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載著兩千余年釀造技藝的白酒,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民族特色產業。如今,白酒產業站在全球化的重要關口,面臨多重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長期關注食品安全和食品產業發展,近年來尤為聚焦白酒產業的國際化議題。
“當前,全球烈酒出口規模超400億美元,中國白酒出口僅占全球的2.4%,與我國經濟地位嚴重不匹配。中國白酒一定要走出國門,成為世界名酒。”孫寶國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強調。
他認為,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推動白酒國際化不僅是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更是增強文化軟實力、服務國家戰略的關鍵舉措。但白酒企業“出海”仍面臨國際標準缺失、文化認知壁壘、海外渠道薄弱等挑戰,急需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持。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白酒(折65度,商品量)產量414.5萬千升,茅臺、五糧液等頭部名酒企業市值位居全球酒類前列,已具備國際競爭力。在文化層面,“中國熱”持續升溫,“一帶一路”倡議也為白酒文化傳播提供了戰略通道。然而,中國白酒國際化進程仍步履維艱。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白酒出口1.64萬千升,僅占當年國內白酒產量的0.39%。歐盟要求白酒通過217項特殊食品檢測,美國將白酒歸為“其他蒸餾酒”并征收高額關稅。孫寶國指出,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國際標準體系中沒有“中國白酒”的獨立坐標。
“白酒成分復雜,國際通行的分類標準和技術指標尚未形成,導致海外市場準入困難。”孫寶國分析說。例如,蘇格蘭威士忌、法國干邑均依托地理標志和工藝標準建立了全球話語權,而中國白酒的固態發酵工藝及千余種風味物質,仍未被國際標準明確定義。
對此,孫寶國建議與主要烈性酒生產國加強溝通協調,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談判,提升中國白酒在國際烈性酒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同時,將白酒作為國際貿易談判的重要品類,爭取更加優惠的關稅安排。指導企業積極應對有關國家和地區國內技術法規要求,采取貿易壁壘調查等方式,有效化解非關稅貿易壁壘。積極推動搭建標準、文化、商務、海關、出入境檢驗、行業協會等多部門參與的平臺,制定一系列白酒出口優惠政策,助力中國白酒走向世界。
白酒的酒曲發酵技術是國家級非遺工藝,卻在國際標準體系里淪為“技術壁壘”。目前,中國白酒出口以亞太地區為主,消費群體多為華人華僑,歐美市場占比極低。
在孫寶國看來,白酒國際化不是簡單的貿易問題,而是中國文化現代性表達的試金石。當外國消費者能像品鑒葡萄酒一樣談論“醬香的層次感”時,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才算真正落地。
讓更多外國消費者體驗中國白酒是一種推廣辦法。比如,茅臺在巴黎開設了文化體驗館,這種沉浸式體驗比廣告更有效。“白酒基雞尾酒”也在研發中,讓外國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從能喝到愛喝。
將白酒作為國際貿易談判的重要品類,爭取更加優惠的關稅安排。指導企業積極應對有關國家和地區國內技術法規要求,采取貿易壁壘調查等方式,有效化解非關稅貿易壁壘。
孫寶國希望將白酒納入“一帶一路”文化交流項目,納入中國制造、中國品牌全球行動優先領域,助力中國白酒從民族瑰寶邁向世界名酒,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勁動能。
目前,國內白酒開拓海外市場,僅在少數企業和行業協會進行探索和嘗試,企業個體單打獨斗缺乏戰略規劃和整體部署,造成白酒國際化過程中難以形成合力。
孫寶國發現,世界主要烈酒生產國如美國、法國、英國、日本等都設有專門鼓勵本國烈酒出口的部門和機構,并配套相關海外推廣鼓勵政策。如法國勃艮第葡萄酒產區的氣候申報世界遺產,動用了包括政府、行業、企業等共6.4萬從業人員共同努力,直到申遺成功。日本清酒出海有JETRO(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全程護航。
“中國白酒若想廣泛參與國際競爭和提升話語權,需從國家層面予以關注,舉全國之力系統推進。”孫寶國呼吁。
孫寶國建議,鼓勵中國白酒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技藝到記憶,從內部到外部,從國家到世界,推動中國文化在全世界范圍的傳播和繼承,顯著提高中國白酒文化的國際地位與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