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和功能也在不斷發生著改變,城市的歷史街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以及濃郁的生活氣息。本文以愚園路為例,“城市拼貼”作為切入點來探索如何保持歷史街區的活力。結合城市發展歷程,選取典型地段分析傳統街區在城市設計中的拼貼方式,提出傳統街區保護更新中空間形態的“拼貼”策略,在時代發展中尋找一種多樣化融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引言
老城市和老街區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生活氛圍濃厚,具有重大的保護價值,在時代的發展中也顯露出了一定的更新潛力。上海作為“租界”城市和最早的現代化城市,文化底蘊體現在城市中的街道和街區中。在上海歷史街區城市更新中,將整體街區空間的營造和歷史文脈的延續相互結合是首要的課題。不夠科學的城市更新運動造成了嚴重的城市文脈斷裂,拼貼式的微更新理念逐漸成為城市更新的主要理念。本文基于城市發展的“拼貼”理念,對愚園路歷史街區的規劃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拼貼城市”理論緣起和內容
1.“拼貼城市”的起源
“拼貼”是將多種材料、物品重新組合拼于畫面形成全新的圖案的一種繪畫形式。“拼貼”最早起源于立體派畫家的藝術技法嘗試,在藝術領域逐漸形成風潮,最開始是建筑先鋒派將“拼貼”視作藝術與建筑的橋梁,將“拼貼”作為建筑的一類表現手段。“拼貼”概念后來逐漸擴展到城市層面,出現在后現代主義城市規劃中。1978年柯林·羅的著作《拼貼城市》中對“拼貼”思想進行了探討,并對現代城市發展與城市規劃理論進行了思考和批判。柯林·羅認為城市是復雜并且多元的,城市設計應當將不同建筑風格和元素組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既豐富又具有層次感的城市景觀;建筑設計也應該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構件,創造出具有特色和個性的建筑,同時要分析建筑單體和周圍環境的空間關系,讓建筑空間不僅能滿足自身要求,也能和城市發展保持一致。
2.“拼貼”的觀念和方法
“拼貼城市”認為城市是處于動態發展狀態的,城市“拼貼”是一個可持續的有機更新過程。“拼貼城市”以“拼貼”的方法把斷裂的城市文脈重新連接起來,將傳統風貌與現代發展相結合。通過柯林·羅提出的圖底分析法,把各種不同特征的元素以一種方式拼貼融合,將城市已經破碎的、自發的單元融入現有城市的框架之中。尤其是提出將城市的邊角料空間利用起來,增加城市的復雜性和矛盾性,形成多種形式的城市空間,增加城市活力。
3.基于“拼貼”理念的歷史街區更新原則
首先對歷史街區的城市拼貼現象有正確的認知,總結歷史街區空間形態中的風貌特征,不盲目求同,對不同的問題不同且具有針對性地分析,最后進行歷史街區保護更新工作。以下是基于“拼貼”理念總結的歷史街區更新保護原則:
(1)肌理完整性原則
街區整體空間結構要梳理通順,肌理的協調性有所保障;需要修補的空間肌理要注重設計的合理性,周邊環境的空間布局,建筑體量都要與新填充的肌理有所關聯,相輔相成,新舊之間有之前相似的空間形態與氛圍。
(2)更新+保護原則
辯證地看待“保護”與“更新”的關系,做到最小人工干預的同時保證文脈延續以及歷史風貌街區的人居環境品質與形象塑造提升。
(3)功能主導原則
在街區“拼貼”過程中除了空間形態也要考慮實用性,對街區的功能布局進行合理規劃;設計時考慮建筑、空間不同的使用功能,優化功能布局,選擇合適的空間肌理形式,激發傳統街區的活力。
二、愚園路“拼貼”分析
1. 歷史沿革
愚園路曾是上海西郊的一片農田,1860年上海道臺為了防御太平軍的進攻而開始修建這條軍用道路。1911年,愚園路延伸到憶定盤路(現稱江蘇路),1913年進一步擴展至白利南路(現稱長寧路),直至1918年才完成了全面拓展。經過58年的時間,愚園路最終形成了一條東起常德路、西至長寧路、全長2775米的街道,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并且是上海市64條“永不拓寬”街道之一。(圖1)
在早期,因愚園路交通便利且地價低廉,吸引了大量中外達官顯貴、商賈企業在這里興建洋樓別墅,形成了風格多樣的花園住宅和新式里弄,記錄了近代上海建筑風貌的變遷。
2. 街區問題
(1)房地產市場興起與社區結構變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房地產市場迅速崛起。愚園路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環境,新建了大量現代化建筑,吸引了中上收入階層的居民。這一時期的社區更新主要采取了遷移式策略,導致了社區人口結構的根本性變化。遷移地區的原有空間形態和環境特征被解構,城市功能與社會結構呈現出混亂狀態。
在社區住宅方面,其在總體密度上占有較高的比例,但住房的基本設施不足,成套率較低,外部環境亟待改善。社區內高收入與低收入人群的混合居住,以及較高的老齡化程度,導致了公共活力的不足。“社區級業態”與“城市級業態”相互交織,雖然菜場、超市、酒家等便民服務設施較為豐富,但支撐游客觀光的商業店鋪流動性過高,影響了社區的穩定性。
(2)景觀軸帶的豐富性與系統性不足
愚園路的景觀軸線呈現出豐富的特征,然而,其支路的擴展和延伸需要進一步地精細化處理。盡管存在眾多的零散綠地,但它們在景觀層次上缺乏整體性和連貫性。在建筑功能方面,教育、文化設施以及歷史保護建筑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些建筑在入口設計上展現出了顯著的特征。然而,城市地塊的轉角空間以及景觀軸線上的關鍵節點在處理上顯得不足,尚未營造出理想的城市環境。這導致人們對這些城市重要區域的認知和感知相對較弱。
(3)街區活力再塑與歷史文脈傳承的矛盾
在愚園路主要道路沿線的行為活動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然而在支路或地塊內部,這種多樣性有所降低。由于臨街建筑功能的多樣性,圍合街道的建筑界面缺乏連續性。盡管愚園路沿線的建筑底層開放度較高,更新后的街區在設施小品的布置上較為完善,但沿街商業尚未形成連貫的體系。
在城市地段的空間格局和形態塑造方面,愚園路的更新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改善。然而,隨著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大量引入,新的元素與原有文化脈絡之間出現了矛盾。正如簡·雅各布斯所指出的,城市生活本質上是豐富、多樣化、復雜甚至混亂的。在這種多樣化的城市環境中,如何延續文化脈絡、突出地段特色,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三、“拼貼”策略運用
1. 微觀上“點”空間拼貼策略
在保護街區的更新過程中,對于具有獨特風貌的傳統公共建筑、文物建筑以及不可移動的文物點,采取了原型修繕的方式。修繕工作嚴格遵守了保護原則,確保建筑的外部造型、飾面材料和色彩保持原貌,同時內部的主體結構、平面布局和重要裝飾也未作更改。在尊重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根據建筑的使用功能和風貌特點,適當對外立面進行了裝飾性的增補。
拼貼符號是街區“點”空間設計的一種體現,其形式和內容展現了多元化的建筑文化特征。通過對不同時期建筑的實地調研、篩選、簡化和提升,新的符號被巧妙地拼貼到街區改造之中,實現了新舊元素在空間形態上的協調與延續。在愚園路兩側,眾多具有個性的小店,如碎花飾品店和故事小館,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風貌,同時引入了新的產品,既延續了歷史文脈,又為街區注入了現代活力。
根據不同的使用性質,對街區中有活力的空間進行適當的刪減優化,梳理公共空間肌理,增加場景敘事性,營造歷史氛圍,激發節點空間的活力。例如,將愚園路的公共市集(圖3)的街邊縫紉店,開鎖店等零散店鋪集中在一棟建筑里,黑白立面,內部為復原的舊式風貌,既保留了原有的生活記憶,又改善了環境。而且增加了市政配套設施,完善了內部的商業功能。
2. 中觀上“線”空間拼貼策略
在傳統街區的保護與更新中,我們應尊重并維護其空間格局和內部肌理。在線形空間的設計上,需要控制街道的尺度和風貌,同時改善交通設施,合理控制周邊建筑的高度和天際線。此外,對內部街巷空間系統進行梳理,適當增加綠化和敞開空間,以確保街巷空間既具有圍合感又不失通透性,從而促進鄰里間的聯系。
愚園路沿街道路不僅展示了上海老舊街區特有的城市肌理,也是居民日常生活活動的場所。愚園路內街道路面的更新包括對街道路面、道路管網以及人行道鋪裝的改造提升。更新后的街道鋪設了平坦的黑色柏油路面,并將原本暴露的電線管網進行了隱蔽處理。人行道鋪裝通過顏色區分非機動車停靠區和步行區,以保障行人出行安全并提升出行體驗。
愚園路上弄堂密集,樹蔭、圍墻與光影交織,形成了不斷變換的景象,為這條百年老街增添了歷史的深度。通過運用現代感的材料、新穎的設計以及鮮明活潑的色彩,使得里弄與街區的色彩和環境相統一,營造出具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海派藝術氛圍的街區。
3. 整體上“面”空間修復策略
通過系統性地觀察街區的城市形態并進行現場調研,可以深入理解空間肌理的內在規律和秩序。在細致分析街區內各組團的功能后,根據功能區分原則對街區進行合理分區。采用拼貼手法整合空間肌理中的碎片化元素,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街區更新策略,確保每個功能區在空間肌理上保持整體性和協調性。
在沿街的傳統建筑密集區,改造工作必須在尊重歷史空間肌理的基礎上進行。這包括采取系統性的改造措施,如拆除違章建筑、降低危舊建筑的風險、補充傳統構件等,以恢復區域內傳統建筑的歷史格局和空間特性。在現代建筑區,需要對外立面的色彩和風格進行專業設計和修飾,并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以維護整體景觀的協調性。在新舊建筑復合區域,關鍵在于實現新舊建筑空間肌理的整合。通過現代建筑的拼貼改造,結合公共空間和綠化空間的巧妙引入,實現新舊建筑之間的和諧過渡和空間融合。
四.結語
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過程中,要樹立新舊要素“拼貼共生”理念,強調更新過程的連續性和漸進性,提升城市街區的活力,在上海愚園歷史街區保護更新設計中面對諸多問題時,從多元的角度出發、挖掘歷史街區特色,提出城市空間形態“拼貼”策略,在歷史與現代之間保持延續,尋求老街區空間上呈現和諧共生、動態更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侯力木,任健.傳統街區空間形態的“拼貼”策略:以汝州市老城區中大街保護與更新設計為例[J].城市建筑,2019,16(3):31-33.
[2] 潘懷俊,和鐘,沈麗娜, 等.“拼貼城市”理論與歷史街區保護更新: 以陜西戶縣鐘樓歷史街區城市設計為例[ J ] . 寧夏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4,35(1):82-90.
[3] 陳麗娟.淺析城市更新中的“微改造”實踐與應用:以愚園路與江蘇路為例[J].中外建筑,2018(4):85-88.
[4] 王與純,沈則誠.文化識別性在歷史街區更新中的提升策略:以上海市愚園路歷史街區為例[J].城市建筑,2019,16(16):173-182.
[5] 林可可,王雅妮,方瀾,等.從“拼貼城市”到“融合城市”:空間縫合理論在松江新城總體城市設計中的創新探索[J].上海城市規劃,2022(2):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