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202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4.5%,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2個百分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對于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提振消費,短期能夠切實打通國內經濟循環的各類堵點,長期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茂興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3月14日起,消費者在京東APP搜索“浙江3C消費券”,完成實名認證后即可領取浙江消費券,購買超過6000元的手機、平板(含學習機)、智能手表(手環)可按產品銷售價格的10%享受補貼,每人每類可補貼1件,每件最高不超過1000元。
為激活消費市場,各地積極采取發放消費券、舉辦促消費活動等方式提升消費能力。
“消費券能顯著增加交易活躍程度,且對低收入人群增加消費有明顯的提振作用。”全國政協委員、合興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洪明基表示,在重點商圈發放區域性消費券,可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快速拉動消費,有利于激活本地商業生態。
洪明基建議,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行為,可精準調節滿減策略,“按照場景分層,針對超市、便利店等日常消費場景發放小額通用券,可快速拉動剛需消費;對于家電、家居等耐用品消費可發放大額通用券;結合節假日需求發放主題券,契合消費高峰需求”。
通過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互動配合、協同發力,可有效地激發出消費活力。2024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
今年,“兩新”政策繼續加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為提振消費能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談及中低收入群體的增收減負,黃茂興建議,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積極發揮財稅政策、轉移支付等再分配的作用。
近年來,“國風”“國潮”等新消費趨勢持續升溫。
“增加優質供給,才能更好地激發消費,承擔起國人消費升級的重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認為,應通過政策賦能優質國貨品牌,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消費潛力、暢通國內大循環。
通過政策、科技賦能,眾多國貨品牌可在供給側創新發力。
“以‘質價比’為抓手,提升國貨品牌意識,助力更多質優價實的國貨品牌成為消費者的第一選擇。”丁世忠說,國貨品牌也要心無旁騖做好產品,主動承擔起從供給側更好滿足群眾消費升級需求的重任。
從供給側看,仍有巨大的消費潛力等待挖掘。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
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銀發經濟”成為消費新增長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從放寬準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
因長期從事養老服務產業,全國人大代表、陽光大姐集團董事長卓長立對養老服務需求有著深入的思考。
在她看來,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和突發疾病的人員也在增加,選用養老護理員、病人陪護,已成為很多家庭的必然選擇。
談及養老服務消費潛力的釋放,卓長立建議,將家庭用于養老服務和病人陪護的消費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范圍,實現稅前抵扣。
“商家停業、卷款逃跑等現象頻發,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引發了較大的社會關注和不安。”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劉銳說。
劉銳在調研中發現,由于監管缺失,預付式消費隱藏著諸多風險與挑戰,“只有改善消費環境,才能讓群眾‘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讓劉銳感到欣喜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隨著一系列保護消費者權益措施的出臺,相信會迎來一個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消費環境。”劉銳說。
內需市場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社會民生。
除強化市場監管外,改善消費環境還要不斷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釋放文化、旅游、體育等消費潛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黃茂興說,在當前經濟復蘇承壓、內需動能轉換的背景下,要以消費與投資的動態適配,推動形成短期內需調控效應接續正向影響長期經濟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