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特別策劃推出系列訪談欄目《兩會議事廳》,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及政協委員、權威專家學者、行業企業代表,分享真知灼見和實踐經驗,為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凝心聚力。
——編者
厲彥虎"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副所長、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
余繼鋒"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眼科主任醫師
方高亮" "康視科潤(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青少年健康問題牽動著全社會的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預,讓年輕一代在運動中強意志、健身心,并在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治理三大領域同步部署心理健康相關工作。
本期《民生周刊》兩會議事廳聚焦青少年健康議題,邀請代表委員圍繞“護航青春 筑夢未來—共話青少年健康成長”主題探討政策措施、創新實踐,旨在破解青少年“小眼鏡”、脊柱側彎等突出問題,為青少年健康護航,推動健康中國戰略在青少年群體中落地生根。
民生周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少年健康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愿。”青少年健康成長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現狀是什么樣的?
厲彥虎: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到每個家庭、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重要話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近年來,國家針對青少年健康問題開展了大量工作,但形勢非常嚴峻,主要涉及近視、肥胖、脊柱變形、心理問題四個方面。
我做國家隊隊醫20余年,在乒乓球隊、網球隊、田徑隊擔任過隨行醫生,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體育運動在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運動不足是影響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
很多青少年因為學習壓力特別大,所以長期久坐少動,不出教室,運動不足,曬太陽的時間也不足,這是影響孩子們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
這些年我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提案,去年全國兩會提交的建議,就包括延長孩子課間時間。我認為在小學時期,可以適當減少文化課時間,增加體育課與戶外運動時間,建議一至三年級課間活動延長至半小時,上課時間由45分鐘縮短至半小時。
現在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久坐少動,各種學習班壓力特別大,有的“披星戴月”,見到陽光的時間很短。雖然國家要求,“保障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參加不少于1小時體育鍛煉”,但學校很難做到,不少學校體育課被主課占用。
去年我們提出延長課間后,很多地方積極響應。
例如,北京市將課間延長至15分鐘。開始時,學校執行得比較好,課間要求孩子不能在教室寫作業,必須出教室,但最近很多家長反饋,課間還是會被擠占。
學校主要是怕孩子擁擠踩踏,磕了碰了。我認為,將來可以實施強制措施,把課間孩子是否走出教室運動作為對學校、對老師重要的考察指標,甚至可以作為法規規定來嚴格監督執行。
民生周刊:從運動醫學專業角度看,青少年常見的運動損傷有哪些?怎樣提高大家預防運動損傷的意識?
厲彥虎:集中運動確實容易出現問題。孩子們到了操場,由于比較高興,會發生各種碰撞。現在很多孩子肌肉力量弱,關節不穩定,我們在臨床常見到孩子出現韌帶撕裂、關節囊損傷和軟骨損傷等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學校對孩子運動發生創傷的防護和科普教育不夠。體育鍛煉前沒讓孩子充分拉伸熱身,一上來就開始做高強度運動。
現在的體育考核以達標為主,孩子們為了達標而運動。例如,仰臥起坐要完成規定個數、跑步要在規定時間內及格等,這就忽視了運動的整體理念。為了追求達標拿分,孩子們被迫進行短期突擊訓練,不僅整體身體素質未得到提升,還引發了大量意外傷病。這個問題需要通過系統的科普教育和防控措施來解決。
此外,現在孩子體育達標項目設計也不合理,不符合青少年全面發展的健康理念,所以達標項目也需要改革,要提升孩子們的健康理念、健康素養,全方位地制定體質健康標準。

民生周刊:多年來,你在青少年健康領域做過大量調研,有哪些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
厲彥虎:長期以來,我們的家長被一句話裹挾—別讓孩子的教育輸在起跑線上。我一直反對這句話,這其實是在販賣焦慮,真正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是孩子們的健康。
首先要把運動植入孩子的生活,給予孩子奔跑嬉戲打鬧的權利,讓他們釋放天性,很多健康問題就能有效化解。
現在家長們特別“卷”,孩子沒出生就要胎教,一出生躺在媽媽懷里就開始各種學習。孩子剛能坐,又開始接觸各種電子產品,還沒固定姿態,脊柱就開始變形了,近視也開始出現。孩子身體機能下降會影響骨骼和肌肉發育,出現肥胖問題。長期不能釋放自己,又容易出現焦慮等心理問題。這些健康問題全部都和運動不足有關。
很多人說,孩子的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健康才是第一位的,是孩子成長的基石。真正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是孩子的健康。
民生周刊:在長期實踐和研究中,你發現近視和脊柱健康密切相關,并在全國推廣開展“青少年脊梁工程”。近視和脊柱健康有什么樣的關系?養護脊柱對青少年健康有哪些好處?
厲彥虎:很多孩子閱讀姿態長期不良,比如眼睛距離書本太近、閱讀光線不好、歪著坐等,這些都會造成眼睛疲勞。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管理閱讀姿態后,孩子的視力問題明顯改善。
可以通過做頸椎放松、調整姿態來解決近視問題。后來,我們在全國各地做了很多項目,發現通過健康管理,孩子閱讀姿態正確了,寫字姿態好了,再加上課間做脊柱拉伸、放松,視力確實明顯改善。把脊柱健康與視力健康項目放在一起做,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除了影響視力,脊柱變形影響著全身。比如,會帶來兩邊臉不對稱、下頜關節紊亂等外在表現。還會導致孩子記憶力減退、頭疼頭暈、失眠甚至性格異常等癥狀,以及影響全身的內臟功能、內分泌功能、骨骼功能等。
有的孩子學習舞蹈,長期做下腰練習,整個背變成反向背,影響了心肺功能,導致一跑步就感到憋氣,這都是脊柱變形造成的。這樣的孩子需要做一些對抗性練習,避免長期下腰把胸椎變成反向胸或者是側彎。
民生周刊: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在家就能對脊柱側彎有一個基礎判斷?
厲彥虎:現在我們推廣的脊柱健康管理理念主要是早期篩查、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康復,我們在全國推廣國家、學校、醫務工作者、老師、家長、孩子“六位一體”參與的青少年脊柱健康防護方案。國家制定長期、強制的標準,孩子每年體檢的時候必須進行脊柱篩查,早期發現脊柱問題很重要。
對于家長來說,有很多苗頭可以發現孩子的問題。比如孩子寫字歪著腦袋、走路時高低肩等,都是早期表現。一般來說,如果8歲發現高低肩不進行干預,到12歲就是中度脊柱側彎,病情發展非常快。
近年來,我們根據調研做了一系列干預方案,包括課間脊柱拉伸操、睡前脊柱平衡操,讀書姿態、寫字姿態管理等。針對不同情況的脊柱變形采取不同干預方案,正常及輕度、中度脊柱側彎如何拉伸、鍛煉,通過系列方案,形成一套系統的技術管理模式。
民生周刊:習近平總書記說:“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隱憂。”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對保護青少年視力健康提出要求。青少年中的“小眼鏡”現象,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目前青少年最常見的眼部疾病有哪些?呈現什么樣的特點和趨勢,原因主要是什么?
余繼鋒:青少年近視發病率越來越高,發病年齡越來越小,度數也越來越高。以往小于6歲的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是遠視、散光或者斜視、弱視等疾病,現在6歲前兒童很多也出現了近視問題,“小眼鏡”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的教育不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帶他們參加各種課外班,代價就是孩子眼睛過度疲勞,睫狀肌長期處于緊張狀態,近視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小。
有個4歲的孩子來我的門診看病,她非常喜歡看書,一檢查,近視已經接近400度。這已經不僅是要戴眼鏡了,更需要警惕視網膜病變,如果不盡早干預,會出現視網膜脫落的危險。
每天在陽光下運動兩小時,是最好的預防近視方法。要讓孩子盡量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到戶外沐浴陽光,充分放松睫狀肌,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視發病率。

民生周刊:對于已經出現近視等問題的青少年,有哪些早期有效干預或治療方法?
余繼鋒:以前我們常說“近視不可逆”,現在臨床發現越來越多孩子近視100度以內時,采取合理方法,如增加戶外活動、減少近距離用眼、配合一定藥物治療等,近視可以得到控制,甚至有一定程度恢復。
所以,合理的干預、治療對青少年近視有很大幫助。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近視的苗頭,如喜歡皺眉頭、揉眼睛、眨眼睛,就要帶孩子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讓醫生幫助發現問題,然后采取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假性近視完全可以治療。出現假性近視是因為用眼多了后睫狀肌發生痙攣,這時其實是假性的度數,如果采取合適方法,如散瞳驗光,睫狀肌得到充分放松后,假性近視的度數是能夠恢復的。
眼睛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例如,近視100度以內的孩子,查視力表時視力可能仍顯示正常,也就是常說的視力5.0。這時家長覺得沒有問題,其實孩子可能已經有50度甚至100度的近視,如果不干預,很快假性近視就會變成真性近視,沒有辦法治療。但是,如果在可以治療的階段去醫院及時就診,假性近視完全可以恢復正常。
民生周刊:那么,怎樣區分真性近視還是假性近視?
余繼鋒:區分假性近視和真性近視有很多方法,常見的有視功能檢查,生物學指標的對照參考,比如對眼軸的長度、眼底的狀態等方面進行評估。
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做散瞳驗光,通過睫狀肌麻痹劑把睫狀肌徹底放松,能看出到底是真性還是假性近視。總的來說,去醫院做一個系統的檢查,就可以區分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

民生周刊:在青少年近視預防和治療方面,企業界做了大量努力,在近視防控和治療上,康視科潤做了哪些探索?有哪些新的科技成果?
方高亮:康視科潤一直聚焦在青少年近視防控領域,重點以近視預防為主,控制為輔。在近視預防上,即將推出一款普惠大眾的智能眼鏡,它植入了測距儀、陀螺儀和感光儀等芯片。對因坐姿不對、用眼方式不對、學習環境的光線不對等造成的近視情況,這款智能眼鏡可以進行主動干預,采取霧化鏡片來糾正用眼行為。
例如,當孩子戴著這款智能眼鏡讀書時,如果眼睛距離書本太近或者歪著頭,鏡片會瞬間霧化,讓視野看不到任何東西,從而提醒孩子改正坐姿,糾正用眼習慣。
在近視防控方面,大家熟知的OK鏡,伴隨集采降費,更多的孩子選擇晚上睡覺時佩戴、白天無須戴鏡的方式。而OK鏡的護理是很多家長和孩子比較關注的,我們自主研發的OK鏡護理液三件套—雙氧水、AB液、生理鹽水將陸續上市。
康視科潤自主研發的高透氧硅水離焦軟鏡,目前產品安全性相關數據高于已上市的進口產品,更適合我國青少年。這項技術已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是目前近視防控領域公認安全有效的解決方案之一,我們正在北京同仁醫院做臨床試驗。在青少年近視防控方面,我們將繼續聚焦這個領域并推出更多產品。
民生周刊:最近DeepSeek特別火,各行各業都掀起了一股應用AI的熱潮。你對未來科技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有什么預期或展望?
方高亮:我們將在屈光調節上加大研發力度,通過改變眼睛的屈光狀態來看清不同距離的物體,緩解睫狀肌和懸韌帶的松弛緊張度,從而緩解視疲勞,達到預防近視的效果。比如剛才提到的智能眼鏡,當我們看近處物品時,如何通過AI讓它變遠,從而達到松弛睫狀肌的目的,這是未來我們的研究方向之一。
我們也在開發和訓練智能眼鏡接入DeepSeek等應用,讓智能眼鏡的功能更齊全,讓青少年的學習視野更廣闊。
民生周刊:當前青少年視力健康領域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現象,請結合企業的探索和實踐談一談怎樣通過產品創新推動健康管理關口前移?
方高亮:我們研發的智能眼鏡,就是以預防為主。此外,康視科潤每年七八月份都會到偏遠山區參加近視防控“格桑花”公益活動。我們公司的技術負責人是國家一級驗光師,長期在一線工作,便于我們第一時間了解青少年近視情況。
我們還開發了便捷的視力監測工具,實現早期預警,培養良好用眼習慣;構建智能化視力健康管理平臺,加強跨界合作,構建視力健康生態圈,共同提高學生和家長的護眼意識。我們希望將青少年視力健康管理關口從“治已病”移至“防未病”“治未病”,為青少年視力健康保駕護航。
采訪組成員:劉燁燁" 朱浩銓" 李楊詩宇" 姜玉函" 郭槿" 王天姿" 郭晶心(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