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標志,核心是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人工智能這一戰略性技術的影響與日俱增[1],正以其強大的應用潛力和創新能力,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打破傳統封閉、固定的教育模式,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和豐富的學習資源,促進學生的持續學習和全面發展。山東省東營市英才小學(以下簡稱“學校”)堅持高點定位、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為成長塑造品質、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以“思想生長教育”為課改切入點,聚焦學生的人工智能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人工智能+”新場域浸潤,高位賦能學習場能轉化
當人工智能突飛猛進,學校不再僅僅是一個“容器”,更是一扇打開師生感知力、創變力的大門。學校著力打造“人工智能+”新場域,以真實問題場景、游戲化場景、體驗式場景、人機互動場景等不同場景,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實現全方位的真實成長。學校以“思想生長教育”理念和富有英才特色的高品質教學為宗旨,緊扣現代化教育的脈搏,與時俱進,建設了比特實驗室、3D機器人室、創客空間、實踐體驗館、科學綜合教室、智慧教室、立體錄播教室、英才TV、陶藝坊、沙畫教室、創意手工雅繪美術教室、國學館、數字書法教室等30多個功能教室,著力打造“十館兩廳七長廊”,新建一體化大樓的航空教育基地等,成為學生進行實踐探究的重要陣地,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一個開展STEM學習和創作的空間。
通過“人工智能+”新場域的浸潤,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思維鏈,激活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感受。場景本身也是課程資源,校園里每個小角落都可以賦予更多教育的契機,釋放教育價值,還能夠啟動行為、點亮心智,喚醒師生的生命感和價值感,實現從場景到場能的轉換。
二、“人工智能+”新團隊建設,賦能教師專業發展
作為“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行者,學校從2016年就啟動了教師隊伍儲備和教師培訓。學校組建了YC STEM 創意教育團隊,積極研發STEM 創意課程,開展STEM創意活動,堅持參與性培訓原則和課程生成性原則,讓有技術、工程專長的教師參與課程研究開發的全過程,讓教師在實踐中學習,在項目探索中體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轉變理念、提升技能、掌握方法。
學校通過加強校內培訓和內引外聯等方式,目前,已培養了20多位中小學科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數學、美術等學科的青年學科骨干教師,他們組成了YC STEM 創意教育團隊。在“人工智能+”新團隊建設中,教師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了自我與學校發展的契合點,實現共同發展,提高了職業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將在“人工智能+”教育中遇到的挑戰或困惑變成自我超越的契機。
三、“人工智能+”新資源融合,釋放鏈接資源的無限潛能
要實現教育高質量,學校必須實現“連接改變教育”,包括部門之間的連接、師生之間的連接、學科之間的連接、學習與生活的連接、學校與社會的連接等。人工智能教育的推進,STEM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不能僅靠“一家之力”,學校大力開發了校外STEM教學資源,拓展了育人空間,建立了強有力的區域性創客支持服務體系,其服務包括設備產品信息提供、教師經驗交流、設計及組織方法分享、設計與創新創造激勵機制等,創客工作坊成為支持服務體系的典型形態。
學校與物聯網創新教育研究中心、山東省電子學會、東營職業學院信息學院等進行合作,為學校STEM教育研究提供理念、技術、平臺支持。學校以東營市科技館、東營檔案館、濕地公園、各類研學基地為社會實踐基地,逐步拓展教育空間,有效整合了人工智能教學社會資源,將資源用到極致,釋放有限資源的無限潛能,做到因地制宜的創新,實現聚合效應。
四、“人工智能+”新課程建構,打造課程改革新樣態
教育和課程改革正進入“生成時代”,要幫助學生“生成”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本領和素養。這是人工智能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全新挑戰。學校不斷根據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進行課程的迭代更新,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基于“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參照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整合、拓展技術、科學、數學、社會、美術等基礎性課程知識,建構了STEM校本特色課程、“人工智能+”創客課程、科普課程、航空課程、項目化課程為一體的STEM科學素養課程體系。
一是獨具特色的STEM校本課程,從智能自動化出發,設計開發以3D打印、激光切割為載體的智能創造課程;從工程建模出發,設計開發以手工搭建為載體的奇跡建模課程。學校基于跨學科與綜合學習的 STEM 理念,已初步開發“創意編程”、AR實物編程、APM人工智能機器人課程、鯨魚機器人課程、 VR無人機課程等創客特色課程20多門,逐步建設和完善學校STEM教育課程體系,并建設對應的精品課程資源,納入學校課程超市,讓學生自主選課。
二是融競賽與實踐創作于一體的“智能+”創客課程,學校組建了300多人的“人工智能+”創客教育社團,每周四、周五開展社團活動,開設賽事課程的學習,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及創新能力。
三是以“山東省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為契機,借力空中云課堂豐富的課程資源,以學生認知規律為起點,進行科學規劃,開設了包含科普通識、科學實驗、機器人、人工智能創意設計、編程和無人機六大課程種類,設計不同階段的16項課程,做到了全校普及,讓每個學生沐浴科普智慧之光,實現思想生長、智慧成長。
四是全校普及航空課程,以“培養從小熱愛航空的中國人”為目標,以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航空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課程學習激發學生對航空的熱情和好奇心,了解奇妙的航空知識和科學原理,提升科學探究能力,養成實事求是、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
五是項目化融合課程。學校在學生創新素養培育中,打造“學為中心”的自主智慧課堂,以科學作為種子學科,開展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建構具有學校特色的項目化學習教學模式,進行學科整合、跨學科統整,實現全學科項目化學習,給每個學生提供全面發展的舞臺。
五、“人工智能+”新活動實踐,培育學生創新素養
學校通過“科學家進校園”“山東省青少年科普報告百校行、希望行”“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東營市中小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校園創客節”“校園科技節”等各級各類豐富多彩的STEM創意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從而提高創新能力、綜合設計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2]。
一是借力競賽,發明創新活動。通過“東營市中小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各類STEM比賽,開展講座、發明技法學習、頭腦風暴、金點子、物品改進、科技創新、發明比賽等。在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過程中,經過實踐探索,總結出“六步教學法”,即創新方法—創意設計—畫圖表達—完成制作—展示交流—拓展創新。
二是“科學家進校園”,科普講座拓寬視野,點燃探究火種。中國科學院教授、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等來到學校給學生作報告,進行科普知識的普及。
三是開展科技節,讓科技意識天天有,讓科技節年年有。學校每年舉辦大型的科技節和創客節,堅持人人參與,個個創新,將科技節變成學生發揮創造力,感受創新的節日,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創意作品。
六、“人工智能”+新評價助推,促進學生智慧成長
學校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評價系統,探索開展學生各年級學習全過程評價、德智體美勞全要素評價。教師可以通過指標評價、量表評價、寫實評價等對學生進行評價,建構大數據支持下的“五育并舉”評價模型,建構大數據支持下的“3333”英才之星評價模型,優化“英才之星”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豐富“英才之星”評價的內涵,拓展其外延。評價系統通過收集各評價指標的大數據,為“英才之星”評價提供可參考的原始材料,使得評價更科學、更直觀、更全面、更精準。
“英才之星”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用數據說話,記錄學生成長,通過多維建模分析和深度數據挖掘,將素質教育落實到每個學生,由點及面,進一步建立家校共育的合作通道、統計學校素質教育成果、展現區域素質教育理念,實現五育融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學校基于思想生長教育的“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與實踐,打造課程改革新樣態,培育學生創新素養,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喚醒師生的生命感和價值感,延展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參考文獻
[1] 郭乾.以人工智能撬動學校教育教學變革的實踐研究[J].中小學校長,2024(3):65-67.
[2] 張建發.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構建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課程模式[J]. 基礎教育研究,2022(15):55-57.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英才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