦古詩等節目,展示他們所學的傳統文化知識和技能。元宵節的燈籠展覽上,幼兒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燈籠,分享制作過程和心得體會。端午節時,幼兒園可以舉辦粽子品嘗會,邀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品嘗自己包的粽子,感受傳統節日食品的獨特風味。在這些活動中,幼兒不僅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還學會了與他人分享和合作,增強了自信心和表現力。
四、利用本土工藝,促進文化傳承
1.請本土手工藝人進園展示
農村幼兒園在傳承與發揚本土文化方面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通過邀請當地的手工藝人進園展示技藝,如剪紙、泥塑、刺繡等,可以為幼兒提供直接感知和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這些手工藝人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對本土文化的一次生動詮釋。例如,剪紙手工藝人可以通過現場演示,向幼兒展示如何運用一把剪刀和一張紙,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圖案。在展示過程中,手工藝人可以講述剪紙的歷史淵源、寓意以及在不同節日和場合中的應用,使幼兒對剪紙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手工藝人還可以引導幼兒嘗試簡單的剪紙創作,如剪出小動物、花朵等圖案,激發他們對剪紙藝術的興趣和創造力。泥塑手工藝人的展示同樣引人入勝。他們可以用泥巴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動物、人物和景物,展示泥塑藝術的魅力。在展示過程中,手工藝人可以分享泥塑的制作技巧、材料選擇以及塑造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讓幼兒對泥塑藝術有初步的認識。隨后,手工藝人可以指導幼兒用泥巴進行簡單的塑造活動,如制作小碗、小動物等,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2.開展本土工藝體驗活動
為了讓幼兒更深入地了解本土工藝,農村幼兒園可以開展各種體驗活動。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幼兒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例如,組織幼兒參觀當地的工藝品廠、手工作坊等,可以讓幼兒了解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和工藝流程。在參觀過程中,幼兒可以目睹手工藝人如何運用傳統技藝制作出精美的工藝品,感受傳統技藝的精湛和神奇。此外,幼兒園還可以邀請手工藝人進園開設工作坊,讓幼兒親手體驗制作傳統手工藝品的樂趣。在工作坊中,手工藝人可以指導幼兒制作簡單的工藝品,如編織中國結、制作泥塑小動物等。幼兒可以在手工藝人的指導下,親自動手操作,體驗傳統手工藝制作的樂趣和成就感。
3.鼓勵幼兒創作本土工藝作品
在了解了本土工藝的特點和制作技巧后,農村幼兒園可以鼓勵幼兒運用所學的知識和低結構材料創作本土工藝作品。這些作品不僅能展示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能作為幼兒園的文化展示品,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心和歸屬感。例如,幼兒可以用紙板、布料等材料制作剪紙、刺繡等手工藝品。在剪紙創作中,幼兒可以嘗試設計不同的圖案和形狀,用剪刀和紙張進行剪裁和拼接,制作出獨具特色的剪紙作品。在刺繡創作中,幼兒可以選擇不同的布料和顏色,用針線繡出各種圖案和花紋,感受刺繡藝術的魅力。此外,幼兒還可以用泥巴、石膏等材料塑造出各種形象的雕塑作品,如小動物、人物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體現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表達。
五、融入傳統游戲,提升材料互動性
1.收集傳統游戲材料
傳統游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農村幼兒園可以收集一些傳統的游戲材料,如皮筋、沙包、陀螺等,作為低結構材料投放到幼兒園中。這些材料不僅具有趣味性,還能激發幼兒對傳統游戲的興趣和好奇心。
2.開展傳統游戲教學活動
農村幼兒園可以將傳統游戲融入教學活動中,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幼兒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如組織幼兒進行“跳房子”“丟沙包”“踢毽子”等傳統游戲比賽,讓幼兒在游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游戲的特點和規則,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和探索,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跳房子”游戲中,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如何規劃跳躍路線,以最快速度完成任務;在“丟沙包”游戲中,則可以引導幼兒探索如何準確投擲沙包以擊中目標。
3.創新傳統游戲玩法
為了增強傳統游戲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農村幼兒園還可以鼓勵幼兒創新傳統游戲的玩法。如將傳統的“捉迷藏”游戲與傳統文化元素相結合,設計成“尋找寶藏”的游戲,讓幼兒在尋找寶藏的過程中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將“跳皮筋”游戲與音樂、舞蹈等元素相結合,設計成“皮筋舞”表演活動,讓幼兒在舞蹈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韻味。這些創新玩法不僅能激發幼兒對傳統游戲的興趣和好奇心,還能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綜上所述,農村幼兒園在低結構材料的投放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不僅豐富了幼兒園的教育資源,還加深了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通過挖掘傳統資源、創設文化情境、結合節日習俗、利用本土工藝以及融入傳統游戲等策略,農村幼兒園能夠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錢寧云《區域活動中低結構材料的投放與運用》,《華夏教師》2023年第23期。
[2] 劉迪榮《幼兒園區角活動中低結構材料運用的策略研究》,《亞太教育》2022年第5期。
[3] 林靜《表演游戲:巧用低結構材料" 提升幼兒合作能力》,《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年第5期。
[4] 袁紅艷《釋放幼兒天性——基于興趣的幼兒區域活動低結構材料的使用策略》,《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