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動物紋樣而聞名,常見的動物紋樣有饕餮、龍、蛇、虎、獅、鹿、鳳鳥等題材,展現了東周時期楚國工匠高超的鑄造工藝和審美水平。因此,積極開展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的研究與分析,對于深入了解這一時期楚國青銅器的發展概況以及傳承和弘揚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闡述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的起源與發展,其次深入分析常見的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及其背后精湛的設計制造工藝,最后提出保護與傳承措施,望有所裨益。
關鍵詞: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起源發展;保護傳承
早在齊桓公稱霸東周時,楚國就是周王朝的南方一霸,控制整個南陽盆地,并依托其發達的冶鑄業和精湛的工藝,推動了楚國青銅器的發展。受中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影響,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紋樣主要以動物形象為主,并點綴繁復美觀的紋飾,東周后期楚國青銅器更是精美絕倫。這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技術水平,可為現代設計提供豐富的元素,有助于延續其生命力。
一、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的起源與發展
1.起源
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時期。蟠交動物是楚系青銅器上最常見的裝飾紋樣,包括蟠蛇紋、蟠螭紋、蟠龍紋等。這些紋樣常與宗教儀式、祭祀活動相關,并經歷了數量由多至寡、線條由簡單至復雜、構圖由粗疏至細密的發展過程。
2.發展
伴隨楚文化的繁榮和盛行,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的種類、風格變得更加豐富,制作工藝也愈發精湛。一方面,獸面紋和饕餮紋逐漸被龍、蛇、鹿等動物紋樣所替代,鳳鳥紋樣成為青銅器的主要紋飾,表現出寫實風格和清晰可辨的特征;另一方面,楚國青銅器制作工藝在東周時期出現顯著進步,紋樣不僅用于增強器物的使用功能,還利用防滑、加固等手段提升器物的實用性,如一些紋樣出現在青銅器的耳、把等部位,增加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
3.形成
到后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已經達到極高的制作水平,主要體現在動物紋樣細節處理、紋樣與文化融合方面。在動物紋樣毛發、肌肉、眼神等的刻畫上,運用浮雕、鏤空、失蠟法等工藝技術,在青銅器表面形成各種精美的圖案,整體光潔,精細度高。在紋樣與文化融合方面,經過前期發展和吸納融合,動物紋樣不再是單純的圖案,而是注重體現深厚的文化內涵。比如龍鳳紋樣在楚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與當時的圖騰崇拜、統治權威、道德審美等具有直接聯系,反映了楚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和信仰。
二、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常見的動物紋樣
1.饕餮紋
饕餮紋是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花紋,圖案莊嚴凝重,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據《山海經》記載,饕餮的形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饕餮生性好食,因此多用于煮食類青銅鼎身上的裝飾圖案,用以寄托楚國人民祈盼食物富足的美好愿望。同時,饕餮紋在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的裝飾上是逐漸演變的:早期饕餮紋線條十分粗獷,獸面上的眼睛十分突出,整體圖案極富神秘感;中后期饕餮紋除雙目仍突出外,雕刻手法更加立體,層次更加分明(圖1)。
2.龍紋
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上的龍紋類型豐富多樣,包括竊曲紋、蟠龍紋、側行龍紋、蟠蛇紋、變形龍云紋等。其中,竊曲紋是一種由龍紋或動物紋變形演化形成的紋飾,通常作倒S或C形結構,以目形為中心,兩端各有一段分別向上或向下彎曲的線條。蟠龍紋是龍紋以蟠曲、纏繞的形式出現,展現龍的靈動與力量,常見于楚國青銅器的腹部、頸部等,作為主紋飾或輔助紋飾使用。側行龍紋主要是以側面形態展現龍的形象,軀體通常為長而彎曲,展現龍在行進中的姿態。蟠蛇紋是由細密的小蛇或蛇形圖案組成,體現蟠曲纏繞的效果,具有裝飾性,寓意生生不息、繁衍昌盛。變形云龍紋則是通過變形、夸張等手法處理龍紋形態,將龍與云氣結合,形成獨特的裝飾效果。
3.蛇紋
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上的蛇紋形態多樣,既有獨立刻畫的單體蛇紋,也有成群蟠繞在一起的蛇紋。單體蛇紋多表現為蛇的身軀,自由而靈活,整體線條十分流暢,形態生動具體。成群蟠繞蛇紋則更為復雜,通過展現蛇身相互交織的形態,使之構成一種獨特的幾何圖案,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雖然蛇在現實生活中讓人感到畏懼,但在東周時期楚文化中,蛇被賦予吉祥寓意,特別是在先秦文獻中,蛇常與龍相提并論,被認為是龍的化身。因此,楚國青銅器上的蛇紋具有神靈的象征意義,代表著古人對神秘力量的崇拜與敬畏。
4.虎紋
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上的虎紋形象多樣,不僅有平面刻畫,還有立體圓雕,形態豐富,如低首匍匐、昂首前撲等。虎紋一般為側視爬行或奔跑,虎口大張,虎背微微凹陷,尾部下垂后向上卷起。虎紋在青銅器表面是以陰線刻畫或淺浮雕形式出現的,線條流暢,能夠凸顯老虎的威猛形象。在部分青銅器中,虎紋會以立體圓雕的形式出現,不僅展示虎紋的立體美感,還體現楚文化的浪漫和想象。虎紋在楚國早期可能承載著某種宗教功能和信仰意義,隨著時代發展,虎紋在青銅器上的功能和含義逐漸演化為威猛、勇敢與力量的象征。
5.鹿紋
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上的鹿紋多為寫實風格,鹿角纖細,形態逼真。有的鹿姿態是昂首站立的,有的則是低頭覓食或奔跑跳躍,展現鹿的生機與活力。鹿紋在青銅器上常以兩鹿相對、回首或低伏的形態出現,這些鹿紋或靜或動,相互呼應,構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同時,鹿紋主要用于青銅器的耳部、口部、腹部和足部,起到裝飾和強調的作用(圖2)。另外,在古代文化中,鹿被賦予神圣意義,被視為一種瑞獸,因此楚國青銅器上的鹿紋除具有裝飾作用外,還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獅紋
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上的獅紋往往呈現威嚴、雄壯的形象,獅子被刻畫得栩栩如生,肌肉線條流暢,動態感十足。楚國工匠利用精湛的工藝技術,將獅子的毛發等細節部分處理得生動逼真。在青銅器上,獅紋常出現在腹部、耳部、蓋部。而在一些青銅器的足部或邊緣部位,獅紋以浮雕、刻線等形式出現,突出其裝飾效果。獅子象征勇猛、威嚴和權力,因此楚國青銅器上的獅紋常被賦予上述象征意義。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楚國作為當時的強國之一,在青銅器上應用獅紋,體現楚國民眾對力量、勇氣的向往與追求。
7.鳳鳥紋
鳳鳥紋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豐富的歷史信息,還體現楚國人獨特的審美和文化內涵。據《說文解字》記載,鳳凰被譽為群鳥之王,因其美麗和吉祥而備受古人推崇。鳳鳥紋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當時的鳥形紋飾已出現在陶器上。到東周時期,鳳鳥紋逐漸成熟并被應用于青銅器等器物。楚國青銅器上的鳳鳥紋造型多樣,包括長喙鳥紋、鴟梟紋、雁紋等,這些風鳥或展翅欲飛、或側身覓食、或自由飛翔,形態各異,生動活潑。另外,楚國鳳鳥紋的線條也展現出繁復多變的特點,特別是鳳鳥的羽毛、嘴巴、爪子、眼睛等部位,多被設計成曲線和弧線(圖3),再運用鑲嵌、彩繪等方式,為鳳鳥紋增添色彩,使其變得華麗奪目。
三、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的保護和傳承措施
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因此保護和傳承這些動物紋樣,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楚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傳承并弘揚傳統文化。
1.科學挖掘和專業修復
在考古挖掘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物的過程中,應采用精細化和科學化的方法,盡可能減少對文物的損害。比如在文物挖掘過程中,使用精密掃描儀器和現代化分析技術,為制定文物挖掘方案和工作實施提供支持,確保青銅器及其上的動物紋樣在出土時保持完整。同時,高度重視受損青銅器及其動物紋樣的修復工作,實際作業時應安排專業的文物修復師進行修復,并遵循嚴格的操作規程和原則,恢復破損青銅器原有的形態和風貌,讓更多人得以窺見延續千年的文化藝術。
2.實行數字化保護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應用信息技術也能有效地保護與傳承青銅器文化。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對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及其動物紋樣進行高分辨率的掃描和拍照,建立數字檔案進行儲存保管,方便研究和展示,為文物保護和修復提供參考。另一方面,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讓公眾通過線上平臺欣賞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及其動物紋樣的精美細節,增加公眾對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3.開展學術研究與交流
組織專家學者系統性研究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及其動物紋樣,了解這些動物紋樣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為深入理解和傳承珍貴文化遺產提供參考依據;定期舉辦學術會議、展覽等活動,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交流各自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對活動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等進行報道、展示和宣傳,擴大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影響力,吸引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圍,以更好地開展保護和傳承工作。
4.支持和鼓勵傳承創新
政府部門可圍繞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的傳承與保護,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同時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和人才保障,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推動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傳承與保護工作更好地展開。同時,通過師徒傳承、學校教育等方式,培育一批熟練掌握青銅器制作和紋樣雕刻技藝的工匠和藝術家,傳承和發展傳統技藝,為楚國青銅器及其動物紋樣的傳承和保護貢獻力量。另外,鼓勵現代設計師和藝術家在充分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將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元素融入現代產品設計,推動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的創新發展。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青銅怪獸”開瓶器,采用銅戎獸面紋元素,將審美價值與實用功能相結合,既保留青銅器的古樸韻味,又賦予產品新的生命力;又如青銅紋飾裝飾擺件,提取楚國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如鹿、蛇、虎等形象,利用現代工藝進行加工和再設計,制作出具有獨特韻味的家居裝飾擺件,為家居環境增添一份文化底蘊;再如青銅紋飾首飾,設計師可將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融入項鏈、手鏈、耳環等的設計,通過精細的雕刻和鑲嵌工藝,使其兼具傳統韻味和時尚感。
四、結語
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的發展經歷較長的時間,這些動物紋樣不僅蘊含深厚的歷史文化,還體現當時精湛的工藝技術。因此,只有深入剖析和了解楚國青銅器常見動物紋樣的展現形態和表達內涵,才能更好地統籌規劃挖掘修復、數字化保護、學術研究交流、創新設計等保護與傳承工作,使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在現代社會中得以繼續發展,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更多人感受到楚國文明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柳恒.東周時期楚國青銅器動物紋樣研究[J].新楚文化,2024(04):42-44.
[2]馬學良.楚國漆器審美觀念研究[D].山東大學,2023.
[3]周紫瑩.三晉地區東周青銅器外來文化因素研究[D].山西大學,2023.
[4]郭子鈺.春秋時期楚國青銅器龍紋符號圖釋研究[D].湖北美術學院,2020.
[5]查勇.楚青銅器紋樣之設計倫理思想解讀[J].明日風尚,2019(06):19.
[6]邢佩弘.楚國古代青銅器裝飾紋樣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8,2(06):140-141.
作者簡介:
王爭(1990—),女,漢族,黑龍江綏化人。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兩周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