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與研究。農民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地域特色。延安市安塞區農民畫以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研究中國農民畫的重要案例之一。本文圍繞其創作手法與構圖方式、內容表現與主題、色彩運用與藝術風格以及社會影響與藝術價值等內容進行分析,望有所裨益。
關鍵詞:安塞;農民畫;視覺藝術
農民畫根植于鄉土、成長于大地,由農民自發創作,記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安塞地處陜北黃土高原,獨特的地域與人文環境孕育了藝術風格鮮明的藝術作品。其題材豐富多樣,主要有人物、動物、花卉等;色彩運用大膽,鮮艷明麗。安塞農民畫還通過各種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為中國的民間藝術贏得聲譽。
一、創作手法與構圖方式
1.創作手法
安塞農民畫的創作手法大多抽象、夸張、浪漫、簡練,繼承了民間剪紙和刺繡的傳統裝飾手法。在造型運用方面,安塞農民畫以粗獷、簡練為特點,注重整體的平面造型、形體的動態表現,強調線條與塊面的和諧,體現古樸、神秘的效果。
2.構圖方式
安塞農民畫的構圖,有著鮮明的剪紙特點。安塞民間的一些剪紙藝術家也會創作農民畫,他們在繪畫時,構圖觀念明顯保留剪紙的痕跡。淳樸的民風、具有深厚黃土高原文化特色的民間習俗、飽含對生活理想追求的宗教禮儀文化等都深刻反映在農民畫的創作上,并對農民畫的構圖和藝術表現產生重大影響。
安塞農民畫在構圖方式上不受透視原理的約束,多采用散點透視,直觀使用線條描繪物象的輪廓,再進行色彩搭配,具有極大的主觀性特點。其采用全景式、特寫式的構圖等方式,如李福愛的《春播》、朱光蓮的《春耕》、常振芳的《耱地》等,均是全景式,清楚描繪出完整的情節。高金愛的《伏虎》、曹佃祥的《吹手》、朱光蓮的《領頭羊》等,都是特寫式,畫中的人物或動物占滿整個空間,突出主體性,均衡飽滿,內容相對集中。
二、內容表現與主題
安塞農民畫內容豐富多樣,主要有人物、動物、花卉等,通常取材于古老的民間故事、傳說、農民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如十二生肖、陜北人民居住的窯洞、牛耕地、春播等。安塞農民畫藝術家李福愛、張鳳蘭、高金愛、李秀芳、曹佃祥等人,在長期從事農民畫創作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個人藝術風格。他們的作品不僅反映農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還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與追求。
1.人物題材
安塞農民畫的主要創作群體是農村婦女,其繪畫題材大都來源于其對身邊生活的感受與想象,作品具有強烈的寫實主義色彩和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二者有機結合形成了繪畫作品的獨特性。安塞農民畫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族風格,例如:常振芳《說書》描繪的是陜北民間藝人說書的場景,作者將說書的人放置在畫面的最中心,且其比例要比來聽說書的人物大一些,突出人物的主體性。作者將自己目睹的說書場景,經藝術創作繪制成圖,創作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藝術作品,極具寫實性。曹佃祥《吹手》描繪的是兩位正在吹嗩吶的陜北吹手,采用特寫式構圖。一位老年吹手頭裹白羊肚巾,身著羊皮襖;另一位年輕吹手頭戴頭盔、身著棉襖。作者將陜北地區農民歡樂喜慶的場景繪于紙上,為我們展現了生動的農民生活場景。李福愛《春播》描繪的是農民在春天進行播種的場景,采用全景式構圖方式。一位老年人嘴銜煙斗,身著藍色上衣、白色褲子,在兩頭牛的合力幫助下犁地;另一位年輕人身著藍色上衣、綠色褲子,一手拿簸箕,另一手進行播種;天空中飛翔著一只鳥。作者將春播場景用藝術的形式展現出來,幫助我們了解農民農耕的日常生活。此外,諸如朱光蓮的《春耕》、曹佃祥的《山村醫生》、薛玉芹的《看驢口》、張芝蘭的《三個老漢》等作品,均透露出安塞農民畫藝術家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對生命的贊美。因此,在觀賞安塞農民畫時,透過藝術作品可以窺見安塞農民的精神風貌與生活風俗。安塞農民畫藝術家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以藝術的形式與手段展示出來,畫中融合作者飽滿的感情色彩。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完美契合“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創作理念。
2.動物題材
安塞農民畫中的動物題材同樣豐富多彩,主要有十二生肖、獅子、鶴、鹿、鳥、駱駝等,且其動物形象常常被賦予裝飾性元素,如在動物身上裝飾以鳥、花、蟲、果等,達到華麗神秘的效果。安塞農民畫藝術家常振芳經常把虎、鶴、鹿的形象繪制在一起,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虎鶴鹿》。她認為這些動物有著特殊的寓意,虎的形象寓意鎮宅,鹿銜草藥的形象寓意治病,鶴的形象寓意吉祥等。張鳳蘭的《鎮宅虎》,畫面中一只碩大的老虎守護著一戶人家,作者或許跟常振芳持有相同觀點,認為虎可鎮宅。高金愛的《伏虎》,取材于十八羅漢中的伏虎羅漢。張芝蘭的《花獅子》描繪一只獅媽媽帶著兩只小獅子快樂玩耍的畫面,色彩明艷,充滿一種生命的原始力量。朱光蓮的《金雞展翅》描繪一只金雞展翅的畫面,金雞采用特寫式構圖,占滿整個空間,以紅色、藍色、綠色、橙色、黑色等顏色進行搭配,給人強烈的沖擊感。以上動物題材均表達了陜北農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
3.花卉題材
花卉題材在安塞農民畫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花卉一般不會單獨出現在畫面中。因安塞農民畫講究裝飾,所以花卉題材又常以裝飾性元素出現在畫面中,形成自己的獨特魅力。例如:胡鳳蓮的《兔子銜牡丹》以兔子和牡丹為主題,既展現兔子的生動活潑,又體現花卉的美麗與生機。畫面描繪一只兔媽媽身背一只小兔子,嘴巴銜著牡丹花向前奔跑的場景。兔媽媽全身以黑色為主,輔以黃色、紅色、綠色、粉色等進行裝飾。整體畫面色彩艷麗、構圖適當。朱光蓮的《領頭羊》,這幅作品中的領頭羊以藍色為主色,單線條描繪,羊身呈對稱樣式,左右以花卉進行裝飾,適當的留白與花卉裝飾使畫面風格協調,給人以恰到好處的感覺(見圖)。張鳳蘭的《馬上封猴》描繪的是一只猴子騎在一匹馬上,猴子左右各有一只鳥,呈現對稱美,以大紅色為主色調,輔以藍色、黃色、黑色、橙色等,猴子與馬匹身上以花卉進行裝飾。
三、色彩運用與藝術風格
1.色彩應用
安塞農民畫在色彩應用方面以固有色為最佳著色,使畫面內容更具真實性。在色彩搭配方面,往往具有強烈的象征性與主觀性,互補色與對比色的應用使畫面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以紅色、黑色、黃色、綠色、橙色、藍色等醒目顏色進行搭配。使用這些明艷的色彩是因為具有象征性,如大紅、大黃、大綠是吉祥、喜慶的象征性語言,紅色與綠色搭配則具有“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的寓意。
有關農民畫色彩艷麗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可能受到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的影響。安塞農民畫深受陜北地域文化的影響,具有自然、歷史和社會文化背景。這種背景促使藝術家們在創作中追求強烈的視覺印象和裝飾效果,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第二,色彩運用技巧。安塞農民畫藝術家們雖可能在理論上并不完全理解“三原色”的概念,但在實踐中卻能恰到好處地運用紅、黃、藍等基本色,使畫面色彩顯得艷麗。安塞農民畫中使用的顏色通常具有較高的飽和度,使色彩看起來更加鮮艷和生動。第三,藝術的風格與追求。裝飾性強,注重色彩效果。第四,構圖手法和表現手法。安塞農民畫的構圖手法大膽豪放、造型夸張、色彩絢麗,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這些手法使畫面色彩更加鮮明和艷麗。第五,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安塞農民畫繼承民間剪紙和刺繡等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這些形式在色彩運用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巧,對農民畫的色彩搭配產生深遠的影響。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安塞農民畫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2.藝術風格
安塞農民畫重視意境,因多表現農民的日常生活場景,農民的生活過得越好,創作的熱情就越高,所以畫面多呈現歡快之感。其藝術風格有以下幾點:一是意境歡快。安塞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地帶,生活在黃土地上的鄉村婦女,即使生活艱苦,她們仍積極向上、性格開朗,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她們把自己對生活的熱愛之情融入繪畫的藝術創作,因此藝術作品呈現明朗、歡快的風格。二是色彩對比強烈、裝飾性強。安塞農民畫繼承民間剪紙與刺繡的特點,在用色方面慣用物體的固有色,接近日常生活場景,使畫面更加生動。在裝飾方面,多用花卉進行裝飾。三是構思奇特。透過安塞農民畫可以窺見安塞農民的生活,農民畫藝術家的思維空間開闊,充滿豐富的藝術想象力,注重表達內心的感受。四是生活氣息濃厚。安塞農民畫描繪普通勞動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場景,如春播、秋收、迎親、祈雨、犁地等,生活氣息濃郁,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和民俗化特點。五是具有對稱美。部分安塞農民畫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特別注重畫面的對稱性,如朱光蓮的《領頭羊》,呈現中國傳統的對稱美。
四、社會影響與藝術價值
1.社會影響
安塞農民畫不僅在國內受到高度評價,在國際上也贏得聲譽。1986年,安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2006年,安塞農民畫被列入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安塞農民畫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此外,安塞農民畫還通過各種展覽和文化交流活動,為中國民間藝術贏得聲譽。例如:1982年,安塞農民畫藝術家李秀芳赴法國進行訪問表演,中國農民畫藝術家走出國門。2021年8月11日,“大地花開——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館藏安塞農民畫作品展”在尼泊爾進行線上展覽,融合科技、藝術、人文等元素,共有“珍愛自然”“人文生活”“奇觀世界”“館長說畫”四大主題,集中展示安塞地區的風土人情與民風民俗,讓尼泊爾人民在家就能真切感受到陜西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2016年10月,安塞農民畫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國農民畫精品展”,此次展覽作品主題鮮明,體現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時代主題,展現農村新風貌。2024年9月4日,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和延安市安塞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圪梁上的歌——安塞農民畫作品展”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分為三個主題——“花兒嬌艷塞上長”“山曲唱響圪梁梁”“繁花似錦新時光”,展示的是安塞農民畫的歷史演變過程、成長生活于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的安塞民間藝術家的作品以及成長于20世紀90年代的安塞民間藝術家的作品。此次活動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理念,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整理與研究,使安塞農民畫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這次展覽不僅展示安塞農民畫的藝術價值,也反映其在社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展覽活動現場,安塞農民畫藝術家身著傳統服裝,向在場的觀眾展示安塞農民畫的獨特魅力。他們通過講解、繪畫等形式與觀眾展開互動,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安塞農民畫、了解農民畫,增強他們的互動體驗感。可以說,安塞農民畫藝術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播了家鄉的非遺文化。
2.藝術價值
安塞農民畫的藝術價值不止體現在其自身價值,還體現在它對于其他行業的影響方面,尤其是在設計行業和美術教育行業。在設計行業,安塞農民畫對旅游紀念品設計、國產動畫設計、防寒服設計、插畫設計等方面均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美術教育行業,對兒童美育和美術教學等都具有啟示作用。例如:2023年6月,西安經開第五小學“欣賞小課堂”的課程內容就是欣賞安塞農民畫,在課堂上,老師向學生們介紹“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安塞的由來以及安塞著名農民畫藝術家常振芳、張鳳蘭、張芝蘭等人的代表作,利于提升小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2024年1月,安塞農民畫藝術家李夏瑤為延安市安塞區第二小學學生授課,她以龍年為主題,向學生講解農民畫的線條、上色、色彩搭配等內容。
五、結語
安塞農民畫以其獨特的創作手法與構圖方式、豐富的內容表現與主題、鮮明的色彩運用與藝術風格、深遠的社會影響與藝術價值,成為中國農民畫的重要代表之一。通過對安塞農民畫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農民畫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價值,更好地傳承中國農民畫。在未來的發展中,農民畫更要與時俱進,創作出與時代潮流相符又不失自身特色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朱光娛.東方的畢加索——安塞農民畫[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18(07):25-27.
[2]于靚.中國當代農民畫藝術形態研究[D].延邊大學,2018.
[3]蘇勝,顧森.陜西安塞農民畫[J].美術,2019(07):118-119.
[4]史欣,田寶華.陜北安塞農民畫在防寒服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皮革,2020,42(11):109.
[5]高翔.安塞農民畫人物形象在插畫中的創新設計[J].天工,2022(35):58-60.
[6]尹朋艷.安塞農民畫在文創產品中的應用設計[J].收藏與投資,2023,14(08):141-143.
作者簡介:
王春蘭(1999—),女,漢族,陜西延安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