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造型基礎課程教學中,對中國古代雕塑造型的實踐探索,是一項富有創新性的教學改革嘗試。通過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深入剖析,將其獨特的藝術語言、技法與風格融入現代教學,旨在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造型能力。教學實踐注重對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的鑒賞和分析,結合傳統技法現代轉化、項目式學習、跨學科融合及實地考察等方法,多維度推動學生對雕塑藝術的理解與創新。該實踐探索不僅促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與文化自信,為造型基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造型基礎課程;古代雕塑造型;教學實踐
隨著藝術教育的發展,造型基礎課程面臨不斷創新與完善的挑戰。如何在保持傳統教學優勢基礎上引入新的教學資源與方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古代雕塑造型藝術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及獨特的魅力,為造型基礎課程提供寶貴借鑒與創新空間。將中國古代雕塑藝術融入現代教學,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對藝術教育理念的拓展與深化。通過深入挖掘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價值與教育意義,能夠為造型基礎課程注入新的活力,培養出具備深厚文化底蘊與創新能力的藝術人才。
一、中國古代雕塑造型藝術概述
中國古代雕塑造型藝術以其多樣化的材質、技法與風格,構成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圖1)。在材質上,石雕、木雕、銅雕、陶雕等各具特色,不僅體現古代工匠對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與巧妙運用,也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工藝水平。技法上,圓雕、浮雕、透雕與線刻等手法的靈活運用,使雕塑作品既具有立體感和空間感,又充滿細膩的裝飾性與豐富的表現力。在風格上,從原始社會的樸素意象到秦漢時期的雄渾質樸,再到魏晉南北朝的秀骨清像與隋唐的全面繁榮,直至宋元明清的世俗化與個性化,每一時期的雕塑作品都深深烙印著時代的痕跡,展現古代人民對美的追求與創造[1]。中國古代雕塑造型藝術不僅注重外在形式的塑造,更強調內在精神的表現。這種寫意性、裝飾性與寓意性的結合,使雕塑作品超越單純的視覺審美,成為傳遞思想、情感與文化的載體。雕塑中的人物、動物、花鳥、神話傳說等題材,不僅反映古代社會的等級制度、文化風貌與宗教信仰,也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通過融入中國古代雕塑造型的實踐探索,造型基礎課程教學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造型技能,更能夠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與藝術精髓,培養其文化自信與創新精神。
二、造型基礎課程與中國古代雕塑造型的融合路徑
(一)將中國古代雕塑作品鑒賞與分析融入課堂
通過細致入微的作品鑒賞,學生不僅能領略古代雕塑的藝術魅力,還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
1.藝術語言的深度解析
中國古代雕塑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著稱,這些語言體現在造型、線條、體積、空間等多個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藝術語言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深入解析,如秦漢時期的兵馬俑以其寫實主義風格而著稱,通過對兵馬俑造型比例、肌肉紋理、面部表情的細致分析,學生能深刻理解寫實主義雕塑的藝術特點(圖2)[2]。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歷史時期雕塑藝術語言的演變,如從秦漢的寫實主義到魏晉南北朝的寫意風格,再到唐宋的精細雕刻,從而把握雕塑藝術發展的脈絡。
2.歷史文化的背景挖掘
中國古代雕塑作品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歷史與文化的直觀反映。在鑒賞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對作品進行深入挖掘。如在分析漢代陵墓雕塑時,可以探討漢代社會的喪葬制度、宗教信仰及審美觀念,從而理解陵墓雕塑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通過這種跨學科的視角,學生不僅能提升藝術鑒賞能力,還能拓寬歷史文化知識面。
3.審美體驗的多維構建
審美體驗是藝術鑒賞的核心,涉及視覺、情感、認知等多個層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構建多維的審美體驗環境。如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雕塑作品的高清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獲得直觀的視覺體驗;同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現場觀摩或虛擬現實體驗,使其身臨其境地感受雕塑作品的魅力。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通過寫作、討論等方式表達自己對作品的審美感受,從而深化審美體驗。
(二)傳統雕塑技法在現代教學中的轉化
在造型基礎課程教學中,將傳統雕塑技法進行現代轉化,不僅有助于傳承和發展中國古代雕塑藝術,還能為現代雕塑創作提供新的思路和靈感。
1.技法傳承與梳理
傳統雕塑技法包括石雕、木雕、泥塑等多種類型,每種技法都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和制作流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首先對這些技法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傳承。如通過示范教學、案例分析等方式,讓學生掌握石雕的雕刻技巧、木雕的刀法運用以及泥塑的塑造方法等。同時,引導學生探討不同技法之間的異同點,從而把握傳統雕塑技法的精髓。
2.現代材料與技術的融合應用
在傳承傳統雕塑技法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入現代材料和技術進行融合應用。如利用3D打印技術復制傳統雕塑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制作效率和精度,還可以利用數字雕刻技術進行雕塑創作,實現傳統技法與現代技術的有機結合。通過現代材料和技術的應用,學生可以拓寬創作思路,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和創作形式。
3.技法創新與實驗探索
鼓勵學生在掌握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實驗,是提升其創作能力和藝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定一系列創新實驗任務,如要求學生將傳統雕塑技法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作具有獨特風格的雕塑作品,或者引導學生探索新材料在雕塑創作中的應用等[3]。通過這些創新實驗任務,學生可以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從而推動雕塑藝術的不斷發展。
(三)項目式學習:古代雕塑主題創作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它通過設定具體項目任務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創作實踐。在造型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入古代雕塑主題創作項目,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并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項目選題與策劃
根據項目式學習的特點,教師應先設定一系列與古代雕塑相關的創作主題供學生選擇,這些主題可以涵蓋古代雕塑的不同歷史時期、地域風格以及藝術流派等,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合適的主題進行創作。在確定選題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項目策劃工作,包括明確創作目標、制訂創作計劃、確定所需材料和技術手段等。
2.創作實踐與指導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進行創作實踐。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創作進展,并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例如:在學生遇到創作難題時,教師提供解決思路或建議;在學生完成階段性成果時,教師組織進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動,以促進相互學習和借鑒。通過創作實踐,學生深入理解雕塑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技巧,并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
3.成果展示與交流分享
項目完成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展示與交流分享活動(圖3)。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創作心得,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并共同提高。在展示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校外專家或雕塑藝術家進行點評和指導,以提供更為專業的反饋意見[4]。此外,還可以通過線上平臺或社交媒體等渠道擴大成果展示的影響力,并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
(四)跨學科融合:雕塑與歷史文化講座
跨學科融合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造型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入雕塑與歷史文化講座,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增強其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1.講座內容設計與組織
講座內容應涵蓋雕塑藝術的歷史發展、文化內涵以及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關聯等方面,教師可邀請歷史學者、文化研究者或雕塑藝術家等到校舉辦講座交流。在講座組織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講座內容的多樣性和針對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比如可以組織系列講座,分別探討不同歷史時期的雕塑藝術特點和文化背景,或者針對特定雕塑作品進行深入剖析和解讀等。
2.講座形式創新與互動參與
為提高講座的吸引力和參與度,教師可創新講座形式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比如采用線上直播、視頻錄制等方式擴大講座的傳播范圍,或通過問答環節、小組討論等形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互動性。此外,還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雕塑藝術的魅力,并提升學習興趣和動力。
3.講座資源整合與利用
講座資源是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師應注重講座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工作。例如:建立講座資源庫,將歷次講座的視頻、課件等資料進行整理和歸檔,以便學生隨時查閱和學習;與校內外相關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優質講座資源,并實現資源共享等。通過這些措施,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資源和機會,并促進其全面發展。
(五)實地考察與寫生:走進古代雕塑遺址
在造型基礎課程教學中,組織學生走進古代雕塑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與寫生,讓學生親身感受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魅力所在,并激發其創作靈感和熱情。
1.考察地點選擇與規劃制定
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興趣,選擇合適的古代雕塑遺址作為考察地點,是確保考察活動順利進行的關鍵。教師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雕塑遺址,如秦始皇兵馬俑等進行實地考察。在考察前,教師應制訂詳細的考察計劃和行程安排,包括考察目的、時間安排、交通方式、住宿安排以及安全注意事項等,以確保考察活動的有序進行。
2.實地考察與現場教學
在實地考察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現場教學工作的開展。例如:邀請當地專家或導游進行現場講解和介紹,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雕塑遺址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組織學生進行現場速寫和攝影記錄,以捕捉雕塑作品的細節和特征等[5]。通過這些現場教學活動,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雕塑藝術的魅力,并提升自己的藝術感受力和創作能力。
3.寫生實踐與技法指導
實地考察與寫生相結合是提升學生創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考察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現場寫生實踐,并指導其掌握正確的寫生技法。比如引導學生觀察雕塑作品的造型特點、線條運用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內容,或者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繪畫材料和技法進行創作實踐,以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和形式等。通過這些寫生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深入理解雕塑藝術的創作規律和技巧,并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
三、結語
通過對造型基礎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古代雕塑造型的實踐探索,我們深刻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教育中的獨特價值與魅力。這一探索不僅豐富學生的藝術體驗與審美認知,還促進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無限熱愛。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這一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為培養更多具有文化自信與創新精神的藝術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許身玉,仝涵菡.藝術設計造型基礎課程賽教融合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J].工業設計,2022(06):34-36.
[2]韓易明.具象到抽象設計造型基礎教學應用探索[J].藝術研究,2023(05):112-115.
[3]張紋源,張一馳.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在高校美術基礎教學中的應用——以素描為例[J].美與時代(中),2023(10):106-108.
[4]韓麗麗.重構與拓展——藝術設計專業“造型基礎”課程構建[J].滁州學院學報,2022,24(04):131-136.
[5]盧云霞.工藝美術專業造型基礎課課程設置探析[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3(03):53-56.
作者簡介:
鄭芳芳(1985—),女,漢族,福建福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