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舊石器埋藏環境與人類行為分析

2025-03-27 00:00:00王益人
文物季刊 2025年1期

摘要:舊石器遺存廣泛埋藏于各種不同性質的地層之中,也就意味著它們存在于不同的埋藏環境之中。因此,埋藏環境就成了探究舊石器埋藏規律以及重建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媒介和基礎。然而在過去的時間里,地層堆積僅僅被我們粗略地作為含有文化遺物的文化層和標定地質年代的坐標,我們既沒有把它納入觀察人類行為的重點對象加以研究,也沒有對舊石器文化遺存埋藏環境進行過深刻的理解和理論探討。本文以丁村遺址群為例,就舊石器考古遺址中石制品的埋藏環境分析方法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從埋藏環境到人類行為,探討了在不同埋藏環境下石器遺存的時空分布、密度以及遺址形態。在大量考古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對原地埋藏情形下的遺址形態及其人類行為進行了初步探討。希望本研究可以對舊石器考古調查、發掘以及人類行為研究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范例。

關鍵詞:丁村遺址群" " 舊石器遺址" " 埋藏環境" " 遺址形態" " 人類行為

Abstract: Paleolithic artifacts were buried in different kinds of deposit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y were also buried in different taphonomic backgrounds. Thus, the study of taphonomic backgrounds can be seen as an essential part to study distribution of artifacts and a bridge to reconstruct human behaviors. However, during the recent decades, depositional units, including strata, at least some of them, have been always regarded as just cultural layers containing artifacts or as rods to mark geological chronology. Archaeologists, in those years, failed to extract human behavior information from the observation, and lacked systematic discussion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n their taphonomic backgrounds. Using the Dingcun site group as an example, the present study displays a preliminary and short generalization of the approach on taphonomic backgrounds of lithics in the Paleolithic sites, and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model to guide survey and excavation of Chinese Paleolithic sites and reconstruct prehistoric human behaviors.

Keywords: The Dingcun site group" " Paleolithic sites" " Taphonomic backgrounds" " Site morphology" " Human behavior

一、引" "言

當今的舊石器考古學研究,從原料選擇、石器打制到使用廢棄等一系列過程都是我們考察的對象。舊石器廣泛存在于各種不同性質的地層之中,對應于不同的埋藏環境之中。埋藏環境也因此成為研究舊石器埋藏規律以及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媒介和基礎。然而在過去的時間里,地層堆積僅僅被粗略地當做含有文化遺物的文化層和標定地質年代的基礎,并沒有被納入觀察人類行為的重點對象加以研究。

眾所周知,地質學是現代考古學的基石和支柱之一。上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學理論繽紛上場,從多個角度、多條路徑解釋考古材料,來重建或闡釋古人的行為和探索文化進程。然而,闡釋離不開對考古材料所在基質(matrix)的研究,所以回歸“地學研究”——從地質學原理和沉積環境去了解一個地區人類遺存埋藏環境及其人類行為顯得尤為重要,但在中國尚未引起足夠重視[1]。這里所說的埋藏環境主要是指不同地貌部位、不同空間位置中包裹文化遺存的地層結構所反映出來的埋藏信息——通過地質地貌、沉積環境、地層成因及其微觀結構研究,為判別其地層形成過程提供依據,進而分析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空間分布及其人類行為信息。

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絕不僅僅是石器類型和文化內涵的分析,還應當包括相鄰區域內人類生存的機制及其生活方式的研究——即“生計形態(subsistence pattern)”[2]。而這樣的研究需要在更大的空間中、更為廣泛的系統性調查的基礎上,通過一個個具體遺址的人類遺存所體現出來的行為軌跡和生存策略加以觀察、歸納、總結。本文不揣冒昧,以丁村遺址群為例,就舊石器遺址的埋藏環境以及人類行為相關問題做一些粗淺的探討。

二、埋藏環境與遺址形成過程

埋藏環境,究其根本是人類文化遺物所處的地貌部位以及地層的沉積環境和沉積類型。舊石器時代遺址是一定空間范圍內人類生產活動的體現,盡管受到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等方面的擾動和破壞,仍然反映了遠古人類生產活動的局部片段和行為信息。因此,舊石器時代遺址埋藏環境的觀察研究,有利于我們更進一步地“透物見人”,去探究當時人類的生計及其與自然界的互動,更進一步地研究遺址的形成過程。研究者須更加細致地觀察包含舊石器時代文化遺物的地層特征和石制品“表面體征”[3] 所體現出的各種埋藏信息。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指示了遺址的形成過程以及人類行為的線索,不可不察。

(一)遺址性質及埋藏環境

20世紀60年代初,以賓福德為代表的新考古學派開創的過程考古學,強調觀察文化遺存的形成過程及其內在動力。地層不再是單純的遺物“包裹體”,更為重要的是它們的形成過程及其所包含的人類行為信息。因此,遺址的埋藏環境、形成過程和人類的棲居形態等問題,成為考古學關注的重點。

然而,舊石器時代屬于非定居模式和無聚落的狩獵采集者的時代。人類的棲居形態和行為方式主要體現在自然資源的索取交互利用上,與定居、半定居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著本質區別。因此,聚落考古(Settlement archaeology)和聚落形態(settlement pattern)等概念并不適合于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分析。對于狩獵采集者而言,資源利用、時空分布、埋藏環境差異等“環境背景”和“生計形態”分析,例如資源利用、時空分布、領地、埋藏環境差異更具意義。正如陳淳先生觀點:聚落考古研究范圍包括了從舊石器時代曠野營地到早期文明城市國家這樣形態迥異的分析跨度;而聚落泛指新石器以降的農業聚居村落[4]。 因此,本文支持陳淳與張萌的看法,將settlement pattern理解為“棲居形態”[5],而非所謂的“聚落形態”。

舊石器時代遺址,除洞穴遺址外,絕大部分屬于自然埋藏環境之下的曠野遺址,其形成過程受地質地貌演變和埋藏環境的影響極大。尤其是河湖相堆積中的文化遺物受到二次搬運擾動影響,給人類行為信息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事實上,絕大多數舊石器時代遺址都是殘缺的,其埋藏類型和棲居形態有著非常復雜的認定標準[6]。“任何類型的考古遺址在被棲居和利用時以及被廢棄后,一直受到人類活動和自然動力作用的干擾。”凱西·什克(K. Schick)指出:不存在沒有受到擾動的遺址,不同遺址的擾動只是程度上的區別,所以,對考古遺址作“原生”“次生”和“擾動”狀態的區分并不合適[7]。

從埋藏類型或埋藏過程來看,有原生堆積、次生堆積等多種埋藏形態。原生堆積不一定代表原地埋藏,次生堆積也不一定就沒有人類的行為信息存在。因此,不能簡單以原地埋藏、異地搬運埋藏、原生堆積、次生堆積等程式化的術語一概而論。它們是不同語境、不同的應用場景,從不同視角出發對考古地層和埋藏環境做出的描述。

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狩獵采集活動,受地理區域、資源環境的影響,需要將研究對象放回到當時的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丁村遺址群而言,是一個集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埋藏環境下發現的由百余個舊石器地點構成,時間跨度差不多50萬年,空間分布于近百平方公里的遺址群。需要將整個臨汾盆地南端的一個個具體的地點聯系起來,去探索人類在數十萬年間的行為,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探究如此規模的原始群體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背后的動力源泉和行為模式,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這些單獨的遺址和地點的埋藏環境及其埋藏過程、埋藏后過程仔細解讀,更需要從其空間范圍內的資源結構,探討人類與之的互動關系來還原這些遺址的形成過程和人類行為。

1960年裴文中先生在《中國原始人類生活環境》一文中根據出土的動物化石和環境推斷“當丁村人在汾河岸上居住的時候……河岸旁有茂盛的水草,水里游著巨大的鯉魚和青魚。……在附近的山上,生長著樹木,山前有丘陵草原,也有較廣闊的平原……”[8] 這是最早對丁村人生活環境的描述。之后,有學者也做過一些環境考古方面的研究[9]。陶富海先生在《從民俗學推測遠古丁村人生活方式》中,對丁村人的“食譜”進行了推測,樹上長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洞里鉆的各種動植物的利用進行了有益的探討[10]。然而,僅僅靠這些推斷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多學科研究的深度介入,從這里的不同地貌環境的資源類型、空間分布來研究其生態環境以及人類狩獵采集行為的差異。期待今后的研究中能夠有所突破。

(二)遺址的埋藏環境與人類生存空間

“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是考古學的一個基本主題。文化區、文化圈以及聚落形態的概念,只是考古學家們處理空間次序的三種方式。”多納C·羅珀(Donna C. Roper)著重介紹了“遺址區域分析”和“遺址域”的概念及研究方法[11]。希格斯和費森(E. S. Higgs amp; C. Vita-Finzi)將遺址“定義為包含人類活動證據的一個或一組堆積的所在地”,并從生態、聚落空間和經濟的角度,以“獵人-采集者”“牧人”和“農人”領地的概念探討史前經濟[12]。雷德·費林(C. Reid Ferring)則以遺址(或遺址群)內的空間形態、資源利用和生態系統為對象探討狩獵采集者(非定居人群)行為構成及“適應與變化”[13]。這些概念及學術思想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以來,對我國史前考古的遺址區域分析、聚落考古方面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在舊石器考古研究中,類似的研究基本還停留在理論探討的層面,付諸于考古實踐層面的并不多見。

以丁村遺址群為例:這個包含多個不同地質時期、不同文化階段文化遺存的龐大遺址群,其共時性很差。因此,需對每個具體地點的地層堆積和埋藏環境進行判別。宏觀層面,其空間結構和地層序列代表了這一區域不同時期遠古人類活動的時空范圍、行為軌跡,需要以地質地貌、地層及其內在結構為依據進行劃分,來確定其中某個或某些遺址或地點的時代背景、具體特征和人類行為。微觀層面,地層結構和沉積環境及其文化遺物的大小、豐富程度、表面體征代表了它們埋藏前后及埋藏過程中來自人為行為和自然沉積等各種因素擾動方面的信息。因此,根據文化層的埋藏環境、動力條件等微觀分析,來確定其形成過程,進而可以觀察和區分遺址屬性、人類活動的細節和行為特征。所謂埋藏環境的觀察概莫如此。

首先是埋藏環境,系指舊石器時代遺跡、人工制品、動物遺存等存在的各種不同地層結構及其形成過程,是研究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橋梁和基礎。其次是生存空間,即原始人生活的空間,包括遠古人類分布范圍以及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動植物資源和石器原料等——凡人類能去到的地方,凡有人類生存需要的物質資源的地方,都有可能是他們的生存空間。依據以往考古材料和臨汾盆地南端地貌特征的分析,將這里的人類活動區域歸納為河谷階地、黃土塬區、河流沖積平原區和山前沖積扇區四個考古地貌單元,而這些區域有著不同的資源類型和地貌特征,也就決定著人類行為和遺址的類型。我們認為,丁村人的生存空間不僅僅局限于丁村一帶汾河河谷兩岸的階地中,臨汾盆地南端的各個地貌單元中都有可能留下他們的足印[14]。 按照埋藏環境大致上分為:水動力埋藏環境下(簡稱水下埋藏環境)和空氣動力埋藏環境下(簡稱氣下埋藏環境)兩大類。

水下埋藏環境的文化遺物,即河湖相地層中的文化遺物,大部分屬于二次搬運埋藏。由于水流運載能力大小的原因,地層堆積表現為礫石層、砂層或粉砂層等多種多樣的地層單位。表面上看處于某個性質較為單純地層單位中(如礫石層)的文化遺物,卻很有可能包含了多個不同時空范圍內人類活動遺存——即很可能是來自當時的上游地表或附近更早的古老地層中的石制品混雜在一起的混合體。對其人類行為的探討十分困難。

氣下埋藏環境,屬于遠古人類實實在在的生活的地面。其地層堆積,包括土狀堆積、濱河漫灘和季節性河流的洪積物堆積等沉積類型。河漫灘堆積和季節性洪沖積物雖然是水動力營運的產物,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暴露在氣下環境中,成為人類活動區域的一部分;尤其是后者——季節性河流的干河床,是遠古人類獲取石器原料的首選之地,也常常有原地埋藏的遺存會出現在這類地層中。在丁村遺址群的范圍內這種情形也并不少見。最近幾年我們在丁村遺址東部黃土臺塬的溝谷梁峁中發現了將近80個地點[15],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屬于這個類型。此外,一些較為開闊的辮狀河流礫石灘,鄰水、有充足的優質石料可以制作石器,也是原始人十分喜愛的活動區域,例如法國的潘色旺遺址營地[16]。

下面結合實例從水下埋藏環境和氣下埋藏環境兩個方面,對這里的埋藏環境及人類行為做一些簡單剖析。

三、河湖相埋藏環境及其人類行為分析

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業模式以狩獵采集為主,其活動的空間非常大也非常復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動物和人類不斷地重復出現在這一區域,說明這里有著天然的符合人類生存的優質資源。就像德日進和皮孚陀1930年在《泥河灣哺乳動物化石》一書中所想象的“當最后三趾馬經常來喝泥河灣湖水的時候,中國就有了人類”[17],丁村附近汾河岸邊的圖像似乎更加有趣。可以想象:清晨太陽初升,在汾河岸邊喝水的動物迎著朝霞向東邊的黃土高坡走來的時候,處于逆光環境下,并不清楚正有一群狩獵者在等待著它們……收獲獵物的人群來到黃土高坡的過水洞遺址分享食物,然后到九龍洞遺址打制石器……為迎接明天初升的太陽做準備……這種意境雖然帶有很大的想象,卻很可能是遠古丁村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從物質資源與人類生存的關系來看,河流和湖濱是人類活動最頻繁的區域。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于河湖相埋藏環境中。因為這里有遠古人類生存必須的水和其他物質資源。大量人類活動的物質遺存通過雨水和洪流匯聚(搬運埋藏)到自然堆積的河湖相沉積物中來,成為他們在附近活動的一個鏡像反映。因此,我們必須對河流搬運埋藏的機理有足夠的認識。

(一)水流運載能力與石制品埋藏之間的關系

沉積物屬于固體顆粒,在水流的作用下,經過動力擴容(巴格諾爾德效應)液化[18]、懸浮搬運、重力沉淀等一系列過程后形成一定性狀的沉積地層。水流搬運的運載能力與其大小及形式密不可分。一般而言,坡面流水的運載能力較弱,搬運的物質較輕;匯聚起來形成的洪水運載能力就很強,搬運物質的能量很大,甚至將巨大的礫石與沙土混雜裹挾在一起形成泥石流,最終堆積在一定的部位或匯入河流。河流的搬運具有分選沉淀的特點,呈現出非常有規律的流體力學特征。河流中心水深流急,流速最快,攜帶大量礫石;由河流中心向兩邊受到河岸遲滯作用的影響,水流速度逐漸減小,運載能力逐漸下降,沉積物顆粒越來越細(圖一)。總之,水流的搬運能力及所具備的能量與攜帶物質的粒度成正比。如果在特定的埋藏環境中人工制品的大小和重量超出該地層堆積物所匹配的搬運能力,例如細砂或粉砂層中出現了較大的石制品,應該考慮到人類乃至其他外力因素。因此,需要將沉積物顆粒及埋藏環境作為研究對象,觀察人工制品與河流系統的關系,嘗試對遺址的性質及其人類行為進行一定的推演。

在河流相埋藏環境下,石制品等人類文化遺物屬于攜入品——通過坡面流水和洪水進入河流系統,裹挾在洪沖積物、粗砂、細砂或漫灘堆積的粉砂等沉積物中。如此,河水便直接“參與”到人類遺存的埋藏過程中來,成為考古遺物的“傳輸帶”。不同粒度的物質分選成礫石、粗砂、細砂、粉砂等物質被分選搬運于不同的地貌部位。而石制品等人工遺物的大小、多寡及磨蝕程度也與水流營運能力、水流分選能力有直接關系。

在考古實踐中辨析沉積環境(沉積相)并不難,關鍵在于分析文化遺物所處的埋藏環境(水動力條件)與人類遺物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文化遺物與地層堆積的兼容性方面反映出來的人類行為。這個兼容性是什么?就是文化遺物與沉積物埋藏規律對等與否?這些問題并不是在沉積物環境中去尋找,而是需要從石制品表面的磨蝕程度的細微觀察以及空間關系的分析中解答,藉此判斷遺址的性質及其人類行為。

沉積物顆粒代表著地層的水動力條件(搬運能力)及其沉積相。洪沖積相(砂礫層——稱之為粗顆粒埋藏環境)和漫灘相(粉砂層——稱之為超細顆粒埋藏環境)是最容易發現人工制品的地層單位,分屬于河流水運系統的源頭與末端。很顯然,洪沖積相的水動力能量巨大,且分選性差,同時又靠近源頭。沖洪積物中裹挾的人工制品往往比較豐富,且大小混雜(總體上來看以大型器物為多)。進入水量豐沛的主河道后,河水的分選作用開始顯現。處于河流水運系統中間過程的純凈砂層,盡管有可能參與了運送物質的過程,但河水的淘洗、分選、磨蝕基本將含有的人工制品消耗大半,只有少量人工制品能夠堆積在一些河灣(54:97、54:98、54:100地點)或沙丘(54:90地點)等地貌部位的砂層中。

河漫灘相是河流輸送能量帶的末端,其水流運載能力已經很弱,屬超細顆粒埋藏環境。一般而言,經過河水的分選淘洗,很難再有什么人類痕跡的東西被留存下來。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眾多考古發現表明,濱湖或河漫灘是遠古人類偏愛的一個地貌部位[19],河湖岸邊地帶水草豐美,動植物資源豐富,不僅是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人類遺物進入河流相埋藏環境的另外一個渠道,成為觀察人類行為的重要窗口。

(二) 粗顆粒埋藏環境及人類行為

粗顆粒埋藏環境多半處于溝谷泄洪通道、河流交匯和凸岸堆積的地方,包括洪積物、粗砂層和砂層所夾的小礫石層,是最容易發現舊石器遺存的地層單位。西侯度、匼河、丁村等很多河流相舊石器遺址都是在這類埋藏環境的礫石層中發現的。

西侯度遺址文化層位于17米厚的交錯砂層相夾的礫石層中[20],2005年發掘時對其來源研究獲知,該礫石層系中條山溝谷洪沖積物,裹挾著人類遺物注入煙波浩渺的三門古湖所致[21]。匼河6054地點的文化層同為源于中條山的黃河二級支流(匼河澗),但文化遺物處于其下游河床相的桂黃色礫石堆積之中[22]。對于二次搬運埋藏的石制品而言,其大小和表面特征(石制品的磨蝕程度)和地質環境的研究,能夠給出搬運距離的長短以及物源的基本信息,更多人類行為則難以尋覓。

但也有例外,我們在丁村1976-1980年發掘簡報和發掘報告中,曾經對79:01、79:04等地點的石制品磨蝕程度及埋藏環境進行分析:分布于白馬西溝、上莊溝、紅土寨溝等地的79:01、79:04、77:02和77:03地點,其文化層屬于汾河二級支流的季節性沖溝河床相堆積。獲得的石制品的磨蝕程度輕重不一,存在明顯差異。這與其季節性洪沖積埋藏環境以及原料環境密切相關。我們認為丁村一帶汾河東岸二級支流是塔兒山區季節性河流的重要出水通道,其中含有大量優質角頁巖原料,或許成為遠古丁村人臨時性的初級打片和石器加工場所。這些地點中磨蝕程度較為明顯的石制品與河流相搬運埋藏環境較為一致——系上游河道搬運而來;而磨蝕程度較低或基本沒有磨蝕的石制品,可能是當時的人類在河灘中尋找原料打制石器后剩余的廢片等,在下一次洪水到來后被迅速埋藏起來,從而留下了很多磨蝕程度較低的小石片[23]。

除此之外,一些中粗粒度河流相砂層中也有較大可能發現人工制品。丁村54:97、54:98、54:90和54:100地點均屬于搬運埋藏性質——處于同一套地層上下游不同部位,各地點的石制品尺寸順流水方向依次逐漸減小,系水流分選導致的“差異”,是“丁村文化”中各地點之間的個體差異。不能拋開埋藏規律,單純以測量統計方法來論定其石制品大小并藉以斷定其文化性質的異同[24]。這一點我們在《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群調查發掘簡報》等文章中做過較為詳細的分析[25],在此不再贅述。

(三) 細顆粒埋藏環境及人類行為

細顆粒埋藏環境,屬于河湖岸邊水流搬運埋藏的最后環節,經歷長距離搬運的人工制品幾乎被淘汰或磨滅。然而,河岸和湖岸邊又是人類的生產生活的重要場所,必然會留下比較豐富的人類活動遺跡或遺物——成為人工制品進入河湖相地層的另外一個端口,石制品在坡面流水的作用下進入水岸附近的漫灘相或湖濱相地層中,如丁村77:01地點[26]、柿子灘第1地點[27]、峙峪遺址[28]、薛關遺址[29]、水洞溝遺址群各地點[30]、河南許昌靈井遺址[31]、內蒙古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32]以及泥河灣眾多湖濱相埋藏環境的遺址[33]。這些遺址水動力條件較弱,搬運距離有限,人類遺物的密集程度很高,而磨蝕程度很輕,保留了較多準原地埋藏特征。但準原地埋藏終究不是原地埋藏。就文化遺物而言,雖然十分豐富且都比較小,仍然可以看出有明顯的水流淘洗分選作用,比較細微的碎屑不見于其中。因此,其人類行為信息僅僅能從石制品的類型和石器制作技術環節做有限的探討。目前我國缺乏對各種水流條件下搬運能力的實驗研究,需要進一步結合考古實驗對這類埋藏環境下石制品重量及人類行為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和總結。

以丁村77:01地點為例,文化層處于汾河Ⅱ級階地灰綠色湖相地層底部河蚌礫石層,出土約1700件左右的角頁巖微小石片和碎屑,最小的重量僅0.05克;另有眾多重量小于1克的細石葉制品。說明77:01地點是一處水動力很小的湖濱環境的石器地點。我們認為當時的人類可能在湖邊不遠的岸上生活,打制的細石葉等細小石器連同微小石片和碎片,在坡面流水的作用下帶入水流相對較為緩慢的湖濱[34]。然而,該遺址同時出土了大量角頁巖大石片、砍斫器、石球等粗大石器,其中最重者2158克。它們與不足1克的人工制品同時出現在同一套地層中,顯然不符合坡面流水的搬運能力。從大部分石制品的磨蝕程度來看還較為新鮮,顯現了人類在其附近活動的跡象。但其埋藏過程及人類行為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四)超細顆粒埋藏環境及人類行為

超細顆粒埋藏環境屬于半水半氣的漫灘相地貌部位,其地貌部位大部分時間處于脫離水下環境的高河漫灘位置。雖然也時常會在豐水期受到高水位漫溢的侵擾,但近水、開闊、物產豐富、便于集體生活等天然條件,其柔軟細膩的粉砂土堆積,遠離森林,用火相對安全,成為狩獵采集者十分鐘情的生活場所。柿子灘遺址諸多地點[35]、鄭州地區[36] 和鴿子山第10地點[37] 等遺址均屬于這樣的埋藏環境,能夠較好地保存人類生產生活的遺存及行為信息,發現大量人類用火遺跡和精美的石器及蚌飾、串珠等,為我們研究河漫灘相地層中人類遺存及生活遺跡打開了一扇窗口。

四、黃土地貌埋藏環境及其人類行為分析

土狀堆積是中國最廣闊的地貌類型,是遠古人類生存的平臺,是人類真正的腳踏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在山西垣曲[38]、廣西百色[39]、陜西洛南[40]、漢中[41]及長江中下游地區[42]、荊州雞公山[43]、廣東郁南磨刀山[44]的土狀堆積中都有大量舊石器時代遺址被發現。但土狀堆積中的人類遺存不同于河湖相搬運埋藏環境——文化遺物的聚集性較差,遺址的分布范圍、地貌部位難以捉摸;發現的真正意義上的營地性質的原始遺存卻十分有限,給我們的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這是基于土狀堆積埋藏環境的性質決定的。1991年劉東生提出“黃土石器工業”和“黃土地質考古帶”概念[45],隨后黃慰文又提出“紅土石器工業”和“紅土地質考古帶”[46],使學界對土狀堆積石器遺存的重視程度及田野調查發現有了明顯改善,但仍然停留在石制品類型分析、文化序列和年代學研究等傳統方法上,對遺址的成因、埋藏環境及其人類行為等層面的研究鮮有涉及。

土壤沉積(尤其是北方的風成黃土)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長周期時間尺度”過程,會受到生物擾動、雨水侵蝕和地貌變遷等“時間尺度”相對較短自然作用的改造。人類活動所留存下來的遺跡、遺物也會在遺址的形成過程和埋藏過程中受到上述因素的作用。因此,我們發現的考古遺存從來都不會是一個純粹的單一沉積特征的地層,而是一定時空范疇內在自然沉積和地質作用改造下形成較為單純的地層單位。即便是在看上去非常純凈的黃土-古土壤中——原地埋藏的遺址,也是曾受到坡面流水、人類擾動、動植物及自然風化諸多因素作用形成的復合堆積物,必須根據不同遺址所處的地層結構去解讀其形成過程及所反映的相關人類行為的可能性。

在此以丁村遺址群黃土堆積中考古發現為例,或許會對上述問題有借鑒作用。如圖二所示,丁村遺址群東側由塔兒山向汾河谷地傾斜過渡的山前土狀堆積區,東接塔兒山,西臨汾河,海拔標高448~892米。在靠近塔兒山的黃土臺塬區(海拔500~580米),系以山前沖積扇或汾河湖積階地堆積為基底,覆蓋中更新世以來黃土堆積(大部分區域可見堆積為L1-S5 ,在大崮堆附近的山腰處甚至可以見到S8)的地貌單元,形成了沖溝發育,切割較為強烈的黃土地貌格局。在靠近汾河的河谷地帶(海拔420~500米),則以河湖階地和沖溝相間的地貌為特征;階地上部普遍覆蓋有不同厚度的黃土-古土壤,底部為河流相砂礫層。其中Ⅳ級階地前沿海拔475米上下,高出河面65米以上(頂部至少覆蓋有包含2個古土壤條帶的黃土堆積,即由L1-S2和部分L3 組成);Ⅲ級階地前沿海拔440米左右(頂部覆蓋有1個古土壤條帶,即由L1-S1組成)。由此可見,無論黃土塬區還是階地頂部的黃土堆積區,都有可能是遠古丁村人活動的區域。2004年,我們在襄汾縣城以南大運路以西至汾河之間三角地帶的黃土堆積中發現了6處舊石器時代遺址[47]。2013年以來的調查發掘進一步證明,丁村遺址群東部廣闊的黃土溝谷梁峁地區有著豐富的遠古人類活動遺存[48]。從這些遺存的埋藏環境和人類遺存的性質來看,可分為季節性河流和純黃土堆積兩種類型的石器地點或遺址,其地層堆積和文化遺物的特征和密度,指示了不同的埋藏過程及其形成過程中的人類行為。本文將其分為遺跡型遺存和軌跡型遺存兩大類,而軌跡型遺存又可分為A(石器生產型)、B(狩獵采集型)兩小類(見表一)。

(一)黃土溝谷季節性河流埋藏環境下遺址的性質及其人類行為

黃土溝谷中季節性河流,絕大部分時間里(枯水季節,河水斷流、河床裸露)處于人類可以自由活動的氣下埋藏環境,只有山洪爆發時才會出現搬運埋藏的特征,表現為粗顆粒溝谷洪沖積物和細顆粒漫灘相堆積兩類。雖然同為河流相堆積,但包含的人類行為信息與常流河階地中較為純凈的砂礫層石器地點(54:90、54:96、54:100等地點)相較有本質的不同。季節性河流來得猛去得快,受溝谷地貌制約左右橫向滾動,大量礫石夾雜泥土的粗顆粒洪沖積物侵蝕切割黃土并貼敷堆積于溝谷兩側(圖三,c)。在一些較為寬闊的地方或轉彎處,由于其間歇性特性和水流能量變化的原因,形成一層礫石一層泥土的“千層餅”結構的堆積(圖三,a、b)。沙女溝至上莊溝一帶的此類礫石堆積中時常發現有磨蝕程度輕重不一的石制品,其人類遺存特征表現尋找石料就地打制的準原地埋藏(表一中“軌跡型遺存A”)特征。

季節性河流的漫灘相細顆粒堆積,一般形成于溝谷階地高河漫灘的位置。如圖四所示,為九龍洞遺址A區西壁剖面。階地前緣(紅色斜線外側)由一套多層結構洪沖積礫石和漫灘相黏土組成,系溝谷河道來回擺動所導致的多個粗細交替發育的沉積旋回——當河道中心靠近北岸時,階地遭到洪水侵蝕堆積礫石成分為主的洪沖積物;當河道中心南移時,形成夾雜細小礫石的漫灘相細顆粒堆積。洪沖積礫石堆積中的石制品較為豐富,且磨蝕程度較高,屬二次搬運埋藏物;而漫灘相細顆粒堆積中石制品含量較低,磨蝕程度較高。紅色斜線以里的淺棕紅色粉砂質黏土,與紅色斜線以外的堆積形成鮮明對比,屬于較少遭受河流侵蝕的高河漫灘階地堆積,剖面中下部數條藍色線條劃定的比較純凈的細砂層,體現了高河漫灘階地的堆積特征。九龍洞遺址緊鄰河道,打制石器所需的角頁巖礫石唾手可得,紅色斜線以里的土狀堆積中發現了數量眾多的可拼合石制品。據此判斷,乃是一處位于溝谷高河漫灘的石器打制營地[49],可歸為遺跡型遺址。

(二)純土狀堆積埋藏環境下遺址的性質及其人類行為

丁村遺址群東部純土狀堆積面積十分廣闊,包括黃土塬和汾河Ⅲ、Ⅳ級階地頂部的黃土-古土壤,是遠古丁村人生存生活的腳踏地。根據2014年以來發掘的幾個遺址的遺存特征,可以將其歸納為遺跡型遺址和軌跡型遺址兩類[50]。

1.遺跡型遺址及其人類行為

遺跡型遺址:用來描述和研究遠古人類在相對固定位置從事生產生活社會行為的遺址,包括中心營地、屠宰場、石器加工作坊等原地埋藏類型的遺址。其依據是人工制品的密度以及時空分布,乃至它們的廢棄形式和廢棄過程[51]。這類遺址有著固定的空間位置、密度較高的人工制品、特別的遺跡現象和原地埋藏的共同特點,表現出十分具象的人類行為特征和屬性。例如:九龍洞石器打制營地、過水洞野炊營地、老虎坡生活營地等[52]。

2. 軌跡型遺址及其人類行為

軌跡型遺址:用來描述和研究狩獵采集者流動作業生產生活軌跡及其文化遺存的遺址,包括“臨時性營地”“停留點”“等候區”“流動作業區”或“流動游擊區”等[53]反映狩獵采集活動的原地埋藏類型的遺址。它們具有空間位置較為分散,空間分布比較廣闊,人工制品稀疏零碎且垂直分布(時間跨度)較大的特征,廢棄物密度非常低等特征,有些區域甚至不能簡單地用“臨時營地”的概念來評價。

在考古學研究中不僅僅要看到器物,還要看到器物存在的每一個空間,以及它們之間的時間關系。任何考古遺存都有時空信息。在常規情況下,考古物質遺存的時空概念是一致的——由具體的地層來體現,代表了某個短暫時間內,某個群體在這一地點發生的某個事件[54]。也就是說,考古遺址中的空間信息既有空間位置的成分,也有時間坐標的成分。在新石器以降的考古遺址中,遺跡、遺物的時間關系是依靠土質土色變化、遺跡單位之間的疊壓打破關系來確定的。但在舊石器遺址,特別是處于“生土層”中的土狀堆積遺址,其均勻一致的地層堆積,使遺物之間的時間關系陷入盲區。現代發掘技術記錄的每件器物的三維空間坐標,都是一個隱含有時間坐標的四維空間位置。只有給這些空間位置加上時間坐標,才能真實反映出這些遺物的時空分布和事件發生的過程。

流動性是覓食社會(foraging societies)的生存基礎和基本行為。相對于居址、生活營地、石器加工場等遺跡型遺址來說,軌跡型遺址,是狩獵采集者頻繁出沒的地方——有可能是狩獵采集者流動作業路線上或追蹤獵物或采集植物性食物時路過(transit)或短暫停留(transitory)[55],亦可推測為對某些季節性資源多次光顧、反復利用的結果。從宏觀的層面來看,狩獵采集者經年累月無數次游蕩在某個地區所“丟棄”的石制品,甚至可能連“停留點”和“等候區”都算不上。需要引入生態學的理論從生計形態(subsistence pattern)或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和遺址域(catchment area)的概念[56],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在更大的空間范圍里去考察狩獵采集者多點位生產生活的行為特征和軌跡的研究。上述以軌跡型遺址概括其人類的行為模式的嘗試,還有待于在考古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

洞門遺址是丁村遺址群東側廣闊黃土臺塬之上S1地層中若干發現的一個代表(圖五;圖六),出土的88件文化遺物垂直分布于厚度1.41米的純土狀堆積(S1)地層中[57],時間間隔約3萬年。它們雖然發現于同一個地貌單元的同一個地層單位中,但這些石制品并非一個單獨的考古學事件,而是丁村人在這一地區流動作業的無數個歷史瞬間——多個考古學事件——的集合。推而廣之,這樣的狩獵采集活動不僅僅限于洞門遺址,也廣泛存在于丁村東側黃土臺塬區域,乃至于整個臨汾盆地南端的S1地層中。2015年以來,在北起襄汾縣城南至汾道溝、官坡一帶的黃土塬和Ⅳ級階地的S1地層中發現了多個原地埋藏的石器地點,或許就是類似覓食行為的具體行為[58]。

此外,在老虎坡遺址中,石制品的空間分布也體現出同樣的特征。從老虎坡遺址中石制品的垂直分布來看(圖七),除了在S1地層中下部位置(光釋光年齡測定約10萬年)石鋪地面高度相當的層面上有一個密度非常高的分布帶(我們將其定義為人類生活營地——遺跡型遺存)之外,在其上部的包括S1中上部(最大高差為1.394米范圍內)石制品密度遠低于石鋪地面。而馬蘭黃土(L1)地層中零星分布的石制品,體現了與洞門遺址類似的軌跡型遺址的特征。證明在汾河東岸黃土臺塬人類狩獵采集行為是長時間存在的。

五、小" "結

(一)“河流階地”和“黃土塬”兩大地貌單元,都是遠古丁村人最主要的生存空間。對于生活在這里的人類而言,多種多樣的資源稟賦,為其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只不過我們根據舊石器埋藏特征做了這樣的劃分。因此,無論“河流階地”還是“黃土塬區”發現的文化遺存,都是遠古人類生存生活行為軌跡的客觀反映。由于地質地貌及搬運埋藏等自然因素的干擾,不同區域的遺址包涵的文化遺物和承載的人類信息有著巨大的差異。體現出不同類型的遺址形態。

(二)從地層形成的動力因素來看,分為水下埋藏環境和氣下埋藏環境,與“河流階地”和“黃土堆積”并不完全對應。河流階地上部有土狀堆積,黃土溝谷中也有河流相堆積,均系遠古丁村人活動的地區。溝谷中豐富的角頁巖,成為原始人選擇優質石料就地打制石器的理想場所。這里發現的眾多石器地點中既有磨蝕程度較高的搬運埋藏的石制品,也包含了就地選擇石料進行初步加工石器所遺留的磨蝕程度極低的文化遺物,體現出“軌跡型遺址”的人類行為特征。

(三)由于二次搬運埋藏的緣故,汾河階地“河流相”地層中的石器地點,極少發現能夠證明人類行為的遺跡現象,但仍然可以推斷汾河兩岸是古人生活的重要區域。因為這里有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水源和水生動植物資源。由于搬運埋藏的聚攏堆積,客觀上造成了石器類型眾多、器物組合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需要指出的是,河流階地中的文化遺物之時間跨度可能很大,成分復雜。文化層只能代表這些石制品最后的歸宿——對這些地層的測年也僅僅是它們的最終“埋藏年齡”。1958年[59]和2014年[60]發掘報告中Ⅲ、Ⅳ級階地砂礫層中的文化遺物,可能是之前數萬或數十萬年間的人類遺物的“集大成者”。

(四)相比之下,丁村遺址群東部廣闊的黃土溝谷梁峁地區有著豐富的遠古人類活動遺跡,但人類遺存的密度差異很大。2014年以來我們在丁村遺址群東部進行的考古工作證明了這一點[61]。 如前文所述,這里存在著多個具有明確社會功能特征的遺跡型遺存,例如:九龍洞石器打制營地(高拼合率石制品遺跡)、過水洞野炊營地(含有大量動物化石碎片和用火遺跡等)、老虎坡生活營地(石鋪地面和特殊的遺跡現象)等幾個各有特色的遺址[62],有著密度較高的人工制品、特別的遺跡現象和原地埋藏的共同特點。它們多半處于土狀堆積或黃土溝谷季節性河流高河漫灘性質堆積中。我們將陸續公布這些遺址的發掘資料。

(五)丁村遺址群東部黃土堆積中的文化遺存和人類行為表現為:石器生產型(A型)和狩獵采集型(B型)兩大類。它們指示了這一地區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行為,乃至自然環境和資源利用等方面的信息。石器生產型(A型)軌跡型遺存,主要存在于山前沖積扇——黃土溝谷季節性河流的干河溝中。由于具有豐富的石器原料成為人類選擇石料打制石器的重要區域,同時受上游洪水的作用,石制品磨蝕程度新舊不一,體現出原地埋藏與搬運埋藏混合堆積的特征。狩獵采集型(B型)軌跡型遺存,主要分布于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的黃土臺塬地區。其中發現多個與洞門遺址類似的石制品散漫分布、密度相對較低的軌跡型遺存。這些結論只是初步調查的結果,需要在今后的進一步發掘中加以證實。

致謝: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張萌博士的許多幫助,文中圖三由劉德成博士提供,審稿人和張梓梁博士給予了很好的建議和意見,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謝!

裴樹文:《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形成過程研究綜述》,《人類學學報》2019年第1期,第1~18頁。

陳淳、張萌:《舊石器時代考古與棲居及生計形態分析》,《人類學學報》2018年第2期,第306~317頁。

所謂表面體征,是指石制品表面的風化程度、磨蝕程度和二次利用。前兩項是指石制品在埋藏過程中所遭受的化學侵蝕(風化)和物理損傷(磨蝕)的程度;二次利用是指經受一定程度的風化或磨蝕的石制品,再次被人類所利用的情況,其上的打制片疤新舊不一,即可判斷為二次利用。2014年出版的“丁村發掘報告”中,對1976—1980年出土標本的上述諸特征有過仔細觀察。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王益人主編:《丁村遺址群: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群1976~1980年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4年。

陳淳:《居址考古學的探索與啟示》,《文物世界》1985年第2期;見陳淳:《考古學的理論與研究》,學林出版社,2003年,第171~181頁。

同[2]。

同[2]。

Schick, KD.1987. Experimentally-derived criteria for assessing hydrologic disturbance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Nash DT and Petraglia MD eds. Natural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352:86~107.轉引自高蒙河、陳淳:《考古學次生堆積的研究與探索》,《華夏考古》2001年第2期;見陳淳:《考古學的理論與研究》,學林出版社,2003年,第206~222頁。

裴文中:《中國原始人類生活環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1960年第1期,第9~21頁。

a.陳萬勇:《山西“丁村人”生活時期的古氣候》,《人類學學報》1983年第 2期,第184~195頁;" " " " " " " " nbsp; " " b.周昆叔、嚴富華:《山西丁村剖面考察及其花粉分析》,《第四紀孢粉分析與古環境》,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54~59頁。

陶富海:《從民俗學推測遠古丁村人生活方式》,《汾河灣——丁村文化與晉文化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山西高教出版社,1996年,第41~50頁。

多納·C·羅珀:《論遺址區域分析的方法與理論》,《當代國外考古學理論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239~257頁。

E·S·希格斯、C·維太-費森:《史前經濟:一種領地研究法》,《當代國外考古學理論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96~114頁。

雷德·費林:《遺址內空間形態及其聚落——生存系統分析中的作用》,《當代國外考古學理論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344~266頁。

王益人:《丁村遺址群埋藏環境預研究》,《砥礪集——丁村遺址發現60周年紀念文集》,三晉出版社,2017年,第66~74頁。

王益人、袁文明、蘭會才等:《2011年以來丁村遺址群考古新進展》,《人類學學報》2018年第3期,第428~441頁。

a.米歇爾·余蓮:《舊石器時代社會的民族學研究試探——以潘色旺遺址的營地為例》,《華夏考古》2002年第3期,第89~99頁;b.克洛迪娜·卡藍:《從燧石打制技術問題的分析導向對社會問題的探討——潘色旺遺址營地中的燧石打制為例》,《華夏考古》2002年第3期,第100~109頁。

Teilhard de Chardin, P. et J. Piveteau, Les mammifères de Nihowan (Chine).Annales de Palèontoloqie, 1930, 19:1~134.

G·M·弗里德曼、J·E·桑德斯:《沉積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87年。

a.夏正楷:《環境考古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b.曲彤麗、陳宥成、汪松枝等:《鄭州老奶奶廟遺址埋藏學研究》,《中原文物》2023年第1期,第71~79頁。

賈蘭坡、王建:《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遺址》,文物出版社,1978年。

王益人:《遠古遺蹤——芮城縣西侯度遺址發現始末》,《發現山西:考古人手記》,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27頁。

賈蘭坡、王擇義、王建:《匼河——山西西南部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遺址》,科學出版社,1962年。

a.王建、陶富海、王益人:《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群調查發掘簡報》,《文物季刊》1994年第3期,第1~75頁;b.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王益人主編:《丁村遺址群: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群1976~1980年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4年。

a.張森水:《中國北方舊石器工業的區域漸進與文化交流》,《人類學學報》1990年第4期,第322~333頁;b.張森水:《丁村54:100 地點石制品研究》,《人類學學報》1993 年第3期,第195~213頁;c.張森水:《丁村54:90 地點石制品研究》,《人類學學報》1994年第3期,第209~222頁。

a.王建、陶富海、王益人:《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群調查發掘簡報》,《文物季刊》1994年第3期,第1~75頁;b.王益人:《從河流埋藏環境看丁村遺址的文化性質》,《人類學學報》2002年第1期,第158~169頁。

同[23]。

解希恭、閻金鑄、陶富海:《山西吉縣柿子灘中石器文化遺址》,《考古學報》1989年第3期,第305~323頁。

賈蘭坡、蓋培、尤玉柱:《山西峙峪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第39~58頁。

王向前、丁建平、陶富海:《山西蒲縣薛關細石器》,《人類學學報》1983年第2期,第162~171頁。

a.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水洞溝遺址1980年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3年;b.高星、王惠民、裴樹文等:《水洞溝遺址2003~2007年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3年。

a.周國興:《河南許昌靈井的石器時代遺存》,《考古》1974年第2期,第91~98頁;b.李占揚:《許昌靈井遺址2005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人類學學報》2007年第2期,第138~154頁。

a.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鄂爾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院:《烏蘭木倫鄂爾多斯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23年;b.李小強、高強、侯亞梅等:《內蒙古鄂爾多斯烏蘭木倫遺址 MIS 3 階段的植被與環境》,《人類學學報》2014年第1期,第60~69頁。

a.衛奇、孟浩、成勝泉:《泥河灣層中新發現一處舊石器地點》,《人類學學報》1985年第3期,第223~232頁;b.謝飛、成勝泉:《河北陽原岑家灣發現的舊石器》,《人類學學報》1990年第3期,第265~272頁;c.謝飛、李珺、成勝泉:《飛梁遺址發掘報告》,《河北省考古文集》,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1~29頁;d.李珺、謝飛:《馬圈溝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發掘報告》,《河北省考古文集》,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3~44頁;e.謝飛、李珺、劉連強:《泥河灣舊石器文化》,花山文藝出版社,2006年。

同[23]。

a.柿子灘考古隊:《山西吉縣柿子灘遺址S14地點》,《考古》2002年第4期,第15~28頁;b.趙靜芳:《柿子灘遺址S12地點發現綜述》,《考古學研究(七)》,科學出版社, 2008年,第223~231頁;c.柿子灘考古隊:《山西吉縣柿子灘遺址第九地點發掘簡報》,《考古》2010年第10期,第7~17頁;d.柿子灘考古隊:《柿子灘遺址第十四地點2002-2005年發掘簡報》,《考古》2013年第2期,第3~13頁;e.宋艷花、石金鳴:《山西吉縣柿子灘遺址S12G地點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13年第3期,第3~8頁;f.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吉縣柿子灘遺址S29地點發掘簡報》,《考古》2017年第2期,第35~51頁。

a.王幼平、汪松枝:《MIS3 階段嵩山東麓舊石器發現與問題》,《人類學學報》2014年第3期,第304~314頁;b.王幼平:《嵩山南東麓MIS3階段古人類的棲居形態及相關問題》,《考古學研究(十)——慶祝李仰松先生八十壽辰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287~296頁;c.曲彤麗、顧萬發、汪松枝等:《鄭州地區晚更新世中期人類的生計方式——老奶奶廟遺址動物遺存研究》,《人類學學報》2018年第1期,第70~78頁;d.王佳音、張松林、汪松枝等:《河南新鄭黃帝口遺址 2009 年發掘簡報》,《人類學學報》2012年第2期,第127~136頁;e.趙靜芳:《新鄭趙莊遺址的發現和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f.林壹、顧萬發、汪松枝等:《河南登封方家溝遺址發掘簡報》,《人類學學報》2017年第1期,第17~26頁;g.張松林、王幼平、汪松枝等:《河南新鄭趙莊和登封西施舊石器時代遺址》,《2010 年中國考古重要發現》,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11~14頁;h.王幼平、顧萬發、夏正楷等:《中原地區晚更新世人類文化發展研究》,科學出版社,2022年。

彭菲:《寧夏鴿子山遺址2014-2016年發掘收獲》,《2016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17年;彭菲、郭家龍、王惠民等:《寧夏鴿子山遺址再獲重大發現》,《中國文物報》2017年2月10日第5版。

a.賈蘭坡、王擇義、邱中郎:《山西舊石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甲種專刊第四號,科學出版社,1961年;b.袁文明、王益人、姚海河:《山西垣曲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簡報》,《草原文物》2018年第2期,第1~10頁。

a.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百色舊石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b.何乃漢、邱中郎:《百色舊石器的研究》,《人類學學報》1987年第4期,第289~297頁;c.謝光茂、林強:《百色舊石器的發現與研究》,《第八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245~254;d.黃慰文:《廣西百色舊石器遺址》,《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舊石器時代考古卷》,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411~427頁;e.謝光茂:《廣西舊石器概論》,《砥礪集——丁村遺址發現60周年紀念文集》,三晉出版社,2017年,第158~165頁。

a.王社江、張小兵、胡松梅等:《洛南盆地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意義重大》,《中國文物報》1997年12月7日第1版;b.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區文管會、洛南縣博物館:《花石浪(Ⅰ)——洛南盆地曠野類型舊石器地點群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年;c.王社江、張小兵、沈辰等:《陜西洛南盆地張豁口舊石器地點發掘取得重要突破》,《中國文物報》。2011年11月4日;d.邢路達、王社江、張改課等:《陜西洛南盆地夜塬地點發現的石制品》,《人類學學報》2015年第1期,第1~13頁;e.于青瑤、王社江、鹿化煜等:《洛南盆地槐樹坪地點 2013 年出土之石制品》,《人類學學報》2017年第2期,第154~164頁。

a. 閻嘉祺:《陜西省漢中地區梁山龍崗寺首次發現舊石器》,《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4期,第1~5頁;b.閻嘉祺:《陜西漢中地區梁山舊石器的再調查》,《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第1~5頁;c.閻家祺:《陜西省漢中地區梁山舊石器的首次發現和初步研究》,《西安礦業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第56~67頁;d.閻嘉祺、魏京武:《陜西梁山舊石器之研究》,《史前研究》1983年第1期,第51~56頁 ;e.陜西考古研究所漢水考古隊:《陜西南鄭龍崗寺發現的舊石器》,《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6期,第1~12頁;f.黃慰文、祁國琴:《梁山舊石器遺址的初步觀察》,《人類學學報》1987年第3期,第236~244頁;g.湯英俊、宗冠福、雷遇魯:《漢水上游舊石器的新發現》,《人類學學報》1987年第1期,第55~60頁;h.閻嘉祺、黃慰文:《梁山舊石器工業的發現意義》,《西安礦業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第43~46頁;i.王社江、鹿化煜:《秦嶺南麓漢水上游舊石器考古研究現狀與契機》,《人類學學報》2014年第3期,第315~328頁;j.夏文婷、王社江、夏楠等:《漢中盆地龍崗寺遺址第3地點出土的石制品》,《人類學學報》2018年第4期,第529~541頁;k.王社江、孫雪峰、鹿化煜等:《漢水上游漢中盆地新發現的舊石器及其年代》,《人類學學報》2014年第2期,第317~328頁;l.別婧婧、王社江、夏楠等:《陜西漢中洋縣金水河口舊石器遺址出土石制品研究》,《人類學學報》2019年第3期,第344~361頁;m.王社江、鹿化煜:《秦嶺地區更新世黃土地層中的舊石器埋藏與環境》,《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6年第7期,第881~890頁。

a.袁家榮:《長江中游地區的舊石器時代考古》,《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舊石器時代考古卷》,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370~391頁;b.房迎三:《長江下游地區的舊石器時代考古》,《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舊石器時代考古卷》,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392~408頁。

劉德銀、王幼平:《雞公山遺址發掘初步報告》,《人類學學報》2011年第2期,第102~114頁。

劉鎖強:《廣東郁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中國文物報》2015年4月10日。

劉東生:《黃土石器工業》,《史前考古學新近展——慶祝賈蘭坡院士九十華誕國際學術談論會文集》,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52~62頁。

a.黃慰文:《紅土地質考古帶與早期人類演化》,《第四紀研究》2000年第5期,第481~487頁;b.黃慰文:《中國舊石器文化序列的地層學基礎》,《人類學學報》2000年第4期,第269~283頁。

a.王益人、周倜:《丁村遺址群發現的新材料》,《第九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海洋出版社,2004年,第193~203頁;b.王益人、周倜:《丁村遺址群新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三晉考古(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4~266頁。

a.王益人、袁文明、蘭會才:《從“河流相”到“黃土堆積”——山西丁村遺址群2015考古獲重要收獲》,《中國文物報》2015年11月20日;b.王益人、袁文明、夏宏茹:《山西丁村遺址群2015年考古調查與發掘》,《2015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344~266頁;c.王益人、袁文明、蘭會才等:《2011年以來丁村遺址群考古新進展》,《人類學學報》2018年第3期,第428~441頁。

同[15]。

遺跡型遺址和軌跡型遺址是依遺址中遺存性質特點所做的劃分。按照其特性我們可以將具有這類特征的遺址稱之為遺跡型遺址和軌跡型遺址,就如同洞穴遺址和曠野型遺址一樣,僅僅是對具有這種特征的遺址的一種稱謂。有的遺址中不一定只有一種遺存,可能會有多種形式的遺存疊加的成分,例如九龍洞遺址。

a.科林·林福儒、保羅·巴恩著,陳淳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六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67~170頁;b.李彬森,陳勝前:《考古材料的真實性問題:廢棄過程理論研究及其啟示》,《東南文化》 2020年第1期,第30~38頁;c.Clark J.G. Excavation at Star Carr: An Early Mesolithic Site at Seamer near Scarborough, Yorksh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4;d.Leakey M.D. Olduvai Gorge, Volume 3: Excavations in Beds I and II, 1960-19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e.Isaac GL. Towar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occupation debris: some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Kroeber Anthropology Society Paper, 1967, 37: 31~57;f.Isaac G L. The diet of early man: Aspects of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rom lower and middle Pleistocene sites in Africa.World Archaeology, 1971, 2: 278~299;g.Isaac G.L. The food-sharing behavior of protohuman hominids. Scientific American, 1978, 238: 90~108; h.Isaac G.L. The archaeology of human origins: Studies of the Lower Pleistocene in East Africa 1971-1981. In: Wendorf F, and Close A (eds). Advances in World Archaeology, Vol. 3.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4, 1~87。

同[15]。

路易斯·賓福德著,陳勝前譯:《追尋人類的過去——解釋考古材料》,三聯書店,2009 年。

王益人:《考古學研究中的時空概念及其辯證關系》,《中國文物報》2021年3月22日。

科林·倫福儒、保羅·巴恩著,陳淳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六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湯卓煒:《環境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04年。

同[15]。

王益人:《舊石器遺址性質及史前覓食行為研究——以洞門遺址為例》,《文物春秋》2021年第5期,第3~12頁。

裴文中、吳汝康、賈蘭坡等:《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8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王益人主編:《丁村遺址群: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群1976-1980年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4年。

同[15]。

同[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亚洲第一黄色网|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www.亚洲国产| 色偷偷一区|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草美女视频|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你懂得|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精品你懂的| 日韩无码黄色|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六月婷婷综合|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成人综合网址| 亚洲三级影院|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 正在播放久久|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欧美a网站|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综合五月天网| 婷婷色在线视频| 天天综合色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91在线播放国产| 精品久久高清|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美女国产在线| 女人天堂av免费|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97色在线|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精品国产www|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亚洲欧美不卡| 国产色网站| 污视频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