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老年人口已突破2.8億,居家養老成為大多數老年人的選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進社區支持型居家養老。如何讓這一民生工程真正落地?代表委員圍繞養老服務供給、人才建設、制度銜接、法治保障等建言獻策。
“我可以為將來的我做些什么?”這是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高潔在調研中反復聽到的問題。調研中,超八成的受訪者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但其中很多人對未來的養老服務供給表示擔憂。
針對這一普遍關切,高潔提出搭建“時間銀行”的建議。
簡單來說,“時間銀行”就是“年輕存時間、年老享服務”,作為互助養老的一種新態勢,近年來陸續在我國各大中心城市展開試點。
經過調研相關案例,高潔建議總結經驗做法,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時間銀行”。她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時間銀行”是一個倡導社會愛心流動的平臺,可以鼓勵全社會加入養老志愿服務,讓老年人在互幫互助的同時獲得尊重和高質量照顧,也更加彰顯社會的溫度。
在高潔看來,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是沒有院墻的養老院,而“時間銀行”就是連接這些院墻的橋梁,不但可以為活力老人提供一個“再就業”平臺,還能有效緩解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的難題,可以有效提升居家養老服務供給能力。
高潔認為,“時間銀行”為提高養老服務質量開辟了新途徑。她建議根據區域特點及實際,構建“三位一體”的激勵機制:對參與志愿者給予“時間積分+榮譽證書+服務回饋”的多重激勵。同時,完善居家養老機構民辦公助模式,在金融、產業發展等方面給予政策性推動。
“作為居家養老服務的核心力量,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是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直接關系到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蘭州大學護理學院院長韓琳說。
作為甘肅省護理學科帶頭人,春節假期一結束韓琳就忙著繼續查閱資料、修改完善建議,希望帶來最接地氣、最鮮活的聲音。
韓琳調研發現,目前專業的養老護理員數量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除數量不足外,養老護理員結構層次欠合理,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差異較大,影響服務質量;綜合素質亟待提高,理論知識、專業技能以及人文關懷等綜合素質都有較大提升空間;職業認同感偏低,社會認可度欠缺,導致從業者缺乏職業自豪感;工資待遇和薪酬偏低,人員流失率高,隊伍穩定性亟待提升,影響養老服務的持續性和穩定性等問題也日益顯現。
韓琳建議,從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加強職業發展規劃與激勵政策、提高養老護理員待遇、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等四個方面加強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護理人才培養模式。
其中,在完善養老護理員福利保障方面,應完善養老護理員保障體系,通過健全社會保險、優化福利補貼和強化政策支持,提升職業吸引力和隊伍穩定性。
具體措施包括完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基本保障,提供住房、交通等補貼,以及出臺養老護理行業相關企業稅收優惠,養老護理員落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傾斜。
自2016年我國正式啟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以來,這一普惠型民生保險已覆蓋49個城市,為數百萬失能居民提供護理保障,惠及近兩億人口。
如何加速長護險與養老服務的有效銜接,真正減輕家庭照護負擔?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十堰市太和醫院副院長李龍倜建議,通過政策聯動、專業賦能、技術支撐和精準宣傳,構建“長護險托底、專業養老服務支撐、家庭參與協同”的普惠養老模式,真正實現老有所護、老有所安。
李龍倜從事醫療行業20多年,在她看來,優化長護險籌資與支付機制并提前規劃,是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的重要一環。
“在年輕時候就要規劃養老,提前做好養老儲備,加上長期護理險落地,應對養老帶來的資金壓力,同時積極爭取國家財政對貧困地區的傾斜支持。”

李龍倜建議,拓寬籌資渠道、增強制度可持續性。她還提出,差異化支付政策應向有條件的專業養老照護機構傾斜,建議提高專業養老護理服務費用的報銷比例,引導家庭優先選擇機構養老服務。
為加快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好保障老有所養,讓全體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
李龍倜說,這一意見增強了對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支付保障。據此,在強化政策聯動,推動長護險與養老資源服務整合方面,她建議建立“長護險+專業養老服務”聯動機制。
具體做法是,探索將長護險基金用于支付養老機構提供的專業護理服務,如失能老人康復訓練、居家照護、助浴等,通過政策文件明確服務范圍和支付比例,確保資金精準覆蓋養老服務需求。
“長護險可覆蓋每日提供護理補貼,與居家上門護理服務直接掛鉤。”李龍倜說。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老家政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由于日常家務不斷被細分,養老家政服務逐漸向專業化和職業化方向發展。但長期以來,養老家政服務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規范化管理,使得養老家政服務的法律問題凸顯,亟待進一步予以規范管理。”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金誠同達(西安)律師事務所主任方燕說,養老家政服務在法律關系上并未得到明確規范,這既不利于保障家政服務人員的權益,也妨礙了家政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她在調研走訪中了解到,當前家政服務人員的薪酬標準、服務內容、服務標準、工作時間、作息時間、職業道德素質及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均缺少嚴格的行業規范和界定,家政服務機構魚龍混雜,缺失行業監管,家政服務人員和家政服務消費者發生矛盾后也缺乏成熟的化解機制。
她建議,加快制定家政服務業管理法,完善養老家政服務法律法規及政策,規范養老家政服務全流程,明確各方職責、理順各方關系以及權利義務,減少在服務過程中的法律糾紛,推動養老家政事業向制度化、正規化方向發展。
方燕發現,老年人自身的收入、職業等方面的實際情況與他們對養老服務的實際需求存在關聯性。有的老年人需要日常照護,有的老年人更關注老年教育,而且,老年人通常需要更加專業細致的家政服務,和其他家政服務相比具有一定差異性及特殊性。
方燕表示,當前養老家政服務所供給的服務項目和種類相對較為單一,無法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養老家政服務應綜合考慮老年人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以改變養老家政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