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私與駢散:明代書信的正副啟形制及其文學書寫

2025-03-27 00:00:00杜歡
文藝研究 2025年3期

摘要 正副啟形制作為一種明代特有的書信形制,與早期書信中的單復書形制有類似之處,但也呈現出自己的獨特性。正啟一般來說具有公開性,而副啟則主要承擔著傳遞私密內容的功能,這一公私互補關系便利了晚明黨社活動的展開。正副啟在文體上也強調駢散區別,正啟多采用駢體以示禮節,副啟則多采用散體以通情愫,力圖實現書信在尊崇禮節和傳遞情誼上的功能互補。整體來說,副啟在這一形制中占據主導地位,體現了明代對“私”價值的重視。而隨著晚明出版事業的發展,原本較為私密的副啟也開始進入文集、公開出版,其書寫模式也逐漸向公開文體靠攏,刻意雕琢敘事和文采,出現“副啟又變做正啟”的情況。

“啟”是一種書信文體,原指官方公務性質的書信。服虔《通俗文》云:“官信曰啟。”① 《文心雕龍·奏啟》云:“自晉來盛啟,用兼表奏。”②及至唐代,其公務屬性已經淡化,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致長官或同僚的書信文體③。至宋又發展成上行、平行、下行皆可的應酬性書信文體,只是相較一般書信更加正式④。明代的“啟”則進一步泛化,往往可作為書信的通稱。雖仍有人強調“啟”的正式性,但這種區分并不十分嚴格⑤。概言之,“啟”是明代書信中一種普遍使用的應酬性書信文體,覆蓋面很廣,上行、平行、下行皆可使用。

啟分正副則是明代書信特有的一種形制。正啟后再附一紙,另書他事,即所謂“副啟”。桂馥云:“副啟肇于前明,古未有也。”⑥可見這種形制最早出現于明代。明亡后,這一形制也逐漸衰歇,至清代中期,英和《恩福堂筆記》則稱:“今則副啟、軟封,均不復見矣。”⑦然其流風所及,影響甚大,明代各地幾乎都流行過這一形制;朱之瑜等甚至將其介紹到日本⑧,不少日本作者也都有相關創作⑨。一些鑒定家往往也將正副啟形制作為明人書信鑒定的重要依據,如吳昌碩就曾在左光斗信札后的題跋中談及自己的鑒定依據:“札中不署名,因明制通問必有副啟,札端有名印,則可證非出于摹擬者。”⑩可見正副啟形制通常會被看作是明代特有的一種書信形制。

關于正副啟形制,此前個別學者已有所涉及,但梳理仍有缺憾,細節也尚未完備,對其文學和歷史意義也未加深入分析。本文希望通過系統梳理正副啟形制在明代發展演變的情況,考察其在內容和文體呈現上的特點,以及它與當時文學、文化乃至社會現象的關聯,以期推進對明代書信體制及其文學性質更深入的認識。

一、明代正副啟形制的起源、發展和衰歇

若追溯源頭,明代書信的正副啟形制與早期書信中的單復書形制有類似之處。單張書信之外另附一紙,即所謂“復書”,亦稱“別書”或“別疏”。其形制在六朝時便已出現,唐代雖一度冷落,然至晚唐復熾,宋時風氣亦頗盛,至元代仍有遺風。不過,這一形制在明代早期幾乎消失,或許與長期戰亂導致的經濟低迷與禮節荒疏有關。成化后雖有“別紙”“別楮”一類的說法,如陳獻章云:“別紙書近作四首一韻。”“詩卷跋尾,錄在別紙。”又如邵寶云:“其家世大略,具太師李文正公《容春精舍記》及今大學士熊峰石公所撰《先祖碑文》,今節錄別楮,惟并覽而少采焉。”“今書稿具在別楮,奉呈。”但這里的“別紙”“別楮”顯然是指用來抄錄有別于書信的其他作品的稿件,與前代的復書并不相同。

明代中期國家殷富之后,正副啟的形制才開始正式出現。繆荃孫曾記明人孫謀的一段題跋云:“國初以來,凡敘寒溫,瀝情懷,皆書于正幅之左次,而無副啟。有之自陽明先生始。”認為正副啟形制起于王陽明。上海圖書館藏王陽明《致礪齋書》一通,末署“外附啟瀆覽”,則此信或別有副啟一通附于其后。但王氏現存其他作品未見類似用例,則當時這一形制應尚未定型和普及。在明人通常的認識中,正副啟形制開始于嘉靖晚期,如張萱《疑耀》即稱:“今用副啟,聞亦起于世廟末年。”現存多數副啟實例也都始于嘉靖晚期,如主要收錄嘉靖晚期、萬歷早期書信的張時徹《交游書翰》中聞淵一札云:“得執事八月十八日書一封,內有副柬,未及裁答。復承十一月二十日華翰,并別具二幅,備悉尊意。”這里“副柬”“別具二幅”均指副啟。若以《故宮藏明清名人書札墨跡選》為考察對象,則當中最早一通可確定是副啟的當為焦竑的《遠訪帖》,其信末書“名正具”。明人一般在名帖或正啟上落名款,副啟則不再具名而書“名正具”,故可判斷該信實為副啟。

副啟產生的原因,一般認為是起于傳遞私密內容的需求,如王弘撰《書式》云:“今人往來用副啟,別具名簡,蓋起于有所私避之耳。”正因為有此功能,其形制產生之后,便迅速流行開來,成為當時標準的書信形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出書稿》輯錄了明代官員崔景榮在萬歷年間發給其他官員信件的謄稿,是現存不多的明代官員通信檔案,其中頗多副啟。《壬寅消夏錄》著錄的董其昌書信《董文敏書冊》都是董其昌寫給德州程紹及其二子的,共4冊33通,信末多有“名正具”或“名正肅”之類的標注,基本也都是副啟。這可見出當時副啟的頻繁使用。

至于正副啟形制的完整和具體形態,可參考和刻本《朱氏舜水談綺》的記載,其《書柬式》一篇是朱之瑜為日人介紹中國書信體制的完整記錄,還繪制了便于理解的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到,正副兩啟雖寫于分離的兩張紙上,但會同時裝入一個封筒(相當于現在的信封) 。正啟為經折式折疊(圖1),每兩板稱一扣,二、三、四、六、七扣俱可,唯五扣不用,因為古人認為它是殘紙。信紙前后還有窄邊,前邊折向里,后邊折向外,全部折疊后裝入封筒。這一樣式應當是從明代早期書信樣式發展而來,晚明張萱記載明初楊士奇書信形制云:“余嘗見楊公士奇一帖,其紙即今長安中之連七紙,最粗惡者,亦僅三折。”可見明初形制與晚明類似,只是扣數較少。而晚明的情況正如張萱所言:“今用七八折為全柬者,是后人積奢之所致也。”第一扣最左側書“副啟一通”或類似字樣,提示收信人還有副啟,且“副啟”字樣上要和后面的副啟合在一起蓋騎縫章,保證正副啟配套,防止他人增損。有贈禮可別附儀狀,答謝別人贈禮可別附謝狀,注明“副啟、謝狀、儀狀三通”類似字樣,當然同樣也要配合謝狀、儀狀蓋騎縫章。副啟則別為一通(圖2),首頁書“副啟”之類字樣。一般上行寫“奏記”,平行寫“副啟”或“手啟”,下行則寫“手札”。騎縫章蓋在第一扣折痕左側。

至萬歷年間,還興起了另一種更簡潔的形制:略去正啟,只留名帖和副啟。梁清遠《雕丘雜錄》載:“前朝萬歷以前,士大夫往來書柬,有大書,前具‘啟上某官、某號、某尊親或先生、師友’……如有私言秘語,則列之副啟。至萬歷后,則去大書,惟用名帖、副啟,少覺簡便。”正啟常為虛文客套,而副啟才是通信中實質性私密內容的真正載體,故而正啟中的正文往往可以被略去而最終化約為名帖。名帖即通姓名的帖子(圖3),明人往往用古稱而呼之曰“刺”,形制上類似于正啟的第一扣左頁,下書“某某拜”,左側標注“副啟一通”之類字樣。可以看出,它實際上就相當于一封略去了正文的正啟,故而正啟省略后便出現了這種名帖配副啟的形制。有時名帖上還會注明禮品清單,則稱為“禮帖”,此時不需再另具儀狀;名帖上寫有答復對方贈禮內容的,則稱為“謝帖”,也不需再另具謝狀。萬歷后很多士人崇尚簡約,便開始盛行這種名帖(或禮帖、謝帖) 和副啟搭配使用的形制。

現存名帖搭配副啟形制的實例,如哈佛燕京圖書館藏錢應祥札,實為兩片拼接,右片的右下角有“侍教生錢應祥頓首拜”字樣,與書信正文空了幾行,當是一份名帖,只是姓名簽條被揭去;左片強調“若見恩府時,切不可說生送馬之意”,乃是談私密事務的副啟,故結末書“再頓首”。可見該信原本即是名帖配副啟形制,后來被拼接到一起。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藏黃宗羲一札也是典型的名帖樣式,左側書“手啟”且殘有半印,表明它曾配有副啟。其所配副啟雖已佚,然現存姜逢元一札則為類似形制的副啟,前書“手啟”字樣,并殘有“副啟”半印,可見原本是相配類似黃宗羲那樣的名帖。晚明小說《鼓掌絕塵》中有這樣的描述:“后生……便向拜匣里先取出一個柬帖來,連忙送與杜開先。杜開先接了過來,展開一看,上寫著:‘通家眷生韓文頓首拜’,‘副啟一通’。杜開先就當面把書拆開一看。”這就是描述寫有“通家眷生韓文頓首拜”的名帖與副啟搭配的例子,名帖上直接標注有“副啟一通”表示配有副啟,杜開先所拆讀的書信則為副啟。

如果名帖和副啟間還有儀狀或謝狀,也會在名帖上注明“副啟、儀狀二通”等字樣,與正副啟搭配儀狀、謝狀的形制類似。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藏韓敬一札,首行“通家眷侍弟韓敬頓首拜”與第二行“副啟、儀狀二通”乃是名帖的局部被裁成條狀,拼接于其后的副啟上(有藏家騎縫章) 。可見該信的形制是名帖搭配儀狀和副啟。故宮博物院藏陳仁錫《高賢帖》末署“賤名具謝狀”,可見副啟前尚有謝狀,故副啟上不落姓名。《金瓶梅》描述:“只見那苗實與兩個歌童已是候的久了,就跟著西門慶的轎子,隨到前廳,跪下稟說:‘小的是揚州苗員外有書拜候老爹。’隨將書并禮物呈上。西門慶連忙說道:‘請起來。’一面打開副啟,細細看了。見是送他歌童,心下喜之不勝。”因是送禮,所以這里應當也是名帖搭配儀狀、副啟的形制,故而西門慶沒有正啟可讀而直接打開了副啟。

不過,明清易代的巨變打斷了書啟形制的自發演變,正副啟形制在動蕩的巨變中逐漸消亡。清初葉夢珠《閱世編》記載:“昔年副啟體制……順治初,改用寸楮,大小不過如全柬四分之一,配以小全柬亦如之,或止以單帖引名。”可見改變發生在易代時,此時副啟逐漸被寸楮取代。據《朱氏舜水談綺》的記載,寸楮單頁長四寸三分,闊二寸二分,是一種比副啟尺寸(通常單頁長八寸九分,闊三寸一分) 狹小很多的形制。王士禛《香祖筆記》也談到:“予家所藏萬歷中先達名人與諸祖父書札,皆用朱絲闌大副啟,雖作家書亦然。五十年來乃易為寸楮,日趨簡便,而古意無復存矣。”可見易代之后,正副啟形制逐漸被更小巧簡便的寸楮取代,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最終淡出歷史舞臺。

綜合來看,相較此前的單復書形制,明代正副啟形制最大的特點是副啟開始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到了萬歷之后,甚至出現正啟被省略的情況。當然,導致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即是正副啟在內容上的公私分工,涉及私密內容的副啟往往才是通信的核心部分,故而始終占據主導地位。

二、正副啟的公私之別與明代的黨社活動

明人多次談到正副啟內容上的公私分工,如呂坤云:“副啟惟密事方用。”桂馥引張鳳翼之言:“正啟多莊語,或有機密,則具副啟。”王世貞進一步解釋了“私”的具體所指:“尺牘之有副啟也,或有所指譏,或有所請托,不可雜他語,不敢具名姓,如宋疏之貼黃類耳。”也就是說,副啟承擔的私密內容,主要是“指譏”“請托”一類不便公之臺面的人情世故。也正是因為擔心這些私密內容泄漏造成不良影響,才不在副啟上直接落名款。

現存副啟實例就有不少這類請托性的私密內容。如茅坤《與張澄齋憲副書》的副啟稱:“邑有友人周生某者,少孤而力學……公得無憐之,而傾橐中裝以資且給之否乎?公即力或不給,貴郡固多素封,倘蒙不惜齒牙,魚目燕石皆為隋珠和璧矣,惟留神焉。”顯然是托對方資助和關照周生,屬于請托一類的私密內容。當然,其他方面的私密內容也頗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出書稿》中的副啟尤多私密內容,如《與分巡西寧道朱·副啟》一通涉及軍事政策機要:“至曰河西事,知之而未敢言,言之而未敢行,尤仞肝膈之教。……此腹心之語未敢與常人道,門下以為何如?”結尾還一再強調:“至懇至密,萬望垂照。”《與肅州道》之副啟甚至在結末稱“覽畢火之,無為送役窺也”。可見當時副啟在承擔私密信息傳遞方面發揮的功能。

值得指出的是,晚明黨社活動中,正副啟的這種公私分工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概言之,名帖或正啟可以發揮公開宣示黨社交游關系的作用,而不便在正啟中言明的黨社內部私密消息又可以依托副啟傳達,故而正副啟的公私分工與晚明黨社活動頗多關涉。

名帖或正啟宣示交游關系的功能,早在嘉靖年間就已出現。據說當時頗為活躍的文人黃省曾,“袖中每攜諸公書尺,出以夸示坐客,作臨終自傳,歷數其生平貴游,識者哂之”。可見,黃省曾已經開始收藏他人寄來的書信,以炫示自己的交際圈。他在《臨終自傳》中炫耀:“海內名彥,千里投分。若北郡李公夢陽、關中康公海、相臺王公廷相輩,則以翰札見知;若京口楊公一清、嶺南霍公韜、天臺黃公綰輩,則以經濟加器;顯隱致書詠山人,羅門請交者,約略二千余人。恨山人病夫,不能答酬之也。子孫考其簡跡而已。”黃氏別集《五岳山人集》中收錄的本人書信常附有他人相關的往復信件,當即來自黃氏的刻意保存。其后類似這樣收錄他人寄給自己信件的案例還有不少,如胡松《承庵先生集》附錄《同心集》、張時徹輯錄《交游書翰》、慎蒙輯錄《慎氏交誼集》、項桂芳輯錄《名公貽牘》、冒襄輯錄《同人集》等,都源自收信人的刻意收藏且主動將它們刊刻公開。這種公開展示頗有炫示交游乃至宣示同盟的意味,這從所謂“同心”“同人”這樣的題名就可以看出。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代徽州方氏親友信札冊是現存最大的一批明人書信實物收藏,基本都是寄給方用彬一人的,也是出自方氏的主動收集。方氏在卷首識語中談到“往見游客寓中遍貼縉紳名刺,此乃夸視于人,殊為識者所鄙”,可見方氏也見過類似黃省曾這樣夸示所收書信的做法,而且所夸示的都是“名刺”,也就是名帖或正啟。因為名帖或正啟既帶有寫信人信息,又規避了副啟中的私密內容,頗有利于進行公開的炫示。盡管方氏強調自己收藏這批書信只是“慮將湮沒為蠹魚殘食”,但顯然他的收集行為也很難說沒有炫示的意思。他將這批書札分為幾類:“其柬牘詩詞,凡字文俱妙者,裝為數帙;其短刺手札,簡約精絕者,亦裒成數帙;至夫禮請辭謝之帖,皆名公高士之諱,猶不可棄,亦編成集。”這里專門分為一類的所謂留有“名公高士之諱”的“禮請辭謝之帖”,顯然就是指名帖(也包括禮帖、謝帖),對應的正是現存這批書啟中編在“土冊”中的一批名帖。“土冊”中第109—282條還有從名帖上裁切下來的“侍生某某拜”這樣的簽條,且多王世貞、汪道昆、王錫爵等士林翹楚,應當也為了展示交游而進行了裁切整合。概言之,方氏將名帖或正啟與其他書信做了區分性的編纂處理,可以展示交游的名帖被他特別地編為一類,從這里也可以看到當時名帖或正啟在展示交游方面的獨特功能。

晚明黨社風氣盛極一時,成為比普通交際圈更為正式的同盟組織,投遞名帖也因此成為個人加入黨社的重要標志。朱一是《謝友人招入社書》談到:“今日之事,尤多駭異。朝之黨,援社為重;下之社,丐黨為榮。官人儒生,忘年釋分,口言聲氣,刺列社盟。公卿及處士連交,有司與部民接秧。橫議朝政,要譽貴人,喧嘩競逐,逝波無砥,顛倒爚亂,蹶張滋甚。”所謂“刺列社盟”,即是指在名帖或正啟上標明“盟”“社”字樣,以表明參與社事的心跡。這類實例現存頗多,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藏復社諸人信札即多有此例,如楊廷樞一札,前面保留的名帖上便書有“期服眷社弟楊廷樞頓首拜”字樣。

當然,“橫議朝政,要譽貴人”這樣的私密內容顯然是不便公開展示的,而獨立于名帖的副啟恰好有利于承載這些私密內容,黨社內部實質性內容的溝通實際上主要都是依托副啟傳遞的,尤其是涉及政治派系斗爭的私密信息。比如,現存的天啟年間熊廷弼在獄中向當時東林黨領袖之一鄒元標求助的書信,便是依托副啟傳遞的。由于副啟不落名款,所以即便不慎流出,也不至于過于直接地暴露身份而給當事人帶來危機。因此可以說,正副啟的公私分工,在某種程度上便利了晚明黨社活動的開展。隨著黨社風氣漸熾,明末時趙維寰甚至認為,攀附同宗同姓不足取,反而通刺稱“社”更顯同盟情誼:“余觀近來鄉會齒錄,但系同姓,即認一家,始自同邑,漸及同郡,今且及同省,甚有并隔省合之者。夫四海兄弟,似不必太分別,但其意或欲借為聲援,以侈大其門戶,則必不可。猶憶庚子秋,余舉于燕,趙明南兄舉于浙,各以年弟通刺;己酉秋,趙瞻巖兄舉于燕,余時寓燕,亦各以社弟通刺,并不稱宗。”此外,沒有投遞名帖則往往被看作不合作的表態,如王思任便自稱“不曾投刺于東林、魏黨,乞食墦間,沽名井上”。文震孟于崇禎八年(1635) 擢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當時已有不成文的規矩“閣臣被命,即投刺司禮大奄”,而他則因不肯循例投刺司禮監,最終被劾落職。

不過,清人建立統治后,為提防漢人門派相投,再立盟社,便開始嚴厲管制結社。順治帝就多次嚴令:“內外大小各官,俱宜恪守職掌,不許投拜門生。如有犯者,即以悖旨論罪。”清廷認為投拜師生即為結黨,故而立法禁止,以絕朋黨之禍。順治十七年(1660) 正月,楊雍建奏請,禁止民間結社:“今之妄立社名糾集盟誓者,所在多有,而江南之蘇州、松江,浙江之杭、嘉、湖為尤甚。其始由于好名,因之植黨。請飭學臣嚴禁,不得妄立社名,投刺往來,亦不許用‘同社’‘同盟’字樣。”這一建議得到了皇帝的采納。據王應奎《柳南續筆》載,此前“士人往來投刺,無不稱‘社盟’者,后忽改稱‘同學’”,即與當時嚴禁社盟的律令有關。據王氏考證,這一改稱始自黃宗羲:“太沖《題張魯山后貧交行》云:‘誰向中流問一壺,少陵有意屬吾徒。社盟誰變稱同學,慚愧弇州記不觚。’自注云:‘同學之稱,余與沈眉生、陸文虎始也。’”《研堂見聞雜記》亦記其事云:“明季時。文社行,于是人間投刺,無不稱社弟。本朝始建,盟會盛行,人間投刺,無不稱盟弟者。甚而豪胥市狙能翕張為氣勢者,搢紳躡屐問訊,亦無不以盟弟自附,而狂瀾真不可挽。至康熙初年,朝廷以法律馭下,嚴行禁革,此風遂改。于是不稱同盟而稱同學矣。

當然,不僅正啟不允許稱“社”,可能涉及私密內容的副啟也被嚴厲禁止,以防文人相互勾連,這也最終導致副啟為寸楮取代。據《朱氏舜水談綺》的記載,寸楮之所以取代副啟,“以世亂,小則易藏也”。張爾岐《蒿庵閑話》亦稱“寸楮往來,始于崇禎年,以嚴禁請托,于投挾為便也”。即副啟消亡的根本原因源自清廷嚴禁私交結社,故而才用形制更小的寸楮取代副啟,以躲避審查。可見,正副啟形制的消亡,本質上也與公共權力對私人活動的禁令和干涉有關。至康熙、雍正年間,對黨社活動的禁令不息,俞正燮《癸巳存稿》“釋社”條記云:“康熙二十五年(1686),查革社學。雍正三年(1725),定例拿究。皆非社而冒稱社。俗之敝士通文,曰詞壇,曰吟壇,亦社壇也。”隨著禁令的推進和深入,正副啟形制也最終逐漸從歷史舞臺上消失。

整體來看,明代正副啟的公私之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公私兩個領域獨立功能的發揮:正啟或名帖的公開為群體政治的劃界提供了便利,副啟的相對獨立則為私密信息的傳遞提供了特定空間,有利于為“私”價值提供保護。很多學者都注意到晚明以來“私”價值的覺醒,而明代特有的副啟占主導地位的正副啟形制,某種程度也是明代“私”價值覺醒和發展的一個側面。

三、禮與情:正副啟的駢散分工

對應內容上的公私之分,正副啟在文體上也有較明確的區別意識。《朱氏舜水談綺》談到:“大啟四六,小啟散文,或小啟言事。”這當然是明末人對正副啟文體差別的歸納,認為正啟駢儷而四六為文,副啟則呈現散體面貌,且傾向于敘事。

當然,這種正副啟文體的明確分工,自有其發展歷程。關于明代正啟文體駢儷化的過程,王世貞曾有談及:“宋時諸公卿往返,俱作四六啟,余甚厭之,以為無益于事,然其文辭尚有可觀。嘉靖之末,貴溪作相,四六盛行。華亭當國,此風小省。而近年以來,則三公九卿至臺諫,無不投啟者矣。漸次投部僚亦啟矣。撫按監司,日以此役人;司訓諸生,日以此見役。旨不能外諂諛,辭不能脫卑冗,不知何所底止。余平生不作四六,然未嘗用此得罪。”可見正啟的駢儷化起于夏言主政時代,于徐階時代稍緩而盛于其后。趙南星對后一階段風氣的描述更為具體:“ 余自萬歷乙亥(1575),結發薄游,士大夫書札往來,直抒情愫,鮮有用四六者。當司理時,座主為相,亦以散書聞問,亦未嘗以為不恭也。至癸巳罷官,乃有以四六來者。”(《廢四六啟議二首》) 可見徐階之后,正啟的駢儷風氣在萬歷初仍尚未抬頭,至萬歷中期才開始風行。

王世貞上述表態顯然對啟文的駢儷化有所不滿,實際上,晚明不少士人都有類似態度。李維楨《先友尺牘題辭》感嘆:“國家迪哲重光二百余年,惟敬皇帝朝號稱綦隆,人多長者之行,先進之風,文章爾雅,訓辭深厚。即士大夫書疏往返,直質無長語,稱謂無諛詞,是非無隱情,交際無厚賄。至于今,言甘而心苦,貌盛而實衰,駢四儷六,繁縟過于表箋。匪直下以事上,上不以報下,則曰是簡我也,然而牛頭馬脯,全不相涉矣。尺牘之外,復有副啟……”李氏在這里感慨過分駢儷化的正啟讓禮節逐漸變為虛飾。朱錦也批評當時的駢儷風氣:“文士搦管染紙,各有定式,如書札之類,或啟上,或大書,則必章繪句,累數百言,乃足以達其意。至尋常修答、饋遺、通問,安用此繁縟為?”

針對這一現象,李維楨《先友尺牘題辭》強調:“去奢,去泰,去甚,以轉移俗尚,則吾輩當任其責。”趙南星甚至專門作《廢四六啟議》二篇,剖析四六啟的弊端,認為它繁復難做,耗費心力,而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理應從簡。該作落款天啟癸亥三年(1623) 五月,其時趙南星正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十月將轉任吏部尚書,他顯然希望在當時的官場自上而下推行廢除四六啟:“作此議,欲與士大夫共廢之,而不能家至戶曉,即知之而未必肯從。欲上疏,而以其事細,不足言也。乃屬掌道彭侍御飛仲等刻之,以與臺中諸君人各一通,驄馬所至,即下令禁之,不期月,而天下無四六矣。”(《廢四六啟議二首》)

當然,趙南星的倡議并沒有得到真正推行,因為采用駢儷文體是為了表示尊敬,這在當時的書信交往中仍然是需要的。正如前引李維楨所言,不采用駢體“則曰是簡我也”,很可能被看作是怠慢。黃六鴻也說:“蓋稟啟用俳語,所以表恭敬也。”但他接著也強調了直接達義的重要性,“敷詞敘事,期于達意,以典雅簡煉為貴,若填砌故事,篇牘繁蕪,反致取厭”。這實在是一種兩難處境:駢儷文體雖能傳遞恭敬之意,但也容易過于繁復而影響達意,令人生厭。謝肇淛也談到:“近時文人墨客,有以淺近之情事而敷以深遠之華,以寒暄之套習而飾以綺繪之語,甚者詞藻勝而諄切之誼反微,刻畫多而往復之意彌遠。此在筆端游戲,偶一為之可也,而動成卷帙,其麗不億,始讀之若可喜,而十篇以上稍不耐觀,百篇以上無不嘔噦矣,而啖名俗子,褒然千金享之,吾不知其解也。”可見,在正啟駢四儷六盛行之后,過度虛文很容易引人生厭,要拿捏文體處理,既要在文體上表達恭敬,又要能夠傳遞真實的情誼,實在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當然,正副啟的文體區分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正啟用四六,副啟用散體,則既可以在正啟中采用駢儷文體以示敬重,又可以在副啟中質直言事以通情愫。清初周亮工在收錄大量明人尺牘的《尺牘新鈔》的序言中談到:“雅誥初興,間有偶語;文華既盛,漸抑單行。大略駢麗極于齊梁,疏古全于漢宋。兩家爭喙,歷世同驅。而近者書、記一流,便分歧路,全用對待。匯于四六函中,通體錯綜;收之尺牘集內,強生區別。”可見當時明代尺牘集中已經匯聚了駢、散二體,書信這一文體也出現了駢、散兩種“歧路”,之所以出現這兩種路線,顯然是因為它們可以分別承擔起禮節和情誼兩種功能。

我們在孫繼皋《孫宗伯集》中就可以看到正副兩啟分別采用駢、散兩體,從而達到敬重與親近并存的效果。如《答沈司空鏡宇》正啟云:“獲奉清塵,槐棘之間,行坐追隨,沾溉不淺。城一別,倏忽再春,九列簪聯,誰為知己……”駢儷色彩很重;其副啟則曰:“門下不錯寸趾公門,而猶能因謝祭為菁山出片語,所以為德于吾師幽明者,厚矣,厚矣!近來官府功名念重,而迎合意多……”又是典型的散體風格。兩者交替出現,層次鮮明,既傳達了較為真實的情誼,又不失禮儀上的周到,可以說是一種解決上述矛盾的很好做法。

與兩種文體對應,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書體。清代英和談到所見明人正副啟時說:“余幼時,見先文莊公與人書札,用紅柬加以白折副啟,貯以白軟封,上帖紅簽‘加封’二字,外用護封。另有所云,則用紅帖,習見之而不解副啟之意。后見收藏家明人尺牘,白折每頁八行,腐爛詞,胥吏書,蓋正啟也。外有副啟,則文人筆,即夾單也。今則副啟、軟封,均不復見矣。”可見,正啟駢儷的“腐爛詞”一般由胥吏抄寫,這既含有禮節性的意思,但也表達了其實際意義上的空虛;副啟則出自文人親筆,既顯得重視,又可以凸顯瀟灑簡率的文人態度,實在具有一舉兩得的功效。傅熹年談及宋代書信已有不同書體的區分,正式函件由書吏以楷書謄寫,手啟則由本人書寫,且不必是嚴謹的楷書。不過,從宋人的表述看,他們仍然以正式函件為尊,以手啟為簡慢,如蘇軾信中便有“閑居闕人修寫,每用手簡通問,甚為率易,想不深責”(《與陳大夫八首》之四) 的表述,顯然以胥吏抄寫為尊,以自己直接手書為簡慢。這與明人的態度不同,明人相比之下更重視私人性的趣味,更喜歡能傳遞私人風格和情緒的文體和書體,如上文提到的方用彬的書信收藏便以作者手書作品為主體。清初顏光敏輯錄的明清之際書信集《顏氏家藏尺牘》,甚至“藏故人書數百紙,皆毛邊副啟”。《張蔭桓日記》還有一條記載:“收得王漁洋致宋山言書六函……內夾紅柬,書‘年家眷弟王士禛頓首拜’,簽柬字劣,皆抄胥為之。言事用副啟,則自書也。”可見不喜正式抄寫的名帖或正啟而喜愛出自寄信人親筆之副啟的偏好,至清代尚有余緒。這也可以說是明代以來“私”價值不斷興盛發展的一個側面。

四、副啟入集:公私與駢散的再調整

上文結合現存的一批實物文獻,著重分析了明代正副啟形制的源流、發展和書寫特點。當然不得不承認的是,今人能讀到的明代正副啟書信,實物文獻只占一小部分,大量書信文本其實都保存在集部文獻中。晚明正值書籍印刷的興盛期,大量詩文集刊刻出版,其中就保存了大量書信文獻。雖只有少數標明了正副啟形制,但不少文獻都可以依據文本形制、文體、稱謂等判斷其為正啟或副啟。尤其是萬歷后正啟省略的形制開始盛行,多數收錄在集部的書信實際上都是副啟。

不過,晚明書籍刊刻的興盛,也給正副啟的書寫帶來了新的變化。因為正副啟收入文集并刊刻印刷,也就代表著其文本內容進入公共領域,這必然會給副啟的私密性造成沖擊,原本公私分工的正副啟寫作也隨之有了新的調整。

當然,早在宋代,書籍刊刻的影響就已波及書信中公私內容的書寫。不過,當時造成影響的主要是“尺牘”。宋代的尺牘雖與當時的簡、帖等書信形制有一定程度的重合,但并不完全相同,其根本特征是內容上的私密性和書寫上的非正式性。這些尺牘原本由于其私密性和非正式性而不被收入文集,但南宋以來,其作為一種文體的價值得到認可,大量文本因此被納入集部從而得以保存。而由于開始面向公眾,這些原本具有私人性的尺牘的書寫也開始發生變化。周作人就曾談到,尺牘書寫原本不加造作,自然流露,但是,“自歐蘇以后尺牘有專本,也可以收入文集了,于是這也成為文章,寫尺牘的人雖不把他與‘書’混同,卻也換了方法去寫,結果成了一種新式古文”。這正是尺牘入集的公開效應造成的書寫變化。不過,宋代入集的尺牘多為后人輯錄,且主要是圍繞名家展開的輯佚,周必大《又跋歐、蘇及諸貴公帖》中的說法尤有代表性:“尺牘傳世者三,德、爵、藝也,而兼之實難。若歐、蘇二先生,所謂毫發無遺恨者,自當行于百世。”所謂“德、爵、藝”,乃指其人在儒家道德修養、政治活動以及藝術創作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故而宋代入集的尺牘多圍繞歐陽修、蘇軾這樣“德、爵、藝”兼備的名家展開。

明代的情況已完全不同,晚明書信入集并不再局限于名家。謝肇淛談到:“自晉以還,始尚小牘,然不過代將命之詞,敘往復之事耳,言既不文,事無可紀,而或以高賢見賞,或以書翰為珍,非故傳之也。今人連篇累牘,半是頌德之諛言,尺紙八行,無非溫凊之俚語,而災之梨棗,欲以傳后,其不知恥也亦甚矣。”謝氏在這里比較了明代與之前時代書信入集的不同之處:之前時代書信入集,或者是因為創作者是“高賢”,或者是出于對書法藝術的珍視,作者本人也并非刻意傳播;相比之下,晚明人即便非名家,則也熱衷于廣泛搜集各類書信,盡行刊刻,以廣流傳。而且,晚明的刊刻出版有不少都出自本人或其家人、門人的授意,也就是說,創作者本人已有比較明確的公開意識。文人生前便刊刻自己書信的案例不僅比比皆是,而且有不少隨寫隨刻的情況,如趙宧光刊行自己書信作品的《牒草》,就是隨著書信創作的增多即時增刻,可見當時刊刻出版書信的風氣之盛。甚至還有刊刻者未經作者同意,私自收集其書信進行刊刻出版的情況,如唐順之在《答華補庵》一信中就抱怨他人未經同意而搜集自己的書信進行刊刻的情況:“平生所與交游書札,率如戶外二屨密相規告之言,今乃大書刻木,以翹人之過而彰己之訐直,豈惟心所不安,其何以?然與友人相視乎?”唐順之的這種不適感反映了書信中的私密內容與公開刊刻出版之間的價值沖突,“密相規告之言”一旦“大書刻木”而公之于眾,必然會給作者帶來心態上的轉變。

當然,承載私密內容的副啟尤其要面對這樣的沖突。實際上,明代很早就有人嘗試將副啟納入文集。敖文禎《薜荔山房藏稿》由其多位門人選訂刊刻,其中就收入了相當多副啟,且標題中都注明“報(答) 某某并副啟”,可見已有明確意識將副啟一并納入。孫繼皋《孫宗伯集》乃其子源文輯錄,其中《答韓惺宇中丞》《寄王相公》《答尹春寰開府》等幾通書信都正副啟通收,而且還有部分只收入副啟的書信,其標題都作“副某某”,與別集中“與某某”“答某某”等書啟標題形成不同類別,可見也有明確意識將副啟作為單獨一類書啟收入。然而,副啟一旦進入文集公開出版,其私密性也就不復存在,要如何處理這一矛盾呢?

最簡單的做法是選擇性地將副啟納入文集,文集中只留下適合公開的副啟。比如茅坤的《玉芝山房稿》乃其子茅貢征得他本人同意后刊刻的文集,其中《與衢州兵備道曹使君書》一信后就收有《又副啟》一篇。但該集中副啟僅此一篇,茅坤顯然并沒有讓自己創作的所有副啟都公之于眾。其《復王敬所司寇書》一札稱“余所欲言,見副札”,可見該信附有副啟,但并未收入集中。又如衛承芳的《曼衍集》,其中也選擇性地收入了多封副啟,但不少正啟顯然附有副啟卻不見于集中,如《答湯義仍遂昌》一札末云“未罄余衷,仍處別楮”,然而該副啟并未收入文集。晚明不少文集都有類似情況,這些案例都表明,收入文集的副啟實際上大多已經過作者或編者的汰擇。

這些被選入別集的副啟,通常也是精心結撰的產物。如茅坤《與衢州兵備道曹使君書》的副啟,其內容只是私下請托朋友為鄭起宗安排工作之事,但其書寫頗有古文之風:“有鄭簿者,常山人,以廉吏聞者也。……而三十年來益且窘矣。今有孫名起宗……倘辱公憐其故常簿丹徒者之廉,為之恤其廬,收其苗裔。”前半部分的寫作已非常接近一篇頗具章法的人物傳記,不僅扼要介紹了鄭氏的生平,其廉潔奉公的性格特點也得到了生動刻畫。而且,這篇副啟在遣詞造句上也頗為考究,不僅有妥帖的用典,而且在書寫風格上也采用了鮮明的史記式古文風格。很明顯,書籍刊刻帶來的公開效應對副啟的寫作產生了影響,原本較為隨意、親切的私人性寫作因為公開而開始逐漸正式化,作者開始著力經營、刻意完善副啟的寫作。

在文體上,部分收入集部的副啟甚至開始有一定程度的駢儷化傾向。如敖文禎《薜荔山房藏稿》中收錄的諸多正副兩啟都駢儷為文。其《答代巡趙中宇》正啟云:“匡彭之靈,徼惠攬轡;涸鮒望活,仰濡雖殷……”副啟則曰:“比抵匡廬,還下邑,岳令傳示,趨謁門下,獲奉霽顏,訊及不佞。溫諭勤慨,曷勝感茹……” 《報河南巡撫曾景默》正啟云:“門下作鎮中州,保厘南國,駿惠鴻流。嵩岳增崇,河洛益潤……”副啟則曰:“山藪亡恙,市廛不擾。皆頌足下,指素定,處置得宜……”正副啟駢儷色彩都很重。可見,隨著副啟進入文集,其傳遞私密信息的功能會受到限制,漸漸向禮節性的方向發展,開始變得像原先的正啟了。作者在書寫中能明確意識到副啟之后面向公眾的命運,其創作自然也就逐漸開始向公開文體的方向靠攏,刻意雕琢敘事和文采,出現周作人所說的“副啟又變做正啟”的情況。

桂馥在為《顏氏家藏尺牘》所作的題跋中看到了副啟入集的轉變與宋代尺牘入集的共性:

張氏翼鳳(當為“鳳翼”——引者注) 云:“正啟多莊語,或有機密,則具副啟。”……古人尺牘不入本集,李漢編昌黎集,劉禹錫編河東集,俱無之。自歐、蘇、黃、呂,以及方秋崖、盧抑南、趙清曠,始有專本。考其蹤跡,可以證史傳之得失,而名流筆墨,藏弆為榮。周益公所謂尺牘傳世者三,德、爵、藝也。吾邑顏考功,藏故人書數百紙,皆毛邊副啟。曾孫運生孝廉,屬余監裝于京師。昔王大令作佳書與謝傅,冀其存錄。建炎中人,求張右丞尺牘不可得。今顏氏所藏,德、爵、藝具在。吾既嘉考功之取友,又幸前輩筆札得人以傳,且喜運生能承其先澤也,書而歸之。

《顏氏家藏尺牘》一書所收都是明末清初的副啟,而桂馥也注意到將這些副啟公之于眾正與宋代尺牘入集有類似之處。他認為尺牘原本并不入集,直到宋代才開始被收入文集,人們因此才認識到這些尺牘的價值,而現在將副啟公開也正與宋代尺牘入集具有同樣的意義。當然,雖然他延續周必大“德、爵、藝”的說法來贊美該集所收錄的尺牘的價值,不過這顯然是對該集的溢美之詞。集中所收書啟,雖有部分出自名流,但大多數人都遠遠不能說是如宋代歐、蘇一般“德、爵、藝”兼備的名人。他們的副啟也被一道收集并公開,某種意義上也反映出明代的特點,體現了明代公私關系的新的調整。

結語

整體來看,正副啟形制是明代特有并廣泛使用的書信形制,它雖與早期書信中的單復書形制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也擁有自己的獨特性。其最大的特點是承載私密內容的副啟占據主導地位,成為通信的核心部分,正啟則逐漸虛化,主要承擔禮節功能,有時甚至被完全省略。在書寫模式上,正副啟的駢散分工,實現了禮與情的平衡,但明人相比之下更重視能傳遞私人風格和情緒的散體副啟。這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明代特有的風氣,是明人“私”價值覺醒和發展的體現。當然,副啟這一新興的“私”價值的保護空間也是脆弱的,它不斷受到經濟、政治、社會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干擾。晚明經濟活躍,出版業繁榮,大量書信作品被收入集部,刊刻出版,走向公開,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副啟的“私”屬性,原本親切、隨性的私人性副啟寫作因為面向公眾而逐漸正式化,出現副啟寫作靠近正啟的新變。明清易代的政治動蕩,清廷管控的強力介入,也在不斷沖擊著副啟的私密空間,并最終導致了正副啟形制的消亡。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通過改變“公”與“私”之間的動態關系,形塑著正副啟寫作的實踐。總而言之,明代正副啟形制的出現、發展、演變和消亡,與當時崇尚個體自由的社會風氣、活躍發達的經濟生活以及風起云涌的政治環境密不可分,這些因素交織激蕩共同造就了明代書信獨特的書寫風貌。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高明祥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明別集編纂與明代文學批評關系研究”(批準號:22CW026) 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网2014|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在线免费看片a| 日韩区欧美区|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3344在线观看无码|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视频网址|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精品91视频|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最大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成一级|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播五月综合|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啪啪啪亚洲无码| 在线欧美国产|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无码aaa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91国语视频|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理论片| swag国产精品| 91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jizz在线观看|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国产情侣一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日韩在线2020专区|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