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循環型農業企業如何響應“提振消費”政策、助力擴大內需?近日,甘肅靜寧縣古成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古成紀”)總經理王建強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應通過提升供給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創新消費模式等,與國家政策協同,為推動消費升級貢獻力量。
民生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古成紀是怎樣通過自身實踐助力當地中低收入群體增收的?
王建強:居民收入增加可以直接提升消費能力。幫助低收入群體和農村居民提升收入水平,能夠更好激發社會創新潛能,推動新業態發展,形成“收入增長—消費升級—產業轉型”的良性循環,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綠色循環型農業企業的特點是置于鄉村、離農民很近,所以除了研發團隊,我們的雇員都是本鄉本土的鄉親們。平時,企業注重為他們提供提升職業技能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從傳統的靠體力勞動吃飯變成靠一技之長賺錢,不斷向新型農民轉變。比如,打造“靜寧果農”勞務品牌助力鄉村振興,讓果農成為幸福的農民、從事果業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民工成為有職稱的技工。
實踐證明, 新型農民在參與農業綠色轉型過程中,最直接的獲得感就是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民生周刊:面對“數字、綠色、智能消費”趨勢,你認為綠色循環型農業企業如何定位自身發展?如何通過新技術優化生產來滿足消費者對“優質供給”的需求?
王建強:綠色循環型農業企業需以“數字賦能”和“生態優先”為核心,通過技術集成、全鏈條管理和品牌創新,將綠色價值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面升級,最終構建“高效、低碳、優質”的現代農業體系。
靜寧蘋果作為“ 甘味” 品牌標桿產品之一,立足西北黃土高原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實施科技創新賦能,打造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已成長為驅動區域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引領鄉村經濟振興的富民支柱產業。
近幾年, 古成紀通過新設備和技術調整生產工藝、申報新工藝專利,以及利用現代栽培技術和免套袋技術提高蘋果品質。此外,還與高校合作,通過實驗和對比實驗優化酵素使用,以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通過這些科技和技術創新,古成紀將蘋果干產業推向高端市場,形成了“甘果萃”品牌,滿足消費者對“優質供給”的需求。
民生周刊:在“創新消費場景”方面,綠色循環型農業企業可以有哪些作為?
王建強: 打造農旅融合的“ 田園綜合體”、構建虛擬與現實交互的“數字農場”、創立綠色文化生活的消費場景……近幾年,國內綠色循環型農業企業在“創新消費場景”方面緊跟新時代節拍,不斷在數字與綠色浪潮中搶占先機。
就我們自身而言,要努力將“循環”從生產端延伸至消費端,通過技術賦能、情感聯結和文化輸出,引導消費者從“被動購買者”轉變為“生態共建者”。這不僅能提升產品溢價空間,更可構建可持續的消費生態。
民生周刊: 你怎樣看待“優化休假制度”對農業休閑消費的拉動作用?
王建強:“優化休假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可自由支配的假期,使其能夠選擇非高峰時段參與農業休閑活動,是激活農業休閑消費的“催化劑”。
古成紀將通過業態創新,加強與靜寧縣域內同類型企業的聯動與配合,打造差異化消費體驗,讓更多城市居民在閑暇時間深入農村,推動城鄉文化、技術、資本的雙向流動,不斷將農業休閑消費打造成靜寧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引擎。
民生周刊:在不斷豐富消費供給的過程中,綠色循環型農業企業發展還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王建強:目前綠色循環型農業企業普遍面臨兩方面的瓶頸,一是資金與成本壓力,二是產業鏈整合度低。
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開發低息貸款產品,擴大農業綠色項目保險覆蓋范圍,降低企業融資風險。此外,在政府主導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與產業鏈協同政策,對跨領域協同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