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從簡是明末清初畫家、蘇州文氏家族成員,繪有《鄭州景物圖》等。本文依據其繪畫作品探究創作背景和繪畫技法,并從鑒賞角度審視文從簡的《鄭州景物圖》以及家族傳承。
關鍵詞:畫家;傳世畫作;畫史價值;家族傳承;史料價值
《鄭州景物圖》(圖1),紙本立軸,縱98.2、橫38.2厘米,寫意山水題材,水墨淡設色,出自明末清初畫家文從簡(圖2)之手。該作品為條幅形式,右上角題跋“庚辰春仲,道經鄭州,仿佛圖此”,落款為“文從簡”。題跋下方有作者鈐印,“從簡之印”(白文)、“字彥可”(白文)兩方印章躍然紙上。此幅作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崇禎庚辰年(1640),文從簡以拔貢身份前往京師,時間為仲春,也就是陰歷二月。文從簡創作此畫四年后,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又過了四年,畫家去世。1649年,畫家楊補看到這幅作品,在其上題跋,內容是“彥可先生墨以高簡為宗,此圖寫其北游景物,山川層疊,舟楫馬蹄,冉冉沃源,恍然征途風景,幾與九苑《秋山行旅圖》頡頏,千古矣!此幅作于庚辰,屈指九年矣,世事若此,誰能更作北游覽,意又不勝,慨然于懷,因同觀者敘題,漫識數語”,以此抒發對文從簡作品的內心情感。其題識為“戊子早春,古農,楊補”,題跋下方有作者名款“字無補”(白文)、“古農”(朱文)兩方印章。畫家在題跋中提到的《秋山行旅圖》是清代畫家方琮創作的紙本設色畫,畫面布局巧妙、結構嚴謹,現亦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鄭州景物圖》是目前為數不多反映鄭州風貌特征的一幅畫作,它是畫家憑借旅行途中觀察乘興所作,才有“仿佛圖此”的概括性重意境的感嘆。整幅畫面為三段式構圖:前景坡石周圍,主體三株樹干佇立于山石之上,樹干微傾。前面一株樹根盤根錯節,后面兩株樹高低不一、錯落有致,左右穿插避讓,又以稀疏的方式點出樹葉,相互呼應,使畫面生動且富有變化。在畫面一隅繪城墻圖景,城墻立于山體之上,順勢固城。城外三孔石橋連接一條入城小路,橋上三人騎馬加鞭奔馳入城。場景中的人物,前者身體微向前傾,揚鞭手指城門,扭頭與后面同行者進行交流,人物關系密切;另一側一人則懷抱行囊,行色匆匆。畫面人物各個神情生動、姿態得體,展現出各自的最佳狀態。畫面中部為一片空曠的水域,水域如鏡,留出空白,曠而不空,雖未著筆墨,卻給人以無聲勝有聲之感。水面一葉渡客小舟,緩緩劃過河流;另一葉小舟抵岸,待客于河岸邊。周圍山勢在聚攏和延伸中有節奏地變化,峰巒起伏平緩,坡丘相抱,山路蜿蜒幽靜,穿插于山體之間,山腳下一行人你來我往,匆匆忙忙欲登船遠行,有遠去消逝引人遐想之感。這些細節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中心思想。遠景山石依次漸遠,依稀能夠看見堤壩固岸,畫面寥廓,情景交融,交相輝映,意境疏闊曠遠。從技法上看,樹木采用鹿角技法,以干筆為主,樹身多復筆,樹葉為小點、夾葉手法,反映早春細枝嫩芽的情景。石披麻皺,用深、淺、陰畫法,層疊取之,即先用淡墨勾勒出石廓,再逐漸勾勒出濃淡,分出陰陽向背效果。整幅畫作將山、水、樹、人、景完美融合,不僅融入文人情感,更將山的靜、水的流、樹的芽、人的行、舟的動處理得極為妥當。筆墨簡淡,構圖疏簡,干筆勾勒,淡墨烘染得文氏家族傳承但略有變化。筆觸頗近王蒙、倪瓚筆韻,用枯筆皺斫,書法遵從李邕,得其神韻。雖是一幅《鄭州景物圖》,但更像一幅高士結伴游賞于山水之間的佳作。
從史料上看,《鄭州景物圖》確實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繪畫作品。雖說其所展現的是局部風景,但仍帶給我們無限遐想,如城墻、石橋、山峰這些史料上用文字記載下來的對象。據明嘉靖《鄭州志》記載,當時鄭州有“疊嶂層巒,環峙后先,西臨京水,東接汴河”之說。城周圍山峰聳立、寺廟林立、民風淳厚,人們重禮尚文。城周圍有橋四座,即:東迎春橋,通汴河;西和義橋,通京河;南廣通橋;北廣濟橋,通京河。其中,廣濟橋原為木橋,歷歲既久,傾圮滋意,改為石橋;和義橋已毀,太守余君靖倡修改為石橋。《鄭州志·城池篇》又載:戊寅年即明崇禎十一年(1638)知州劉仲和置警鋪、筑女墻,民至今賴之。文從簡于庚辰即明崇禎十三年(1640)途經鄭州,呈現城墻女墻一角,在該幅繪畫作品上也有體現,十分難得。
文獻記錄歷史,如果說文獻史料是歷史研究和文化傳承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那么繪畫藝術形式帶給我們的則是歷史視覺史料。當這種視覺史料呈現在人們面前時,帶來的是可讀性和視覺感官敘事效果。也許這幅藝術作品并不能完全體現當時的社會風貌,就如同我們從畫家寥寥幾筆中無法得知更多、更具體的歷史痕跡,然而通過對作品精細的藝術處理和歷史背景的研究,畫家用自己的藝術方式闡述鄭州風貌。從歷史資料角度上看,該作品仍不失為研究和了解鄭州歷史的重要資源,也是研究當時社會和生活狀態的重要資料之一。
文從簡(1574—1648),明末清初畫家,字彥可,號枕彥老人,明代湖廣衡山人,祖籍長洲(今江蘇蘇州),崇禎庚辰廷試貢士,生于明萬歷二年,卒于清順治五年,蘇州文氏家族成員。其上祖文洪、文林;曾祖文徵明;祖父文嘉;祖伯文彭;父文元善;兄文從古;母王穉登,生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卒于崇禎九年(1636),育有從簡、從古二子。其中,祖伯文彭更是書畫篆刻之集大成者。清代姜紹書《無聲詩史》記載:“文從簡,字彥可,衡山先生,四世孫,拔貢,不仕,寫山水,步武衡山,休承,不墜家學。”明崇禎八年(1635)始推行拔貢制度,年過六旬的文從簡于明崇禎十三年(1640)被推薦為拔貢,不就選而歸,后隱于寒山之麓,在親家趙凡夫隱所居住,五年絕跡城市,后卒。傳世畫作有《鄭州景物圖》《寒山寺圖》《松江高士圖》等。
從家族傳承上看,當時以文徵明為主要代表的蘇州文氏家族,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望族。他們崇文尚禮、世代書香,無論書法還是繪畫造詣皆深。文氏家族非常重視詩、文、書、畫的全面發展,常集詩、書、畫、印于一身。文徵明是文氏家族書畫藝術的核心人物,也是繼沈周之后,吳門畫派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精于繪畫,學畫于沈周,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曾學文于吳寬,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合稱“吳中四才子”;學書于李應禎,于篆、隸、楷、行、草等均有很高的造詣。因此,其詩文和書畫影響著整個家族的文脈傳承,他的繪畫作品對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文徵明的曾孫輩中,也可謂書畫人才濟濟。《文徵明年譜》卷八載:“從昌、從龍(即震孟)、從簡,一門群從,并以書畫擅名,不愧其世。”中南大學當代東方藝術研究中心尚彬教授曾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查閱文氏家族嶄露頭角的文從簡作品,發現在其所收錄的文氏家族書畫作品當中,文從簡有19件書畫作品,其中書法1件、畫作18件。同時,評價明代蘇州文氏書畫世家代代有傳承,體現的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地域文化,更是家族文化藝術的傳承。在這種書畫世家中,有文徵明這樣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有文彭、文嘉這樣的書畫人物,更有文震孟、文從簡這樣延續繼承和發展的人物。
介紹另一位留下題跋的畫家楊補(1598—1657),字無補,號古農、白補。其父楊潤,字伯雨,號聯江,豫章臨江府清江(今江西清江)人。楊補出生于吳(今江蘇蘇州),后為長洲(今江蘇吳縣)布衣,性孝謹,重然諾,工詩,善畫山水,落筆似黃公望。甲申(1644)明亡后隱居鄧尉山,有吳鎮、黃公望遺意。好游虞山,攬取其煙巒雨以豐富筆墨,時以遺民處士稱之,傳世作品有《吳山十景圖》《懷古堂詩選》。其于清順治五年(1648)作《懷古圖詠冊》,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篆刻”一詞始于漢,專指印章,并在元代成為治印藝術的代名詞,盛行于明代。這一時期,中國傳統文人畫講究詩、書、畫、印融于一體,追求筆墨和詩書畫相結合的形式。書法講究筆法,繪畫講究構圖,它們與整幅畫面相互爭輝、互有貫通,富有意境又具有變化和美感,從而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印章本身也是藝術品,也就是說一幅繪畫作品,除了繪畫作品本身,還有作者題跋,通常還要蓋上作者的姓名章、閑章以及收藏齋等印章,以達到相互協調的效果。而蓋的位置,無論在書法藝術還是在繪畫藝術上也都頗有講究。如在字行末端蓋姓名章,姓名章從形式上分為朱文(陽文)、白文(陰文)兩種形式;另一種就是在畫面左下角或右下角蓋閑章,閑章包括壓角章、收藏章、鑒賞章等,閑章不拘形式,自我展現。資料顯示,明清時期名家輩出、流派紛呈,人們崇尚古訓,常以濕刀刻印,是篆刻藝術的繁榮時期。而明代文氏家族里的文彭(即文徵明長子)在篆刻藝術方面具有重要貢獻,因而被后來篆刻家尊為“篆刻之祖”。
《鄭州景物圖》蓋有姓名印、字號印和齋館印等。畫面左右上方鈐印,右側文從簡題跋下面蓋有“從簡之印”和“字彥可”兩方印章,均為白文方形印;左側楊補題跋下面蓋有“字無補”和“古農”兩方印章,一為白文,一為朱文,均為方形印。另外,繪畫作品畫面左右下方也鈐印,如壓角印和齋館印。壓角印也稱為畫角章,壓角印主要起到穩定畫面的作用。該繪畫作品的左右下角均有壓角印,右下角是一方齋館印,內容為“勖齋珍賞”,朱文。左下角壓角印有兩方:上為方形印,惜字跡模糊,無法辨認;下為圓形印,內容為“停云”,朱文。整幅畫的鈐印關聯性強,既考慮畫面構圖關系又考慮到位置鈐印與畫面和諧,點綴畫面又體現意蘊,正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說的“要明跋尾印記,乃是書畫之本業耳”。
中國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內涵、精湛的技藝,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很多不朽之作。像《鄭州景物圖》這類繪畫作品,從明代至今的數百年間,年代久遠,存世極少,不可再生。看似畫家即興而作、意筆寥寥、隨心所欲,實則流露出作者個人意趣,它不僅是時代特征的體現,更是畫家藝術風格的展現,不僅在史料上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字記載,也留下難能可貴且呈現歷史風貌的藝術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有關文從簡、楊補兩位畫家的印章藝術研究,篇幅不多。筆者對作品上的印章雖仔細辨認,仍有字跡模糊,辨認困難,無法達到理想效果,故拋磚引玉,期待有更多、更深刻的見解。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王藝璇老師支持,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吳養木.中國古代書法家辭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清]文含纂輯.文氏族譜續集[A]//李根源.李根源曲石叢書[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1.
[3][清]姜紹書.無聲詩史(卷二)[M].清代錦江枼氏出版.
[4]許登云.明代文衡山(文徵明)曾孫文從簡端石玄武硯初考[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21(05):68-69.
[5]王建宇,邱東聯.中國近代書畫目錄[M].廣州:南方出版社,2000.
[6]向彬.明代蘇州文氏家族書法[J].中國書法,2016(07):140-147.
[7]彭澎.篆刻藝術文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8][明]朱簡.印章要論(12冊)[M].海虞顧氏刻本,清道光二十年.
[9][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0]鄭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嘉靖鄭州志校釋[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9.
[11]周道振,張月尊.文徵明年譜(卷八)[M].上海:百家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
許辰(1988—),男,回族,河南鄭州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數字考古與文物保護。
李聰(199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