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快遞包裝紙箱為例,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劉銳向記者對比了傳統與循環經濟理念下兩種舊物處理方式的不同。
傳統模式下,紙箱經廢品回收站壓縮打包后送到造紙廠,經浸泡、打爛,變成紙漿,再造成紙殼,過程耗水量大且污染嚴重。循環經濟模式下,紙箱可以最大程度地重復利用,最大程度地減少能耗和污染,進而實現生產端和消費端雙向減碳的效果。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劉銳的建議連續3年聚焦二手商品再生利用議題。她表示,隨著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我國廢舊商品數量激增,二手商品市場面臨飽和壓力。
談及如何做好以舊換新“下半篇文章”,劉銳說:“讓商品在生命周期內發揮最大價值,才能最大程度上推動綠色消費和生產生活低碳轉型。”
閑置舊手機、換季衣服、淘汰的兒童玩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消費理念的轉變,“買二手、用二手”正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越來越多的閑置物品實現“舊物成資源,浪費變消費”。
我國二手商品市場規模龐大且商品種類繁多。據統計,2023年我國二手流通行業交易額達到約1.32萬億元。
為推動消費市場的升級,我國今年將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以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隨著以舊換新政策的持續推進,二手商品供應量將大幅增加。從全國范圍看,汽車以舊換新數量超過680萬輛,家電換新6200多萬臺,電動自行車超過138萬輛,家裝消費品接近6000萬件……
不僅能有力促進二手物品的循環和利用,“二手經濟”還能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劉銳在調研中發現,大量二手商品迅速涌入市場給回收與二次流通體系帶來巨大壓力。“2024年,我國報廢機動車回收量攀升至846萬輛,同比增長64%;廢舊家電回收量超過63萬噸,但規范化拆解能力的增長僅20%。”她舉例。
在促進以舊換新的同時,如何讓舊物循環利用,發揮其最大價值?
健全廢舊家電家具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對于提高家電家具以舊換新便利性、暢通更新消費循環具有重要作用。

“二手商品的成色與真偽評估較為復雜,估價難度高,這導致在質量控制上面臨嚴峻挑戰,容易出現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情況。”劉銳說。
在調研中,劉銳發現,二手商品作為典型的非標商品,使用損耗程度各有不同,在價格上也存在較大差異;經營企業數量眾多,行業準入門檻低、信用機制不完善、部分平臺監管缺失,售后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2024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加快構建覆蓋全面、運轉高效、規范有序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為高質量發展厚植綠色低碳根基,助力全面建設美麗中國。
二手商品交易行業如何實現規模化、規范化?劉銳認為,我國在推動循環經濟深入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讓舊物物盡其用需在多個關鍵領域作出努力。
首先,要全力提升拆解與回收利用能力,加大對相關技術和設施的投入力度,確保回收的舊商品能得到及時且高效的處理。
其次,盡快完善二手商品交易管理制度。劉銳認為,要保障二手市場的健康發展,應建立統一的二手商品交易規則,分品類完善二手商品鑒定、評估、分級等標準體系。
“研究制定統一的二手商品市場行業標準,明確二手商品在品質、安全、環保等方面的要求,以增強消費者對二手商品的信任度和購買意愿。”劉銳補充。
“將碳評價融入廢舊品再利用流程,將激勵生產商在設計產品時更加注重可拆解性和可回收性,從而在源頭上推動綠色生產和消費。”劉銳說。
作為一種量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方法,碳評價能夠精準反映產品在生產、使用、廢棄等各環節對環境的影響。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減少碳排放、實現綠色發展已成為共識。樹立可持續消費觀念,既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一環。
為更好地引導全民樹立可持續消費觀念、再生利用的意識,劉銳建議,引導消費者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等消費觀念的同時,也要建立健全碳市場機制,讓綠色消費的碳減排量變得“有價”。
二手商品交易不僅是推動綠色消費的有力抓手,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途徑。“再生利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還能有效減輕環境負擔。”劉銳說。
按照劉銳的設想,可將二手商品交易納入碳普惠范疇,“通過將商業激勵、政策鼓勵與核證減排量交易結合起來,建立二手商品交易碳普惠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