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物畫的發展歷程源遠流長,在古今中外的繪畫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首先對傳統動物畫進行整體研究,對其題材進行分類和解析;其次對傳統動物畫技法進行梳理、解析和歸納;最后得出創作結論,認為動物畫的發展歷史悠久、理論與技法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并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關鍵詞:動物畫;創作題材;絲毛法;傳統技法
一、中國傳統動物畫發展概況
在社會生活中,有許多種類的動物與人類長期共存。整個世界范圍內,從東方到西方、從科學研究需要到個人情感表達,動物形象都是重要的描繪對象。在中國畫中,花鳥畫是一個重要的題材分支,無論飛禽還是走獸都已經有非常豐富成熟的技法和理論成果,中國畫壇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動物畫家和作品。本文的研究重點是花鳥畫科中的走獸類動物畫,如猿、猴、貓、虎、狗、鹿、羊等。
中國的動物畫歷史悠久,發展到宋代逐漸走向巔峰,宋代動物畫大多觀察細致入微、形象描繪自然逼真,如牧溪的《猿圖》《巖猿圖》《虎》、易元吉的《猴貓圖》、毛松(傳)的《猿圖》(圖1)、陳居中的《四羊圖》、李迪的《犬貓圖》《貍奴蜻蜓圖》《貍奴小影圖》等。之后進一步發展,同樣精彩,如元代趙孟頫的《二羊圖》,明代朱瞻基的《戲猿圖》《花下貍奴圖》《五貍奴圖》《三陽開泰圖》、朱厚照的《哈叭驚蟬圖》等,清代沈銓的《蜂猴圖》、郎世寧的《百駿圖》、艾啟蒙的《十駿犬圖》、賀清泰的《賁鹿圖》等。
近現代以來,動物畫通過中西融合,技法進一步創新,代表作品有嶺南畫派的何香凝、高劍父、高奇峰等不同面貌的“獅虎圖”。劉奎齡、劉繼卣父子運用創新的“劈絲毛法”進行創作,留下大量優秀的動物畫,代表作品有劉奎齡的《虎》《獅狗》、劉繼卣的《虎》《雙獅圖》等。大寫意動物畫代表有齊白石的《松鼠》、吳作人的《熊貓》《大漠之行》《牦奔圖》等。曹克家是畫貓名家,他筆下的小貓姿態活潑、絲毛細膩、生動可愛,如《耄耋圖》《貓戲圖》等。韓美林則創造一種形式新穎、更加符號化的動物形象,代表作品有《貓和老鼠》《虎》《牛》等。
上述畫家描繪的動物風格各異,有工筆、大寫意、小寫意、水墨、重彩等,形式多樣、技法純熟、各放異彩,構成了一個豐富的動物畫世界。
二、傳統動物畫題材概述
動物畫是花鳥畫科中的一個分支,是指以描繪哺乳動物為主的繪畫。傳統動物畫可分為宮廷動物畫和文人動物畫:宮廷動物畫服務于舊時的皇家貴族,以客觀描繪為主;文人動物畫的作者是歷代文人畫家,借動物抒發個人情感,以主觀表現為主。這兩類動物畫各具風采,共同構成獨具特色的傳統動物畫。
1.宮廷動物畫
宮廷畫是封建統治階級文娛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畫家為王公貴族服務,或者其本身就是權貴,畫面符合統治者的審美情趣。從隋唐開始,中國畫中出現直接以動物為主題的繪畫,薛稷、邊鸞、曹霸、韓幹、韓滉都是為人所熟知的隋唐動物畫家,也是宮廷動物畫的開創者。如韓幹的《牧馬圖》《照夜白》中的馬匹形象皆是膘肥體壯、神態飛揚,與盛唐的社會背景相互映照,既是動物畫發展的開端,也是歷史發展的記錄。五代時期,“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產生花鳥畫繪畫風格上的鮮明差異。其中,代表“富貴”的黃筌父子都為西蜀宮廷服務,繼承唐代花鳥畫的傳統,勾勒動物的墨線極細,且造型準確、賦色柔麗,顯示畫家的高超技藝和細致觀察。作品寫實而華美,體現奢華的皇家氣派,對后世的宮廷動物畫面貌起到典范作用。到宋代,皇帝不同程度地愛好書畫,重視畫院建設,在繪畫高度繁榮的氛圍下,動物畫迎來新的轉機。崔白以其野趣十足的畫面及多樣的質感表現,超越五代以來僅對鳥獸外表的細致描摹,而將主體放入與之適應的自然環境中,是對萬物自由的領悟。鳥獸皮毛仍然工細,而山石樹木闊筆書寫,在精準把握外形的同時,著重表現它們內在的生命力,造境以還其自由。在崔白的代表作《雙喜圖》中,秋風蕭肅,鳥在風中嘰喳狂叫,野兔因驚詫而回眸,引領觀者身臨其境,是最為真實的“寫生”,并將宮廷動物畫推向更高水平。而明代宮廷畫家中,明宣宗朱瞻基可謂動物畫的代表人物,其畫風主要取法宋代院體,別具一格。自古以來,猿猴是畫家喜愛的繪畫題材,明宣宗畫猿在繼承前朝畫猿名家經驗的基礎上,得其神韻,處理手法也有他的獨到之處。其代表作《戲猿圖》,猿的表情生動,肢體動作優美協調,為傳神之作。清宮花鳥畫派系繁雜,其中,因西方傳教士進入宮廷而產生的中西合璧畫法有著特別的價值。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是此類畫的開拓者,他削弱西畫的明暗對比、高光陰影和焦點透視等技法,融入中國傳統技法和韻味;色彩上,純度與飽和度較高,過渡平緩自然;所繪之物,造型準確,筆法工致細密。他的折中與變通,使其形成獨一無二的畫風,代表作品有《百駿圖》等,馬匹立體感十分強烈,皮毛質感細膩、栩栩如生,有明顯的西畫明暗畫法特色。
總的來說,準確的造型、細致的色彩、嫻熟的畫技和仿真的質感是宮廷動物畫的顯著特征,動物形象一般承載著傳統寓意和統治者的美好愿望。
2.文人動物畫
文人畫的作者通常文學素養較高,以畫抒情喻物,更加重視筆墨情趣和意境的表達,追求“畫外之情”,因此,文人畫體系中的動物畫相比宮廷動物畫更加富有哲思,筆墨的表現力和趣味性要大于造型的工謹。到宋代,李公麟發展白描畫,其代表作《五馬圖》強調的是流暢而富有表現力的線描和墨色的變化,造型準確,沉靜典雅,具有非常濃重的文人氣息。南宋畫家牧溪運用“絲毛技法”繪制大量猿圖,如《松猿圖》,猿的形象肢體修長,略有夸張,面部神情平靜。元代文人畫大家趙孟頫諸體兼備,走獸是他擅長的題材之一。在其作品《二羊圖》中,一只胡羊點染出斑紋,另一只山羊用秩序化的墨線絲出長毛效果,二羊神態沉穩、典雅、放松,具有強烈的筆墨質感(圖2)。清初畫家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徹底踐行將繪畫對象當作宣泄情感載體的理念,因其內心對國破家亡的強烈憤懣,而使其筆下的動物姿態簡怪,白眼瞪天。如《松鹿圖》,在形象、造型、筆墨、立意上均有突破,純粹將筆墨形式當作語言符號,把動物情感擬人化,在內容與形式上達到高度統一。
文人動物畫個人情感強烈,其表達基本上不為作畫者之外的人所左右,墨色變化大于色彩變化,筆墨趣味大于寫實描摹。
三、傳統動物畫技法
1.絲毛法
絲毛法是運用毛筆單線或多線表現動物皮毛質感的方法。最傳統的絲毛法是細筆絲毛,由根根細線排列組合而成,多用于描繪禽鳥和小型走獸。如南宋毛松的《猿圖》、李迪的《貍奴小影圖》等。后有破筆絲毛法,將毛筆按壓扁平,筆鋒散開,筆上水分適度,太濕則不能畫出根根分明的效果,太干則會出現斷筆和飛白,跟隨表現對象的形體結構層層疊加、由淺入深,畫出來的墨線兩頭細、中間粗,有利于互相銜接,如曹克家的《貓圖》。劉繼卣根據其父劉奎齡獨創的繪畫技法發展創造劈筆絲毛法,如《虎圖》《雙獅圖》等。絲毛法模仿動物根根毛發的生長狀態,能夠直觀地表現動物的毛發質感,最終獲得的效果細膩而寫實。
2.勾染法
勾染法是先用白描的方式將動物全身勾出輪廓,再按照動物的形體結構進行多遍渲染,直至理想效果,多用于工筆和小寫意。如韓滉的《五牛圖》(圖3)、韓幹的《五馬圖》都運用此技法,對于大型短皮毛或無毛發的動物具有非常好的表現效果,簡潔而流暢。
3.勾點法
勾點法是用墨色勾勒形體后,再用深淺不一的墨或白層層點染而成的方法,常用于表現身體帶有花色和斑紋的動物,如趙孟頫的《二羊圖》。其中,胡羊的效果就是用深淺墨反復點染而形成其身上的黑白花紋,羊毛生動而厚重。在清代沈銓的《松鹿圖》中,梅花鹿后背上的梅花斑紋,用白色點染而成,斑紋醒目,簡單明了。
4.水墨法
水墨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用墨,水和墨按不同比例混合,產生的暈染效果變化多端,同時也講究用筆,包括中鋒、側鋒、逆鋒、拖鋒、散鋒等,根據畫面的結構、質感需求靈活應用。近現代的寫意動物畫大多運用水墨法,如嶺南畫派高劍父的《寒月啼猿》(圖4)、齊白石的大寫意《松鼠》、吳作人的《駱駝》、韓美林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小黑熊)等,都精準地把握水和墨的擴散,更加趣味性地表現出小動物毛絨的質感。相比于絲毛法,其更有松動和瀟灑之感。
四、結語
動物畫作為中國花鳥畫科中的一部分,歷經長時間的變化與發展。然而現存資料龐雜而零碎,本文從題材和技法兩大方面進行研究和梳理。將富麗細致、重描摹的一類作品歸納為宮廷動物畫,將清雅瀟灑、重寫意的一類歸納為文人動物畫;又在技法方面大致分為四種——絲毛法、勾染法、勾點法和水墨法,這四種方法較為傳統,使用范圍最大、最廣,是最為常見的塑造動物形象與質感的方法。當然,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中國傳統動物畫也必然會隨時代發生新的變化。動物長期與人類共存,它們的形象也一直是藝術家筆耕不輟的源泉之一。如今在生態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深刻影響下,動物畫題材和技法不斷創新,讓我們期待在國畫領域看到動物畫更多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盧輔圣編著.中國畫歷代名家技法圖譜:走獸法[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2]胡凌,鄒蘭芝編著.中國繪畫藝術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
[3]馮維.從郎世寧的動物畫看清代宮廷繪畫的中西合璧[J].中國美術,2020(1):150-153.
[4]郜鵬飛.從《宣和畫譜》看唐宋花鳥畫的發展[J].美與時代(下),2022(2):19-21.
[5]丁莉.清代宮廷畫鑒賞[J].東方收藏,2015(5):78-80.
作者簡介:
劉婧涵(2001—),女,漢族,河北滄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