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契是指房地產所有權、使用權、抵押權等不動產權利的書面證明,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信息,且因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價值而備受關注。本文深入探討地契修復與裝裱的技藝,首先追溯地契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揭示其在社會變遷中的重要作用。隨后,基于筆者的實踐,詳細闡述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緒年間、最晚至民國時期,共計7份大小不一的地契及相關紙質資料的修復過程;接著,強調地契裝裱的步驟及其重要性;最后,深入思考紙質文物的保護價值與展示價值,指出在保護地契等紙質文物免受損害的同時,也應注重其文化價值的傳播與展示,讓更多人了解并珍視這些歷史遺產。
關鍵詞:地契文物;修復;裝裱
一、地契的重要性及本批地契保存狀況
(一)地契的重要性
地契是一種法律文書,記錄土地的權屬關系和相關權利、義務等信息。在土地交易、土地承包、土地贈予等方面,地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契的歷史可追溯至古代,據史料記載,宋代時就有地契的存在。隨著歷史的發展,地契逐漸演變為土地權屬變更不可或缺的歷史見證,深刻映射各個歷史時期土地所有權制度的演變、權屬關系的更迭以及土地管理模式的變遷,生動展現時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面貌,為我們揭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脈絡和文明演進軌跡。其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文化、法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記錄土地的權屬關系。地契是記錄土地權屬關系的主要文書,清晰記錄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等信息,有助于維護土地權屬關系的穩定和可靠。
2.確保土地交易的合法性。地契記錄土地的所有權和相關權利、義務等信息,土地交易雙方必須依據地契進行交易,才能保證交易的合法性和權利的合法性。
3.保障土地承包的穩定性。通過簽訂地契,承包方可獲得土地的使用權,同時也需要遵守一定的承包協議。地契的存在可以保障土地承包的穩定性,防止承包方對土地進行濫用和破壞。
4.保證土地贈予的合法性。在土地贈予方面,贈予方通過簽訂地契,將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贈予受贈方。地契的存在可以保證贈予的合法性和權利的合法性。
(二)所涉地契的保存狀況
由于歷史原因和使用習慣,眾多地契未能得到妥善保存,使土地權屬關系模糊不清。在土地交易、承包權轉讓以及土地贈予等過程中,這種模糊性往往成為潛在的風險源。地契作為紙質文檔,固有的脆弱性使其極易受到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等外部因素的侵害,進而導致地契的遺失或損壞,進一步加劇土地權屬問題的復雜性。這些問題的存在,都給地契的保存帶來一定的困難和挑戰。
筆者修復的幾份地契,年代最早為光緒年間(圖1),最晚至民國時期(圖2)。兩個時期的契文內容大致相同,包含立契人的基本信息、土地的位置和面積、立契原因、買方或租賃方的姓名、見證人、立契時間等。光緒年間地契的內容涉及更多的官方規定和條例,同時更多地強調土地的封建性質和地主階級的權益。
這幾份地契均為薛氏家族私人所屬,收藏并保留至今。原先卷在報紙和塑料薄膜中保存,有全部手寫的,也有官契印刷制品(僅在姓名、日期等處能看到書寫字體),尺寸不一,褶皺較為嚴重,折痕處常有破損。由于紙質不同,老化及絮化程度也不同,部分文字缺失,紙張手感均薄而綿軟,雜質不多。還有幾張相對來說破損老化情況較輕。
二、修復與裝裱實踐中的技術與方法
(一)修復工作
1.修復目標
地契修復的目標是將地契的受損部分恢復到原有的狀態,同時在整個修復流程中力求最小化對原始文物的干預與影響。具體來說,地契修復的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⑴去除地契表面的灰塵和污漬,為后續修復工作奠定清潔基礎;⑵將地契撕裂、斷裂、破損等部分進行修復,使其完整無缺;⑶保護修復后的地契,防止其再次受損。
通過實現上述目標,可使古老的地契得以保存下來,并傳承給后人。同時,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代社會的歷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修復步驟
⑴制定大致的修復方案。首先需要詳細檢查地契的破損情況,包括紙張的撕裂、褶皺、污漬、霉變等,以及字跡的清晰度和完整性。根據地契不同的破損程度,構思所需工作步驟,分析紙張成分,挑選修補用紙。
⑵拍照留檔。影像資料是修復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整體、局部進行拍攝,擇優留用。
⑶定心、悶潤、拼接,三者相伴相成。為避免地契與案子發生粘連,裁取比該地契尺寸偏大的宣紙,采用展悶的方式,畫面朝上,在宣紙上進行平展褶皺,拼接撕裂處。要特別注意宣紙的濕潤程度,過于濕潤需要用報紙吸走一定的水分,以避免地契破損絮化嚴重處發生滑動移位。最后用毛巾撤濕,同時達到清洗畫心的效果。
⑷修補破損處。拼接完成后,在地契正面覆蓋一層皮紙,將地契與宣紙分開,并翻面,使其背面朝上,皮紙與案子接觸,在地契背面破損處刷稀糨糊,用修補用紙修補。修補有整補、碎補兩種方式,根據破損處的大小選擇恰當的修補方式,過程中需注意修補紙與地契的拼接寬度,2毫米左右最為合適。
⑸上掙子繃平。在皮紙四周刷稀糨糊,留起口,上掙子后從起口處緩緩吹氣。
3.修復原則及注意事項
地契修復是一項細致而復雜的過程,需要遵循一些原則和注意事項,以確保修復工作的質量和可持續性。
⑴修復原則:在修復過程中,盡可能地保護地契原件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不能損害其歷史和文化價值;修復時必須使用與原件相似的材料,以確保修復后的地契外觀與原件相似,并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修復時必須尊重地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盡可能地保留其原始特征和風格;修復后的地契必須保證安全,不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
⑵注意事項:不要過度修復地契,使其失去歷史價值和文化特征;不要使用有害材料,如有毒有害的化學品,以保護修復人員和地契原件的安全;在修復過程中,盡可能地還原地契的原貌,不要隨意更改原件的外觀和結構。如在用補紙補全缺口時,要盡量保持直線,并使其與地契的紋理一致。
地契修復是一項需要細心和耐心的工作,必須認真檢查每一個細節,并耐心地開展修復工作。需要注意保護地契上的字跡和印章等重要信息,避免造成二次破壞,以保證修復質量。在修復過程中,必須詳細記錄每一個步驟和細節,以備后續參考。
(二)裝裱過程
紙質文物受保存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照、空氣等影響,容易產生生物病害。裝裱是紙本資料一種常見的保存方式,此種方式可操作性強,同時滿足地契保存、展覽、懸掛等的要求,并具有相對的可逆性,便于后期二次修復。
1.備料。選擇色彩搭配的鑲料,包括錦綾、距條、鏡框等。提前托錦綾、裁距條,距條寬度6毫米最佳。
2.裁心。將掙子上繃平并干燥的地契起下,按照地契邊緣裁齊。
3.鑲料。在修復后的地契四周,用稠糨糊鑲距條及錦綾,起到裝飾作用。
4.覆背。完成鑲料后,在其背部粘貼褙紙,再次上掙子繃平展,在增加地契厚度的同時,對地契起到保護作用。
5.砑裝。砑石是用于砑光畫背的工具,和蠟塊配合使用。經過數十日,貼在掙子上的作品基本干燥。此時,從掙子上起下干燥而平整的地契,將鑲裱好的作品背朝上,平鋪在裱案上,用蠟順序涂擦畫背,用砑石反復摩擦推砑整個畫背數個來回,不能出現漏砑。
三、保護價值與展示價值
(一)保護價值
地契是土地所有權的法律憑證,對于確認土地權屬、解決土地糾紛具有重要的法律價值和社會價值。特別是紅契,經官府驗證并納稅后,具有法律效力,可作為法律訴訟的依據。地契的存在能夠保障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權益,防止土地被非法侵占或剝奪。地契作為歷史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保護其所代表的土地和財產權益,還可以維護其歷史文化價值,為后人提供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為學者提供更為完整、清晰的研究對象,有助于推動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與發展。
地契的修復裝裱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僅是對文物保護人員專業素養與技能水平的持續磨礪和提升,更為整個文物保護事業的蓬勃發展培育并輸送不可或缺的專業人才。這一過程也扮演著文化傳播與教育的重要角色,在潛移默化中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為構建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貢獻力量。
(二)展示價值
地契不僅是歷史文獻,還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展品。地契記錄當時土地權益的分配、交易和繼承等方面的信息,反映當時的經濟、政治、法律和社會制度等方面的情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地契的書寫和格式往往體現當時的書法藝術和文書規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修復裝裱后的地契,不僅字跡清晰、紙張平整,而且外觀整潔美觀,更適合展示和觀賞。通過展示地契,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社會的經濟制度、法律制度、文化習俗等方面的情況,從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此,保護地契的價值不僅在于保存歷史,更在于其對人類社會文化遺產的貢獻。同時,對地契進行展示,也是向社會傳承和弘揚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地契修復與裝裱的過程中,需要平衡保護和展示的需求。保護地契的原始性和歷史痕跡,同時向觀眾提供良好的展示效果是一個挑戰。
四、結語
在深入參與地契修復與裝裱的實踐歷程中,筆者深刻領悟到這一工作的非凡意義與嚴峻挑戰。它不僅是對歷史文物的簡單維護,更是對文化遺產價值的深刻尊重與傳承。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愈發堅信,對地契的保護與修復必須秉持嚴謹認真的態度,采用科學、系統且規范的操作方法,方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始風貌與歷史信息,確保這些珍貴文化遺產得以永續利用與傳承。微觀層面而言,通過地契能夠細致入微地探索當時社會背景下民間契約的具體內容、獨特形式及其背后的社會意義,這些契約不僅是經濟交易的記錄,更是社會關系的縮影。從宏觀視角來看,契約文書是透視特定歷史時期社會全貌的窗口,展現民俗風情、社會發展、經濟狀況、政治形勢的復雜多變以及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
隨著社會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已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地契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傳承與弘揚這一獨特的歷史記憶,未來的地契修復與裝裱工作亟須深化與文化機構、資深專家及廣大愛好者的緊密合作,攜手共筑紙質文化資料保護與發展的堅固橋梁。此外,法律法規的完善與嚴格執行亦是保障紙質文化遺產長期存續發展的基石。在此,筆者呼吁相關部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法律法規,明確紙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標準、修復原則及管理機制,為地契等珍貴文物的保護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同時,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倒賣文化遺產的違法行為,確保每一份歷史記憶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與保護。
參考文獻:
[1]李興斌.中國書畫裝裱藝術[M].濟南:齊魯書社,2002.
[2]楊正旗.中國書畫裝裱大全[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5.
[3]南京博物院.傳統書畫裝裱與修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4]陳寧.古籍修復與裝裱[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7.
[5]林祥清.傳統書畫裝裱修復的理念與技法[J].藝術評鑒,2021(08):179-181.
[6]王海燕.館藏清代、民國時期地契檔案賞析[J].山東檔案,2023(03):22-23.
[7]徐曉靜.契約文書及其修復[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9):64-69.
[8]倪靜雯.清末山東廣饒杜氏地契研究[J].檔案與建設,2013(03):46-48.
作者簡介:
張雅妮(2001—),女,漢族,山西太原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藝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