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木質雕版在我國使用歷史悠久,是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木質雕版因其材質為有機生物材料,極易遭受腐朽和蟲蛀,故在其收藏與保護的過程中需要予以重點關注。本文以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館藏木質雕版病害的綜合調查為基礎,提出一些保養與修復方法,以期對雕版類文物的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木質雕版;病害;文物保護
江蘇揚州擁有2500年的建城史,經歷不同朝代的沉浮,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揚州的書籍刻印事業,肇始于我國雕版印刷術發明不久的中唐時期。在宋代,揚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揚州刻書只能在短暫的和平時期進行雕版印刷,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揚州州學教授湯修年在南宋乾道二年(1166)主持刻印的《夢溪筆談》,此外還有高郵軍署、淮南路轉運使司、高郵軍學淮東倉司、高郵郡齋、高郵郡學等刻本數十種。進入清代,揚州刻書興盛,其間官刻以康熙年間兩淮鹽運史曹寅奉旨在揚州設局,刊刻《全唐詩》等書籍為重,包括淮南書局以及揚州各府、州、縣刻本,數量眾多,質量上乘,對揚州的雕版印刷事業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家刻、坊刻在揚州鹽商的推動下也飛速發展,精品眾多。此外,揚州刊刻的經書在國內外也享有一定聲譽,被譽為“揚州刻本”。
200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成立,其館藏雕版在入藏前保存于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傳統雕版多為木質,歷史上雕版類文物在保存過程中最易遭受火災焚毀,其次為蟲蛀。特別是溫濕度控制不佳時,蟲蛀現象尤為明顯。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根據國家文物局對該館雕版保護的相關要求,與南京博物院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共同組織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根據文物基本信息調查和相關檢測分析情況,持續開展現場實驗,對雕版進行大環境控制,蟲蛀、受損雕版均進行消殺保護修復處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館藏雕版的病害類型與分析
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館藏雕版的版片,在入藏前由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保管,收藏在傳統木質柜架中。其曾采用大規模藥物熏蒸的方法治理蟲蛀,但原有版庫溫濕度控制不佳,經調查,發現版片存在多種病害。
通過對雕版上蛀孔及蛀蟲脫的殼、排泄物和蟲尸等進行檢視,判斷蛀蟲的主要種類為天牛、長蠹、竊蠹和小蠹等(圖1)。長蠹在木材內穿孔,殘留細粉末蛀屑,與粉蠹蟲一起統稱為“粉末蛀蟲”。成蟲穿出木材時,洞口有粉末落下,蟲眼孔徑為1.6毫米—2.1毫米。雕版內部蛀道交錯,嚴重者幾乎全部蛀成粉狀,一觸即破。
第二,霉菌經現場取樣后在實驗室培養、分離、鑒定(圖2),發現雕版上的霉菌主要為南方常見的高大毛霉、黑葡萄穗霉、產黃青霉、互隔交鏈孢霉等,且霉菌有進一步蔓延的趨勢。
第三,糟朽的版片。在此以《云自在龕叢書》雕版(圖3)為例,其體積為876.65 cm3,查知棗木的氣干密度為0.47g/cm3,那么其質量應在412克左右,但實際為196.6克,僅為理論值的47.7 %。同理,《藝風堂文漫存》為理論值的54.4 %。這批雕版的內部很多已被蛀空,表層僅剩一層空殼,非常糟朽,稍微用力一碰就塌陷下去。
二、館藏雕版的保管工作
通過對館藏雕版病害類型的分析,可知昆蟲損害和霉菌損害是破壞雕版最主要的原因,環境變化是影響雕版的重要因素。為做好雕版的保管工作,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防蟲
傳統處理蟲害的方法是使用熏蒸藥物開展殺蟲滅菌工作,有環氧乙烷、四氯化碳、溴甲烷等,對工作場所要求較高,且毒性較強,近年來多數單位開始利用真空充氮設備對雕版進行殺蟲滅菌處理。早在2007年9月,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就聯合南京博物院對館藏雕版開展搶救性防蟲防霉處理。根據雕版病害情況和現場條件,采用南京博物院炔戊菊酯復配NMF-1防蟲防霉劑(主要成分為溴代肉桂醛)對雕版進行緊急處理。方法是先對雕版進行整體噴灑,然后在蟲蛀的孔洞處用針管進行注射。炔戊菊酯是一種對昆蟲有綜合作用的毒劑,主要是觸殺作用,其毒性屬于低毒,在醫藥衛生等系統中一直有廣泛應用。雕版經防蟲防霉處理后,經過近五年的觀察,發現霉菌未繼續滋生蔓延,已得到有效控制。對雕版進行仔細查看,未發現藥劑對文物造成損害,目前采用真空充氮的方法進行處理。
(二)防塵
環境控制不佳的場所較容易積蓄灰塵,其中常有化學微粒、微生物、金屬粉塵等物質。對文物來說,大量灰塵會在文物表面形成污垢,從而影響其外觀,還會造成腐蝕和損傷。微生物在環境適宜時則容易滋生,因此在文物陳列及庫房保管中需要注意保持文物存放環境的潔凈、通風、換氣良好,并避免直接接觸文物。
(三)雕版的預防性保護
影響文物變化的環境因素很多,對于雕版保管來說,濕度及其波動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應優先控制濕度。然后進行溫度、光照、有害氣體等的控制,通過管理、監測、調控干預,抑制各種環境因素對雕版的影響,保證其展示存放環境的穩定、潔凈,以求延緩雕版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變化。目前雕版庫房已安裝恒溫恒濕設備,放置無線溫濕度監測,設備對庫房環境進行調控和監測,并形成數據,以供參考。
三、館藏雕版的修復處理
(一)清潔
雕版在保存過程中沉積了很多灰塵,被動物損害后殘留木屑、排泄物等,此外還有一些污漬和霉斑,須進行清潔處理。
1.機械方法
雕版上的灰塵、木屑、害蟲排泄物等采用軟毛刷、竹起子、牛角刀等工具進行機械清除,還可采用小型吸塵器輔助吸塵。
2.水溶液清洗
對雕版上黏附較牢的塵土、污漬等,通常采用水溶液法清洗。選用OP表面活性劑(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水溶性防霉劑復配成水性清洗劑,清洗方法是用鑷子夾著蘸取清洗劑的脫脂棉進行輕輕擦洗,硬的污漬可用脫脂棉球蘸取溶劑敷在上面,待污漬軟化后用機械方法去除。
3.有機溶液清洗
雕版殘留的霉斑用有機溶液進行清除,配制1 ‰濃度防霉劑作為清洗劑,用棉簽蘸取清洗劑輕輕擦除霉斑。
(二)殺蟲、防霉
1.熏蒸殺蟲
由于絕大多數雕版存在動物損害,為防止雕版之間相互交叉感染,采用熏蒸殺蟲處理。
考慮到環保和對人體安全等因素,采用真空充氮法進行殺蟲。根據實際情況,長期進行循環式真空充氮法進行殺蟲是一個比較可取的方法,它可確保雕版本身進行水分的交換,從而保證其固有的活性。密封充氮處理雖可避免其波動,但會造成其內部水分的不斷減少干燥而導致糟朽。
2.防蟲防霉
因熏蒸殺蟲設備每次可處理500片左右的版片,處理周期較長,未處理上架的雕版在等待期間須繼續噴灑防蟲防霉劑進行預防。上架后的雕版為防止因庫房濕度大而滋生霉菌,在每層架子上使用投放型防蟲防霉劑。
(三)修復
1.前期準備
配備傳統修復工具和材料,如牛角、竹簽等。使用與雕版同樣材質的修復材料,遵循雕版行業原有修復標準,以傳統方式進行修復。
2.拼合
斷裂的雕版先進行拼合,對好斷口、編號,然后在斷面相應位置打孔,將削好的竹簽契入一個斷口,再將另一斷口覆上。觀察其吻合程度,若無異樣,則取下竹簽,將白乳膠滴入孔眼并涂抹于斷面,插入竹簽,覆上對接版片。版片裂隙處用竹簽將白乳膠滴入縫隙內黏接。
3.補配
對動物損害(蟲蛀)處,根據雕版的材質選擇不同的原料,將陳年原木磨成木屑粉后與白乳膠混合,填補孔洞后壓實。模版填孔從材料一致的角度考慮都是使用木粉,所用的膠黏劑一般為白乳膠或環氧膠。考慮雕版比較脆弱且無法承受結構重量,所以選擇強度略低的白乳膠。最理想的狀態是把坑填得略低一點,然后表面用同材質小木塊鑲平,這也是長期以來雕版修復實際操作中使用的方法。為保證修復材料的純天然性,填補的材料也可以使用木粉和大漆混合進行填補。由于漆的物理特性,其干燥時間和操作難度均相應增加。
4.滲透加固
對糟朽處采用針筒注射低濃度水性環氧樹脂進行滲透加固,水性環氧樹脂可以從表面滴注。
5.作色做舊
因拼接或補配處與原版片有明顯差異,所以在上述工序完成后,需進行作色做舊處理。由于館藏雕版一直用于印刷,表層被油墨染成黑色。因此,用館內印刷用油墨均勻地涂抹在修復處,整體色彩與原版片便基本一致。
(四)復制
經保護修復后的雕版在適宜的環境下可長期保存或展示,但其材質仍較脆弱,不適合繼續用于印刷,因此能夠進行復制,對缺失的版片也可以補全。目前此套過程全部按照傳統方法,從選材、浸泡、干燥、制版、出樣、雕刻、檢驗修補等各方面開展工作(圖4)。
四、雕版版片的展示與利用
如今,博物館在積極做好保護與管理的基礎上,越來越重視藏品的展示與利用。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館藏十多萬片雕版版片,年代多為清代,版片內容豐富,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但是,對于雕版版片這種較為特殊的藏品,如何展示、利用成為博物館工作人員不斷研究、探索的問題。
版片展示方面:一是采用“倉儲式陳列”方式擺放版片,以鐵架替換傳統木質柜架,通風良好,方便觀眾清楚看到雕版的形制(圖5)。版庫四周使用低反玻璃幕墻,視線良好,庫房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也清晰可見;二是策劃舉辦“中國雕版印刷”專題展覽以及雕版印刷主題活動。
雕版版片作為印刷技術的載體,適度刷印可對版片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館方根據文物工作“保護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則,經過方案制定、專家論證,選擇一些狀況較好的版片刷印,與中華書局等知名出版社合作出版雕版類書籍,很好地宣傳了雕版印刷這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杜陵詩史》,該書底本為著名藏書家劉世珩訪得,首尾完整,版本精善,是杜甫詩歌的編年詩史。其重要特點體現在:凡詩中有關時史事者皆于題下注明,所以稱之為詩史,歷經明代無錫華氏及清代昆山徐氏、商丘宋氏、泰縣季漢收藏,并曾一度流入日本,素為歷代藏書家所寶。劉世珩得此原本后親自校勘,并作校記,聘請刻工名家黃岡陶子麟精雕細刻,使宋版神貌完美如真,堪稱杜詩唯一善本。工作人員在對版片進行清潔修整之后,使用涇縣宣紙,采用松煙水墨刷印、以綾封面、用絹貼簽、絲線裝訂、綢緞包角等傳統印刷工藝,共37道工序純手工制作而成,堪稱精品(圖6)。用同樣的方式,揚州博物館還整理制作出了《楚辭集注》《李翰林集》等書籍。
五、結語
古代雕版版片的狀況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其保護與利用也會隨著保護理念的更新、技術的進步而改變。
作者簡介:
莊志軍(1982—),男,漢族,江蘇揚州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藏品預防性保護、陶瓷、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