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將保障和改善民生與經濟增長緊密相連,既能切實提升民生幸福指數,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又能為經濟增長開拓新路徑,培育新動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并作為第一項任務來部署。今年2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提振消費有關工作;2月20日,國務院以“堅持促消費和惠民生相結合,大力提振消費擴大國內需求”為主題進行第十二次專題學習,強調要把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更大力度和更精準措施提振消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圍繞“大力提振消費”作出重要部署。
提振消費是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過去一年,我國在促進消費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有效激活了市場,讓廣大消費者和企業切實受益。這印證了提振消費對生產、流通、分配環節的良性循環作用,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應當看到,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消費的提振難以一蹴而就。當務之急是通過恢復消費信心、增加個人及家庭收入雙管齊下,切實減輕百姓消費的后顧之憂。畢竟,“手有余糧,心中不慌”,唯有夯實居民財富基礎,方能釋放消費潛能。
央行數據顯示:2025年1月,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長5.8%,其中住戶存款增加了5.52萬億元。不斷上升的儲蓄額一定程度反映了百姓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謹慎預期,抑制了短期消費意愿。
因此,讓人民群眾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就需要讓個人和家庭在增收端、減負端和保障端信心滿滿、底氣十足。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多項促就業的舉措,包括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以及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為確保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在保障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同時在醫療、教育、住房、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民生保障領域精準發力,釋放內需潛力,提升多元供給。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各地區各部門正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將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系統部署了八方面30項重點任務,事關百姓的工資、生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與期待。各地區各部門應堅持因地制宜,保持戰略定力,在全國一盤棋中謀劃、在合適賽道上深耕,打好政策措施“組合拳”、用好行動方案“工具包”,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愿,針對性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穩中求進、攻堅克難,我們定將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的同頻共振,確保“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