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防線,環境影響評價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前沿,在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方面具有關鍵作用。然而近年來,部分環評機構存在弄虛作假、把關不嚴等問題,導致環保標準形同虛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張興贏發現,自2018年取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行政許可事項以來,環評監管工作面臨諸多新挑戰。
走過場,掛靠資質,只要有一名環評工程師并在全國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自行登記后就能編制所有行業類別的環評文件……近年來,環評從業準入門檻低,環評機構亂象層出不窮。
張興贏在調研中發現,目前環評市場上的編制單位已經超過1萬家,較2018年環境影響評價改革之前翻了7倍以上。同時,市場上涌現出一批“快餐式”編制單位,僅配備少量甚至只有一名環評工程師,通過臨聘“槍手”,采取低價競爭承攬大量環評業務,質量難以保障。
“環評機構和人員監管困難。”張興贏說,目前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主要依托環評信用平臺對從業機構和人員進行監管,但這個平臺登記信息沒有審核機制,虛假信息較多,主管部門進行現場檢查時“人去樓空”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擾亂了環評市場秩序。此外,各省份之間社保參保信息不互通,且與環評信用平臺數據不共享,涉及外省份從業機構和人員監管更困難。
關于環評機構的處罰案例并不多。2020年至今,全國認定為嚴重質量問題的環評文件不足150件,僅17家編制單位因嚴重質量問題被禁止從業,因環評造假等被處罰判刑的案例更少。
對此,張興贏表示,目前主要通過事后環評文件抽查復核,認定為嚴重質量問題時,才能根據環評法對編制單位和人員進行處罰。而且現行環評法沒有涉及一般質量問題的處罰相關條款,造成環評報告中各種質量問題層出不窮。
即使出現環評質量問題,處罰也存在難度,執法周期長、成本高,讓地方政府“投鼠忌器”。
“發現嚴重質量問題后撤銷批復文件,對于已建成投產運營項目,將造成一定經濟損失,容易產生行政復議糾紛和賠償,大多數地方政府往往不愿意‘動真格’?!睆埮d贏直言。
此外,行政處罰周期較長,甚至在處罰決定下達時編制單位已經實施工商注銷,無法真正實施處罰。

為筑牢生態環境保護防線,遏制環評亂象、加強環評監管迫在眉睫。
張興贏建議,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修訂環評法,將處罰范圍一定程度擴大,明確對一般質量問題的環評文件也應該有相應的處罰條款,增加注銷登記、限制從業、征信扣分等懲戒措施;修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將環評信用記分與限制從業行為掛鉤。
同時,對于存在嚴重質量問題的環評文件,改變事后發現全部撤銷批復的“一刀切”做法,應根據項目的環境影響實際程度或環境可行性,分類提出有針對性的處理處罰措施。
“應該提高環評機構配備環評工程師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人數要求,并增加從業范圍限制,根據其環評業績、從業人員結構確認可編制的環評文件行業類別?!睆埮d贏說。
他希望恢復從業審核機制,環評機構應該經過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嚴格審核,符合條件后才能開展環評業務,并定期接受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重新審核。
面對監管難題,張興贏建議,豐富環評監管手段。運用大數據手段對環評誠信檔案及從業情況實施有效監管,包括建立信息審核機制,增加登錄人臉識別、簽名字跡鑒別等功能,在監測到信息異?;虺霈F業績異常增長后,及時預警并同步推送給監管部門予以提醒;將環評信用平臺與社保、公安部門企業或個人信息數據庫共享。部分敏感項目文件復核時間前移至審批過程中,并將復核結果作為審批的重要依據,增強復核效果和約束力。
此外,他提出,推進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加強環評信用記分在其他社會領域的應用。比如,將環評信用與企業和個人征信掛鉤等,對環評違法行為實行嚴格的信用懲戒。加大環評違法行為曝光力度,通過增加社會影響力來加大處罰威懾力度。
張興贏說,監管“組合拳”落地,將促進環評行業改變亂象叢生的局面,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