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作為文化遺產展示的重要平臺,如今通過創新手段推動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承與弘揚。本文著重探討戲曲藝術展示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分析傳統與現代結合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包括技術應用與藝術性的平衡、觀眾體驗需求的多樣化以及人才傳承困境等,并提出相關思考和建議,旨在推動戲曲藝術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戲曲藝術;博物館;展示傳播;觀眾體驗
戲曲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與重要的文化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戲曲藝術在現代社會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挑戰,傳統的表演方式難以適應當前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因此,如何通過創新方式讓戲曲藝術煥發新的生機,成為傳承和弘揚戲曲藝術的重要課題。
博物館是研究、收藏、保護、展示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文化遺產包括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而戲曲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是博物館應當充分展示的生動內容。近年來,南京博物院通過數字技術、多媒體手段等多種創新方式,既保留了戲曲藝術的傳統展示方式,又有效解決了戲曲藝術的傳播困境,讓觀眾在全新的體驗中進一步認識和充分感受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
一、戲曲藝術的概念及其發展
(一)戲曲藝術的概念
戲曲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悠久的歷史。戲曲藝術是一種綜合性表演藝術,匯聚對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藝術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其獨特的表演形式上,也是對中國古代文學、哲學、歷史、宗教等諸多文化元素的藝術再現。不同地區的戲曲(如京劇、粵劇、黃梅戲等)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
(二)戲曲藝術在現代社會面臨的挑戰
戲曲藝術擁有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但在現代社會傳承過程中,其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習慣于個性化、多元化的娛樂方式,戲曲藝術的傳統表演形式和風格往往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難以滿足人們快速化、精致化的審美需求,戲曲藝術的吸引力和傳播力出現一定程度的弱化。
二、戲曲藝術的展示方式:傳統與創新結合
(一)傳統展示方式的特點與局限性
1.傳統展示方式的特點
戲曲藝術具有彰顯歷史底蘊與文化特色的傳統表演方式,通常在固定的舞臺上進行,演員通過唱、念、做、打等形式進行表達。設計方面以簡單且富有象征性為主,通過布景、道具、服飾及妝容來表現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等,如京劇中的“青衣”“花旦”和“老生”等不同的角色類型,通過色彩、造型和服飾來表現其特點。傳統戲曲藝術強調“表演性”和“儀式性”,舞臺上演員的表演以形體動作和語言唱詞為主,表現方式高度依賴觀眾的文化背景和藝術素養,因此理解和欣賞戲曲往往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淀。
2.限制因素分析
雖然戲曲藝術的展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但其限制因素也十分明顯,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表演方式經常與觀眾需求產生脫節,主要體現在:⑴形式單一:傳統舞臺空間通常較為固定,舞臺布景和演出方式較為單一,缺乏足夠的互動性和創新性;⑵受眾群體的限制: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和欣賞方式發生變化,特別是年輕觀眾對傳統表演形式的認同感較低,難以產生共鳴。
(二)創新展示方式的探索與應用
1.現代技術的引入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技術為戲曲藝術展示提供新的可能,戲曲藝術的表現形式可以得到極大的創新和豐富。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能夠使觀眾“沉浸”在戲曲的世界里,而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觀看”方式,通過參與互動,身臨其境地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有些場景通過虛擬背景與傳統表演相結合,極大增強了戲曲藝術的空間感和表現力。
2.舞臺設計與創新
傳統戲曲藝術通常采用簡約的舞臺設計,依賴道具和演員表演來傳播劇中場景。而現代戲曲舞臺設計則逐步進行創新,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框架。例如:某些劇場采用360°環繞式舞臺設計,使觀眾不再專注于傳統的正面觀看,而是可以從立體角度觀看表演,這種設計增加互動性,并增強戲曲藝術的表現力。通過可移動的舞臺元素及動態布景,觀眾能夠看到隨劇情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場景。這種動態效果使傳統的舞臺表現更加靈活,從而增加戲曲藝術展示的表現力和豐富性。
3.跨界藝術融合
戲曲藝術的創新體現在技術應用和舞臺設計上,也體現在藝術形式的融合上。近年來,戲曲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成為其創新展示方式的重要發展趨勢。許多戲曲劇目開始融入現代舞、音樂劇甚至西方話劇元素,使戲曲藝術展示更加多元。
三、南京博物院戲曲展覽中的互動應用
(一)戲曲藝術的多維度展示
南京博物院戲曲展覽依托傳統戲曲藝術的多維度構成,充分展示了戲曲藝術的內在底蘊與藝術魅力。在靜態戲曲展示部分,展廳內陳列與戲曲藝術相關的展品,包括戲曲服飾、飾品頭飾、戲曲圖譜以及傳統樂器等。這些展品通過巧妙的燈光設計和背景布置,展現戲曲藝術特有的美學特征與藝術內涵。此外,每一件展品都配有詳細的文案說明和展示牌,比如“天寶遺事”緙絲屏(圖1)、西漢樂舞陶俑(圖2)和各類戲袍(圖3),幫助觀眾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故事,使靜態展覽不僅具有觀賞性,也充滿教育意義。展覽還通過動態影片的播放,進一步豐富觀眾的體驗。展廳內設置多個屏幕,循環播放經典戲曲劇目的表演片段,如《霸王別姬》和《牡丹亭》等,這些影片通過高清畫質和專業音效再現戲曲表演的動作美和唱腔藝術。觀眾能夠通過觀看這些作品,欣賞到演員的表演技藝和戲曲的藝術張力。動態影片的加入,讓靜態展示煥發活力,為觀眾提供一種動靜結合的觀看方式,在視覺和聽覺上雙重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通過靜態展品與動態影片的雙重結合,南京博物院戲曲展覽為戲曲藝術的傳播與展示提供新思路,使觀眾不僅能領略戲曲藝術之美,更能深入理解其歷史和文化價值。
(二)多感知融合的沉浸式體驗
南京博物院在戲曲展覽中,還通過多感官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觀眾的沉浸式體驗,讓戲曲展覽不再局限于視覺或聽覺,而是構建全景式體驗場景,使觀眾能夠在展廳內更加深入地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動態場景再現技術在展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牡丹亭》中的“百花園”場景,通過動態投影技術得以復現。在這個場景中,館方結合虛擬花香裝置,將戲劇中花開滿園的動態場景呈現在觀眾面前。動態投影能夠根據情節發展實時變換,呈現百花盛開的過程,以及隨風搖曳的花草與飛舞的蝴蝶,使整個場景既充滿動感又不失詩意。此外,虛擬花香裝置釋放出的淡雅香氣,強化了觀眾的感知體驗,與視覺效果的完美結合,為展覽營造更加真實動人的氛圍。沉浸式的多感官體驗,不僅讓觀眾欣賞劇中精彩的場景,還拉近他們與戲曲藝術的距離。當觀眾進入不同的戲曲情節時,展廳通過燈光、音樂等環境元素的配合,營造出與劇情相符的情緒氛圍。例如,處于緊張狀態的情節中,展廳的燈光會轉為深沉色調,背景音樂的節奏也加快,激發觀眾的緊張情緒。這種基于情感的反饋系統,通過環境變化引導觀眾的情緒變化,使他們不僅是觀展者,更成為戲曲情境中的一部分。另外,南京博物院還利用環境模擬技術,增強戲曲展覽的場景表現力。例如:在某些戲曲場景中,展廳會結合低沉的鼓聲和“硝煙味”模擬,營造出真實的戰場氛圍。而在以山水田園為主題的場景中,柔和的風聲與鳥鳴則進一步還原自然寧靜的環境,使觀眾身臨其境。這種沉浸式的氛圍設計,不僅增強了戲曲場景的表現力,也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享受,通過多感官的參與,形成更加深刻的記憶。南京博物院的多感官融合設計,為戲曲展覽提供了一種創新的展示方式。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官的協調互動,能夠使觀眾更加全面地體驗戲曲藝術的精髓。尤其是動態場景和情緒反饋系統的應用,使戲曲展覽超越傳統展陳模式,將觀眾從單純的“觀看者”轉變為“體驗者”,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戲曲中的情感和文化價值。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展覽的吸引力,也為戲曲藝術的傳播提供重要參考,并為非遺文化陳列展示開拓新的路徑。
四、觀眾角色實踐與混合現實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
(一)場景還原與虛擬互動結合
在傳統靜態展陳中,戲曲藝術往往借助視覺化元素進行場景還原,如服裝、舞臺道具和背景畫面等。混合現實技術則將靜態還原與虛擬互動相結合,借助頭戴式設備如3D眼鏡、VR頭顯等,讓觀眾進入虛擬場景中,如化身角色參與劇情演出,感受劇情發展并體驗角色的情感變化。例如:昆曲《牡丹亭》中的場景展示,可以通過混合現實技術將“百花盛開的園景”“夢境與現實交錯”的虛實結合情節具象化,以此突破戲曲藝術的傳統表演形式,更具趣味性。
(二)互動式觀看體驗
混合現實技術讓觀眾通過感官刺激(混合視覺、聽覺、觸覺)形成沉浸式體驗,觀眾可借助設備參與到特定的情節中,成為一個角色,與劇中人物互動,感受劇情中的沖突與轉折。在國外類似應用案例中,通過VR技術與動作捕捉系統等,參與者可進入“野外探險”的場景,以探險者的身份進行互動體驗。
五、結語
近年來,博物館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早已突破展陳和學術研究的傳統職能。通過戲曲表演展示等形式,文博場館持續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番外篇”。其中,南京博物院在戲曲展覽中,通過虛擬扮演角色、多感官融合等創新手段,讓觀眾以互動的方式沉浸在戲曲藝術中,不僅提升了戲曲展示的參與感和趣味性,還為非遺文化的現代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博物館中的戲曲藝術展示正在邁向技術與藝術、傳統與現代融合的新階段,在保留傳統文化核心價值的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和跨界合作,博物館有望突破場地限制,吸引更多觀眾,但同時也面臨著如何平衡傳統與創新、技術與藝術的挑戰。未來,需要在保持戲曲本體藝術性的基礎上,通過技術賦能、多元傳播和教育推廣,為戲曲藝術的長久傳承與廣泛傳播開辟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娜娜.表演類非遺項目的展陳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2]李澤欣.非遺戲曲的動畫傳播實踐研究——以河北梆子為例[J].大舞臺,2024(03):88-91.
[3]陳美穎.新審美視域下戲曲藝術“破圈”傳播路徑研究[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4(10):7-10.
[4]王加昕.新媒體平臺對戲曲知識傳播與藝術教育推廣的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22(05):5-6.
作者簡介:
劉煜(1990—),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