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東西部協作“組團式”幫扶為背景,闡述基于東西部雙方特色產業現狀分析,如何將廣東省中山市特色優勢燈飾產業與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農民畫相結合。利用現代燈光、燈控技術,發揚和傳承民間傳統技藝,創新開發農民畫相框燈飾視覺藝術產品,并形成典型案例,應用于以產施教實踐,從而實現東西部教育與產業協助幫扶相結合的目的,為東西部文創燈飾產品的聯合開發、運營推廣提供經驗借鑒。
關鍵詞:東西部協作;農民畫;相框燈飾;文創產品
一、項目開發背景
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與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2021年,國家調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結對關系,貴州省由原東部6省7市幫扶調整為廣東省幫扶。隨后國家出臺一系列幫扶文件,全力支持廣東與貴州構建更為緊密的結對幫扶合作模式,塑造東西部協作的標桿范例。其中,中山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中山一職)對接六盤水市水城區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水城職校)進行幫扶,從而拉開兩地教育與產業協助幫扶的序幕。中山一職坐落于燈飾產業區域,全國70 %燈飾產自該地區,燈飾專業是其特色優勢專業;水城職校的農民畫為當地特色產業,并且是六盤水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二、幫扶雙方特色產業現狀分析
1.西部被幫扶特色產業農民畫的特點與現狀分析
第一,根據調研發現,全國各地農民畫的繪畫風格多種多樣,而被幫扶區域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是少數民族群居地,如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古樸原始的造型長期存在且得到完整保留,少數民族文化高度聚集又相互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全面綻放,神秘而莊重的民族風俗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為其農民畫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其農民畫繪畫風格獨樹一幟。
該農民畫常取材當地民風民俗、生產生活、娛樂慶典活動、自然風光以及民族傳說等,其表現手法主要是變形夸張與寓意象征,構圖上傾向于概括裝飾,色彩運用純色并列對比,并不追求色調的統一和諧。通過多變的線條組合與強烈的大色塊對比的變化統一,農民畫形成別具一格的獨特韻味,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寶貴財富,其具有豐富的選題、艷麗的色彩、夸張的造型、飽滿的構圖等特點。
第二,西部被幫扶地區農民畫現狀。該區域農民畫具有較多特色優勢,但在市場推廣方面還有待加強。其農民畫主要以畫框方式展示銷售,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由于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耗費作者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此售價都比較貴,幾千元、上萬元的售價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不利于農民畫的市場推廣與傳播。
我們與當地農民畫大師李春美交流農民畫現狀時,她說當地農民畫的起源地陡箐村原有畫師上百名,因市場推廣受阻,一半以上的畫師已改行從事其他職業,當地農民畫傳承受到較大壓力,人才斷層比較嚴重。為此,利用商品化發展其農民畫、做好民間藝術傳承十分緊迫。
2.東部幫扶特色燈飾產業與文創產品市場分析
燈飾產業是東部幫扶地區廣東省中山市的傳統優勢產業,目前,該市擁有燈飾及配件企業約3.8萬家。以中山古鎮鎮為中心,照明燈飾產業向周邊區域輻射蔓延,構建起年產值突破千億元的龐大產業集群。該地區燈飾行業發展較為成熟,但文創燈飾產品開發較少。
第一,目前裝飾性板式臺燈現狀:通過線上檢索與線下調研發現,傳統裝飾性板式臺燈產品主要是在亞克力板上雕刻,或在玻璃板與亞克力板上印刷圖案紋樣,視覺單調,無太多新意。另因農民畫顏色層次豐富、造型細膩,不適合采用上述工藝生產制作,因此通過燈控技術挖掘農民畫的視覺藝術,能夠開辟新市場。
第二,根據Mob研究院數據反饋,近三年來,線上主要銷售平臺的文創產品銷售額年度增速均在10 %左右,文創類產品銷售量持續增長。其中,文創類臺燈類與燈飾裝飾畫在增量產品細分類目。
被幫扶區域的農民畫有其獨特深厚的底蘊,但受限于西部制造業的產業鏈不發達,生產制作成本較高,不利于農民畫的市場化發展。因此,在東西部協作背景下,充分發揮東部產業優勢,利用現代化工藝和方式,大力發展農民畫衍生文創產品是較好的產業互補機會。
三、農民畫相框燈飾視覺藝術作品的設計與制作實踐
1.創意構思
針對幫扶雙方特色產業的調研分析,東西部組成團隊開展農民畫相框燈飾作品的創新設計工作。通過調研,發現古代走馬燈圖層疊層時會形成獨特的視覺感受:當圖片旋轉到合適位置(疊層)時,有明顯的圖案;當圖片旋轉到燈體后方時,圖案產生凈色效果。為此,通過這種視覺疊層有反差的原理,開發設計一種雙層圖片可反轉的相框燈飾作品,能夠魔術般地制造一種強烈的視覺反差,從而激發消費者的好奇心與購買欲。
2.深挖細究
通過視覺層圖疊加產生差異的特性,在亞克力透明板正反面制作一份農民畫彩圖和對應的農民畫素描線稿圖,再利用燈光透疊原理,由內向外發光。當光線打開時,彩圖就會“穿越”在外的素描線稿圖,呈現色彩絢麗的彩圖;當燈光關閉時,正面便是素描線稿圖(圖1)。
3.批量試產
第一,設計制作雙層圖案。首先,選擇或繪制一幅合適的農民畫;其次,對農民畫進行掃描,把掃描后的圖片用設計軟件(PS/AI)進行加工修飾,從而生成一種色彩鮮艷的彩色圖畫。根據彩圖設計制作一幅線稿圖,要求線稿圖與彩圖造型輪廓重疊吻合,不能錯位。
第二,UV印刷圖案。先設置圖片與亞克力板規格,兩幅圖片的大小與亞克力板大小一致;再通過UV印刷機分別將彩圖與線稿圖印刷到亞克力板上,要求第一層印刷線稿圖、第二層印刷白色層、第三層印刷彩圖,中間白色層的主要作用是隔開線稿圖與彩圖。在印制過程中,須檢查亞克力板正反面的圖案方向與位置貼合是否到位。
第三,設計制作木質相框。根據亞克力板大小設計或選擇適合的相框材質(以木料為主)和尺寸,確保相框能夠完美地展示反轉投影的效果。制作相框內部凹位,相框內部空間一定要保證亞克力板能卡進去。
第四,制作LED燈帶,安裝亞克力板。根據相框大小設計燈帶長度,在相框背板上粘貼背膠LED燈帶,保證燈帶焊接頭牢固不松脫。通過開燈測試,讓彩圖朝內、線稿圖朝外,使用塑料膠在相框線槽內粘緊亞克力板。至此,雙層圖片可反轉的農民畫相框燈飾作品就完成了。
第五,設計制作包裝盒并申請產品專利。為更好地推廣和提升產品的藝術品位,根據農民畫視覺藝術特點與木框質感,選擇牛皮紙作為包裝材料,讓文字與盒子有較好的過渡,在盒子上添加農民畫紋樣圖案(圖2)。同時,為保護農民畫相框燈飾視覺藝術產品權屬,該產品還申請到實用新型專利。
農民畫相框燈飾視覺藝術作品在開燈狀態下,通過燈飾觸摸開關設置,顏色與亮度還有變化,如觸摸一次換一種顏色(白光、黃光、暖白),長按則可調節燈飾亮度。產品充分利用人機交互原理,讓農民畫“動”起來。
四、農民畫相框燈飾視覺藝術作品教育與產業幫扶實踐
1.生成產教融合案例,進行教育幫扶
該項目啟動以來,便成為東西部教學團隊的研究項目,同時成立東西部工作室共同體,共同研究“東燈西畫”,在雙方團隊教師的推動下,順利融合成為教學項目案例。為更好地幫扶學生成長,東部教師以《農民畫相框燈設計與制作》為教學項目案例,對西部學校學生進行教育幫扶。
為提升被幫扶的西部某區農民畫特色小學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踐行“五育并舉”育人理念,并激勵學生學習農民畫,東部教學團隊還把農民畫燈飾視覺作品帶到該學校,與學生們分享農民畫相框燈飾勞動教育制作課程。
2.產學研銷合體,助力產業幫扶
第一,打造共同體,共研共育共銷。為推動農民畫相框燈飾視覺藝術作品從人才培養到市場推廣,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耦合,東西部組建聯合團隊并進行分工:東部教師團隊負責相框燈飾作品的研發(包括木框設計與制作、光源設計與制作、視覺藝術設計等),西部教師團隊負責相框燈飾作品的產銷(農民畫繪制、產品銷售等)。
第二,走出去、引進來,擁抱市場。為更好地把項目推向市場,工作室共同體成員還組團到西部旅游景點進行市場調研,同時積極邀請企業負責人到校交流,并以農民畫相框燈視覺藝術作品的市場推廣為主題,深入探討市場的需求與痛點。
在西部被幫扶區教育局與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為了更好地推廣本項目,當地政府還邀請媒體進行采訪。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收獲市場一線最真實的數據,在文創產品增量市場中,工作室成員對本項目充滿信心。
通過把東部優勢產業燈飾與西部農民畫相結合,推動產業扶貧。其充分利用東部沿海特色優勢產業燈具,把西部被幫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農民畫”予以結合,達到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統一。再通過與當地旅游景點合作,在展銷區售賣,既達到宣傳和弘揚農民畫的目的,提高民眾對其農民畫的認識,提升關注度和傳承意識,又可以為當地百姓的創收增加渠道。
五、農民畫相框燈飾視覺藝術作品創新點分析
1.教育層面
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民畫,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更加濃厚。通過以產施教、產教融合,東西協作兩地融合交流更加深入,更好地服務老師學生發展與成長,樹立了典型案例。
2.技術層面
第一,利用光的傳播原理。當燈光被反射、折射時,透過UV印刷在亞克力板上彩圖,越過單色圖畫,讓人眼感知彩圖效果。
第二,利用燈光調控原理。通過調節照明角度、亮度、色度等參數,可以實現對光線的控制圖畫的表現效果。
第三,巧用色彩學原理。色彩是由光線的波長和頻率決定的,通過對燈光的選擇和調控,可實現對物體顏色和質感的表現。
六、結語
本項目充分利用東西部特色優勢產業,發揮各自所長,同時通過傳統文化熏陶,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民畫,不僅可以提升東西部學生的專業技能,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更加濃厚。
本產品是一種創新的視覺藝術形式,通過利用燈光反轉投影和照射,創造出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層次感。它能夠引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為觀眾帶來個性化的藝術體驗,帶來視覺上的沖擊。產品未來還計劃朝著橫向(不同尺寸、規格、形狀)、縱向(不同圖案、圖形、內容)等多種應用情景方向拓展延伸。
參考文獻:
[1]羅立新.貴州水城農民畫的藝術特征與傳承路徑[J].美與時代(中),2020(11):92-93.
[2]王啟芳,簡玲玲,楊燕子,等.水城農民畫藝術特征與民族特色探析[J].文化產業,2020(12):35-38.
[3]汪龍舞.水城農民畫驚艷巴黎[J].當代貴州,2013(12):61.
[4]胡德婷.淺談水城農民畫的歷史背景和發展展望[J].藝術品鑒,2016(03):208.
[5]梁健.廣東 粵黔攜手把務實合作推向新階段[J].當代貴州,2022(10):50-51.
作者簡介:
章利建(1969—),男,漢族,江西鷹潭人。大學本科,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家電維修。
鄧鴻斌(1985—),男,漢族,湖南耒陽人。大學本科,講師、工程師,研究方向:燈具設計與制作。
孫康源(1997—),男,漢族,山東萊州人。大學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機械加工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