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魏叔子文集》評點與魏禧古文大家地位的生成

2025-03-27 00:00:00何詩海
文藝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甲申之難后,魏禧放棄舉業,以古文為畢生志業,并得以躋身古文大家之列,這固然以其精深的古文造詣為前提,而評點之功也不可忽視。明清時期,隨著評點發展為大眾化文學批評形式,逐漸滲入別集編纂,產生了越來越多收錄同時代人評點的別集。《魏叔子文集》收錄明清之際兩百多家近九百則評點,成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由于評點者與作者生活于大致相同的歷史時空和頻繁交集的人際關系中,相關評點具有顯著的交往功能,構建了以易堂師友為中心的龐大文學交游網絡,魏禧文名隨之日盛。這些評點通過抉發魏禧的文學觀念、創作特色、藝術成就和文學地位,有力推動著魏禧躋身于清初古文三大家之列,深度介入、影響了清代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的建構。

成書于康熙初年的《魏叔子文集》三十三卷,收錄魏禧一生主要著述,包括《文集外篇》二十二卷,錄各體古文;《日錄》三卷,記載平日所見、所聞、所思,近乎日記;《詩集》八卷,錄各體詩歌。作為研究魏禧生平、思想、文學觀念和文學創作的基本文獻,此集所錄作品深受清代文學研究者重視。此外,《魏叔子文集》還大量收錄時人評點,為探究魏禧的文學交游、文學思想、創作特色、藝術成就等打開了另一扇重要窗口①。本文將從評點入手,探究其與魏禧古文大家地位生成之關系。

一、魏禧的古文志業

魏禧以古文垂名文學史,但早年文譽始于八股。他幼承庭教,卓犖有經世志,十歲從同里宿儒楊一水學,專力制舉文,馳聲庠序;十一歲應南昌諸生試,擢第一;十四歲始,漸能自立門戶,“名公巨卿年五六十者,咸以等輩禮之,或所執贄受業師,逡巡退讓,稱先生而不字”②。魏禧對其八股天賦和造詣,也頗為自負,嘗稱“竊比近賢,謂當岀入夏彝仲、陳臥子、黃蘊生之間”③,而儕輩月旦,多有過于夏、陳、黃諸君者。科場夙慧使少年魏禧躊躇滿志,“自謂名進士弱冠可致,將嶄然見風節于朝廷”④。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建立彪炳史冊的功業以上報朝廷、下濟蒼生,在他看來指日可待。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甲申之變,明社丘墟,徹底打破了魏禧以八股入仕進而經世的人生理想,并開始反思八股取士的弊端,其《內篇一集自敘》曰:“制舉之業,至今日而濫極,浮詞失意,詭言賊理,即有學為先輩大家者,專攻氣格,自擬古人,不知為經濟言而無當于王霸之略,為性學言不足發明圣賢之理,雖極工巧,凌轢古人,皆雕蟲耳。夫君子始進必以其正,今日之學術、他日之治術于此焉出。古有進不以道,而棄卿相如敝屣者,況欺己欺人,以諛言惑天下,而僥幸于不可知之富貴,吾不許也。甲申六月書于淇園之江樓。”⑤此序作于崇禎十七年(1644) 六月,專門探討舉業弊端,痛斥當時的八股“浮詞失意,詭言賊理”,既無補于經濟世務,拯救國難,又不能發明圣賢之理,只是牟取功名富貴的敲門磚而已。據此可以推斷,《內篇一集》是魏禧的時文集,收錄其在國難之前的八股作品。三年后的順治四年(1647) 十月,魏禧又作《內篇二集自序》,進一步反思八股取士之弊,感慨“制科負朝廷如此”⑥。從序文可知,《內篇二集》錄其甲申國難后三年中所作八股。隨著明社覆亡,魏禧攜族人及同道隱居翠微峰,對八股的批判越來越嚴厲,甚至主張“居今以救制科之敗”,“莫若廢八股而勒之以論策”⑦,并于“二十四歲后棄科舉,始于家姊丈學古文”⑧。這一摒棄八股、專力于古文的重大抉擇,對易堂諸子造成了強烈的心靈震撼,以至于多年以后,曾燦為《魏叔子文集》所作序中猶記載:“乃甲申、乙酉來,自以病放廢山中,盡去其時文,為古文辭,而其所自修立與設施之方皆不獲用。嗚呼!其為文益工,而其志益可悲也已。”⑨感慨魏禧因滄桑巨變,忠悃守節,不得不將濟世抱負、才略、修為寄托于古文創作的悲愴和無奈。魏禧自己也多次表示,“天下奇才志士,磅礴郁積于胸中,必有所發,不發于事業,則發于文章”⑩,可見,棄八股而攻古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文體選擇,寄托著魏禧的畢生志業和文化價值追求。

士人以立言為“三不朽”之一。那么,在眾多著述方式中,魏禧何以選擇古文作為安身立命之所在?這與唐宋以來的古文地位以及魏禧的抱負、才略、文學觀念等密切相關。古文運動以后,在詩、文對舉的語境下,“文”主要指向古文或散體文,與“詩”分途,文主載道,詩主言情。以韓、柳、歐、蘇為代表的古文家融文學復古于儒學重建和政治改革,具有鮮明的弘道意識和經世精神,并內化為一種士大夫文化擔當的人格力量,古文的品位不斷上升,逐漸超越主于言情的詩。魏禧自幼抱經世之志,本與明清士人一樣,希望通過八股入仕,獲得兼濟天下的機會。易代之后,他選擇隱居守節,則此路已絕。然而,窮居草野的魏禧并未忘懷世事。其《詠史詩和李咸齋》曰:“隱當為太公,不當為伯夷。擇地釣渭水,乃為西伯師。德公處襄陽,諸葛僑隆中。既當都會地,亦多豪杰從。但使處孤僻,時務安得通?”表示自己雖林居野處,不入仕途,但非如伯夷高蹈避世,而是效法姜尚、孔明,心系時務,以退為進,伺機而動,故與易堂諸子保聚翠微峰,反思明社丘墟的沉痛教訓,評騭歷史人物的得失成敗,孜孜講求實用之學,凡山川形勢、軍戎、禮制、宦官、科舉、刑獄、田畝、財賦、救荒、民俗、士習、文風等干系國是民瘼、世道人心者,無不深究精研。當然,限于布衣身份,研求所得無法付之實施,只能著為文章,為他日“圣人崛起,光復故業”提供借鑒。而在文章各種體類中,最能承載這種功用的,自然以弘道經世的古文為首選。這正是國變之后,魏禧毅然摒棄八股、以古文為畢生志業的主要原因。

經世理想與故國沉淪的巨大反差,促使魏禧反思、痛斥國難之際“其人才不足用者數輩”,如“文章名譽之人,浮言無實”,“肉食之家,科名之士,多鄙夫”,“高節篤行者,堅僻迂疏,遺忽世務,不切于用”,重新祭起文以載道的大旗,認為“人之能載萬物者,莫如文章,天之文,地之理,圣人之道,非文章不傳”。當然,儒家之道并非玄虛、縹緲、空洞的教條,而是體現于百姓日用、政教典章以及歷史進程中,故魏禧反復強調,“明理而適于用者,古今文章所由作之本”,“文之至者,當如稻粱可以食天下之饑,布帛可以衣天下之寒,下為來學所稟承,上為興王所取法”。文章如濟世用,則不僅是立言之事,且兼具立德、立功之能,已融“三不朽”于一體,所謂“作文須先為其有益者,關系天下后世之文,雖名立言,而德與功俱見,亦我輩貧賤中得志事也”。可見,文章不僅是載道之器,更是經世手段,若不能經世致用,載道便淪為虛空。以立言臻“三不朽”的信念,正是國變之后,魏禧孜孜于古文創作和理論探討,數十年不稍懈怠的更深層動力。

當然,魏禧在立言生涯中,也創作了一些詩歌。一方面,這是文人吟詠性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詩是傳統士人的基本素養和文人交往的重要載體,魏禧自然不能完全摒絕。不過,相對于八股和古文來說,魏禧的作詩天賦稍遜一籌,他自己既不甚措意,文壇認可度也比較低。歐陽士杰《魏叔子詩集敘》載:“先生年十四便為詩,不工輒棄去。其后嘗好論同堂人詩工拙,每開口,同堂能詩者輒笑之曰:‘汝第談古文,不得更與此事。’”雖是易堂同仁,也不掩飾對魏禧詩才的輕視。又彭士望《魏叔子詩集序》載,易堂九子中,魏禧最晚從事詩歌創作,“今叔子古文盛行海內,好之者謂不后廬陵永叔,顧獨未見其詩”,后雖學詩有成,但“不忍謂詩人魏冰叔”。可見,魏禧長于古文,拙于為詩,在易堂內外皆為共識。以古文作為畢生志業,不在詩歌創作上與時人競高下,既是魏禧根據自己的才性揚長避短的明智選擇,也因詩歌在載道、經世層面無法與古文相提并論,故不愿多耗心力于詩,只在研治古文之暇偶爾發為吟詠。

魏禧以經世古文家自許,除了理論倡導和創作實踐外,也體現在文集編纂中。如前所述,魏禧先后在崇禎十七年、順治四年編成《內篇一集》《內篇二集》,專收八股之作;與此同時,他也著手古文作品的編纂,題曰“外篇”,以區別于八股集。《外篇》隨作隨編,保持著文本的開放,直至康熙三年(1664) 刊刻《魏叔子文集》,擔任編務的魏世杰仍表示“諸文隨時續刻,年歲先后都無次序”。這個魏禧文集的最早刊本,黜落了為其帶來早年文譽的八股集《內篇一集》《內篇二集》,首錄古文集《外篇》二十二卷,耐人尋味。蓋古人著書,如有內、外篇之分,一般都是重內輕外,魏禧卻反其道而行之,可見他只想以經世古文家的面貌呈現于世并傳之后世。《外篇》之后,次以《日錄》三卷,體裁近乎日記,“以淺言出妙義,以至理入人情,別是非,示從違,昭昭然白黑之在目”,“有功于世道人心,更有在諸儒先語錄之外者”,功用上可與《外篇》的經世古文互相發明。《詩集》八卷,次于《日錄》之后,亦即整部文集之末,地位自然遠不如《外篇》。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魏叔子文集》還收錄時人評點近九百則,其中《外篇》評點七百五十多則,《日錄》評點八十多則,而《詩集》評點只有四十則,可見評點的重心是古文,旨在借助時人的評騭賞鑒,構成融作品、批評于一體的文本系統,充分建構、凸顯魏禧古文家的形象。評點是易堂諸子以文會友的重要方式,有力促進了其古文作品的傳播、接受和經典化,對于推動魏禧古文大家地位的生成功不可沒。

二、評點與魏禧的文學交往

評點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方式,由來已久,而真正有評有點的文章評點,一般認為始于南宋呂祖謙《古文關鍵》。此書的問世引發了詩文評點熱潮,涌現出樓昉《崇古文訣》、真德秀《文章正宗》、謝枋得《文章軌范》、元好問《中州集》、方回《瀛奎律髓》等評點名著,而文獻屬性主要是總集評點。當然,也有別集評點,如劉晨翁評《杜子美詩集》《李長吉歌詩》等,但評點對象是古代作家作品。別集而錄當代人評點,始于元人評點元詩,如歐陽玄評點周權《此山先生集》、楊維楨評點張憲《玉笥集》等,但為數寥寥,且只錄一家之評。入明之后,收錄時人評點的別集逐漸增多,如朱應祥評點袁凱《在野集》,謝鐸、潘晨評點李東陽《擬古樂府》,李東陽、李夢陽、康海評點楊一清《石淙詩稿》,陳繼儒、董其昌、陸應陽評點徐培植《紫云亭初稿》,張采、周鐘評點張溥《七錄齋集》等。與元代相較,除了數量增長外,收錄諸家之評、由評詩到兼評詩文,是明人評點明集的顯著特色,體現了評點作為一種深受歡迎的文學批評方式,不斷向別集滲透、越來越關注當代文壇的發展趨勢。《魏叔子文集》正是在這種趨勢下產生的、具有集大成性質的評點本別集。

從評點形態看,《魏叔子文集》有評有點。其圈點符號不算復雜,以〇、為主,偶用║、◎等;評語以尾批為主,間有眉批、旁批。就內容看,與此前錄時人評點的別集相較,《魏叔子文集》評點特色顯著。首先是參評人數眾多。此前的時人評點,或一人獨評,或三五師友、門生同評,費元錄《轉情集》錄李長庚、陳繼儒、方應祥、陳際泰等三十多家評語,已屬罕見。而《魏叔子文集》收錄了兩百多家時人評點,構筑了以易堂師友為核心的龐大的文學交游網絡,這在別集評點史上,可謂空前絕后。其次是評點數量繁多,總計近九百則,在匯集時人評點的別集中罕有其匹。其中《外篇》二十二卷,除第七卷“手簡”所錄皆“率意應手”“寥寥數言”的短札未附評點外,其余二十一卷,幾乎每篇作品后都附有評語,少則一兩則,多至四五則,合計七百五十多則,與《日錄》《詩集》相校,古文評點占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足見魏禧心血之所聚。

當然,《魏叔子文集》評點最令人矚目的特色,并非規模、體量之巨,而是評點功能之拓展。傳統文章評點的功能不外乎闡釋、鑒賞、批評和指導讀書寫作,《魏叔子文集》評點自然保持了這些功能,又在明清嬗蛻、乾撼坤岌的特殊時代,承擔著以魏禧為領袖的易堂師友保聚一地、交流思想情感、維系身份認同的精神紐帶作用。魏禮《同堂祭彭躬庵友兄文》:

方吾堂之肇啟也,魏叔子聚諸子于翠微峰,而君與林君確齋、貴池方山子益擴辟其志意。于是朋友之道,經世之學,日以發皇,其親善也如一父之子,子弟無常父師,迄于今四十年,鮮所暌異。蓋吾堂惟尚一真,視朋友如嚴師,惴惴焉懼。諸子之謫厲有過,則怵惕不自安。或爭辨義理文字,絕彼我之見,率情沖口,聲若斗怒,聽者多惶駭。然吾黨之歡好,無絲粟間也。

鼎革之際,魏禧與兄祥、弟禮及族人隱居寧都翠微峰。彭士望、林時益、邱維屏、彭任、李騰蛟、曾燦等先后來附,世稱“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具有廣泛影響的遺民社團。盡管九子學術不同,性情互異,文風各殊,但都有心懷天下、涵養氣節、作育人才、經世致用的共同追求,故能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堅守六十余年。而坦誠率真、直言不諱地衡文論學,指陳得失,既是易堂師友的日常生活,也是彼此增進了解、加深感情、強化心靈共振、鞏固身份認同的重要途徑,并不因觀點之沖突、批評之嚴厲而損害交誼。魏禧《答曾君有書》:“尊敘書,日者披覽甚善。頃勺庭新甃地益敞潔,凈幾明窗,心緒恬豁。念足下意,更取二篇點次,而鄙意偶有觸發,遂岀異同欲相正,非敢謂然也。”曾燦為《魏叔子文集》所作序云,“叔子生平于吾易堂中為古文者,最服膺其姊婿邱邦士,凡有作必相與論定”,“余于叔子少一歲,兄事之,生平為詩文,單辭只字,雖千里外必就正之,而叔子以古義相督責,余有過失,每發聲征色詆呵之,如嚴師之于童子”。從魏禧自述和友人陳述中,都可看出魏禧每以衡文自任,多匡正、切責語,而人不以為忤。魏禧每有所作,也好請人評騭。魏世杰《魏叔子文集凡例》曰:“家叔父詩文好人彈射,又每自刮磨。”主動征求并虛心接納批評意見,以刮垢磨光,修訂潤色,這種光明磊落、從善如流的襟懷,是魏禧在易堂深孚眾望的重要原因,而易堂文士,不管同輩還是晚輩,也因此樂于參與評點活動,成為魏禧作品最早、最穩定、最持久的閱讀者與批評者。稍翻《魏叔子文集》評點不難看出,魏禧同輩邱維屏、魏祥、魏禮、彭士望、林時益、曾燦、李騰蛟以及易堂子弟或門生如魏世杰、魏世儼、魏世效、彭厚本、曾彝、梁份、王源、蔡漢雯、王弘極、楊晟、沈兆雋、黃之清等,都是魏禧作品最活躍的評點者。這些評點不同于面對古人的單向文學批評,而是與朝夕相處的師友在情感生活、精神世界的不斷磨合、雙向奔赴,不僅有寫作經驗的切磋、文學觀念的碰撞,更有情感慰藉和精神共振,是易堂文士強化群體凝聚力、向心力的有力保障。在長期頻繁、深入、直率的評點中,魏禧過人的學識、才干、性情、胸襟和古文造詣日益深入易堂同人之心,逐漸成為眾所推戴的領袖,誠如彭士望《祭魏叔子文》所述:“易堂前后輩兩世人,皆以叔子為放仰。”若單論文章成就,魏禧同樣是眾望所歸。盧淅《重刻邱邦士文集序》曰:“易堂文名之盛,莫過魏叔子先生。”彭士望《魏叔子五十一序》稱,易堂諸子中,“求文章卓然有用,能自成就,以布衣久隱,畏約抗行天下,惟叔子一人而已”,眾口一詞,以魏禧為易堂文章之執牛耳者。

當然,《魏叔子文集》評點的人際交往功能,并不局限于易堂文士內部,還擴展至易堂之外廣闊的文學空間。魏禧《上郭天門老師書》:“壬、癸之際,私念閉戶自封,不可以廣己造大,于是毀形急裝,南涉江、淮,東逾吳、浙,庶幾交天下之奇士。”所謂“壬、癸之際”,指康熙元年、二年間,魏禧至此已山居十六年,足跡不出江右,所結交者,多為江右文士。魏禧認識到這種長期隱居、閉戶自封的局限,遂置裝出山,遍游吳越、江淮,每到一地,必尋訪名士,切磋文章。從康熙元年開始,至康熙十九年客死儀真,魏禧先后六次遠游,結識了汪沨、曹溶、歸莊、毛先舒、李天植、徐枋、朱彝尊、冷士嵋、陳玉琪、鄒祗謨、邵長蘅、徐乾學、顧祖禹、梅文鼎、計東、尤侗、姜宸英等名士。康熙九年第二次出游時,魏禧已聲名鵲起,吳越士人“傳誦其文章,謂為南宋來所未見,求之者無虛日,削版待之,朝成夕登,即日流布海內”,“士無識不識,皆知有寧都魏叔子”。盛名之下,游道日廣,錢謙益、龔鼎孳、王士禛、施閏章、周亮工、李世熊、錢澄之、屈大均、陳恭尹等,雖未與魏禧當面訂交,但都經紹介而結下文字緣。這些以文會友的交誼,除了大量書信、序跋外,還在《魏叔子文集》評點中留下了豐富的印跡。

如果說魏禧與易堂諸子及江右文士的交往,除以文會友的傳統外,還有地緣、血緣、學緣等因素,那么他結交江南及天下名士,便更依賴意氣相投和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了。魏禧《涂子山空青集敘》:“明年,余游廣陵,與子山同客劉氏涉園,得盡讀其《空青集》,為之點次所違覆。”此事發生在康熙元年,魏禧首次出游,寓居揚州期間。身在客中而不廢點次文集,正因商榷文義、評品文章在文士交往中強大的吸引力和粘合力。又據陳玉璂《張古迂古文稿序》載,康熙十年,魏禧伯仲游常州,寓陳府,與任源祥、張古迂等“朝夕相友善也,而好論文”,互有作品酬贈。常州另一文士邵長蘅亦載:“冬,叔子來毗陵,余識之寓樓,握手語移時,恨相知晚。蓋余亦喜為文章,持論頗與叔子合。”可見談論文章,裁量作品,是魏禧客游中結交名士、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這種裁量、品評并非總是一團和氣,而常伴隨著尖銳的觀點沖突,其坦誠、率真,一如易堂諸子間的交往。魏禧《歸元公六十敘》:“壬子夏,僑吳門,元公聞之,趣過予。予方畏暑未之報,元公則四五至不為嫌。每至,挾其文,予亦出新舊文,二人者相攻謫其不足。予嘆若元公者乃可以狂,然元公方摧剛為柔,雖龍性不可得馴,而閱世既久,學日就斂實。”歸元公即歸莊,又字玄恭,歸有光曾孫,抱高節,任才使氣,不諧于俗,卻心折魏禧,多次冒著酷暑拜訪僑居吳門的魏氏,互呈作品,交相攻謫對方之失而不以為忤。魏將歸贛,歸莊“持羊羹、脯魚、酒一尊過禧南樓”,“飲不盡歡,若不勝情者”,可見交誼之深。而互相譏彈文章,不稍假借,既是肝膽相照的表現,又是在觀點交鋒中互相啟發、砥礪、滋養的有效方式。這種交往、切磋使魏禧拓寬了眼界,認識到自己早年文章偏愛蘇洵、一味凌厲恣肆的局限,從而轉益多師,博采眾長,不斷開拓文境,提高創作水平。《魏叔子文集》收錄的兩百多家評點,作為魏禧以文會友的成果,既體現了評點在其文學交往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也記載了魏禧作為古文家在創作和理論上的成長過程。

明清之際,隨著文學評點的空前發展和全面繁榮,質疑、批評乃至否定評點的聲音也日益加劇。顧炎武、王夫之、錢謙益、吳應箕都曾痛斥晚明以來的評點非圣無法,敗壞學術、文章乃至世道人心。而魏禧等易堂文士不但積極投身評點活動,還在編刊文集時收入評點。除《魏叔子文集》外,魏祥《魏伯子文集》、魏禮《魏季子文集》、彭士望《彭躬庵文集》、邱維屏《邱邦士集》等,都錄有評點。《外篇》卷首有魏禧之侄世杰所撰凡例七則,第一則曰:“古人文集不加批點,然有一經批點,則文之精神要領逼出紙上,或如頰上三毛,象外傳神。因取諸名家評點于詩文相發明者酌錄之。”以是否收錄評點作為文集編纂首先考慮的問題,并在凡例開篇鄭重其事地宣稱,評點能發明文章之精妙,會通作者之精神,不妨酌情收錄。這種從闡釋、鑒賞層面為評點辯護,自有其合理性,因而成為明清文人維護評點的常用口實。然而,對于以魏禧為首的易堂文士來說,評點的意義絕不止于此。就易堂內部而言,評點是維系、鞏固這個遺民社團的身份認同和魏禧的易堂精神核心地位,不斷增強其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紐帶。就易堂之外而言,評點是魏禧結交名士、延譽文壇的基本社交方式,見證了這位最初僻居一隅的遺民社團領袖,其人格魅力、古文聲譽不斷從寧都走向江南、走向天下的歷程,故在編刊《魏叔子文集》時,鄭重收入文集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魏禧長期的文學交游中,文壇對其作品的評騭固多褒揚,也不乏批評指摘,如上文所述與歸莊見面后,各出其新舊文章,“二人者相攻謫其不足”。只是,在所錄評點中,幾乎看不到否定或批評的內容。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這些批評意見已被魏禧充分接受,相關不足已得到修訂,無須錄入文集;另一方面,編刊文集往往是作者對自己一生名山事業的總結,寄寓著立言不朽的人生理想,故愛惜羽毛者多嚴于刪汰,以免闌入劣作,貽笑后世。魏禧以古文為終生志業,評點是自塑其古文家形象、展示其古文觀念和藝術成就的重要手段,故收錄評點時必然精心選擇,不會錄入有損其文學聲譽的消極評價。

三、評點與魏禧古文大家地位的生成

作為易堂諸子的核心人物,魏禧以遺民、布衣、隱士身份稱雄清初文壇。康熙三十三年,即魏禧去世十三年后,宋犖、許汝霖輯《國朝三家文鈔》,首次以選本形式確立了侯方域、魏禧、汪琬古文三大家的地位,認為魏禧以經世之文著稱:“文必有為而作,踔厲森峭而指事精切,鑿鑿乎如藥石可以伐病者,魏氏之文也。”由于宋犖的朝廷大吏和文壇巨擘身份,《國朝三家文鈔》的品評可在一定程度上視為康熙朝的官方評判。當然,三大家中,孰先孰后,不乏爭議。宋犖對汪琬的評價,明顯高于魏、侯兩家。其主要原因在于,侯方域和魏禧是遺民、布衣文士,而汪琬作為仕清文人的代表,義理醇正,文章雅馴,更契合宋犖尚醇雅的審美旨趣以及鳴康熙朝數十年文治之盛的需要。如僅就文章藝術成就論,多有推重侯方域或魏禧者。如王士禛稱,“近日論古文,率推侯朝宗第一,遠近無異詞”;王史鑒認為,“本朝古文作手,惟寧都魏冰叔深入歐蘇閫奧;商丘侯朝宗師法韓蘇,才氣縱橫而本領不足;堯峰汪氏之文,氣萎體弱,遠不逮魏氏”,故三家之文,魏氏最為杰出。盡管有這些爭議,而魏禧作為遺民、布衣的代表,與侯方域、汪琬共同促進了清初經世文風的形成和清文發展的走向,從而躋身清初古文三大家之列,則已成主流評判。

《國朝三家文鈔》對于確立魏禧的文壇地位,居功至偉,但這并非宋犖等的獨家之見,而是匯聚、參考了清初文壇眾多論家評價的結果。這些評價大部分收錄于《魏叔子文集》評點中。魏禧隱居翠微峰時,偶爾結識流寓于贛的名士如桐城方以智,而主要交往對象為江右文士,常與“程山七子”、“髻山七隱”、新建楊益介、徐世溥以及新城涂酉、涂斯皇等論學品文,聲譽漸隆,然影響限于江右一隅。自康熙元年后,年近不惑的魏禧走出寧都,南游吳越、江淮,與歸莊、毛先舒、徐枋、朱彝尊、徐乾學、施閏章、顧祖禹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魏禧的氣節、文章贏得了江南士人的敬重,又經江南士人揄揚而名震天下,逐漸確立了文壇大家的地位,正如朱彝尊所論:“叔子居易堂,讀書且二十年,天下無知叔子者,一旦乘扁舟,下吳越,海內論文者交推其能。”在廣交文士的過程中,魏禧每出其新舊之作以切劘高下、商榷得失,讀者也多能積極回應,給予精到、中肯的評價。《魏叔子文集》所錄評點,正是這些評價的薈萃。其中關于魏禧文章主旨、創作特色、藝術成就等的闡釋、抉發,體現了魏禧古文在清代文壇最初的接受情況,也為魏禧古文大家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世關于魏禧古文的評價,其犖犖大者,多肇端于所錄評點中。

首先是對魏禧文章經世功能的表彰。如前所述,在《國朝三家文鈔》中,魏禧以經世之文躋身“三家”之列。此實一代公論,而魏禧本人也反復宣稱“予生平論文,主有用于世”,與同輩或晚輩交往,每以“文章經世之務,吾皆愿與砥礪,歸于實用”相勖勉,皆可見其論文歸趣。《魏叔子文集》前三卷所錄是魏禧經世之文的代表作,評點對此尤多闡發。如卷一《雋不疑論》引魏禮評曰:“借雋不疑事發岀自己本領學術,開千古濟變行權妙用。然其駁不疑處,確乎語語悖謬;推抉不疑處,確乎步步合機,真有識有用文章也。”稱贊魏禧文章多針對現實問題而發,有濟變行權之妙用。同卷《晁錯論》引揭子宣評:“此文雖論七國一事,然凡所以定天下之變者,已十得七八,萬世之濞盡縛于此矣。后之為錯者,讀之則知所以制濞;為濞者,讀之亦終無他策可以自免,可增君子之智,而不至長小人之奸,真千古大文章也。”認為《晁錯論》雖論史事,卻有識有謀,可增君子之智,扼小人之奸,定天下之變,乃千古大文章。又卷三《救荒策》引朱方來評曰:“勺庭先生山居二十年,心計手畫,無時不胞與天下,所著策略,多萬世大計。予獲與其門下士游,嘗竊窺一二,而此策斟酌今古,流自苦心,尤為荒政中集大成也。”“篇中立一法,即有一救弊之法,周詳精當中有似瑣而實密,似偏而實確,似迂而實切者,讀者尤當用心。天下司民牧者,果能行此,則天不能災,民生遂而國本固矣。”贊賞魏禧濟世之抱負和才干,認為其所著策文,皆可付諸實施,足以遂民生而固國本。又曹秋岳在《送歙縣鮑生北游敘》評語中指出,任事、知人、用世,乃魏禧一生之大學問,其所著文章“皆可見諸事業,故高于他人數十等,善讀者必不以其文也”,“愚意欲合諸葛武侯、王景略等傳同看,方不負此文”。經世致用是明清之際衡文論學的普遍祈向,魏禧無論在理論倡導還是創作實踐上,都是踐行這一理念最杰出的代表,故相關評點對此再三致意。

其次是對魏禧文章藝術特色的抉發。魏禧擅長史論、策論,從蘇洵入,上溯秦漢,以識議、理氣勝,文風凌厲矯健,精悍峭拔,深得文壇贊賞。《魏叔子文集》卷一《正統論上》引邱維屏評曰:“議論筆力十分強健,直開直下,不用一些波瀾頓挫,最是冰叔本色絕佳處。”以直截了當、筆力強健為魏禧議論文之本色和絕佳處。同卷《高允論》引彭士望評:“絕頂眼力,絕頂學問,豈直三公知己,正復精義入神。筆力挺變,尺幅中有龍蛇不可控攫。”所謂“精義入神”,賞其識見高卓,說理精到;“不可控攫”稱其筆法矯健,氣勢凌厲。此外,王愈融評《擬褒崇岳忠武王議》“議論斬截,字字如削鐵”,“尤妙引關公作例,是極有斷制手”,宋犖評《江湖一詩客敘》“以古潔之筆,鼓灝瀚之氣,文僅三百字,而為湍激,為渟蓄、為奔放,無所不有,真昌黎得意作也”等,都從筆力、氣勢上評價魏禧文章的特色和成就,后人欣賞、品評魏禧文,較多關注以上特色。然而,此僅就魏禧文章,特別是早期作品的主導特征言,并非全貌。作為古文大家,魏禧擅長多種文體寫作,每據不同體裁和題材順時施宜,隨物賦形,故有光彩陸離、搖曳多姿之妙,而非一味雄健、凌厲、奔放。如文集卷一一《李映碧先生七十壽序》,李礪園評曰:“前半層層虛論,卻字字于本題沉著,以后一一應轉,文法最密。”吳正名評曰:“ 《南都》一疏,正文獻并足處。著意在此,故篇首議論,筆筆皆靈,句句皆切,非懸空冒起也。至于感慨甚深,而無一毫激烈之過,尤為難能。”李映碧即李清,崇禎四年進士,狀元首輔李春芳之后,易代后隱居避世,其家世、年資、氣節皆魏禧所欽慕。為作壽序,自當鄭重其事,而不能像史論那樣信筆揮灑。文章以議論開篇,虛實結合,前呼后應,章法綿密而靈動,感慨甚深而不作激越語,與史論大異其趣,故邱維屏推之為“勺庭集中別體第一之作”。又汪子倬評《娛墨軒遺詩序》:“其文風致蕭疏,如曲闌修竹,下有流水,上有白云,相為映帶。”邱維屏評《復都昌曹九萃書》:“其文詞高雅,又與勺庭平素之文精悍雄麗者大是不同。”魏禮評《了溪一家詩序》:“情深意痛,發為和平繚繞之音,使人味之不窮,望之不能極其離合出入之數,至其斷續牽拂,如片云零亂,隨風舒卷。此文針線最密,卻只是信手相遭,遂成妙緒。若必一一經營,雖十年不成一文矣。文章之妙,通于化工,此類是也。”或風致蕭疏,或文辭高雅,或情深意痛而發為和平之音,針線細密而如隨風舒卷,不露痕跡,皆是魏禧文章主導風格之外的異質之美,充分體現了魏禧古文牢籠萬有的大家氣象,而非僅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之景觀。

最后是關于魏禧古文史地位的闡發。評點者在闡發魏禧古文藝術成就時,每與古文史上的大家相較,眾口稱美,久而久之,逐漸把魏禧推上了古文大家的地位。魏禧少年時即愛蘇洵論體文縱橫恣肆,博辯宏偉,析理深透,有戰國縱橫家之風,每每心摹手追,得其精妙,而不持門戶,轉益多師,于韓愈、歐陽修、蘇軾、蘇轍之文,皆有取法;又由八大家上溯秦漢,頗得諸子文和《史記》沾溉,但不斤斤于字模句擬,強調自鑄偉詞,自抒胸臆。《魏叔子文集》評點對魏禧的宗法門徑及成就多有揭示。如彭士望評《雋不疑論》曰:“文氣逼真蘇明允,其刺入數層,空曲發揮,明允似不能到。”魏書評《春秋戰論序》:“架空立論,逼真蘇明允,而空中生實尤過之,奇絕!奇絕!”認為魏禧之文逼真蘇洵,而其虛中生實、發揮透辟處,有過于蘇洵者,蓋其少年即從蘇文著力,用功既久,揣摩深細,自有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妙。又彭士望評《諸子世杰三十初度敘》:“欲得歐公神髓,當于此等文求之。其深涼疏秀處,微有不同耳。微意仍未嘗說岀,最可玩。”魏世杰生于甲申之變的次年,正值神州鼎沸,百姓顛沛流離。敘文在國運沉浮和家族盛衰的雙線推進中敘事抒情,回環往復,一唱三嘆,頗得歐陽修文之神髓。《危習生遺詩敘》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熊見可評曰:“情致回環,字字生氣。后段嗚咽,跌宕淋漓,何減歐公《伶官》《宦者傳》論。”一改少年為文的強勁、恣肆、峭拔,情致回環,嗚咽跌宕,足以媲美歐陽修。這種文風嬗變發生于魏禧中年游吳越之后,誠如曾燦所論,“叔子愛蘇明允,故其文特雄健”,“及壬、癸以來,則多和平嗚咽,往復而不盡,又幾幾于歐陽文忠所為”。從垂青蘇洵到神似歐陽修,既是文風的變化,更是文境的拓寬,體現了魏禧轉益多師、漸致廣大的學文路徑。又陳恭尹評《留侯論》曰:“深識偉論,關系古今大義大計,非獨留侯知己也。議論高出子瞻,而筆力正足相敵。”蘇軾擅論體文,也作有《留侯論》,正可資比較。議論高出子瞻,筆力正足相敵,則魏文更勝一籌。又沈子相評《殉節錄敘》:“因隨州發岀州縣用人之失,中有取士官制二篇大文字在。其跌宕處,可與昌黎《張中丞敘》并傳。”《張中丞敘》指《張中丞傳后敘》,全篇夾敘夾議,形散神凝,文意跌宕而氣脈渾融,是韓愈古文名篇。《殉節錄敘》可與韓愈名篇并傳,自然是推重之意。以韓愈、歐陽修、蘇軾、蘇洵等為比照對象,隱然有推揖魏禧于八大家統緒之意。又費密評《閻氏本支錄敘》:“此文以遷族之譜為重,命意既切,凡五段,序法無不井然,辭氣古質,中間夾議論處,蘊藉回旋,水轉山曲,唐宋大家方有此等文字。”明確表示魏禧文字已可比肩唐宋大家。唐宋大家多善學先秦兩漢者,魏禧亦然。江玉仲評《了溪一家詩序》曰:“八人中有詳略,有輕重,有分合,散而能收,整而不盡,穿貫有經,變化不測,此史公之遺法也。”認為此文在剪裁、布局、結構上,得司馬遷之法。又邱維屏評《彭躬庵文集序》:“氣之盛者,法有所不得施,則又未始非有法者,此三語惟《莊子》《史記》足以當之。此文正得此意。大結亦取《莊子》《史記》意,卓犖岀之,而到詞氣磊砢噴薄自成處,并欲直《莊》《史》所有,皆生吞活剝之矣。”贊美《彭躬庵文集序》汪洋恣肆,氣盛言宜,已臻《莊子》《史記》之境,隱然躍出八大家牢籠了。

以上分析表明,《魏叔子文集》評點對魏禧古文的特色、成就等已有充分揭示和表彰,魏禧作為賡續唐宋八家文統緒的古文大家的地位,也在數百家評點者的合奏中呼之欲出。宋犖在結交易堂諸子前,即得鄉前輩湯斌引薦魏氏兄弟書,仰慕不已;康熙十七年榷關贛州,數次過訪易堂,與魏禧等相見恨晚,每以詩文相切摩。《魏叔子文集》錄有宋犖評點多則,又有《贈宋員外榷關贛州序》《柬宋牧仲員外》《書商丘宋氏家乘后》等文,皆可見彼此相交甚深。宋犖能較早看到《魏叔子文集》刊本和所錄眾多評點,熟悉并認可時人對魏禧文章的評價。正是經過這些評點的醞釀、發酵和推動,初任江南巡撫的宋犖在易堂版《魏叔子文集》問世十五年、魏禧逝世十三年后,編刊《國朝三家文鈔》,明確了魏禧國初古文三家之一的地位。眾所周知,明清之際,江南地區是人文淵藪和文學發展中心,長期引領文壇風尚。宋犖以朝廷心腹重臣巡撫江南,既是一種政治使命,也有涵育、引領“國朝”文治新風的考量。《國朝三家文鈔》的編刊,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官方對魏禧、侯方域、汪琬文壇地位的評定,旨在構建一種足為朝廷和布衣文士共同認可的文章典范。三家之中,汪琬之文因代表“國朝”文治氣象而最受推重。魏禧、侯方域皆有義理駁雜、不合醇雅之旨的作品,故宋犖編《國朝三家文鈔》時頗有刪汰。盡管如此,魏禧在清初文壇廣泛和深遠的影響不可輕視,更不可掩埋,故仍能躋身國初大家之列。而《魏叔子文集》所錄兩百多家評點,正是魏禧在當時文壇地位和影響的強力呈現,這種影響又通過《國朝三家文鈔》編刊得以確立、鞏固,一直影響著后世的文學史評判。

結語

評點作為一種受眾最廣、最富民族特色的文學批評方式,廣泛運用于選本、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的編刊中,具有文學闡釋、鑒賞、批評和指導讀書寫作的功能。明清時期,隨著越來越多收錄時人評點的別集問世,評點在傳統功能外衍生了顯著的文學交往性質,可以更直接、更有力地介入當代文壇,激揚文學思潮,樹立文學典范。《魏叔子文集》評點就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部別集評點。此集收錄明清之際與魏禧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歷史時空中的二百多位讀者的評點,參評者人數之眾、范圍之廣、地位之高、影響之大,在歷代別集編纂中極為罕見。這些評點一方面是魏禧以文會友的成果,建構了以他為核心的易堂師友龐大的文學交游網絡;另一方面,又是文集作者用以塑造其古文家形象的重要手段,通過抉發魏禧的文學觀念、創作特色、藝術成就等,有力推動著魏禧躋身于清初古文三大家之列。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高明祥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歷代別集編纂及其文學觀念研究”(批準號21amp;ZD254) 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1区2区3区|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一级毛片网| 国产精品主播| 久久动漫精品|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日韩黄色精品|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18禁|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日本免费a视频| 亚洲天堂首页|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av在线5g无码天天|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a天堂视频在线|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黄色福利在线| 免费亚洲成人|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久久女人网| 国产色伊人|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国产综合网站|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性精品| 婷婷五月在线|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精品影院| 色综合手机在线|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香蕉精品在线|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国产日本视频91|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91福利免费| 97se综合| 青青久久91|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中文|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高清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91成人|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v| 97综合久久| 国产一在线| 国产99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婷婷伊人久久|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jizz国产视频| 日韩区欧美区|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