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可以用來講述故事、動態的空間、文化、自然,而空間在時間的邏輯下保有特殊的歷史真實性和文化嚴肅性。紀念性建筑通常具有一些特殊的紀念意義。運用不同的設計技巧來敘述具有特殊意義的敘事設計,是當代紀念性建筑表達其內在心理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符合敘事學的特點。本文將通過對國內外經典的紀念性建筑案例分析,并從造型、自然、科技這三個要素來闡述紀念性建筑空間敘事氛圍的營造,探索敘事性紀念建筑的空間塑造方式,以及對歷史見證的重要意義。
一、引言
受結構主義思潮的影響, 2 0 世紀6 0 年代末, 敘事學(narratology)作為一門學科正式誕生。當時的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學。法國作家托多洛夫在《十日談語法》中首創了“敘事學”專業詞匯,用于專指研究敘事性的科學。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敘事一詞漸漸影響到社會學、建筑學、文學等各個領域,并逐漸展開了學科間的交叉研究,這也使得建筑敘事學這一理論更為豐富廣泛。構成敘事及敘事作品的基本元素是時間和空間,且空間是敘事中的重要元素,將空間的概念引申至敘事學,一個更廣泛立體的建筑敘事理論因此得到了發展。
二、建筑空間的敘事性內涵
通過建筑空間及設計可以表達一個特定的故事、情感或歷史信息,它不僅作為一個功能性的空間存在,更可以成為一種媒介,傳遞深層次的內涵與意義。
三、敘事性紀念建筑對象界定
紀念性建筑是為我們提供回憶和紀念的場所,以表達情感為主要目的。將抽象的感情具象化與建筑相結合時,便產生了紀念性建筑,紀念性建筑本質特征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留存與紀念,具有一定的敘事性特征。
四、紀念性建筑空間設計敘事要素分析
紀念性建筑可以通過材質、光影、空間布局、建筑形態等要素來營造獨特的空間氛圍,最終達到紀念,或悼念的目的。同時,設計師也需要考慮游客、空間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以準確地傳達深刻的情感和歷史信息。
1.地形地勢
自然要素中有關地形地勢的利用,可以考慮到谷、山川、平原等,將地形地勢有機地融入自然環境之中也是塑造空間氛圍的一種方法。建筑師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應合理地運用地形地勢來進行空間設計,并結合地域文化進行創作,與大自然審慎對話,同時這也有利于紀念性建筑的情感表達。
例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圖1)將大地當作雕刻對象,以記錄地震瞬間的“裂縫”作為設計主題,通過切割、下沉、延續等手法形成建筑空間,并以銹蝕紅色鋼板與周圍柔和綠色草地等自然環境之間的強烈對比,賦予了其希望與悼念的意義。“裂縫”的形成,不禁讓人聯想起地震之后的大地裂縫也讓人想到久旱的田野,實際上就是地景還原與人文干預的有機結合。
2.自然光線
相比較其他敘事元素,光具有更強的可塑性以及多元的含義,當光與建筑、空間、材質等元素相結合時便會產生更為豐富的內涵,例如當光透過某些材質或者穿過縫隙射入空間中,便產生了光影,空間也因為光的呈現而被我們所感知,鮮明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例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圖2),庭院兩側的走廊也通過光創造的節奏感引導空間的延伸。走廊的一側是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紀念碑,另一側是整齊的柱子,光線從無名紀念碑的裂縫和柱子上方射入,營造出強烈的節奏感。空間本身的物質基礎已經有節奏感,但光的增加增強了節奏感,給原本冰冷的空間賦予了情感氛圍。
3.水景
通過利用水面的特性,平靜的水面可以反射天空與周圍的環境景觀,進而塑造空間的明暗關系。在紀念空間當中,可在主軸線上設置水池或噴泉作為空間節點,強調、引導和展示空間序列(圖3)。為了達到引導與裝飾的作用,部分紀念性建筑會用水作為空間的主體。流動的水呈現出動態的自然特征,可以賦予空間靈動的感受體驗。將水景元素融入紀念建筑的構建中,可為其增添活力,打破空間原有的寧靜感,使空間更具有生機。
4.氣候材料
地域性建筑形式,自然材料使用方式的形成常常是回應地域氣候的結果。相比較其它要素自然和材料也具有更為穩定與獨特的氣質,既可以將單獨的運用材料來表現敘事情節,也可以將氣候材料兩個要素結合進行設計,這樣不僅使建筑具有良好的紀念使用效果,同時也會獲得場所認同。
由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的抗日戰爭最后一役紀念館,其中抗戰道路的兩側是由耐候鋼板墻組成,總計十四片,這象征著中國艱苦抗戰14年,每一面墻上都繪制了不同樣式的浮雕故事來呈現抗戰歷史。道路也隨著空間的延伸變得越來越低,鋼板墻由寬變窄,空間氛圍也因此變得更加壓抑,加劇了悲憤的情緒,同時也為進入勝利廣場的高潮空間做好了鋪墊(圖4)。
5.雕塑
雕塑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人們理解空間和建筑的意義。作為紀念建筑不可或缺的表現形式,雕塑既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設置在紀念館的內部或外部。與此同時,在紀念性空間中布置雕塑和藝術品時,需要仔細考慮它們的位置、數量和規模,以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關系(圖5)。
6.造型
(1)常規造型
紀念性建筑空間常見特征就是規則性、對稱性。由于對稱講究相同部分規律的重復,呈現在建筑上,往往給人一種莊嚴神圣的感覺。因此在傳統手法中,常常使用對稱性的空間格局來表現紀念性建筑情感。皇家宮殿和陵墓中嚴格對稱的建筑形式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為了使其具備強大的感召力和廣泛的適用度。空間軸線是空間形態對稱關系中最顯著的特征。
(2)非常規造型
紀念性建筑為突顯出空間中的哀悼情感、緬懷激勵之情,有時也會通過違反或背離那些平常的對稱、比例、均衡、穩定等規律,以此來營造一些不規則或者扭曲的空間形態,從而達到對五官的強烈刺激,實現空間感引發的強烈內心情感。紀念性建筑為了營造不同的空間情感氛圍,在其中一些空間的細節上設置鋪墊與引導情感的空間處理手段。設計師應當根據不同的紀念主題,對已有的場景進行充分考慮,去設計這個節點的情感高潮,而變形性的空間形態正是突顯這些節點空間氛圍的重要手段之一。
7.科技因素
現如今,在紀念性建筑創作當中,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將光、聲音、影像等技術廣泛地運用到紀念性建筑的創作之中,開拓了藝術表達手段的新途徑。紀念性建筑精神功能要高于物質功能,以思想和精神為最高追求目標,因此其藝術表現力往往超過一般公共建筑。作為新型的藝術表現方式,這些代表高科技的、非物質要素在紀念性建筑創作中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
8.光技術
光技術是一種將自然光和信息技術整合控制相結合,通過控制光來營造某種特殊環境的技術。這種光被用于限定空間、指引方向,或者改變顏色和質感等可見要素。現如今,在紀念性建筑中,光模擬技術的應用程度不亞于實物展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中的史展館,室內空間雖然有限,但建筑師巧妙地利用光將無數遇難者的照片顯現在墻面并在反光地面上,創造出無限的神秘空間,營造出悲痛追悼之感,以有限的實體空間和照明裝置達到無比震撼的敘事效果(圖6)。
9.聲技術
聲音比光的元素更無形無相。在紀念性建筑當中,聲音常被用來增強空間氛圍,或與影像結合,重現歷史場景,使空間更具有生動性和感染力,通過模擬歷史再現場景,使空間氛圍更加生動。如今,聲音技術在紀念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圖7)的3D影像館采用了一種將聲音與視頻相結合的技術,將紀錄片圖像與音頻解說和背景聲音效果結合起來,賦予空間情感,帶來沉浸式的空間體驗,讓觀眾對猶太人在生存路上遭受的艱辛歷程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10.影像裝置
實物與資料的展示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與觀賞需求,結合影像裝置可以在新的維度上賦予空間新的內涵。例如墻面可以成為屏幕,影像可以傳達歷史信息,并且可以根據需要自主更換、滾動,同時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例如美國國家二戰博物館(圖8)中的墻壁作為三維投影屏幕,在展示各種主題的同時再現必要的重要歷史視頻和影像資料,突破建筑空間體的禁錮,讓觀眾沉浸其中,在接收大量信息時也受到強烈的視覺震撼,對紀念館所傳達的意圖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五、結語
紀念性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承載著人類長遠的精神追求,它們如同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通過敘述理論的融入,這些建筑不僅賦予歷史事件以明晰的秩序和形態,還將敘事學的概念從二維的平面拓展至三維的空間,為觀者帶來更為深刻的體驗,因此,我們需要在紀念性建筑營造實踐中融入敘述理論,從而精準傳達空間所要表達的故事與主題思想。
參考文獻:
[1] 王佳楠. 基于空間敘事語境下的建筑路徑生成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2] 左光之,周柯伊.紀念性建筑空間的敘事性表達[J].建筑與文化,2020(12):228-229.
[3] 張桐桐.基于敘事法的紀念性建筑空間設計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9.
[4] 姜軍.紀念性建筑形式創作中的哀悼情感表達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5] 殷蕾.紀念性建筑空間的情感表達方法探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4.
[6] 裴建釗.當代紀念性建筑設計手法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