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近年來許多先進技術手段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得到有效應用,而網絡視頻技術正是其中應用效果較為突出的一種。基于此,本文從非遺保護的角度出發,對網絡視頻技術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同時為網絡視頻技術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希望能夠為戲曲等非遺的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戲曲;非遺保護;網絡視頻技術
引言
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扎實推進的背景下,戲曲等各類非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工作雖一直都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由于非遺保護的技術手段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實際工作效果往往不夠理想。而近年來網絡視頻技術的出現與廣泛應用,恰恰能夠改變非遺保護工作的現狀,使非遺保護效果得到顯著提升。因此,對于網絡視頻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運用展開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非遺戲曲的保護工作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久遠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價值。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社會風俗習慣、道德觀念的反映,還在語言、音樂、舞蹈、表演藝術等方面體現出十分豐富的價值。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戲曲面臨觀眾群體逐漸老齡化、藝術形態傳承難等挑戰。為了有效保護和傳承這一成果,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采取多方措施,推動戲曲的保護和發展。現代科技尤其是網絡視頻技術的應用,成為保護戲曲文化的有力工具。通過數字化手段,許多經典的戲曲作品可以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尤其是在各大視頻平臺上,相關的短視頻可以迅速吸引大量觀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關注。例如:抖音平臺使傳統戲曲藝術以更豐富和更有趣的形式呈現;漫畫版戲曲人物(圖1)通過傳播力強的短視頻內容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實現戲曲藝術的“破圈”傳播。
二、網絡視頻技術在戲曲等非遺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1.有效保存非遺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由于非遺本身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屬于傳統文化中脆弱的一部分,因此通過常規手段往往難以實現對非遺的完美保存。以戲曲類非遺為例,在網絡視頻技術出現之前,相關工作人員通常只能依據戲曲表演者的語言描述,將有關戲曲作品的唱法、臺詞、表演要點等記錄并保存下來,或是直接對戲曲臺本等資料進行保存,保存的完整性很難得到保證。如果缺少專業表演者的指導,常人基本無法單純依靠保存的資料來完成戲曲學習。而在網絡視頻技術出現并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得到應用后,原有的非遺保護方式發生徹底改變,工作人員只需借助各種攝像設備,將聲音、形象、技藝等表現形式的非遺詳細記錄下來,就可以基本實現對非遺的完整保存,這顯然是非常有利的。比如在戲曲類非遺保護工作中,工作人員可以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經典戲曲作品的表演及表演要點講解,并將整段表演及表演要點講解錄制成視頻,長期保存。而有了這些視頻資料后,即便是缺少專業非遺傳承人的指導,戲曲愛好者同樣可以實現對經典戲曲作品的有效學習,并掌握戲曲表演的相關技巧、要領。
2.促進非遺傳播
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非遺保護并非單純地保存,而是要在保存非遺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推動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使其能夠在未來持續傳承下去,并在各個時代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只有讓非遺得到有效傳承與發展,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達成非遺保護工作的目標,因此在非遺保護方面,網絡視頻技術的作用還可以體現為對非遺傳播的促進。同樣以戲曲類非遺為例,各地的傳統戲曲作為源于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藝術形式,雖然對人們有著較強的吸引力,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但在不依靠網絡的情況下,戲曲類非遺的傳播會受到很大限制,只能依靠線下表演來實現有效傳播,無論是傳播范圍還是傳播效率都顯得十分有限。而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將網絡視頻技術應用于非遺保護,可以使視頻形式的各種傳統戲曲表演節目在網絡上廣泛傳播,贏得更多人的喜愛與認可,進而為這些非遺的創新與傳承人培養提供重要支持。
三、網絡視頻技術在戲曲等非遺保護中的具體運用
1.視頻資料采集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對于網絡視頻技術的運用首先應從視頻資料采集入手,將各種與非遺相關的聲音、形象、技藝等內容,以視頻形式全面記錄下來,并整理成統一格式的視頻資料,為非遺的有效保存、傳播、傳承等提供支持。從具體措施來看,由于非遺的表現形式比較復雜,內容也十分多樣化,因此在相關視頻資料采集階段,工作人員還要先與非遺傳承人進行溝通,深入了解非遺的特點。同時,圍繞非遺的視頻記錄、保存措施展開探討,制定詳細的非遺視頻資料采集方案,將視頻的大致錄制時長、主要內容、錄制方式、視頻質量要求(如影像清晰度、聲音還原度等)、所需視頻錄制設備、采集工作步驟安排等明確下來,之后再按照視頻資料采集方案逐步開展采集工作,使非遺相關視頻資料的采集變得更加規范[1]。
另外,為確保非遺保存的完整性,還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與盡可能多的非遺傳承人展開溝通,以免因某位非遺傳承人的主觀因素而對視頻資料采集方案的合理性產生影響。例如:在進行戲曲類非遺相關的視頻資料采集時,就需要與多位傳統戲曲表演者(非遺傳承人)進行溝通,并綜合多位表演者的意見,將視頻資料的具體內容確定下來。同時,對于經典戲曲作品及戲曲表演要點講解等內容,還可以安排多位表演者進行同一內容的講解、表演,并錄制成多個視頻,以供后繼傳承人、傳統戲曲愛好者參考,以免因一家之言而限制非遺的創新發展。
2.視頻資料存儲
在完成對非遺相關視頻資料的錄制后,還需要做好對視頻資料的存儲工作,使非遺真正得到有效保存。一般來說,由于非遺相關視頻資料的數量非常多,單純依靠硬盤等硬件存儲設備進行存儲,很容易導致保存成本較高、視頻資料調取煩瑣等問題,因此非遺保護單位須綜合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將專門用于保存非遺相關視頻資料的數據庫構建起來,并建立相應的視頻資料分類保存制度,使各類視頻均能按制度要求完成存儲。如在戲曲類非遺的相關視頻資料保存中,就需要根據視頻內容,將視頻資料具體劃分為戲曲作品表演、戲曲唱法講解、戲曲作品、戲曲服飾等多個類別,同時,以此為標準進行視頻資料分類存儲。這樣一來,不僅視頻資料的查找、調取會變得更加方便,視頻資料的長期保存成本也會大大降低。另外,在視頻資料存儲階段,非遺保護單位還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識,對各種信息安全防范技術手段進行靈活應用,以降低視頻資料丟失、數據庫無法正常運行等信息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及影響。
3.視頻資料展示
由于非遺保護是指保存與傳承、創新的結合,因此在非遺保護工作中,非遺保護單位不僅需要運用網絡視頻技術將各種非遺完整保存,同時還需要依托各種形式的網絡平臺,對采集到的各種視頻資料進行公開展示,使更多人能夠接觸到非遺相關視頻資料,并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了解非遺,甚至是將其應用到非遺創新中。同樣以戲曲類非遺為例,非遺保護單位可利用傳統戲曲的藝術特點,建立專門的數字藝術館,并以此為平臺,將傳統戲曲經典作品表演、表演教程等內容的視頻資料展示出來,為人們提供了解、學習傳統戲曲的機會。
4.視頻作品創新制作
對于非遺保護單位來說,初期采集到的非遺視頻資料雖比較全面,但由于其內容相對枯燥,對人們的吸引力往往比較有限。即便能夠依托數字藝術館等網絡平臺進行展示,其受眾也大多會局限在非遺愛好者群體中,對非遺創新發展的幫助并不大。面對這一問題,非遺保護單位及工作人員還要以初期采集到的視頻資料為基礎,結合人們的審美特征、審美需求,對微視頻、微電影等形式的非遺主題視頻作品進行創新,使其能夠對人們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并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為吸納非遺傳承人、促進非遺創新等提供支持[2]。如對于戲曲類非遺,可邀請流行歌手對經典戲曲作品進行改編,并以MV的形式發布在網絡平臺上,以達到創新、宣傳非遺的目的。
四、案例分析:施潔凈的演出與戲曲文化傳播
1.施潔凈的演出與戲曲文化傳播
著名紹劇演員施潔凈長期致力于戲曲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她的演出不僅保留傳統戲曲的經典元素,還將現代審美與新技術相結合,使戲曲藝術表演展示出更多的活力與親和力。一些經典演出尤其是京劇和昆曲的演出深受觀眾喜愛,不僅僅是因為她對劇目精品的演出,也因其能夠用更加豐富和現代的方式傳承傳統藝術。這種創新的演出方式讓更多人開始接觸和理解戲曲,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施潔凈的京劇《貴妃醉酒》就通過多場次的現場直播吸引眾多觀眾觀看,并在演出結束后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短視頻上傳,使這些經典片段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尤其是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戲曲演出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呈現,吸引了大量觀眾關注。這些演出突出傳統戲曲的藝術魅力,將戲曲表演的精神內核傳遞給觀眾,達到文化傳播和傳承的效果。
2.網絡平臺如何助力戲曲文化傳播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戲曲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抖音、B站等社交平臺的崛起,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戲曲藝術通過這些平臺迅速走進千家萬戶。特別是在“誰說戲曲不抖音”的口號下,網絡平臺已成為戲曲文化傳播的陣地。施潔凈等戲曲藝術家的演出(圖2),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得到廣泛傳播,重要的演出迅速引發網民熱議,打破傳統戲曲“老氣沉沉”的固有印象[3]。“誰說戲曲不抖音”,正是這種現象的體現。通過平臺的短視頻形式,戲曲的經典單品被以更加活潑、時尚的方式呈現,搭配上現代的背景音樂、時尚的服裝和熱鬧的舞臺效果,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的目光(圖3)。這不僅讓戲曲藝術煥發新生,也讓更多人認識到,傳統文化不僅僅局限于博物館或劇場,它還可以通過現代科技和平臺實現與時代的深度融合[4]。
五、結語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網絡視頻技術雖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為非遺的完整保存及廣泛傳播提供巨大幫助,但對于非遺保護單位及工作人員來說,要想實現對網絡視頻技術的有效運用,仍需要從視頻資料的采集、存儲、展示以及非遺主題視頻作品的創新制作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適的工作策略。
參考文獻:
[1]王倩.利用網絡視頻技術進行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技術研究[J].消費電子,2013(14):1.
[2]蔡妙禧.移動互聯網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的保護——戲曲產品市場營銷環節中大數據技術的商業應用價值[J].戲劇之家,2018(19):57.
[3]王加昕.新媒體平臺對戲曲知識傳播與藝術教育推廣的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22(05):5-6.
作者簡介:
闞金龍(1988—),男,漢族,江蘇揚州人。大學本科,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