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新征程,抓好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在國家政策的積極扶持下,西南民族地區大力推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黔南地區各類資源相對匱乏,尚存在培育模式相對單一、培育評估機制不完善及培育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為此,應加快構建多元化的培育和開發機制,建立多維度的認定和評價機制,構筑深層次的激勵和表彰機制,建立全方位的引進和互動機制,助力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鄉村振興;體制機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0" " " 文獻標志碼:A
一、問題的提出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構建職業農民隊伍。”[1]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2]面對新的歷史任務,抓好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工作,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和水平,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強國建設的迫切需要。
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機制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中國西南民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農業資源稟賦,其多樣化的地形地貌孕育出獨特的生長條件,為各類農作物提供優渥的環境基礎。然而,西南民族地區農業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相對欠缺,人才隊伍結構失衡等問題制約了農業資源的高效開發和利用。因此,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成為推動西南民族地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舉措。近年來,在國家“西部大扶貧、大開發戰略”政策的支持下,西南民族地區的農村職業教育已取得諸多成就。但是,貴州黔南地區受石漠化加劇、人口流失嚴重、農村空心化等條件的限制,這些經驗沒有得到有效推廣與普及。因此,對于貴州黔南地區來說,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農村人才,建設好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非常關鍵。
二、黔南地區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過程中的制約因素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3]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需進一步促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轉型。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中東部地區依托豐富的教育資源與科技優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已初顯成效。西南民族地區憑借政策引導、資源整合等措施,已培育了一批綜合素質高、主體作用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但黔南地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落后,存在培育模式單一、培育效果評估機制不完善以及培育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
(一)培育模式相對單一
隨著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戰略的提出,建立結構合理、開放多元的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成為關鍵。但是就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而言,辦學層次的不合理和辦學類型的單一化,已經嚴重掣肘農村職業教育功能的發揮。一方面,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不夠合理。普通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互不滲透,職業教育沒有形成完善的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學歷教育體系。例如黔南荔波縣,只有一所全日制公辦的中等職業學校,沒有高等職業教育。導致黔南地區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的學生升學通道狹窄。另一方面,對農民的培訓方式單一,過去主要是“專家講,農民聽”模式,現如今主要是通過地方組織農業廣播大學、短期培訓班等進行培訓。培訓人數和形式雖然得到改善,但傳授內容主要以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知識和法律法規為主,時間較短且缺少具體的實例支撐。
(二)培育評估機制不完善
在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中,效果評估機制在培訓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終身學習理念要求建立有效的培育效果評估機制,促進農民不斷實現專業化成長[4]。但黔南地區在農村職業教育效果評估領域存在一定缺失。首先,評估標準模糊不清,缺乏統一規范的體系構建,評估結果難以精準、客觀地反映農民的實際技能水平以及培訓的真實成效。其次,評估過程的透明度不夠,農民與社會的參與度較低,評估結果缺乏公信力與說服力。最后,評估結果的反饋機制不完善,農民難以在第一時間獲取自身培訓效果的反饋,無法清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進而難以進行針對性改進和提升。
(三)培育內生動力不足
在黨和國家的扶貧幫困政策下,黔南地區取得一定成績,但與中東部地區橫向比較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民群眾受教育程度低、內生發展動力不足。一方面,農民群眾受教育程度不高,導致其自我發展能力缺失。由于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黔南地區農民群體的知識更新和知識再生能力有限,在勞動力市場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容易失去自我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信息化社會背景下,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把握市場經濟規律的能力有限,在市場經濟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常常遭受挫折。例如,黔南地區石灰巖廣布,降水量大,受到雨水侵蝕,石灰巖產生溶解,導致土壤含量低,種植面積小,地形陡峭。大部分農民在勞作過程中仍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因此農作物產量低、品質不高。同時,由于缺乏市場信息,難以將農產品轉化為經濟收入,長此以往農民會逐漸質疑自身致富能力。
三、完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機制的對策建議
《2024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顯示,農民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術水平持續提升[5]。立足全國,大部分地區“新農人”隊伍持續優化,深度賦能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轉型。針對黔南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應加快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一)構建多元化的培育和開發機制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是要解決好人的問題。當前,中國已深入實施現代農民培育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建立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學生產實訓基地,有效激發了農村發展、農業升級、農民致富的內生動力。但從局部看,各區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不穩定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必須加快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培養和開發機制。第一,需建立科學長效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相關部門應積極以人才梯隊建設為核心,充分整合“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按照“培訓-儲備-服務”的程序模式,努力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基礎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多元化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第二,需加快構建分類分層的新型職業農民開發體系。相關部門應依據新型職業農民成長的內在規律和關鍵要求,通過交流學習、進修訪學、科研項目、實地調研等形式,實現鄉村人才分類分層開發。第三,需建立健全東西部協作人才培育機制。東西部省(區、市)應積極推進對口協作,開展教育資助、技能培訓、就業幫扶、共建實訓基地等相關工作,建設協同聯動的人才培育機制,全面穩妥地推進鄉村振興。
(二)完善多維度的認定和評價機制
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關鍵環節。2025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強調,要“建立健全鄉村人才分級分類評價體系,引導各地實行職稱評審定向評價、定向使用”[6]。目前,中國新型職業農民評定工作尚在建構中,需進一步建立健全新型職業農民的評價與認定機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培育生力軍。第一,規范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資格認定。應充分考慮新型職業農民的自身條件和實踐經驗,兼顧國家統一標準和地方特色,靈活設置新型職業農民認定體系,并允許各地因材適用、因地制宜地調整細化認定內容。第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評價標準。新型職業農民的評價標準不能只看學歷、專業、論文或者致富成效,更應關注其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經營管理及職業道德的綜合考察,并將其納入評價指標,采取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基于業績貢獻、經濟社會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的評定機制。第三,完善新型職業農民評價機制。應積極完善有利于農村人才成長的評價機制,創新多元評價方式,科學合理地設置評價考核周期,暢通新型職業農民評價渠道,促進評價與職稱評審、績效評估有機銜接,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
(三)構筑深層次的激勵和表彰機制
表彰激勵政策是調動農民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優化完善激勵表彰機制是持續激發各類人才進入鄉村干事創業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等文件都指出,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這不僅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給農民身份職業化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第一,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的激勵和保障體系。應結合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情況,將薪酬福利、榮譽獎勵、職稱晉升、崗位聘用、績效考核等制度融入保障體系,使其服務于新型職業農民激勵機制的實際運用。第二,出臺新型職業農民激勵政策,明確規定激勵措施、評估標準、資金配置以及執行細則等。同時,各地亦需依據本地實際,制定并執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激勵方案,通過實踐檢驗總結和推廣成功案例,在更廣范圍內形成積極的示范效應。第三,構建多元化的新型職業農民表彰機制。積極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表彰,不但在經濟方面對他們給予獎勵,而且在社會榮譽方面體現出更深層次的社會尊重,使其享有榮譽感并保持活力。
(四)建立全方位的引進和互動機制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近年來,鄉村振興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鄉村人才工作依然存在短板。因此,既要精心培育鄉土人才,還要“筑巢引鳳”,不斷拓寬鄉村人才通道,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第一,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引進機制。各地區應積極引進專業技能精湛、理論知識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以引領現有農民、小農戶、農村工作者逐漸職業化,建立相對穩定的多元化新型職業農民梯隊,提高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數量與質量。第二,建立城市專業人才定期服務鄉村機制。應定期組織、選派新型職業農民到先進的農業生產基地、高校、企業進行考察觀摩、短期合作、互換交流,同時積極引進一批有學歷、高層次的科技型專家、學者,通過現場指導教學帶動優質要素互動,實現農村繁榮發展。第三,加快構建交叉融合的人才互動機制。合理的溝通互動可以為鄉村振興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一方面,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與各專業學校的互動合作,實現成果共享,吸引專業學校的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真正發揮學校強大的學科和人才優勢。另一方面,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之間的交流合作,組織化的正式互動既能破除農業產業政策的“信息繭房”,亦能夠提升政府部門橫縱聯動的治理效力,實現新型職業農民與相關部門的雙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論“三農”工作[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97.
[2]新華社.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24-07-18)[2025-01-06]." https://www. gov." 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3409. htm?menuid=197.
[3]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31.
[4]黃澤強. 鄉村振興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 農業經濟,2024(12):119-121.
[5]常欽. 《2024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發布:高素質農民隊伍質量結構持續改善[N]. 人民日報,2024-10-11(010).
[6]新華社.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24—2027年)》[N]. 人民日報,2025-01-23(001).
[責任編輯:朱松琳]
收稿日期:2025-01-06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24Y195);昆明理工大學人文社科培育項目(SKPYYB202414)
作者簡介:徐" " 爍(1999—),男,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梁鈺婷(2000—),女,貴州荔波人,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