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分析明清時期浙江徽商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特色,包括園林布局與空間結構以及建筑形式和構造;其次探討明清浙江徽商園林的考古方法,包括文獻資料研究、遺址實地勘探以及環境與周邊關聯研究。通過上述措施,實現對明清浙江徽商園林的全面理解,以此為相關人員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浙江;徽商園林;考古研究
明清時期,浙江地區的徽商以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和豐富的文化積淀,成為當時中國經濟和文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徽商不僅在經濟領域取得顯著成就,也在文化藝術方面留下深刻印記,園林藝術便是其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浙江的徽商園林不僅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品位和生活方式的體現。這些園林在設計上融合江南園林的精致與徽派建筑的獨特風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園林藝術。
一、明清浙江徽商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特色
(一)園林布局與空間結構
明清時期,浙江的徽商園林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空間布局在中國園林史上占據一席之地。這些園林不僅體現了徽商的經濟實力和文化品位,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審美趣味。徽商園林的布局與空間結構主要通過精心設計的庭院、廊道和山水景觀來展現。
徽商園林的整體布局通常不拘泥于嚴格的中軸線對稱,而是傾向于自由式布局,這種布局方式旨在營造一種自然和諧的氛圍,使人們在園林中感受到一種隨意而不失秩序的美感。園林的設計者常常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和自然景觀的特點,形成錯落有致的空間效果。這種布局不僅提升了園林的觀賞價值,還使每一個角落都成為獨特的景致。
在空間結構上,徽商園林注重庭院的劃分與組織,庭院作為園林的核心部分,通常被設計成多個相互連通的空間,每個庭院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主題,且庭院的設計不僅考慮到視覺上的美觀,還注重實用性和舒適性。例如:內庭通常設計為私密的休憩空間,種植著精心挑選的花草樹木;外庭則可能用于接待賓客,布局更為開闊,適合社交活動。廊道在徽商園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連接各個庭院和建筑,還通過巧妙的曲折設計,增加園林的層次感和趣味性。廊道的設計常常考慮到四季變化,廊頂的高度、寬度以及窗戶的開合都經過精心計算,以便在不同的季節提供最佳的觀景體驗。通過廊道,人們可以在園林中漫步,欣賞不同角度的風景,感受空間的流動性。
(二)建筑形式與構造
明清時期的浙江徽商園林建筑風格獨具特色,體現了江南園林的精致與徽派建筑的典雅。徽商園林中的建筑類型豐富多樣,包括亭、臺、樓、閣、軒、榭等,這些建筑不僅是為了觀賞而建,更是融入了徽商的文化內涵與生活方式。
亭(圖1)是園林中常見的建筑形式,通常位于山水之間或園林的中心位置,起到觀景和休憩的作用。徽商園林中的亭多為八角或六角形,屋頂采用重檐或單檐的設計,屋脊微微上翹,給人以輕盈之感。亭的構造通常采用木結構,柱子、梁架精雕細琢,裝飾有精美的雕花和彩繪,充分體現徽派建筑的細膩與講究。
臺在徽商園林中常用于開闊視野,以便更好地觀賞周圍景色。臺的建造多以磚石為基礎,穩固而不失優雅。臺面常鋪設青磚或石板,四周設置欄桿,既增加安全性,又為整體增添美感。臺的設計往往與周圍的景觀巧妙結合,形成一種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
樓是徽商園林中較為復雜的建筑,其功能多樣,可用于居住、藏書、品茶等。樓的建筑通常為兩層或三層,外觀典雅大方,結構堅固。樓的構造以木架為主,墻體多為磚砌,內部則以木質為主,地板、樓梯、窗欞等處處體現出徽派建筑的精美工藝。樓頂常采用馬頭墻設計,既防火又具裝飾性,成為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
閣(圖2)在徽商園林中多用于藏書或陳設珍品,因而內部裝修較為考究。閣的建筑形式與樓相似,但通常規模較小,位置較為隱蔽,以保持一種靜謐的氛圍。閣的構造以木材為主,注重細節的雕刻與裝飾,窗戶多為花窗設計,既通風又美觀。
軒在徽商園林中常作為書房或休息室,位置通常臨水而建,以便欣賞水景。軒的設計注重敞開與通透,墻面多采用落地長窗,方便采光與通風。軒的內部裝飾簡約而不失雅致,家具陳設多為古樸的木制品,營造出一種寧靜而舒適的氛圍。
榭(圖3)是園林中臨水而建的建筑,通常用于觀魚賞荷,位置多在水池或湖畔。榭的構造輕巧,以木材為主,屋頂多為四角攢尖頂,造型別致。榭的四周多設欄桿,方便游人憑欄遠眺,感受風景的變化。榭的設計強調與自然的融合,建筑與水面相互映襯,形成一幅和諧的畫面。
二、明清浙江徽商園林考古研究
(一)文獻資料研究
1.方志與古籍查閱
研究者需要系統性地收集和整理明清時期浙江各地的府志、縣志、鎮志等地方志資料,這些方志通常詳細記錄了當地的地理、歷史、文化等信息,是了解徽商園林歷史背景的重要文獻。研究者應前往各大圖書館、檔案館,或者通過數字化資源平臺獲取這些方志。通過仔細閱讀和分析,研究者可以從中提取出與徽商園林相關的基本信息,如園林的名稱、位置、建造者或擁有者的背景信息,特別是與徽商的關聯。例如:在查閱某地的縣志時,發現記載一座園林由某位著名徽商建于明代中期,并提到園林中有一座著名的石橋。這一信息提示考古人員在實際現場勘察中重點關注石橋的遺跡,并結合其他文獻尋找更多關于該徽商的資料,以進一步確認園林的歸屬和歷史背景。
研究者需要廣泛查閱明清文人的筆記、游記、詩詞等古籍文獻,這些文獻中常常包含對園林的描述,從文學的視角為考古提供線索。例如:某位文人在游記中詳細描述了園林的布局特點,提到園林中有一片荷花池,池畔有一座精美的涼亭。這些細節描述為考古人員提供重要的參考,幫助他們在考古發掘時確認園林的具體位置和布局。
2.徽商家族譜牒分析
研究者需要收集徽商家族的譜牒資料,這些譜牒通常記錄家族成員的活動軌跡、社會地位、經濟狀況等信息,是了解園林建造背景的重要來源。研究者可以通過訪問地方檔案館、家族后裔或相關研究機構獲取這些譜牒。在獲取資料后,研究者應對譜牒進行系統整理和分析,重點關注涉及園林建造的相關信息。例如,通過分析某徽商家族的譜牒,發現家族中某成員在明代晚期曾在浙江建造一座園林,譜牒中詳細記錄了建造的目的和時間。這為研究者提供了明確的時間框架和建造動機,幫助他們更準確地進行考古發掘和分析。
研究者應深入分析譜牒中關于園林設計理念的記錄,這些理念可能反映當時的文化背景和審美觀念,對理解園林的整體風貌具有重要意義。例如:譜牒中提到某位家族成員受到江南園林設計風格的影響,在建造園林時特意引入某種特定的植物配置和建筑布局,這一信息為考古人員提供重要的參考,使他們在發掘過程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尋找相關遺跡。通過家族譜系的分析,研究者可以追蹤園林在家族傳承過程中的變化情況,這不僅有助于了解園林的歷史演變,還可以揭示家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變化。
(二)遺址實地勘探
1.地形地貌測繪
在明清浙江徽商園林的考古研究中,地形地貌測繪是關鍵的初期步驟,需要對疑似園林遺址區域進行高精度的地形地貌測繪,這通常涉及使用先進的測量設備,如全站儀、GPS定位儀和無人機航拍技術,以獲取該區域的詳細地形數據。這些工具能夠提供精準的三維地形圖,幫助考古學家理解遺址及其周邊的地形起伏、水系分布等情況。園林的布局通常與自然地形和水系密切相關,通過測繪可識別出自然水系的流向和分布,這對理解園林中的池塘、溪流如何被設計和改造非常重要。例如:在某一遺址中,通過測繪發現一條古老的溪流痕跡,這可能是園林中溪流景觀的原型,考古學家可據此推測園林中的水系布局。
測繪數據還可以幫助識別地形中可能的人工干預痕跡,如假山的堆砌位置。假山的設計往往考慮到地形的自然高低起伏,通過對比測繪數據和歷史文獻中對園林地形的描述,可驗證遺址的可能性。例如:某一遺址測繪顯示一處異常的土堆形態,結合文獻中提到的“山石環繞”布局,考古學家可以推斷這可能是園林中的假山遺跡。
2.考古地層學發掘
在完成地形地貌測繪后,考古地層學發掘是進一步揭示遺址歷史的重要方法,發掘工作需要科學地分辨不同層次的地層堆積,明確各層的年代和包含物。考古人員會在遺址上選擇典型區域進行試掘,確定地層的基本結構和堆積順序。使用精細的工具,如小鏟子和刷子,逐層揭開地層,記錄每一層的土質、顏色和質地變化。這些信息對于理解地層的形成過程和年代至關重要。例如:在某一遺址的發掘過程中,通過分析地層中出土的陶瓷碎片,明確其屬于明代中期的青花瓷,這為推斷園林的使用年代提供了直接證據。
考古地層學發掘還注重對遺物的分析,出土的建筑構件、陶瓷碎片、裝飾品等都可能揭示園林的建造和使用情況。例如:在某一地層中發現一批完整的園林建筑構件,通過對其風格和工藝的研究,可以推斷出園林的建筑風格和裝飾特點。
三、結語
通過對明清浙江徽商園林的考古研究,我們不僅揭示這些園林在歷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性,還為理解徽商在當時社會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些園林不僅是徽商個人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征,更是他們文化修養和審美追求的體現。考古發現表明,徽商園林在設計和布局上體現了高度的藝術性和創造性,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多元文化交流,研究這些園林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理解明清時期的社會經濟結構、文化互動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趙敏.明清徽商與兩淮城市的藝術繁盛和社會風雅[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2(05):37-44.
[2]劉晨,曲曉紅.論明清徽商對城鄉融合發展的貢獻及啟示[J].黃山學院學報,2023,25(06):7-12.
[3]荊明.徽派園林與江南園林的互動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2(09):120-121.
[4]董一磊.晚明徽商園林“燕閑”和“清賞”造園特征比較——以揚州鄭氏園林為例[J].綠色科技,2021,23(23):65-68.
[5]李志翀.從竹枝詞看徽商與揚州園林文化[J].揚州職業大學學報,2020,24(04):1-6.
作者簡介:
吳祖旭(1998—),男,侗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藝術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