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李根云是清代較有影響的云南籍官員之一,在詩文、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遺憾的是,其留存的史料不多,學術關注度也不夠,而揚州文物商店有限責任公司收藏的一對乾隆墨彩描金詩文杯則為我們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從詩文杯題詞不難看出,李根云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和書法水平,與文獻的相關記載完全一致,也是李根云能題寫詩文杯這一官窯器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另一重要原因,則是李根云與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的密切關系。
關鍵詞:李根云;清代官窯器;督陶官唐英;乾隆墨彩描金詩文杯
一、詩文杯的題字
這對乾隆墨彩描金詩文杯的題字共15行、69字,其中,滿行6字,共8行;不滿行3字,共7行。滿行、不滿行依次交替,楷書(圖1)。按其內容,題字又可分為兩組:
第一組,右起第1行至第8行,共36字,內容為“鸚鵡泛松花,可延年而益壽;鸕鶿浮柏葉,得久視以長生。王吏部神彌朗矣,顧健康清且美焉”。
第二組,右起第9行至第15行,共33字,內容為“夫醉花宜晝,襲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潔也;醉樓宜暑,資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
二、釋文
第一組第一句:“鸚鵡泛松花,可延年而益壽;鸕鶿浮柏葉,得久視以長生。”
“鸚鵡”為“鸚鵡杯”的簡稱,是指用鸚鵡螺制作的酒杯;“鸕鶿”為“鸕鶿杓”的簡稱,是指刻成鸕鶿形的酒杓(勺);“松花”“柏葉”則是指松花酒和柏葉酒。古人在詩詞中常用“鸚鵡”“鸕鶿”“松花”“柏葉”來代指美酒、飲酒或酒局,且約定俗成,或以“鸚鵡”對“鸕鶿”、以“松花”對“柏葉”,或兩詞連用。如李白《襄陽歌》的“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胡仲弓《元日》的“淺斟浮柏葉,清坐對梅花”、羅志仁《望江南》的“溫存鸕鶿鸚鵡,且茶甌淡對晚山青”、朱頤媉《絕句》的“茶烹竹葉宜興铞,酒泛松花鸚鵡卮”[1]。詩文杯此句大意是用精美的酒具飲瓊漿美酒,可延年益壽、長生久視。
第一組第二句:“王吏部神彌朗矣,顧建康清且美焉。”
“王吏部”指東晉王忱,字元達,小字佛大,為中書令王坦之之子、右仆射王國寶之弟。王忱由門蔭入仕,官至荊州刺史。王忱好酒,“末年尤嗜酒,一飲連月不醒,或裸體而游,每歡三日不嘆,便覺形神不相親”。“顧建康”是指南朝梁代顧憲之,字士思,顧愷之之孫,曾為建康令。顧憲之為官清廉,甚得民和,當時京城中的好酒之人,往往將醇酒稱作“顧建康”。此句大意是王忱好酒仍能任達不拘、神清氣朗,而顧憲之為官清廉儉樸、執政剛強正直,其美好品德就像美酒那樣清醇而味美,令人陶醉。
第二組:“夫醉花宜晝,襲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潔也;醉樓宜暑,資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
這段話是摘錄前人名句,明代田汝成著《醉鄉律令》中有《醉鄉之宜十有一》,具體如下:
醉花宜晝,醉雪宜袒,醉月宜樓,醉暑立舟,醉山宜幽,醉水立秋,醉佳人宜微酡,醉文士宜妙令酌無苛,醉豪客宜揮觥發浩歌,醉將離宜鳴罨,醉知音宜樂侑語無它。[2]
這些內容都是明代文人提出的飲酒理論,其重點是強調飲酒須“審其宜、其景”,要與時節、場景、酒友以及情緒等因素和諧一致,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這些觀點在入清之后廣為傳播,甚至被選入官方典籍,如《古今圖書集成》等。可能是限于篇幅,題字者僅選錄《小窗幽記》中的“醉花”“醉雪”“醉樓”“醉水”四條。
三、題字者李根云
題字者未題款,但根據“李根云印”“仙蟠”兩印(圖2),可確定題字者為李根云。
李根云,字仙蟠,號亦人,又號蒼崖,云南趙州(今大理鳳儀縣)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廩生中舉;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科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六十年(1721)散館后授翰林院檢討。雍正元年(1723)十月以郎中補用;雍正三年(1725)實授刑部浙江司郎中;雍正五年(1727)六月面覲時,雍正帝對他頗有好感,稱其為“聰明人,因其伶透,著暗記名補青州”,李根云最終得以外放出任山東青州知府,后又改任江蘇徐州知州。乾隆元年(1736)改任兩淮都轉鹽運使,后又調任江西分巡廣饒九南道布政使司參政,管理九江關關務。此后改任驛鹽道,最后因病致仕。《云南通志》稱:
李根云,字仙蟠,趙州人,康熙戊戌進士,歷官江西驛鹽道。根云任檢討時屢典文衡,及出守青、徐二郡,司兩鹽淮,備兵贛饒,調驛鹽道,所至有聲。七旬謝病,僑寓武昌,內轉光祿寺卿,辭不赴。詩文脫稿后不復取視。浮沉江表者幾二十年,循卓之聲,尚在人口。[3]
總體而言,李根云為官清明、政績卓著,頗獲好評,是清代云南籍官員中的佼佼者。在他赴任兩淮都轉鹽運使前,芮永肩(1736—1788,字后庚、鐵崖,乾隆二十五年進士)曾寫過《賀李仙蟠升兩淮運使》一詩。此詩不僅高度評價李根云在山東青州、江蘇徐州的作為,還對他出任新職充滿期待。全詩如下:
學士文名貫九州,十年領郡最風流。才多預展調羮手,任重今逢駕海舟。是處商民蒙樂利,他時吳楚遍歌謳。從來轉運多公輔,佇看還朝御八騶。[4]
在此詩中,芮永肩稱贊李根云是“學士文名貫九州”,而前引《云南通志》也稱其“浮沉江表者幾二十年,循卓之聲,尚在人口”,由此可見,李根云又是一位很有文化素養的官員,當時很受推崇。
李根云考中進士后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后又任翰林院檢討,這一經歷對清代文官而言是極高的榮譽,并伴其終身。正是擁有翰林院的這一經歷,李根元才有資格承擔一些重要工作。他曾先后擔任過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山東鄉試主考官、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會試同考官和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江西鄉試監試官。他也比較熱心文化事務,如在徐州任職期間,曾興修過云龍書院。
李根云傳世的詩文雖然很少,但是從他僅存的幾篇作品來看,其水準相當高。如《陶人心語序》一文(詳后),顯示其深厚的文字功底。而《與鄭樂山劉子定同年暨家弟西園給諫游豐臺》一詩,也被徐世昌收入《晚晴簃詩匯》,可見其水平也不俗。茲錄如下:
誰家亭館接城陰,藥嶼花園次第深。十里馬蹄千疊翠,一時草色五湖心。斜陽欲暮遲高樹,薄酒微醺費短吟。誰是三生唐杜牧,春來常有客愁侵。[5]
四、與督陶官唐英關系密切
唐英(1682—1756),字俊公,自號蝸寄老人、陶成居士,遼東沈陽人,漢軍正白旗。雍正六年(1728)開始協理景德鎮御窯廠窯務,乾隆元年(1736)調任淮安關使,乾隆二年(1737)又以淮安關使身份兼領陶務。乾隆四年(1739)景德鎮窯務費用改由九江關開支后,唐英又改任九江關使并兼理窯務。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十六年(1751)一度改任粵海關使,乾隆十七年(1752)又調回江西任九江關使,同時兼攝景德鎮窯務,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病故。
李根云與唐英有著密切的交往。乾隆十二年(1747)李根云曾為唐英《陶人心語》作序,在序言中,李根云不僅從各個方面高度評價唐英,而且交代他與唐英的交往過程:
先是今上龍飛之初,先生以陶使移榷淮陰,余時守彭城,始與先生交。見其須眉飄灑,識度清遠,望之若神仙中人,固知為有道士也。又一年,余為兩淮運使,與先生去咫尺,交益親。又一年,余參藩江右,司榷潯陽。又三年,先生復自淮陰代余榷,兼督陶務。余兩人輾轉追隨, 若符節之合一,似有緣分者。然先生以余素心人,持是編囑余序,余以塵鞅鹿鹿未果,今又八年于茲矣。過從既久,相知益深,而先生重行誼,敦古處,事上忠勤,而御下清惠,數十年無軼志,平居則神情蕭散,超然物外,是誠有道之士矣。[6]
據此可知,李根云與唐英的交往始于乾隆元年(1736)。當時唐英由景德鎮調往淮安,接替年希堯擔任淮安關使,而李根云正在徐州任知州。乾隆二年(1737),李根元調任兩淮都轉鹽運使。揚州鹽運使駐地為揚州,不僅離淮安很近,且在淮安設有分司和批驗鹽引所,李根元與唐英的交往從此日趨密切。不久李根元調任江西布政使參政,管理九江關,而唐英也很快調入江西,接任九江關使,同時兼攝景德鎮窯務。兩人的關系,用李根云的話說,就是“輾轉追隨,若符節之合一,似有緣分者”。
從此序中,也可看出唐英同樣非常看重李根云。早在乾隆五年(1740)前后,唐英就曾請李根云為自己的《陶人心語》作序,而李根云因故未能完成。到乾隆十二年(1747),唐英再次請李根云為他作序。兩人的這種親密關系,從唐英的《和答李仙蟠監司琵琶亭書懷之作》中也可看出:
潯陽江水流今古,琵琶亭子江之滸。斷碑圮岸剩荒基,荻花瑟瑟楓葉舞。彈絲寫淚傷心秋,一夕秋動千秋愁。亭側我歷十寒暑,閑鷗野鷺同悠悠。頭童齒豁不知倦,書山墨海恣遨游。隨地隨緣隨分足,耕牛無力甘蝸牛。蝸角有國鬭蠻觸,我厭煩囂但留殻。循墻畫壁逐方圓,未能免俗聊隨俗。馬足車塵五十年,磨涅未損性中天。東西朔南足跡遍,翠華豹尾隨盤旋。恩沐陶鑄三朝重,廿載西江五色煙。蕭騷白發垂肩背,活活潑潑童心堅。童心活潑何妨老,分量志行自探討。丁耜舉趾方寸田,嚼墨含毫未云飽。君不見樂天風雅傳至今,偶然謫宦愁何深。逆旅過客云聚散,獨留勝跡供豪吟。淮潯兩地君共我,一彈再鼓憐知音。久要脈脈無終極,蝸仙亭合千年心。[7]
從該詩原注“蒼崖先生現在結構蝸仙亭于甘棠湖中,留志我兩人蹤跡,蓋以一號蝸寄、一號仙蟠也”一語可知,當時李根云在九江甘棠湖修建蝸仙亭,而該亭的名稱則來自兩人的號即“蝸寄”“仙蟠”。兩人關系之深,由此可見。
五、評價
這對詩文杯的底款為“湛恩堂”(圖3),湛恩堂極有可能是乾隆帝所用堂號之一,因此該詩文杯也極有可能是皇家用器,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在一件小型酒器(直徑6.7、高5.5厘米)上題寫69 字之多,本已罕見。更難得的是,兩組題字具有很高的水準。如第一組第一句,作者利用經典詞匯如鸚鵡、鸕鶿、松花、柏葉組成“鸚鵡泛松花”“鸕鶿浮柏葉”兩語,并創造性地將其與“延年益壽”“長生久視”兩個吉語組合,形成飲酒養生的新句。第二句則利用“王吏部”“顧建康”這兩個較為生僻的典故,將飲酒與任達不拘、神清氣朗、清廉儉樸、剛強正直等為官處世之道聯系起來。而第二組則有選擇地摘錄明人《小窗幽記》中的“醉花”“醉雪”“醉樓”“醉水”四句來描述飲酒的應時、應景之理,頗有哲學色彩。這69字不僅全面展示清代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充分顯示李根云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李根云優美的書法,更是與詩文相得益彰。與李根云交情極深的督陶官唐英,也正是看中李根云的才華,才會請他為這對珍貴的墨彩描金杯題字。
參考文獻:
[1]張發穎.唐英全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2]潘魯生.中國民間美術工藝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
[3]劉雯惠.淺談清初陶瓷發展[J].景德鎮陶瓷,2018(04):1-2.
[4]徐華磊.墨彩描金技藝淺析[J].中國陶瓷工業,2017,24(02):59-61.
[5]劉偉.帝王與宮廷瓷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
[6]趙宏.清唐英《陶冶圖說》中的工藝觀[J].景德鎮陶瓷,1999(04):39-43.
[7]傅振倫,甄勵.唐英瓷務年譜長編[J].景德鎮陶瓷,1982(02):19-66.
作者簡介:
劉軍(1973—),男,漢族,江蘇揚州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古陶瓷、古玉器文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