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是擴大內需的‘牛鼻子’!”近日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鐘瑛說。
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內需不足的挑戰,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穩步提升,但居民消費傾向持續偏低,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已成為緩解當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的重要政策措施。
從數量來看,中低收入群體(家庭年收入5萬元以下)占總人口比重超40%。因此,中低收入群體是激發消費潛力與實現政策效力的關鍵對象。
談及擴大內需的具體舉措,鐘瑛建議,通過收入分配改革、房貸減壓、社保完善等措施形成政策合力,激發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潛力。
“受限于收入增長乏力與剛性支出壓力,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潛力難以釋放。”鐘瑛說。
從收入來源看,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主要依賴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則主要集中于高收入群體。
然而,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目前占比依然偏低。鐘瑛認為,提升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可從優化收入分配制度著手,“提高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比重,通過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推動最低工資標準與GDP增速掛鉤”。
與此同時,她還主張推動技能導向型薪酬改革,“針對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群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并配套薪酬激勵機制,如技能等級與薪資掛鉤”。
穩就業,才能促增收。在穩就業方面,鐘瑛建議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減稅降費力度,鼓勵吸納就業。
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約占總人口的20%,尚未形成“橄欖型”消費主力結構。鐘瑛認為,應推動稅收與轉移支付改革,提高個稅起征點,擴大針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專項附加扣除,進而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
在拓寬中低收入者財產性收入方面,鐘瑛認為,可通過試點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盤活閑置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穩定房地產市場,激活存量資產。
短期來看,對中低收入群體實行差異化精準化的補貼可有效提振消費。按照鐘瑛的設想,可向6億中低收入人口發放人均5000元消費券(總規模約3萬億元),定向用于耐用品、教育、醫療等領域,預計能拉動GDP增長1.8個百分點。
“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要直面挑戰,努力將國民的收入轉變為可自由支配的消費能力。”鐘瑛說。
目前,我國存量房貸總額約40萬億元,年本息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25%—30%。對于中低收入群體而言,房貸壓力無疑會抑制其他消費需求。
從今年1月1日起,我國存量房貸利率降至3.3%,年利息支出約為1.32萬億元。假設房貸利率降低1個百分點,可釋放4000億元消費潛力。
怎樣化解中低收入群體的房貸壓力?鐘瑛建議從優化房貸政策與提供金融支持入手。“對首套剛需購房房貸利率實施定向降息(如降低1—1.5個百分點),預計能釋放5000億元消費潛力。”她舉例說。
此外,還可推動商業銀行開展“高息轉低息”貸款置換,允許存量房貸利率與基準利率掛鉤動態調整,對還款困難家庭提供階段性利息減免或展期。如允許受疫情影響家庭申請房貸延期還款,并探索“收入掛鉤型”還款方案(如失業期間暫停還本),降低存量房貸負擔。
在鐘瑛看來,化解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支出壓力,最根本的在于構建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例如,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重點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房,覆蓋新市民、青年等群體。對中小微企業員工實行公積金財政補貼,探索“租購同權”制度,降低租房者落戶、教育等附加成本。
“由于農民工、靈活就業者的社保參保率偏低,而醫療、養老等支出又存在不確定性,因而抑制了人們的消費意愿。”鐘瑛說。
她分析,由于醫保報銷比例低、養老保障不足等問題,很多居民選擇增加儲蓄以應對不確定性。“據測算,社保覆蓋率每提高10%,居民消費率可提升1.2個百分點。”
除了能消費外,如何讓中低收入者敢消費、愿消費?鐘瑛建議,可從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入手。例如,將輔助生殖、分娩鎮痛納入醫保,提高大病報銷比例至70%以上。再例如,2025年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20%。
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一老一小”,鐘瑛建議構建普惠型的托育與養老服務體系。在社區,可建設一體化養老托育設施,對運營機構的水電氣費用按居民價格執行。推廣“家庭醫生+智能健康監測”模式,降低居家養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