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本科在我國普通本科高校中占比超過半數,其發展事關高等教育的總體布局和規模質量。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根據不同類型高校功能定位、實際貢獻、特色優勢,建立資源配置激勵機制,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同時,強調加快推進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校長汪小帆發現,在分類推進高校改革過程中,應用型高校建設面臨一些困境,需要積極應對,以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應用型高校介于研究型大學和技能型職業院校之間,應用創新研究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難以有效結合,往往導致創新水平不如研究型大學‘高大上’,人才培養不如技能型高校‘接地氣’。”汪小帆這樣描述應用型高校的“夾心層”困境,這種困境導致應用型高校在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上的缺位。
他梳理發現,我國自2017年開始實施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計劃(即“雙一流”計劃)主要是針對研究型大學。自2019年開始實施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即“雙高計劃”)明確是面向技能型高職院校。在專項建設方面,深化產教融合是應用型高校的重點。但2023年開始實施的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主要針對研究型大學。2023年開始實施的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明確是作為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和吸引力的重要舉措,參與建設高校主體是技能型職業院校。
“在學科評估、學位點增設、國家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等方面區分研究型和應用型高校不同的賽道,建立適用于應用型高校的評價體系。”
“當前,在學科評估、學位點增設、國家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等方面把所有本科高校放在一個籃子里,用一把尺子量所有本科高校,使得應用型高校盲目追求研究型高校的指標,偏離特色辦學方向。”汪小帆表示。
與此相關的是,我國應用型高校發展路徑出現同質化傾向。近年來,很多“學院”積極爭取更名為“大學”、爭取成為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等,過度追求規模擴張,弱化了產教融合的核心定位。
“雖然從學校自身發展需要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往往導致學校為了滿足指標而不能堅持走特色辦學之路。”汪小帆說。
他認為,應用型高校是培養本科及以上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但當前政策支持與資源配置不足,嚴重制約了其高質量發展。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亟須培養大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高校是我國培養本科及以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
汪小帆建議,參照“雙一流”和“雙高”建設計劃,設立專門的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支持一批應用型高校建設成為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高地,形成示范效應。
在教育改革中,評價改革是牛鼻子。汪小帆建議高校落實“分賽道”評價機制。
“在學科評估、學位點增設、國家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等方面區分研究型和應用型高校不同的賽道,建立適用于應用型高校的評價體系,激勵應用型高校特色發展。”汪小帆說。
此外,汪小帆提出探索“共同體”建設,在應用型高校相對集中的區域組建區域性應用型高校聯盟和產教融合共同體,深入推進實質性資源共享、基地共建、教師互聘、課程共建、學分互認等,把各自的特色優勢匯聚成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產教融合是應用型高校的核心任務。當前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主要面向研究型大學,建議未來在政策設計中向應用型高校傾斜,真正打通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汪小帆說。
近年來,國家出臺多項政策引導高校分類發展。上海自2018年起實施高校分類評價,17所應用技術型高校被納入體系;教育部自2021年開始實施以應用型高校為重點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但目前資源投入和覆蓋范圍還有限。汪小帆認為,隨著《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推進,應用型高校急需更明確的頂層設計和資源保障。
分類改革絕非簡單地“貼標簽”,而是讓各類高校在專屬賽道上發揮優勢、釋放潛能。汪小帆呼吁,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評價模式,讓應用型高校真正回歸“應用”本質,為產業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