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規劃發展已經從增量規劃步入更看重綜合效益存量規劃的后工業時代。與此同時,探討世界范圍內許多中心城區的工業遺產如何在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實現保護和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成為一項重要課題。文章以上海市楊浦濱江船廠片區地域為例,分析其更新背景、過程,歸納總結相應設計亮點及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該城市片區的保護和適應性相應策略,為更有效地為未來的城市更新設計工作尋求啟示。
自從2011年起,中國城市化率已突破50%,“城市更新”開始成為中國城市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城市即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與結構性調整并行互動為特征的城市化中后期階段。當前廣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已嘗試將城市更新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基于上海楊浦船廠片區設計實踐案例的更新背景、城市設計內容及實踐過程等已有文獻進行較為詳細的介紹,本文分析評述其規劃實踐是否為在地居民提供高質量的空間環境來論證城市設計的實施成效,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建議,更有效地為未來的城市更新設計工作尋求一定啟示。
一、場地概況
本文研究區域為楊浦船廠片區,研究范圍北抵榆林路,南至楊樹浦路,東至江浦路,西臨大連路。這里曾是上海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擁有天章記錄紙廠(原上海機器造紙局)、上海船廠浦西分廠(原瑞镕船廠)、上海市自來水市北有限公司(原怡和紗廠)和上海第一毛條廠等一系列著名工業遺址,它們曾經構成上海昔日的輝煌。這里不但見證了新中國工業的發展歷程,而且是展示上海城市百年工業文化的最佳窗口。
二、現狀建成環境評價
城市設計通過對城市開發建設的控制引導,實踐結果直接體現在與社會公眾具有價值關系的建成環境公共價值領域上,這一般包括,土地使用、道路交通、城市公共空間、城市歷史文脈、城市公共意象五個方面。本文通過定性分析建成環境公共價值領域質量。評價的價值標準是:經由城市設計實踐改造的建成環境能否或多大程度符合社會公眾的集體需求尺度,對其生存、發展產生肯定的積極作用。
1.土地使用
在各項控制要素中,土地使用地塊的劃分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實施有著明顯的相關作用。船廠片區所屬的楊浦濱江南段是核心段最北的一段,毗鄰北外灘,隔岸相望陸家嘴北濱江,更是中央活動區的范圍之內,是楊浦全區范圍內重點發展的區域。該區域原先街道界面不完整,界面密度普遍偏低,沿街商業較少且業態單一,老舊居民區界面混亂,且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形成大量封閉的住區和界面。
在多年的更新實踐中,楊浦船廠片區開發強度在濱江向腹地縱深延展方向上整體呈現出“低—中低—高—中高”這一變化趨勢,但目前已有部分更新地塊的開發強度提升至2.0以上,中交集團、抖音集團已入駐該片區,船廠博物館建設也已提上議程,位于地塊東北部的平涼街道6街坊已出讓改建為較高密度的住宅小區,將為土地使用帶來更高的綜合性效益。更新規劃提出在濱江腹地水平上嵌入的低密度歷史風貌需與高密度商辦區、中高密度居住區進行深度混合和銜接,北側需將中密度商辦復合街區與周邊城市居住區銜接,但是整體上規劃實踐還未全面開啟。
2.道路交通
更新規劃設計對四個街區進行不同側重點的道路規劃設計。濱江街區街廓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北臨楊樹浦路的商務街區,街廓劃分的原則是保證濱江便捷可達,另一種是濱江的工業地塊,以功能板塊為劃分依據;歷史風貌街區的街廓劃分是尊重現有街區街道網絡,保留了南北向的街道,回應了整個結構上對通江公共體系的搭建;商業街區在保證商業界面連續的基礎上回應現狀的街道體系,實現區域內的可達性,使其成為整個通江公共體;北部創新街區的劃分充分尊重了現有歷史建筑及上位規劃的用地結構,在保證創新街區內部空間活力的同時又與區域公共網絡聯通。但由于建設時序不一的原因,導致整體片區道路系統的連續性差,雖然有一定的慢行空間系統設計,但還是未實現腹地住宅區與濱江的開放性。
3.城市公共空間
上海船廠地區位于楊浦濱江南段的盡端,隔江與陸家嘴金融中心相望。在最新的“十四五”規劃中有著“世界會客廳”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區的功能定位。由于歷史發展原因,為東西向的楊樹浦路所橫切,南面為黃浦碼頭、瑞镕船廠和怡和紗廠等工業生產單位所占據,北面為以八埭頭為代表的舊式里弄聚居區,居住狀況與生活配套設施較差。
早先濱江岸線工業遺產的改造和濱江公共空間的貫通建設,打通了濱水與腹地的廊道,增加了濱江開放空間可達性,緊密了連接水岸與城市腹地。線性的水岸貫通和點狀公共空間的更新激活為楊浦濱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塑造了開放、可達、漫游、停留的公共空間整體感受。同時通過小紅書、微信公眾號、微博進行宣揚傳播,促進網紅打卡行為的場所和場地新活力打造。例如毛麻倉庫、英商怡和紗廠已經成為著名大片拍攝地,附近居民也在此進行運動、社交活動。
4.城市歷史文脈:文化建筑傳承創新
在更新實踐中,一方面以既定的歷史建筑與歷史風貌街區作為空間文脈塑造的基點,為新的城市空間提供生長的基因,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建筑可閱讀。
場地內擁有眾多工業遺產及大片歷史風貌街區建筑,其中楊樹浦路640號是百余年前創辦的瑞镕船廠的舊址。該建筑先后由萬隆鐵工廠、瑞镕船廠、英聯船廠、上海船廠修船分廠使用,見證了上海修船造船業百年來的發展變遷。經過改造翻新,2019年城市空間藝術季在此舉辦,數十名國際知名藝術家結合場所特征所做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長200m、寬36m、深10m的1號船塢被設定為船塢秀場,采取了最低限度影響船塢的建造方式,為船塢中的秀場活動喚醒了這個擁有工業區獨特歷史感和藝術震撼力的場所。通過1700多根腳手架和300多塊預制鋼踏板的預制拼裝、現場搭建,在極短的26天時間里完成看臺搭設,打開了船塢這一被封存的工業遺地。
原毛麻倉庫的建筑結構為四層混凝土板柱結構,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屋頂為平屋面。建筑北側有外走廊,內部為大空間,北側西端設有一部室外樓梯,樓梯寬大平緩,具有倉庫建筑的特點,室內空間寬大,除北側外均設有高窗,柱頂端有放大柱帽,樓面頂板顯露混凝土肌理,凸顯了20世紀20年代的技術特征和工業特色。2018年以后,楊浦區對上海船廠用地整體收儲,并對毛麻倉庫舊址進行整體修繕,作為公共展示空間服務市民。修繕團隊在施工過程中,對原始材料進行了仔細甄別和分析,把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粉刷和外墻剝離,露出建筑本身的原始紅磚。同時將室內加建全部拆除,僅保留外部的滑道和電梯。以修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最大程度地反映建筑的最初風貌。改造設計后,作為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一個展館,毛麻倉庫首次對公眾開放,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慕名而來。毛麻倉庫現已成功舉辦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2020上海國際攝影節等人氣展覽,是黃浦江畔又一處集聚釋放藝術魅力的體驗空間,具有楊浦濱江“文化倉庫”的美譽。預計船廠地塊將結合船塢和濱江綠地打造古船博物館,成為上海城市造船史和時代風貌重要展示界面。
5.城市公共意象:工業城市氛圍營造
更新設計通過結合原有雙船塢生產附屬設施,聯動地鐵站進行地下空間整體開發,并構建一個連續且富有生趣的游覽休閑系統;同時通過步行平臺與風景天橋鏈接原有的工業元素,形成由濱水空間向城市指狀滲透的城市空間格局。整體的空間形態設計上以雙船塢為活力谷向腹地延伸發展,強調由城市向濱水空間逐級遞減,形成沿屋頂綠化層層跌落、跨越天章路、連接雙船塢的漫游路徑,為當地居民及外來游客提供獨特的工業歷史文化體驗。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3.1存在問題
楊浦船廠片區通過復興濱水公共空間提高濱江區域的高開放性與公眾體驗性,摘下了往日歷史大量的工業遺存為城市地區形象產生的消極負面標簽,打造了具有濃厚城市文脈底蘊和活力的城市濱水社區形象。
在公眾層面上,楊浦船廠濱江南段作為公共休閑空間總體空間品質較高,但在公眾使用后仍暴露了一些缺陷。首先,濱水空間在水岸的線性延伸上確實有較佳的連通性,景觀節點豐富,塑造了多樣的空間感受。然而其場地可達性仍與城市內部空間具有一定阻隔,公眾前往場地往往需預知概況并具備較強的目的性,場地吸引力的傳播程度仍有限。
在公共服務設施層面上該區域濱江景觀空間中雖休憩設施分布廣泛,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合理,但整體缺乏成規模的產業引入,商業模式較為稀少。楊浦濱江舉辦的零星展覽文化活動專業性較強,受眾層面不廣,難以為城市創造更具價值的經濟效益。
在管理層面上空間使用的管理執行仍缺乏“為人”意識。管理上的不便利阻止了人員進入原設計可達區域。
3.2相應建議
3.2.1強化空間親水性:構建場地與水岸的聯系
通過構建濱水游憩廊道能夠在視覺上對場地親水環境進行較好的營造。濱水游憩廊道對于水體而言應具有“平行”“垂直”的兩種相對位置關系,同時濱水游憩廊道應與場地中的工業遺產廊道及景觀綠道相結合并進行相應的游憩功能賦予,使城市自然景觀與城市工業遺產地的意象氛圍產生交融。通過拓展水岸邊界、改造濱水設施提升空間和視域的可達性,親水空間能夠通過架設水面懸挑設施的方式進行拓展以延伸場地空間。
3.2.2工業遺存的更新:活用工業遺存作為景觀空間點綴
將工業遺存要素與場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功能服務的結合,在維持遺存原始結構的基礎上進行設施結構的添加和擴展;將工業遺存要素與景觀藝術裝置、景觀小品等相結合,通過藝術美學改造提升場地文化氛圍和空間趣味;將工業遺存要素作為開放性活動空間和濱水眺景空間的基底,結合空間屬性進行改造,營造具有歷史人文氣息的空間氛圍。通過以上方式打造集體記憶場所標志,銘記和傳承場地的工業歷史文脈,以此衍生人文意義上的社會情感共鳴。
3.2.3融合公眾參與:明確全過程的公眾參與機制以落實更新成效
公眾參與機制的建立和運作在中國城市更新實踐的發展過程中越發被提及和重視。公眾參與機制的運作應該是全過程的,包含籌備階段、啟動階段、實施階段和反饋階段。在城市濱水工業遺產地的更新中,公眾參與的主要對象應為:場地歷史相關人員、更新后的終端用戶、場地周邊利益相關團體和相關領域專家。
結論
上海楊浦船廠公共空間的改造立足于遺產保護、產業轉型、城市更新、服務大眾,成為一種濱水區工業遺產更新利用的典型模式,為我國城市濱水區建設及其工業遺產保護提供了最具可借鑒性的經驗。通過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結合,實現對區域和功能的規劃、對建筑進行室內外改造、周邊環境和景觀的更新,置入商業辦公、生活休閑、文化藝術、綠色生態等相關業態。這是一種更符合我國國情、經濟發展趨勢和大眾生活習慣的改造方式。
然而,楊浦濱江要真正成為“生活秀帶”的一環,還需從“空間營造”邁向“社區營造”。因此,在社區營造中,需要以積極謹慎的態度,處理好“空間一建筑一人”三位一體的關系。可以通過歷史信息庫、在線互動、虛擬仿真、舞臺展示、藝術活動等各種接觸歷史文化的新渠道,讓身邊的文化遺產變得更加可讀、可接近,讓人們喜歡并且認識到這些文化遺產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樣才能使這些留存下來的工業建筑,在后工業時代的城市更新改造中,成為城市歷史文化脈絡的延續,從而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燦,白莉,劉力銘. 國際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對完善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的啟示[J].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 2014, 31(6): 17-20
[2] 李建,陳青長,馬溪茵. “纖維街區”理念下的上海楊浦船廠片區城市設計策略探討[J]. 規劃師, 2021, 37(13): 43-49
[3] 金勇. 城市設計實效的分析與評價[J]. 上海城市規劃, 2010, (3): 37-40
[4] 劉宇,王 淋. 城市濱水區工業遺產更新設計方法研究:以上海楊浦濱江公共空間改造項目為例[J]. 設計,2021,34(23):48-51.
[5] 楊婧雯. 網紅文化影響下的我國工業遺產改造設計研究[J].設計,2021,34(18):96-98.
[6] 吳屹豪. 人工場域:后工業語境下景觀都市主義的范式:以上海楊浦濱江南段公共空間貫通工程為例[J]. 華中建筑,2021,39(9):72-76.
[7] 張松. 工業遺產地區保護更新的上海實踐及其啟迪[J]. 城鄉規劃,2020(6):1-11.
[8] 葛珺,徐抒文. 葛珺:上海船廠的藝術新航程[J]. 建筑實踐, 2020(增刊1):144-147.
[9]王采蓮,陳蕊. 基于文化記憶理論的工業遺產活化設計策略研究[J]. 設計,2022,35(15):89-91.
[10] 章明,秦曙,張潔,等. 城市公共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共生:楊浦濱江的實踐[J].建筑實踐,2020(增刊1):54-59.
[11] 章明,張姿,張潔,等.上海楊浦濱江南段濱水公共空間的復興[J]. 建筑學報,2019(8):16-26.
[12] 章明,張姿,秦曙,王緒男. 楊浦濱江公共空間示范段[J]. 世界建筑,2019(1):130-133.
[13] 劉伯英. 工業建筑遺產保護發展綜述[J]. 建筑學報,2012(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