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代鏤雕滿金漆花鳥紋拔步床的征集經過、基本結構、圖案紋飾和文化內涵等方面入手,對巴渝地區古床的藝術風格進行分析和鑒賞。
關鍵詞:巴渝民俗;拔步床;古床紋飾;婚俗文化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重慶坐落于萬里長江之畔,兩江碧水流淌著千年文脈。渝北地處重慶兩江環抱之地,歷史悠久,文明厚重,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有洛磧的原始聚落,有明代重臣蹇義故里,也有明玉珍的大夏政權門戶張關玉皇嶺,還有翠云山上的抗元遺址多功城……正是在這個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才逐漸孕育渝北區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床文化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世做人,半世在床。”明末清初學者李漁在其所作的《閑情偶寄》一書中對“床”有一段精彩描述:“日間所處之地,或堂或廡,或舟或車,總無一定之在,而夜間所處,則止有一床。是床也者,乃我半生相處之物,較之結發糟糠,又分先后者也。”由此可見古人對床的重視程度。
“床”這個概念,在古代曾被定義為“安身之坐者”,意思為凡是可以用來坐或躺臥的東西,都可以稱為“床”。比如“胡床”就是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人們也稱其為“交椅”“馬扎”。但是,床的睡臥專用功能卻是在宋元時期才開始的,到明代才完全成為睡臥的專用家具。
一、民俗文化
“竊惟人倫有五,夫婦為先。大禮三千,婚姻最重。”在古代,成婚是大禮,男方要送聘禮,女方要備嫁妝,大到金銀田產、車馬家具,小到杯盤碗盞、針線鞋襪……可以說,將女兒出嫁后從頭到腳、從里到外的生活都思慮得周全妥帖,這是父母給女兒的堅實底氣和有力托舉。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家具的制作更多是用于陪嫁,因為做工奢華、工序繁瑣浩大,所以制作一套陪嫁家具一般都需要數年時間。以婚床為例,據說一張講究的婚床要經過千道工序、耗費千個工時,所以民間也有“千工床”之說。
此外,在制作婚床時,人們在雕飾上還刻畫一些特定的圖案,具有各種吉祥的寓意,以此寄托對生活的美好祝愿。所以,當時的一張床在我們現在看來已經不僅僅是床的概念,還可以通過其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窺探當時的工藝形式、民風習俗,甚至是社會背景以及巴渝人民的審美喜好。
二、征集經過
本文所述清代鏤雕滿金漆花鳥紋拔步床現為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鎮館之寶,是重慶市渝北區悅來鄉的一個大戶人家給女兒做的嫁妝。床身滿金髹飾,極盡奢華,文化內涵豐富,可以說將清代床豪華、夸張、極盡人工的特點彰顯得淋漓盡致。其不僅濃縮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更是巴渝金木雕工藝之集大成者,被民間稱為“清代奢華睡眠”“百年高級定制”。
根據筆者走訪調查得知,此床原為重慶渝北悅來鄉富戶戴家所有,戴家原是康乾年間從湖廣地區移民到重慶渝北悅來一帶的富紳。清康乾年間“湖廣填四川”,大量移民遷入渝北“插苫為業”,占據大片土地。如今渝北許多以姓氏命名的地名便是這一歷史事件的體現,如唐家院子、童家院子、王家街道等。除此以外,還有一處位于渝北區國博大道,如今已逐漸被人遺忘的“戴家院子”。1939年至1948年,戴家院子曾租借給江北縣立中學作為臨時校舍。1949年后,戴家院子分給農民居住,經拆建,現已無原貌。
戴家家資雄厚,據《悅來鎮志》記載:“江北悅來鄉首富戴某,其家之富,僅舉一例可知。有一次家中清數銀圓,因數量太多,無法一一清點,遂用升印斗量,將銀圓盛放入米升之中,十升算作一斗,清理入庫,賬上記載,現銀若干斗若干升,一時傳為奇談。”“戴家大院坐落于悅來鎮陽光村五社,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房屋建筑面積6407.5平方米,主體建設一樓一底,房屋77間。圍墻外茂林修竹,院墻內花卉苗圃。大門向東,多巨石門柱,門額、門框刻飾鳥獸花草,栩栩如生。門前雄踞石獅,氣勢威猛。院內碉樓、殘樓、回廊交錯,梁棟欄廡,鐫鏤繪畫。屋內雕梁畫棟,廳堂重重,天井處處,房屋數十間,外人入內,若非引導,難尋出處。”
清同治年間,戴家有一女,閨名“儒英”。儒英玉立,亭亭長成,正待字閨中。戴家雙親愛女心切,聘請三位工匠,耗時三年時間為女兒打造十里紅妝。這份嫁妝中,不僅包含如今重慶的鴛鴦、園博園、中央公園等大片土地田產,還有這張滿金雕花大床。1949年后,戴家舉家搬遷,此床分給當地佃農馬家。后馬家嫁女,又將其作為陪嫁帶到吳家。1991年3月25日,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原渝北區文物管理所)經江北鑄造廠員工周明才聯系,將此床從重慶市渝北區翠云鄉花朝村四社吳紹清家中征購而來。
三、結構特征
此床寬2.7、進深2.8、高2.9米,通體金漆髹飾,花罩、楣板層層相疊,花團錦簇,富麗堂皇,重檐疊構,儼然是一座“赫戲隆崇”寢宮模樣(圖1)。此床為典型的拔步床結構,顧名思義,拔步床就是要抬腳邁步的床。其外形是在架子床的基礎上額外增加一個木制平臺,平臺寬出床的前沿兩三尺的距離,形成踏板,平臺四角還要立柱鑲以木制圍欄,合圍成廊廡樣式,很像一座獨立的小房子,是體型最大的一種床。這種床多在南方使用,四面掛帳,不僅可防蚊蟲叮咬,也方便主人起居。此類床的廊廡部分特別寬大,不僅可以放置椅子、茶幾,甚至可以安置鞋柜、銀柜、衣柜、馬桶等一系列用于生活起居的小型物件。因此,單單這張床就可以算得上是一個迷你的多功能一體化的一居室了。
從平面布局上看,床的前面部分為踏板廊廡,后面部分為床榻,這與傳統建筑前室后寢的經典布局有異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這種類型的床還與木質建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床前的扶手左右相對,楣板高懸,模擬的就是院落大門;而床的窗欞和頂棚實際上就是木制建筑窗戶和天花板的迷你版本。至于花罩,原本就是傳統中式建筑房屋內部裝飾的常見隔斷方式。此床不僅借用這一手法,而且在有限的空間內將花罩層層相映,從而創造出濃烈的裝飾效果。
四、紋飾題材
古床往往承載著一個地方民眾的性格情感,巴渝地區民風淳樸,尚禮儀,重鄉情,因此當地古床上的吉祥紋飾呈現的是無窮的生活情趣以及老百姓骨子里的風情雅韻。“日圖三餐,夜圖一宿”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廣泛而又樸素的人生觀,為了睡得更香、更好,人們便在床上雕刻各種各樣的吉祥紋飾,以表達追求夫妻和美、家庭和順、社會和諧的美好愿望。
比如最里面一層是金瓜、蝴蝶和藤蔓(圖2)。《詩經·大雅·綿》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為小瓜,此處有子孫興旺之意。
第二層中,牡丹藤蔓象征的是富貴連綿,綬帶鳥飛象征萬壽無疆,錦雞繁花寓意錦上添花。
第三層中,分布在各處的小松鼠匍匐于葡萄藤蔓之間,做出準備偷食葡萄的樣子(圖3)。民間認為葡萄碩果成串,不僅象征“多子”,還寓意豐收。而關于松鼠的象征意義,民間有多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松鼠”諧音“松樹”,象征長壽;另一種說法是“松”諧音“送”,而“鼠”在十二生肖中為“子”,所以合起來便寓意“送子”;還有一種說法是民間認為鼠性通靈,能預知吉兇災禍,刻鼠匍匐于累累葡萄之間,具有“捷報豐收”的意思。無論哪一種說法,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以及對美好生活無限向往的極致體現。
第四層的亮點在于一排參差起伏的流蘇(圖4),其高低錯落的樣子似乎可以讓我們感覺一陣微風正輕輕拂過,帶動流蘇飄浮,呈現一副逍遙之態。此外,這一層還使用浮雕的什錦“卍”字紋打底,寓意萬壽無疆。“卍”字在古代被認為是太陽和火的象征,在梵語中的意思為“吉祥之所集”,在武則天時期才開始讀作“萬”。“卍”字的四端向外無限延伸,常用來表示萬福萬壽不斷頭。
在最外面的第五層中,大紅燈籠高掛兩端,中間是三幅“喜鵲登枝報喜圖”,左面“年年有余”,右面“蘆葦河蟹”。關于“蘆葦河蟹”的寓意,民間同樣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寓意“二甲傳臚”,因為清代稱會試二甲第一名為傳臚,所以“二甲傳臚”便是金榜題名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是“蘆葦河蟹”寓意夫妻和諧,因“河蟹”諧音“和諧”,而蘆葦自古以來常被用來代表相思之情。《詩經》中見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內容,“蒹葭”就是蘆葦。蘆葦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根者,情也。比如我們說一個人用情很深,會用“情根深種”來形容。所以,蘆葦常被古人當作是相思之物,而用在此處指的便是夫妻恩愛和諧。
除此之外,扶手部分雕刻壽桃、石榴、佛手瓜等多種瑞果,寓意福壽、富貴皆在手;內側被蓋架雕刻梅蘭竹菊“四君子”,寓意在外大富貴、內心懷君子。整張床目之所及都是豐富而又含蓄的祥瑞密語,近看遠觀皆是一幅幅賞心悅目的民俗風情畫。這張床之所以能夠成為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鎮館之寶,不僅在于其用金厚重、工藝精湛、保存完好,更在于其中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
五、結語
正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張床通過一個小空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無垠的大世界。在這個大世界里,我們可以見證一群匠人以千道工序,造就道道為精的匠心精神;見證一名女子出嫁生子、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見證一對夫妻恩愛繾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故事;見證一個家族百年傳承、進退起伏的興衰榮辱;甚至見證一個時代四季更迭、世事變幻的歲月變遷。可以說,這張床不僅是承載地方民俗觀念、宣泄世人情感的重要載體,更是一幅輝煌華美的社會文明長卷。
參考文獻:
[1]重慶市渝北區悅來鎮志編纂委員會.渝北區悅來鎮志(1976—2007)[M].重慶:重慶市渝北區悅來鎮志編纂委員會,2007:142+331.
[2]月生.中國祥瑞象征圖說[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209.
[3]鄒元良.木雕藝術珍品——雕花貼金大床[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北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江北縣文史資料(第六輯)[M].重慶:重慶江北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91:177.
[4]月生.中國祥瑞象征圖說[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267.
[5]鄧曉,鄧旭.川東地區民間古床紋飾的象征性寓意[J].四川文物,2006(05):77.
[6]王運輔.簡論晚清川東地區民間花罩架子床的結構及特征[J].藝術探索,2007(03):53-54.
作者簡介:
胡孝斌(1971—),男,漢族,重慶渝北人。大學本科,現任重慶市渝北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重慶巴渝民俗博物館館長,研究方向:巴渝民俗、博物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