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示設計不僅僅是將展品置于觀眾面前,更通過創造性的照明技術,影響觀眾的心理和行為。本文深入探討了光效設計在展覽設計中的藝術性和技術性,著重分析了光效如何塑造展品的形象,提升展品的真實性與藝術性。從展覽參與者的心理角度出發,本文詳細討論了照明設計對展示空間的重要性和多樣化應用。
一、與會群體對展覽的觀展需求
展覽設計首先滿足參與者在空間中的活動需求,其次通過專業的照明設計深化對展品的理解和感受。例如,通過調整光線的強度和方向,可以引導觀眾的視線,增強對展品的關注,從而更有效地傳達展品的文化信息。光效設計不僅提供必要的照明,還增強展示空間的層次感,從而提升觀眾的總體體驗。最后用光自身的藝術表現力,渲染展示氣氛,使觀眾更投入觀展中。所以研究觀眾與展品燈光設計的關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展示空間層次的營造,提高觀眾的觀感質量。
二、光效設計的人性化
1. 人眼對光的適應性
當從明亮的地方,突然進入黑暗的空間時,我們的眼睛就會暫時變成失明的狀態,這是因為眼睛不能同時適應明暗的兩個極端。雖然有數分鐘的時間,眼睛就能適應黑暗,但是,要完全適應大概需要有30分鐘的調節時間,這就叫作暗適應。這種視覺特性,可以在照明設計上大量地應用。在光效設計中,考慮人眼對光的適應性至關重要。如在“金剛經——翡翠造像藝術”展中,設計師精心設計了從明亮到暗淡的過渡照明,這不僅符合人眼的暗適應過程,還增加了藝術氛圍。通過科學的控制光源位置和強度,有效避免了眩光的產生,保護了觀眾的視覺。另外,這種做法也從人體工學的角度滿足公眾的視覺舒適度,并達到較好的參觀效果。
除暗適應之外,還有色適應。當眼睛適應了某一個特定的光色之后,就會暫時性地對該光的感度變弱,反之,處在補色關系上的色光,只需數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看清楚。大多寶石的展示空間是用蔚藍色光進行環境照明,在陳列架上,從光纖維的端頭上放出的光,去照亮每一粒寶石。通過色適應,可以在實際的照度以上清楚地看到寶石。
2. 避免眩光
眩光是在視野范圍內出現的與整體環境的亮度相比過亮的光源、窗口或其他光源直接或間接地被看到而造成,從而引發物體可見度降低以及參觀者視覺不適等問題。當參觀者在觀看展覽中的物品時,視線可能會被外部光源、受光的物品或其他背景部分的反射光擾亂,形成反射眩光。其中光源照射在立面或平面上的產品,尤其是光滑表面或帶有玻璃等鏡框的畫面形成的反射眩光是一次反射眩光;因此,在光效設計中,對展品特性、光源形式、觀眾的相對位置等方面的控制能有效做到避免眩光問題。
在進行具體的項目布光調試時,應注意燈位和展品的角度、距離關系。在“金剛經——翡翠造像藝術”項目中燈位和展品的入射夾角會影響觀眾的視覺,應防止光源照射到光滑的翡翠展品上的反射光線刺激觀眾視覺,可精確調整光線和展品的位置關系,把反射光線限制在適合范圍內,即反射光源的高度在觀眾的視平線以下,避免庛光、眩光影響觀眾參觀。并通過調節柜內燈具控制翡翠展品、背景展板的表面反射率,避免眩光的產生。為創造良好的視覺條件,展品周圍亮度應使展品的亮度與環境照明的照度值比不大于3:1,減少由于展廳環境照明的相互反射產生的眩光,適當調整照明主燈的光源強度和入射方向等,克服眩光造成的不良視覺影響。
3. 光與影的塑造
光展示的是物體本身,影則是一個物體或結構的輪廓的投影。當我們在對光設計時,充分利用光影關系,增加物體的空間感以及縱深感,在不同功能性的區域內形成特定的空間氛圍,也可以比較輕松地突出主題。比如許多展示空間設計中就巧妙地利用帶有鏤空形體設計的隔板墻透過中庭進入的陽光形成的光影來表現這個空間,塑造的幾何化空間組合創造出的明暗對比以及不同時間的光影變化,極大地提高空間感與場所感。
4. 視覺引導
光的明度主要是表現物體存在的三維空間,無論是物體還是背景,它們相互的明暗關系十分重要。這里的明暗是相對的,與物體本身的顏色以及照在物體上的光線強度有關。首先是光設計中明暗的對比對空間的秩序與視覺層次起到很大作用,將想要表達的內容通過光的明暗對比,強化引導人們的視線,突出主題中心,形成視覺焦點。如珍貴藝術品、地面的裝飾、頂部的造型等有特點的元素。如圖1,“金剛經——翡翠造像藝術”項目的序廳部分,僅是在頂部用了敦煌風格的造型燈箱以及立面的多媒體展墻,在空間形成明暗對比,吸引參觀者的視線,在進入展廳的一瞬間就感受到展廳的藝術氛圍。在空間的整體布局中,明暗對比的巧妙運用對于引導觀眾的視線并突出關鍵展示區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圖2,其平面圖明確劃分為序廳、過道及展柜三大區域。其中,燈光的照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觀眾視線的自然流動順序。因此,為有效實現空間引導,各區域的明暗對比設定為:序廳最為明亮,展柜次之,過道則相對較為暗淡。這種布局不僅優化了觀眾的觀賞體驗,同時也凸顯了各區域在整體空間中的不同功能與重要性。
總之,不同的光照強度很容易將觀眾視線集中到一個特定的局部,亮度對比強的空間總能俘獲參觀者的視線。
三、光效設計的藝術營造
1.光效設計的藝術性
展示空間中的光效設計通常采用一般照明與局部重點照明相結合的手法。比如對于立體的展品,通過定向照明和漫射照明的結合來勾勒細節;對于一些大型三維展品,用定向照明和反光照明從兩側投射,造成不同程度的陰影,突出立體感。藝術性的光效設計應通過不同的亮度對比,明暗搭配,光影組合,折射出展品富有立體感的藝術效果,利用燈光賦予展品生命活力,逼真呈現。如圖3,“金剛經——翡翠造像藝術”的主展廳是墻體通柜展示,采用內部照明的方法,在柜體頂部安裝照明系統,洗墻照明和重點照明相結合。展柜內部空間狹小,燈光角度,位置更需精心布置,突出重點,精彩畢現。然而,因照射的人造燈光還原質量不同,可能會導致映入觀眾眼睛的展品外觀及色彩偏色、含混、黯淡等,與原本相比可能會大大失真。應做好光環境設計工作,以真實還原展品的色彩、細節、層次、對比和銳度等。
2.針對不同空間結構的光效設計
光在空間中的分布會受到燈具的配光、數量、布置,以及天花板、地面、墻面的反射特性等的制約。為了獲得理想的光分布,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重要的是應將整個空間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以便能獲得一個所需要的整體光環境。下面,以“金剛經——翡翠造像藝術”為例,來考察如何塑造一個整體的空間光環境。
空間環境中的光分布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整個空間都有光照的一般照明,另一種是空間中的部分區域設置局部照明,很多時候是將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結合起來使用。比如,項目中經常會采用槽燈、洗墻、嵌槽照明等建筑化照明方式對空間整體進行照明,面對各個工作區設置局部照明。由于空間是三維的,因此需要考慮充分的立體效果,一般是以燈為中心,由光線構建起一個立體的空間環境。
如圖4所示,主展廳是將燈設置在展品上方,以此確立空間的中心。墻面所需要的光在上下空間的分布比例則可通過改變配光和燈具的懸掛高度來得到。改變光在水平面上的布局,能夠在空間中塑造出具有提示意義的方向感。如圖2,通過布置序列性的燈具,在墻面上形成明暗相間的連續光斑效果,會使空間形成明確的方向感。
3.針對不同主題氛圍的光效設計
光照強度是整個展示空間光效設計基本條件,決定了人與物之間的“交流”程度,影響特定氛圍的形成,這就要針對舒適的照度水平和環境的亮度分布的設計要點展開研究。就光照強度來說,不管是博物館不同空間之間的亮度變化,環境與展品之間的亮度對比,還是展品與展品間的相互影響,都要求照度范圍,這就需要在滿足照明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尋求最合適的光照,塑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和視覺適應,使參觀者在欣賞物的過程中,眼睛在任意時刻都能適應,并感受光對物形成的氛圍。當強度過高,展品會受到破壞,造成人的視覺壓抑、刺激。而光照強度過低,造成模糊,影響參觀者對物真實面貌和細節的觀看,也會導致觀眾花費更長的時間去適應這個暗的環境和物品。光照強度通常能決定塑造出什么樣的空間氛圍,但是針對特定內容的展示空間在光照設計之前通常就必須提前確定要創造的環境氛圍,所以不能單純地判定誰決定誰,兩者之間相互轉換,相互影響。從整體上把握想要達到什么樣的光照來實現空間氛圍的要求,如“金剛經——翡翠造像藝術”展館內展出的都是珍貴的翡翠雕塑展品,照度及亮度上符合照明控制要求。為體現出其獨有的文化特征,特別是金剛經神秘的文化氛圍,該展示空間整體展示環境相對于其他大部分展示空間會暗很多,特別是固定的場景利用低照度、局部照明的方式帶給參觀者神秘奇幻的感受。因此,在研究光效設計時,首先明確展示空間與光的相互關系,根據展品保護的照度標準、原則、物品本身的照度要求以及參觀者觀看的適應需求進行設計與布置。
光色一方面是照明光源自身,人眼可以直接觀察到的顏色,一般有色溫決定;另一方面是光照在物體上產生的客觀效果,也就是顯色性。因為色溫與室內環境有密切的聯系,人的眼睛對色溫是非常敏感的,不同的顏色對照明氣氛影響極大,特別是在塑造情感體驗性空間上,發揮極大的作用。在照明設計時,不僅要注意光源顏色與室內物體顏色之間的關系,而且要注意光色的控制對人心理的情感作用。在前面也有提到:不同光源的色溫的顯色性指數都有很大差異,即發出的不同色彩,不同的光色讓觀眾有著不同的感受,如紅色使神經興奮和熱烈;藍色,沉靜而憂郁;灰色,壓抑而失望;綠色,生機和希望;深色,沉重感;淺亮色有活潑、輕松感等。
結論
光效設計是展示設計中的重要環節。對光效設計的認知隨著社會發展而逐漸變化,應對光效制造的理念、技術、方法進行科學歸納和總結,探索光效設計的發展方向,從而帶給觀眾一種較為舒適的展示空間參觀體驗。在未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擴大,對展示空間的功能和多樣性體驗的要求提高了。因此,在提供豐富展覽內容的同時,應靈活應用各種專業燈具,更好地勾勒出展品的細節,輔助性地引導出參觀動線,更好地營造出展示空間的氛圍,給觀眾一個藝術性的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 日本建筑學會.光和色的環境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 楊彬彬.博物館展陳空間的光環境設計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7.
[3] 戴維·埃甘,維克多·歐爾焦伊.建筑照明[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4] 胥昌群.芻議博物館的光環境設計[D].婦女生活,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